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分校 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模块检测练(五)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西周立礼义,等贵贱,礼中又置乐,音乐配合不同礼仪,但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等都是音符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所谓“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西周的礼乐文明折射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
A.天人合一 B.家国情怀
C.和而不同 D.自强不息
2.梁启超曾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这样叙述:“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横线中的“▲”应为( )
A.先秦诸子百家 B.西汉的儒家学说
C.晋唐间的佛学 D.宋明时期的理学
3.下表是《汉谟拉比法典》的两则条款。这些条款( )
条款 内容
第23条 如强盗不能捕到,被劫者应于神前发誓,指明其所有失物,则盗劫发生地点或其周围之公社及长老,应赔偿其所失之物。
第24条 倘生命被害时,公社与长老应赔偿其亲族银一明那。
A.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说明巴比伦王国的治安较乱
C.表明当时法律制度的完善
D.体现出一定的人道主义关怀
4.柏拉图强调审美教育第一步从只爱某一个形体开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掌握美的普遍性,进而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为珍贵”,并更深层次领悟由“行为和制度的美”到“各科学问知识的美”,最后达到理念美的境界。他意在强调( )
A.科学对美育的重要性
B.审美教育的理性精神
C.审美教育的步骤方法
D.城邦制度的发展完善
5.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观察了用于记事的结绳,收集了帝国如何管理四大政区的资料。该文明( )
A.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B.发明了“浮动园地”
C.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D.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6.清朝初期,政府曾允许关内人民去东北垦荒。但康熙年间,当局以会破坏“龙脉风水”为由,禁止关内人民迁移东北。但河北、山西、山东等省的民众仍然越过封锁,到东北地区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一举动( )
A.引起了社会人口的膨胀
B.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危机
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
D.改变了东北的经济结构
7.在20世纪头十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前往纽约、波士顿和费城;葡萄牙人去普罗维登斯和新贝德福德;德国人和波希米亚人去芝加哥、密尔沃基和费城;波兰人去芝加哥和底特律。这些移民( )
A.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布局
B.均衡的分布在美国的各地
C.助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D.使美国文化形成多元格局
8.1982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发动了一场反对西化倾向,捍卫、保持和弘扬东方价值观运动,在全国开展以“忠”“孝”“廉”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教育,取得显著成就。这场运动( )
A.确立东方文化的统治地位
B.推动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C.适应美苏在文化领域的争夺
D.应对了移民社会的文化冲击
9.考古工作者在对河套地区元代贵族墓陪葬品的整理中,发现纹图银币(如图)经研究,币上的文字是繁体汉字,图案是古波斯风格。对此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元代承续了丝绸之路 B.元朝中心在河套地区
C.波斯商人已使用银币 D.亚洲内部文明大碰撞
10.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贵族喜欢参加潘趣酒会,用定制于中国、绘有十三行等中国元素图案的巨型潘趣碗(如图),将调制好的酒分享给同伴并送上祝福。“潘趣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 )
A.西欧殖民范围不断扩大
B.明清对外贸易繁荣兴盛
C.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杂糅
11.1836年,德国历史学家德罗伊森出版了《亚历山大的继承人》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充分肯定了亚历山大的继承人们,并创造性地用“hellenism”一词来形容三百余年间所大力推行的政策。你认为“hellenism”的含义最有可能是( )
A.铁血政策 B.怀柔政策
C.希腊化 D.开疆拓土
12.历史学家乔治·勒费弗尔评价某历史人物时写道:他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近现代欧洲各国的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大大加快了这一演变的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人民主权的宣布、浪漫主义的传播等都预示了民族主义的觉醒,他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该历史人物是( )
A.英国的克伦威尔 B.美国的华盛顿
C.法国的拿破仑 D.德国的俾斯麦
13.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文化帝国主义愈演愈烈,艺术、影视和时尚所表达的西方价值观无所不在,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该学者旨在说明( )
A.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B.捍卫文化主权的重要性
C.警惕西方价值的虚伪性
D.重视文化交流的开放性
14.明中叶,王阳明景仰朱熹等大师讲学于书院,认为书院可“匡翼夫学校之不逮”,并在龙冈书院、阳明书院、敷文书院等多所书院讲学二十余年,追随者甚众。该时期书院的兴盛( )
A.巩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有利于儒家思想体系的调适
C.推动了科举教育的发展
D.有助于强化官方的思想控制
15.近代以来,一些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主张建立各类图书馆等城市公共资源,清政府以非常积极的姿态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准备用三年时间完成京师图书馆和各省图书馆的建设工作。这说明( )
A.绅吏阶层支持推动新政兴起
B.社会读书风气浓厚
C.公共资源建设彰显国家自觉
D.西学东渐影响深刻
16.(2023·山东桓台二中模拟)1874年,在普法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亚历山大二世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批准了《关于战争法律及惯例的国际宣言》,宣称:“文化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艺术财富一旦被毁就无法弥补,他们的文化价值对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并不只属于他们所属的国家。”这一宣言( )
A.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化的要求
B.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
C.避免了文化遗产遭受战争的破坏
D.确立了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政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形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美誉的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核心。现留存有自公元4—10世纪以来的700余个洞窟,3 000余身彩塑,4.5万平方米壁画,有汉文、梵文、古藏文、龟兹文、回鹘文、于阗文等多种文体的文献,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艺、历史、宗教、哲学等众多领域。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均无可比拟。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献资源宝库,其地位和影响不可替代。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被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
莫高窟及其周边环境均被戈壁、沙漠包围着,如何保持这里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游客的超载,加速洞窟内温度和湿度的急速升高、长时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含量,对壁画颜料层的色彩和固着状态造成直接的破坏。与此同时,游客的日益增多,使莫高窟景区周边出现大量的垃圾和污染物,造成对景观和遗址地风貌的破坏。
——摘编自买小英《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
与创新发展的研究——以莫高窟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及其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莫高窟为例,谈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应当注意的问题。(8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6世纪,法国一批人文主义作家就对中国产生了强烈兴趣。拉伯雷认为,“智慧的神瓶”在中国,蒙田把中国看作“欧洲的典范”。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热”,并把“中国风”吹向整个欧洲。伏尔泰认为“中国人是最有理性的”,他还将中国人推崇的“理”解释为“自然之光”。为了发扬光大他所说的“中国精神”,他进而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写出了剧本《中国孤儿》。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法国对中国印象”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16分)
模块检测练(五) 文化交流与传播
1.C [据材料“西周立礼义……音乐配合不同礼仪”“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可知,西周的礼乐文明内涵丰富,礼乐的主要功能是区分贵贱等级,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睦,折射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和而不同,故选C项;天人合一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C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即晋唐间的佛学是中外知识线的第一次接触,故选C项。]
3.D [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的由公社及长老赔偿被劫者财务和公社及长老赔付给亡者的抚恤金,体现出一定的人道主义关怀,故选D项;材料不能得出被劫者和伤亡者的阶级属性,排除A项;材料只是法律的规定,不能体现现实的社会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巴比伦王国的法律发展程度,排除C项。]
4.B [据材料“审美教育第一步从只爱某一个形体开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掌握美的普遍性……最后达到理念美的境界”可知,审美教育的整个过程需要比较、综合,最后才能达到美的教育,充满理性精神,故选B项;材料不是在强调审美教育的方法和科学对美育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审美教育中的理性精神,排除A、C两项;此时雅典城邦统治的弊端日益凸显,排除D项。]
5.C [据材料可知,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古城马丘比丘,会使用麻醉剂,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一年为365天,太阴历一年为354天,故选C项;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是西亚的《吉尔伽美什》,排除A项;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排除B项;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排除D项。]
6.C [据材料可知,清初允许关内人民去东北垦荒以及关内人民迁往东北,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为东北地区提供劳动力、技术等,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故选C项;社会人口的膨胀是关内人民迁往东北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A项;“加剧”说法错误,这一举动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有利于维护统治,排除B项;“改变”说法错误,东北的经济结构仍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除D项。]
7.C [据材料“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可知大量高素质的欧洲移民前往美国,为美国经济发展补充了大量技术工人和欧洲新技术,故选C项;全球劳动力布局广泛涉及欧亚非美各个大洲,欧洲和美国之间的移民变化无法改变全球劳动力布局,排除A项;材料中的欧洲人前往美国不同的城市,在地域、文化和数量上都具有差异性,排除B项;美国文化的多元格局是长期移民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排除D项。]
8.D [据材料可知,1982年新加坡开展反对西化倾向,弘扬东方价值观的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新加坡作为移民国家,移民带来的文化冲击有关,故选D项;李光耀主要是要弘扬东方文化,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并不是确立东方文化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1982年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已经结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加坡弘扬东方价值观,反对西化倾向,与美苏争夺无关,排除C项。]
9.A [由材料可知,纹图银币是中国汉文化与波斯文化的融合,而这一融合靠的是丝绸之路,故选A项;元朝中心在北京地区,排除B项;银币出自元代贵族墓陪葬品中,据此不能得出波斯商人已使用银币,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的应是文明交融,而不是文明碰撞,排除D项。]
10.D [据材料可知,西欧“潘趣酒文化”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交流,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并未涉及西欧的殖民扩张情况,无法得出其殖民范围的扩大,排除A项;题干涉及时间是18世纪以来,此时中国是清朝,不涉及明朝,排除B项;启蒙思想主要为民主、平等、法治等内容,材料只能得出中西文化交流,并不涉及启蒙思想,排除C项。]
1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横跨亚非欧,其版图包括了希腊地区,德国历史学家肯定亚历山大的继承者们实质是肯定亚历山大对希腊地区的征服,因此“hellenism”的含义最有可能是希腊化,故选C项;铁血政策一般指的是俾斯麦,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是武力征服,和怀柔政策不相符,排除B项;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过程确实是开疆拓土的过程,但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三百余年大力推行政策的优越性而非在强调领土的扩张,排除D项。]
12.C [据材料“他撼动了欧洲各国的旧制度,并将……新秩序的各项原则推广到了欧洲其他地区……都预示了民族主义的觉醒,他进行的领土调整和种种改革促进了这种觉醒”及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庞大帝国,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向欧洲地区传播,推动了欧洲政治文化重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的要求高涨,故选C项。]
13.B [据材料“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可知,新兴国家应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捍卫文化主权,故选B项;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不是主要目的,要利用传统文化捍卫文化主权才是新兴民族国家保持国家身份的重要方式,排除A项;资产阶级倡导政治民主、经济自由、普世伦理,但都不能掩盖资产阶级逐利贪婪的本性,所以面对西方的文化入侵,新兴民族国家必须捍卫文化主权,维护国家独立,C项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新兴民族国家建立之初要警惕西方文化入侵、“和平演变”,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故重视文化交流同时要捍卫文化主权,排除D项。]
14.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书院主要宣扬儒学教化,而且王阳明将程朱理学发展成为了陆王心学,大量书院的开办有利于促进儒家思想体系的调适,故选B项。]
15.C [据题干可知,晚清政府采纳了开明士绅和封疆大吏的主张,于1910年“颁布了图书馆章程”,积极发展图书馆事业等城市公共资源,故选C项;“新政兴起”不合时空,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排除A项;“社会读书风气浓厚”无从体现,排除B项;“西学东渐”不合题意,题干未见清政府受西方列强的影响等信息,排除D项。]
16.A
17.(1)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占据正统地位,儒家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长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民族间的交流和交融。
(2)不同
中国:侧重伦理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多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突出世俗文化;强调二元对立、契约精神;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斗争;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18.(1)原因:莫高窟石窟群是中国古代石窟建筑的杰出范例,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莫高窟在印证古代中国、中亚与印度的艺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莫高窟壁画和藏经洞文献为研究回鹘、西夏等文明提供了实物见证;莫高窟的发展历程与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文化艺术、民俗等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研究古代欧亚大陆在不同时期的交流提供了重要史料。
挑战:周边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游客超载,给文物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部分游客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环境污染。
(2)注意的问题:合理开发,适度利用;加强保护意识和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技术,切实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真实性。
19.示例 论题:法国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文化推动思想解放。
阐释: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联系不断加强,东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中学西渐蔚然成风;法国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要求打破专制束缚;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形成高潮,启蒙思想家为寻找反封建斗争的武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因素,形成了良好的“中国印象”;伏尔泰尤为推崇儒家精神,其思想和作品当中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法国的“中国热”传播了中国文化,为启蒙运动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慧来源,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国反封建斗争的发展。
总之,中国文化对近代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地址:隆仁饭店斜对面聚能教育 提分热线:1564171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