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答案)选择性必修3

单元检测卷(四)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3·辽宁沈阳高二期中)《后汉书·西域传》载:“其(古罗马)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开辟
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
西亚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罗马共和国和东汉并峙东西
2.(2024·安徽合肥一中高三期末)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载:“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罗马史家感叹“人民开化文明……丝为大宗贸易,远贩至罗马也”。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汉代(  )
政府强化对西域的管理 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边疆民族内迁趋势加强 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3.(2023·江苏南通高二期末)如图是在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汉朝金球。它的特色是中空,在空心的黄球上面,焊接上了一颗颗黄金做的小圆点,这是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焊接技术,在西方史籍中也有记载。据此可知,汉代(  )
中欧开始了直接的经济联系
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融
丝绸之路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4.(2023·湖北武汉高二期中)公元前3世纪,位于伊朗高原的帕提亚帝国崛起,帕提亚曾多次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并击败罗马。经济上,帕提亚从事居间贸易;文化上,帕提亚文化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东汉的班超派遣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据此可知(  )
汉朝通过帕提亚与罗马建立了官方的联系
在帕提亚的军事打击下罗马帝国走向衰亡
帕提亚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介
亚历山大曾率领马其顿征服过帕提亚帝国
5.(2024·广东惠州高二统考期中)如图为1983年出土于宁夏固原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的鎏金银胡瓶,这是波斯萨珊王朝的作品,瓶身有三组人物图像,表现的是希腊神话故事“金苹果之争”。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这是研究希腊历史的一手史料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萨珊王朝手工业技术举世闻名
希腊神话故事随丝绸之路流传
6.(2023·河南创新联盟高二调研)唐朝时,西州(今吐鲁番)是诸国入唐的桥头堡,是诸胡麇集之所,当地汉字与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并存,如吐鲁番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汉字文书和相当数量的藏文、回鹘文、梵文、中古波斯语、叙利亚语等非汉字文献。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
国家版图已基本奠定
中原文化受到了推崇
边疆内地治理一体化
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7.(2023·山东威海高二期末)如图甲为北周时期鎏金银胡瓶,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具有波斯风格。图乙为唐代凤头壶,工匠们把胡瓶的口沿、流、盖作成凤首,将手柄刻上龙首等中国人喜爱的纹样。这反映了(  )
佛教中国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中华文化因包容而发展
民族交融推动唐代文化进步
西域文化因交流而盛行
8.(2023·云南玉溪高二统考)张骞通西域后,从汉至隋,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中国乐舞融汇了大量西域因素。唐宋以后,中国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这一变化(  )
说明唐宋与西域国家交往中断
反映了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
推动了中华文化自西向东的传播
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
9.(2023·福建福州高二期末)下表为元朝时期的大陆交通路线。这说明元朝(  )
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大青山、内蒙古长城沿线,经蒙古草原向西北逐渐延伸,越过阿尔泰山,穿越西伯利亚草原、黑海北岸,抵达欧洲
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西行,抵达敦煌再分南北两路西行
从四川和云南穿越西南地区,与缅甸、印度相连
对外交通发达促进对外交往
开启了与印度的贸易往来
丝绸之路的功能呈现多样性
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桥梁
10.(2024·浙江台州一模)1414年,下图中的动物作为礼物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时人以为是麒麟,举国轰动。为此,当时的宫廷画家绘制了《瑞应麒麟图》。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瑞应麒麟图》(局部)
此画可窥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现象
画中动物和汗血马、葡萄等一同传入中国
当时以欧洲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此画创作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时期
11.(2023·山东潍坊高二检测)16世纪以来,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这首先得益于(  )
新航路的开辟 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2.(2023·宁夏银川高二期末)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可划分为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如图)。这反映了(  )
价格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区
英国、荷兰、法国逐渐成为贸易半边缘区
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
13.(2023·山西太原高一期中)咖啡、可可和茶是世界三大饮料。可可树原产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茶则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这表明(  )
世界贸易推动社会生活变迁
新航路开辟开启了物种交换
早期殖民扩张以农业为主体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4.(2024·山东新高考高二3月联考)17世纪初,原产于中国的茶叶由荷兰人带入欧洲。起初,饮茶者只限于来往东方的荷兰商人、水手和达官贵人。进入18世纪,饮茶之风在欧洲逐渐盛行,甚至很多欧洲下层民众也养成了饮茶的习惯。这种变化(  )
表明西方等级秩序不复存在
使荷兰巩固了海上霸主地位
反映了东西贸易规模的扩大
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15.(2024·江苏南通高二期末)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普遍使用中式风格的艺术品来装饰饮茶的环境,以求契合茶这种东方饮品中蕴藏的异国情调。英国茶空间的布置反映出(  )
跨太平洋贸易扩大 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大众消费水平提高 商品流动推进文化传播
16.(2023·广东清远高二期末)1700年1月7日,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世纪之交舞会,名为“中国之王”。舞会上,国王路易十四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中,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华丽登场,引得全场围观的人连连赞叹。这反映出当时(  )
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
法国贵族阶层崇尚中国文化
中法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接近
殖民侵略促进了中西方交流
17.(2023·浙江“七彩阳光”高三联考)18世纪,东印度公司共进口2.15亿件瓷器到英国,瓷器茶具成为英国家庭的常用器皿。最初中国的茶杯是无把手的,后来英国人学会了制瓷,并为烫手的茶杯加上了把手,又将这一技术传回中国。这反映出(  )
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茶文化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
中国茶文化得到英国人广泛认可
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
18.(2024·山东临沂高二期中)中华民国时期设计的旗袍兼具中西服饰的特点,而同时期,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这反映出(  )
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文化传承具有多样性
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19.(2023·北京房山区高二期中)“铜镀金写字人钟”(如图)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钟表馆的一件藏品,是英国人专为乾隆皇帝制作的。此钟表最精彩奇异的是当启动开关时,一个欧洲绅士模样的机械人就会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材料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②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 ③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④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①② ②③
②④ ③④
20.(2023·四川宜宾高二期中)随着“黄泥脱色制白糖法”的发明,清代白糖大量出口,甚至进口印度糖的传统贸易区也输入中国白糖。明清用发酵法制作的红茶和乌龙茶,逐渐被外国人广泛接受,成为世界性饮料。这表明当时(  )
技术革新促进国际市场开拓
生产关系变化推动社会转型
闭关自守政策受到强烈冲击
经济结构变动瓦解自然经济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21.(2024·湖北十堰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的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的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2.(2024·江苏苏州高三期初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摘编自车乒、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
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 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
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23.(2024·福建百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7至18世纪,中西间贸易往来频繁。当时欧洲的紧身胸衣、裙撑和束腰等设计元素被引入中国,成为上层社会女性的时尚追求。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奇异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绣花等工艺近乎狂热的好奇和热衷。法国的朱里欧·莱蒙多·马萨里诺主教拥有十件在法国巴黎定制的中式彩色哔叽面料的服装。真丝面料制成的“华托裙”,也常常出现在法国画家让·安托万·华托笔下,这种裙子装饰有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调,是当时很多欧洲贵族妇女喜爱穿着的服饰。法国还设立了一些中国舞场、中国娱乐剧院等。以穿着中国式服装为主要特征的化装舞会首先在巴黎和维也纳出现,之后迅速在欧洲宫廷普及。到18世纪中期,中国服饰装扮的化装舞会在欧洲变得非常普遍,一度晋升为欧洲大众的时尚活动。
——摘编自陈霞、李遵《西方镜像中的
“中国风”纺织与服装艺术考》等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廷放开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进一步为近代纺织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中国传统服饰的质料比较单一,主要有土布、丝绸、皮毛等。进入20世纪之后,新军的服饰被大量的绿营城防官兵模仿,通商口岸的少年纷纷模仿出洋归国的留学生穿着洋装,新政以来军、警、学界易服的举动,导致了服制材料发生了剧变。西式服饰主要用洋布、呢革,国内既不能生产也不会缝制,只得依赖进口。这就导致了西式服饰价格昂贵,而且随着易服的进行,导致国内洋货一时泛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纺织业。殆至民国成立之后,这种混乱的局面依旧没有根本的改变。当时的有识之士无不担忧地指出:“自政府改装以来,风气所趋,官民竞用外货,以致绸缎废弃,工商歇业。资本日益消耗,劳动者多有流亡,为他人开绝大之道场。”
——摘编自李超《清末民初服饰变革
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外服饰交流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洋装传入的影响。(4分)
单元检测卷(四)
1.C [根据材料可知,班超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派属下甘英来到西亚的安息,但未能到达罗马帝国,而“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来,其原因是“其(古罗马)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这印证了西亚在陆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C项正确;西汉时就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东汉“从此开辟”说法错误,排除A项;记载中未涉及“基督教”,排除B项;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公元166年的“大秦”已不是罗马共和国,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西汉桓宽《盐铁论》中文字的大意是:汝、汉一带的金子,各地进贡的丝织品,可以引诱外国人和换取胡、羌的珍贵财物,用我们两丈丝绸,就能得到匈奴的很多贵重物品,从而减少了他们的财物,这是说中国运用丝绸与外国进行贸易,再由“丝为大宗贸易,远贩至罗马也”可知,这指的是中国的丝绸远销到罗马,所以上述记载可以用来研究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故选D项。]
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文物出土于汉墓,但其却具有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焊接技术风格,表明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局面,这与汉代丝绸之路的畅通密切相关,B项正确;仅凭该文物不能证明中欧“开始”了直接的经济联系,排除A项;汉代中国丝绸之路的重心尚在陆路,直到宋代才转为以海路为主,排除C项;仅凭材料中的文物不能得出中国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4.C [根据材料“帕提亚帝国……多次与罗马帝国发生战争,并击败罗马……从事居间贸易……深受希腊文化影响。东汉的班超派遣使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可知,帕提亚帝国与罗马帝国、希腊等国家,在军事、经济贸易及文化上有相关联系,同时东汉班超派遣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时,曾到达帕提亚,说明帕提亚是东西方之间的帝国,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C项正确;汉朝通过帕提亚与罗马建立了官方的联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入侵下走向衰亡,排除B项;亚历山大曾率领马其顿征服过帕提亚帝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B [出土于宁夏的胡瓶是波斯萨珊王朝的产品,萨珊王朝的胡瓶上又有希腊文化的元素,这说明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和传播,B项正确;该瓶是波斯的作品,因此不是研究希腊历史的一手史料,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能说明萨珊王朝的手工业技术举世闻名,排除C项;仅根据一个胡瓶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排除。故选B项。]
6.D [据材料“是诸国入唐的桥头堡……汉字与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并存”可知当时陆上丝绸之路发达,促进了西州地区各国商人汇聚,各种语言并存,故选D项;当前国家版图的基本奠定是在清朝,排除A项;“汉字与多种民族语言文字并存”说明各国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并无中原文化单方面受到推崇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介绍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州的管辖和治理情况,无法体现“一体化”的结论,排除C项。]
7.B [据材料“工匠们……中国人喜爱的纹样”可知,中国的工匠们将波斯风格的胡瓶融合进中国的传统纹样,凸显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说明中华文化因包容而发展,故选B项;鎏金银胡瓶是波斯萨珊时代所造,以祆教为国教,与佛教无关,排除A项;民族交融是指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通过频繁接触、了解、学习、认同,民族特征不断趋同、民族边界日益模糊,逐渐形成一个更大的相互包容的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盛行”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乐舞交流频繁,唐宋以后……与西域乐舞交流大为减少,却与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交流日益频繁”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得益于海上丝路地位的上升,D项正确;材料表明唐宋与西域国家交往减少,但并未表明中断,排除A项;材料表明唐宋之后中国与东亚交流频繁,但不能体现东亚文化圈正式形成,排除B项;在唐以前,中国就与日本等国家有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
9.A [据表格中信息可知,元朝时期,中国对外交通有南、北、中多条通道,有力地促进了中外交往,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在汉唐时期就已经存在与印度的贸易往来,元代“开启”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题干材料呈现的是多条中外交通线路,均是中外交流的丝绸之路,而不是功能的多样性,排除C项;与缅甸、印度的交往不属于东西交往,排除D项。]
10.D [《瑞应麒麟图》是明朝永乐年间描绘的榜葛剌国进贡的原产自非洲的长颈鹿,榜葛剌国即今日孟加拉国,是明朝郑和每次下西洋必经之地,故选D项;新航路开辟的最早时间是在15世纪末,排除A项;西汉张骞将西域诸国的汗血马、葡萄等物种引入中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以欧洲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C项。]
11.A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故选A项;殖民扩张是由新航路开辟引发的,B项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C项错误;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项错误。]
12.D [依据题干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不同贸易区域划分是国际分工差异的体现,D项正确;商业革命导致西北欧贸易中心地位确立,排除A项;殖民扩张导致美洲沦为贸易边缘地区,排除B项;英国、荷兰、法国属于西北欧,是中心区,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发展,可可、茶等饮料变得流行起来,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故选A项;“开启”说法错误,新航路开辟之前就有物种交流,排除B项;早期殖民扩张以掠夺为主,排除C项;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C [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洲有饮茶习惯的人越来越多,下层民众也养成饮茶的习惯,原产中国的茶叶在欧洲的消费量大大增加,反映了东西贸易规模的扩大,故选C项;下层民众养成饮茶习惯说明西方等级秩序受到冲击,“不复存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荷兰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代,排除B项;东西方茶叶贸易规模扩大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普遍使用中式风格的艺术品来装饰饮茶的环境,以求契合茶这种东方饮品中蕴藏的异国情调,说明茶的流动带动与其相关的茶文化的传播,故选D项;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的传播,而非贸易扩大,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茶文化对英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相互借鉴,排除B项;根据“英国上流社会普遍使用”说明与大众消费水平无关,排除C项。]
16.B [结合材料“中国之王”“中国式的八抬大轿”“穿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贵族的极大影响力,故选B项;仅凭法国凡尔赛宫内举行的这场舞会,难以得出法国是欧洲“中国热”的引领者的结论,排除A项;法国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凭此判断两国经济文化水平是否接近,故排除C项;材料并无殖民侵略的内容,排除D项。]
17.D [英国人吸收了中国用瓷器喝茶的文化习俗,在饮茶中,又改进了茶具,向中国输出,体现了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故选D项;材料看不出“主要”,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广泛”,排除C项。]
18.D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西之间的服饰都借鉴了彼此的元素,反映出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是被动还是主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的相互影响,而不是文化传承,排除B项;“同质化”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同质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依据材料“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可以看出清朝的“天朝上国”的观念,“是英国人专为乾隆皇帝制作的”,反映了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②④正确,故选C项;①中“开始”表述错误,③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工业革命已经完成,且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期,排除A、B、D项。]
20.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新的生产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商品的质量,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故A选项正确;生产技术的革新不代表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且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的相关信息,B选项错误;白糖和茶叶的出口不能说明闭关自守政策受到强烈冲击,C选项错误;题干未涉及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信息,且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发生于鸦片战争后,D选项错误。]
21.示例 论题: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华文明特性。
阐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中,形成了友好和平、开放交流、兼收并蓄、互利共赢、开拓进取的丝路文化。丝路文化是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有效诠释。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友好和平交流。唐朝时,玄奘西行天竺求佛法,鉴真东渡传播佛教,都推动了文化传播与交流。东西方交流赋予丝绸之路友好和平的文化内涵,这反映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与传统。
在丝绸之路兴盛与繁荣进程中,丰富多彩的敦煌文化形成,众多的石窟、多彩的壁画与形态各异的雕塑,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彰显了丝绸之路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涵。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放情怀与包容的胸怀。
丝绸之路为中亚、欧洲带去先进的冶铁技术,为中亚带去先进的水利灌溉技术,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西亚、中亚、欧洲的很多物产、工艺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丝绸之路上的这些经济文化交流使东西方出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发展的局面。
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且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含有中华文化特性的丝路精神对当今世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22.(1)影响: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发展;促进女性解放/生活民主化;促进了茶文化的创新/激发了文艺作品的创作;影响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社会交往)。
(2)特点:经营方式具有垄断性/东印度公司专营;发展趋势具有增长性/贸易额增长迅速;茶叶产地具有多源性/摆脱对中国的产地依赖。
原因: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中国茶树和制茶技艺的外传。
23.(1)特点:历史悠久;参与群体扩大;相互借鉴中有所创新;保留了民族特色。
(2)表现:法国主教拥有中式彩色哔叽面料的服装;艺术家画作绘制具有中国风的裙子;欧洲贵族妇女穿中国风的服饰;出现中国服饰装扮的化装舞会。
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交流频繁;近代商品贸易的发展。
(3)影响: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纺织业;刺激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和制衣业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服饰的材料;冲击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导致民族服饰业的曲折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卷(答案)选择性必修3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