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人教八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统编版八上历史精讲课堂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上历史期中测试卷03
范围:1-14课 时间:60分钟 分值:60分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棉纺织业历来比较发达。但随着上海开埠,西
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市
场,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经无纱可纺。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印
证( )
D
A. 西方科学技术不断引入 B.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 上海等地地理位置优越 D.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毫无疑问,在1860年,中国这个曾经的伟大文明国家被西方彻底打
败,备受屈辱。下面图片直接见证了这一“屈辱”的是( )
C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三元里三元古庙
C.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D. 轮船招商局
3.据史料记载,太平军入城刚一个月,敌人威胁尚未解除,就开始大
兴土木,扩建了金碧辉煌的天王府。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太平天
国运动的领袖( )
C
图一 洪秀全故居
图二 南京天王府石舫
A. 始终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B. 一直保持农民革命本色
C. 没有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 不重视政权内部的团结
4.“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
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这说明李鸿章( )
C
A. 反对变法图强 B. 主张严守古训
C. 有意学习西方 D. 推崇西洋政体
5.《甲午战争图志》记载: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
东北、中国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中,对这些地区的每一条道
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示得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
明( )
D
A. 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中国山东半岛
B. 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 朝鲜、中国东北、中国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6.下表为梁启超于1896年编著的《西学书目表》。据此推断,梁启超
此时主张( )
上卷:“西学” 诸书 算学、电学、化学、光学、天学、地学、动植物学、
医学等
中卷:“西政” 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制、农政、矿政、工政、商
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 游记、报章、格致、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
B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全面了解和学习西方
C. 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 民主革命,实现共和
7.英国驻汉口的代理总领事法磊斯曾说:“(《辛丑条约》规定的)赔
款须向全国征收,但由于祸乱所及各省已被联军洗劫一空,实际上这
些省应出之款项仍须由那些忠诚的、并已付出自己份额的省份来额外
负担。”法磊斯口中的“祸乱”指的是( )
C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英法联军的侵略
C. 义和团运动 D. 八国联军的侵略
8.太平天国运动中,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
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义和团运动中,在
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材
料说明( )
D
A.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B. 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使自身走向失败
C.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革命失败的根源
D.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农民阶级的革命
9.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
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
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而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段表述旨在
( )
C
A. 否定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 揭露资产阶级软弱可欺
C. 揭示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 强调革命阵营势单力薄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
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
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这些规定( )
B
A.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C. 阻止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D.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11.教材是国之重器,尤其是中小学教材,更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
“精神母乳”。1919年以后,白话文的传播真有“一日千里”之势。1920
年秋开始,全国各地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科书都改成了白话文。
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 五四运动席卷全国
C. 工人运动蓬勃开展 D.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2.五四运动后,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当时
的《晨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由此
可知,五四运动( )
D
A. 使民众接受了民主思想 B. 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C.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地位 D. 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两次鸦片战争】(8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时,清水师战船主力仍多为以棹桨为动力的无帆桨
船或单桅帆船,间有少数双桅或三桅战船。这种旧式战船航速慢,机
动性能差,且吨位小,一般不超过250吨,载员不过百人;每艘战船一
般仅配置火炮2至4门,最多不过10余门。
英国海军已经开始了近代化转型:大型战舰装备火炮达70门以上,
炮身小则重五六千斤,巨者甚至可达万斤;炮弹都有明确分类,射程
远达万米。
材料二:在1858年与英、法的天津谈判中,咸丰帝和其朝臣最不能容
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内容。咸丰帝甚至打算以全免进口关税换取外
国公使不驻北京。而当时西方国家互派大使常驻对方首都已经是外交
惯例。
材料三: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
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
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的不
同之处及这些不同对战争结果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 不同之处:①中国战船火炮落后,战斗力差,英军战舰火炮先
进,战斗力强;②中国战船的动力主要靠风力和人力,英军战舰已经
开始使用蒸汽动力。(每点1分,共2分)
影响:清军武器装备落后,加速了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局面的形成,
最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外交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列强以换约受阻为借口使战争升级的表现。(3分)
[答案] 问题:缺少现代外交意识。(1分)
表现: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任答一点即可,2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从以上探究中得到的启示。(1分)
[答案] ①要重视科技发展,提升军事实力;②要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任答一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分)
14.【戊戌变法前后的康有为】(8分)
材料:康有为大事记(部分)。
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县官僚地主家庭,自幼熟读经史,饱受封建
儒学教育
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
1882年 到北京参加乡试未中,南归途经上海,大量购阅西书,精心
研读,大讲西学
1884—1885年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2年 写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续表
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
办《万国公报》
1897年 德国强占胶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摘编自陈寅主编《先导:影响中国近现代的岭南著名人物》
续表
(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2分)
[答案] ①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②民族危机的加剧。(每点1分,
共2分)
(2)根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2分)
[答案] ①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变法思想;②多次上书
光绪帝呼吁变法,参与百日维新。(每点1分,共2分)
(3)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的两段人生经历,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发
展与时代变化关系的认识。(4分)
[答案] 经历:(第一阶段)从学习儒学到学习西学;(第二阶段)宣
传变法思想,参与变法活动。(每点1分,共2分)
认识: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紧密相连。(言之有理即可,2分)
15.【近代报刊】(10分)
材料一:
报刊封面 报刊部分内容简介 相关历史
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 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 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①______
报刊封面 报刊部分内容简介 相关历史
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 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 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②______
续表
材料二:维新政论报刊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新颖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
识性,大大提高了国人自办报刊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
长期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
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利用报刊所具有的舆论功能,将自己
的观念和主张迅速、广泛地传递给社会各个阶层,充分利用舆论力量
以影响政局,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摘编自刘兴豪《报刊舆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作为新文化运动核心刊物的《新青年》改为中共上海发起组
的中央机关刊物。随后,上海发起组又创办半公开的刊物《共产党》,
介绍马克思主义常识,推动建党工作。依托于上海发达的文化网络以
及便捷的交通条件,《新青年》《劳动界》等影响日众,迅速传遍神
州大地。譬如,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间,地处内陆的长沙文化书社
共计销售杂志40余种,其中销量最大的分别是《劳动界》周刊
(5 000本)和《新青年》(2 000本)。在其读者中,“如‘劳动界’等
小册子销于劳动者间的也不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个与表格中报刊相关的历史
事件并分析其共同历史背景。(4分)
[答案] 事件:①戊戌变法;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每点1分,共2分)
共同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程度;②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每点1分,共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报刊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分)
[答案] ①打破外报垄断新闻界的局面;②传播先进思想;③促进中国
近代的思想解放;④推动社会变革;等等。(任答两点即可,2分)
(3)材料三中的这一信息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
因。(4分)
[答案] 现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2分)
原因:①1917年,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
送来了马克思主义;②1919年,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每点1分,共2分)
16.【近代化道路的探索】(10分)
材料:
自强运动的领导者没有一个完整的建设计划,他们只知道国防近
代化的必要性……他们在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只布新,而没有
除旧,所以洋务运动仍不能救国家、救民族。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临朝训政,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
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杀害六君子,百日维新遂告失败。
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
暗依旧。
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
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1921年,中
国共产党诞生了。
续表
阅读材料,请围绕“道路探索”,任选角度,自拟主题,结合所学知识
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主题:中国人民近代探索道路的曲折历程。
论述: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的洋务运动,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
的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但变法触犯
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最终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
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但是辛亥革
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
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
一新。
综上所述,从洋务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人民的探索道路充
满曲折,但前途是一片光明的。(10分)
谢谢
()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recruitment/home/admin
八上历史期中测试卷03
【统编八上历史精讲课堂(阶段测试)】
范围:1-14课 时间:60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棉纺织业历来比较发达。但随着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市场,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经无纱可纺。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印证( )
A. 西方科学技术不断引入 B.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 上海等地地理位置优越 D.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毫无疑问,在1860年,中国这个曾经的伟大文明国家被西方彻底打败,备受屈辱。下面图片直接见证了这一“屈辱”的是( )
3.据史料记载,太平军入城刚一个月,敌人威胁尚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扩建了金碧辉煌的天王府。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 )
A. 始终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B. 一直保持农民革命本色
C. 没有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 不重视政权内部的团结
4.“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这说明李鸿章( )
A. 反对变法图强 B. 主张严守古训
C. 有意学习西方 D. 推崇西洋政体
5.《甲午战争图志》记载: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北、中国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中,对这些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示得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 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中国山东半岛
B. 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 朝鲜、中国东北、中国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6.下表为梁启超于1896年编著的《西学书目表》。据此推断,梁启超此时主张( )
上卷:“西学” 诸书 算学、电学、化学、光学、天学、地学、动植物学、 医学等
中卷:“西政” 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制、农政、矿政、工政、商 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 游记、报章、格致、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全面了解和学习西方
C. 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 民主革命,实现共和
7.英国驻汉口的代理总领事法磊斯曾说:“(《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须向全国征收,但由于祸乱所及各省已被联军洗劫一空,实际上这些省应出之款项仍须由那些忠诚的、并已付出自己份额的省份来额外负担。”法磊斯口中的“祸乱”指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英法联军的侵略
C. 义和团运动 D. 八国联军的侵略
8.太平天国运动中,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义和团运动中,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材料说明( )
A.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B. 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使自身走向失败
C.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革命失败的根源
D.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农民阶级的革命
9.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而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段表述旨在( )
A. 否定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 揭露资产阶级软弱可欺
C. 揭示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 强调革命阵营势单力薄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这些规定( )A.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C. 阻止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D.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11.教材是国之重器,尤其是中小学教材,更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母乳”。1919年以后,白话文的传播真有“一日千里”之势。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地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科书都改成了白话文。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 五四运动席卷全国
C. 工人运动蓬勃开展 D.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2.五四运动后,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当时的《晨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
A. 使民众接受了民主思想 B. 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C.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地位 D. 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两次鸦片战争】(8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时,清水师战船主力仍多为以棹桨为动力的无帆桨船或单桅帆船,间有少数双桅或三桅战船。这种旧式战船航速慢,机动性能差,且吨位小,一般不超过250吨,载员不过百人;每艘战船一般仅配置火炮2至4门,最多不过10余门。
英国海军已经开始了近代化转型:大型战舰装备火炮达70门以上,炮身小则重五六千斤,巨者甚至可达万斤;炮弹都有明确分类,射程远达万米。
材料二:在1858年与英、法的天津谈判中,咸丰帝和其朝臣最不能容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内容。咸丰帝甚至打算以全免进口关税换取外国公使不驻北京。而当时西方国家互派大使常驻对方首都已经是外交惯例。
材料三: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的不同之处及这些不同对战争结果产生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外交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以换约受阻为借口使战争升级的表现。(3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从以上探究中得到的启示。(1分)
14.【戊戌变法前后的康有为】(8分)
材料:康有为大事记(部分)。
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县官僚地主家庭,自幼熟读经史,饱受封建 儒学教育 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 1882年 到北京参加乡试未中,南归途经上海,大量购阅西书,精心 研读,大讲西学
1884—1885年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2年 写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 办《万国公报》 1897年 德国强占胶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摘编自陈寅主编《先导:影响中国近现代的岭南著名人物》
(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2分)
(2)根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2分)
(3)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的两段人生经历,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关系的认识。(4分)
15.【近代报刊】(10分)
材料一:
报刊封面 报刊部分内容简介 相关历史 事件
_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 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 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①______
报刊封面 报刊部分内容简介 相关历史 事件
_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 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 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②______
材料二:维新政论报刊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新颖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大大提高了国人自办报刊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利用报刊所具有的舆论功能,将自己的观念和主张迅速、广泛地传递给社会各个阶层,充分利用舆论力量以影响政局,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摘编自刘兴豪《报刊舆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作为新文化运动核心刊物的《新青年》改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中央机关刊物。随后,上海发起组又创办半公开的刊物《共产党》,介绍马克思主义常识,推动建党工作。依托于上海发达的文化网络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新青年》《劳动界》等影响日众,迅速传遍神州大地。譬如,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间,地处内陆的长沙文化书社共计销售杂志40余种,其中销量最大的分别是《劳动界》周刊(5 000本)和《新青年》(2 000本)。在其读者中,“如‘劳动界’等小册子销于劳动者间的也不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个与表格中报刊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分析其共同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报刊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分)
(3)材料三中的这一信息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16.【近代化道路的探索】(10分)
材料:
自强运动的领导者没有一个完整的建设计划,他们只知道国防近 代化的必要性……他们在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只布新,而没有 除旧,所以洋务运动仍不能救国家、救民族。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临朝训政,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 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杀害六君子,百日维新遂告失败。
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 暗依旧。
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 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1921年,中 国共产党诞生了。
阅读材料,请围绕“道路探索”,任选角度,自拟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八上历史期中测试卷03
【统编八上历史精讲课堂(阶段测试)】
范围:1-14课 时间:60分钟 分值: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棉纺织业历来比较发达。但随着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市场,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经无纱可纺。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印证( )
A. 西方科学技术不断引入 B.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 上海等地地理位置优越 D.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2.毫无疑问,在1860年,中国这个曾经的伟大文明国家被西方彻底打败,备受屈辱。下面图片直接见证了这一“屈辱”的是( )
C
3.据史料记载,太平军入城刚一个月,敌人威胁尚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扩建了金碧辉煌的天王府。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 )
A. 始终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B. 一直保持农民革命本色
C. 没有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 不重视政权内部的团结
C
4.“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这说明李鸿章( )
A. 反对变法图强 B. 主张严守古训
C. 有意学习西方 D. 推崇西洋政体
C
5.《甲午战争图志》记载: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北、中国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中,对这些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示得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 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中国山东半岛
B. 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 朝鲜、中国东北、中国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D
6.下表为梁启超于1896年编著的《西学书目表》。据此推断,梁启超此时主张( )
上卷:“西学” 诸书 算学、电学、化学、光学、天学、地学、动植物学、 医学等
中卷:“西政” 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制、农政、矿政、工政、商 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 游记、报章、格致、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全面了解和学习西方
C. 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 民主革命,实现共和
B
7.英国驻汉口的代理总领事法磊斯曾说:“(《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须向全国征收,但由于祸乱所及各省已被联军洗劫一空,实际上这些省应出之款项仍须由那些忠诚的、并已付出自己份额的省份来额外负担。”法磊斯口中的“祸乱”指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英法联军的侵略
C. 义和团运动 D. 八国联军的侵略
C
8.太平天国运动中,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义和团运动中,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材料说明( )
A.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B. 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使自身走向失败
C.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革命失败的根源
D.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农民阶级的革命
D
9.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而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段表述旨在( )
A. 否定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 揭露资产阶级软弱可欺
C. 揭示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 强调革命阵营势单力薄
C
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这些规定( )A.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C. 阻止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D.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B
11.教材是国之重器,尤其是中小学教材,更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母乳”。1919年以后,白话文的传播真有“一日千里”之势。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地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科书都改成了白话文。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 五四运动席卷全国
C. 工人运动蓬勃开展 D.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
12.五四运动后,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当时的《晨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
A. 使民众接受了民主思想 B. 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C.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地位 D. 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D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两次鸦片战争】(8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时,清水师战船主力仍多为以棹桨为动力的无帆桨船或单桅帆船,间有少数双桅或三桅战船。这种旧式战船航速慢,机动性能差,且吨位小,一般不超过250吨,载员不过百人;每艘战船一般仅配置火炮2至4门,最多不过10余门。
英国海军已经开始了近代化转型:大型战舰装备火炮达70门以上,炮身小则重五六千斤,巨者甚至可达万斤;炮弹都有明确分类,射程远达万米。
材料二:在1858年与英、法的天津谈判中,咸丰帝和其朝臣最不能容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内容。咸丰帝甚至打算以全免进口关税换取外国公使不驻北京。而当时西方国家互派大使常驻对方首都已经是外交惯例。
材料三: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的不同之处及这些不同对战争结果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 不同之处:①中国战船火炮落后,战斗力差,英军战舰火炮先进,战斗力强;②中国战船的动力主要靠风力和人力,英军战舰已经开始使用蒸汽动力。(每点1分,共2分)
影响:清军武器装备落后,加速了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局面的形成,最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外交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以换约受阻为借口使战争升级的表现。(3分)
[答案] 问题:缺少现代外交意识。(1分)
表现: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任答一点即可,2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从以上探究中得到的启示。(1分)
[答案] ①要重视科技发展,提升军事实力;②要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任答一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分)
14.【戊戌变法前后的康有为】(8分)
材料:康有为大事记(部分)。
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县官僚地主家庭,自幼熟读经史,饱受封建 儒学教育 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 1882年 到北京参加乡试未中,南归途经上海,大量购阅西书,精心 研读,大讲西学
1884—1885年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 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 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2年 写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
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 办《万国公报》 1897年 德国强占胶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摘编自陈寅主编《先导:影响中国近现代的岭南著名人物》
(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2分)
[答案] ①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②民族危机的加剧。(每点1分,共2分)
(2)根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2分)
[答案] ①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变法思想;②多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参与百日维新。(每点1分,共2分)
(3)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的两段人生经历,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关系的认识。(4分)
[答案] 经历:(第一阶段)从学习儒学到学习西学;(第二阶段)宣传变法思想,参与变法活动。(每点1分,共2分)
认识: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紧密相连。(言之有理即可,2分)
15.【近代报刊】(10分)
材料一:
报刊封面 报刊部分内容简介 相关历史 事件
_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 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 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①______
报刊封面 报刊部分内容简介 相关历史 事件
_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 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 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②______
材料二:维新政论报刊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新颖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大大提高了国人自办报刊的声誉和社会地位,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利用报刊所具有的舆论功能,将自己的观念和主张迅速、广泛地传递给社会各个阶层,充分利用舆论力量以影响政局,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摘编自刘兴豪《报刊舆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作为新文化运动核心刊物的《新青年》改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中央机关刊物。随后,上海发起组又创办半公开的刊物《共产党》,介绍马克思主义常识,推动建党工作。依托于上海发达的文化网络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新青年》《劳动界》等影响日众,迅速传遍神州大地。譬如,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间,地处内陆的长沙文化书社共计销售杂志40余种,其中销量最大的分别是《劳动界》周刊(5 000本)和《新青年》(2 000本)。在其读者中,“如‘劳动界’等小册子销于劳动者间的也不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个与表格中报刊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分析其共同历史背景。(4分)
[答案] 事件:①戊戌变法;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每点1分,共2分)
共同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②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每点1分,共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报刊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分)
[答案] ①打破外报垄断新闻界的局面;②传播先进思想;③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④推动社会变革;等等。(任答两点即可,2分)
(3)材料三中的这一信息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 现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2分)
原因:①1917年,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②1919年,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每点1分,共2分)
16.【近代化道路的探索】(10分)
材料:
自强运动的领导者没有一个完整的建设计划,他们只知道国防近 代化的必要性……他们在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只布新,而没有 除旧,所以洋务运动仍不能救国家、救民族。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临朝训政,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 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杀害六君子,百日维新遂告失败。
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 暗依旧。
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 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1921年,中 国共产党诞生了。
阅读材料,请围绕“道路探索”,任选角度,自拟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主题:中国人民近代探索道路的曲折历程。
论述: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但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最终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但是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综上所述,从洋务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人民的探索道路充满曲折,但前途是一片光明的。(10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八上历史期中考试测试卷(1-14课)03【统编八上历史精讲课堂(阶段测试)】(原卷版+解答版+讲解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