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阶级社会的形成
B.社会贫富分化
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段考(一)
C.早期国家的出现
D.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试卷
4.图1所示分别为甲骨文中的“众”和西周中期金文中的“众”,其形态构成均为“日
下三人行”,被认为是集体劳作的一种体现。这种集体劳作的制度基础是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6
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A.封建土地私有制
B.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题卡上填写清楚。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5.宜侯矢(c心)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底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
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C.青铜器的俦造
D.宗法制的瓦解
1.在湖南里耶刘家堡发掘的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了大量商代房屋遗迹和陶片、网坠
6.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写道:“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
(一种打渔时使用的渔漂)等生产用具。由此可以推知,当时里耶的土著居民们
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
A.已过着稳定有序的渔猎生活
B.受中原王朝影响较大
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据此可知,王国维认为西周时期
C.逐渐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注重发展工商业经济
A.是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B.宗法制确立始于嫡长子继承制
2.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官井头遗址的公共墓地中央的数座大墓中发现,每座大墓中除了几
C.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D.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得以解决
件基本的陶器配置和个别石钺外,其余的随葬品均为玉器,数量在23至53件之间。
7.周礼规定,天子的舞队用八佾(每佾8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这反映的是
这些大墓规模宏大,在墓群中十分醒目。材料可用于说明,良褚文化时期
A.郡县制
B.君主制
C.礼乐制
D.禅让制
A.部落战争规模宏大
B.早期国家雏形显现
8.春秋战国时期,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体现了
C.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D.氏族公社开始产生
A.礼崩乐坏
B.百家争鸣
C.政治稳定
D.民族融合
3.下表为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南河浜遗址随葬品统计表。导致其差异的根源是
9.《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三百余篇诗歌,其农事诗中有几处提到麦类作
随葬品(件数)
中期墓葬(座)
晚期慕葬(座)
物生产活动(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0件
9
0
作品《部风》
《王风》
《豳风》
《大雅生民》
《魏风》
1~5件
10
24
内容“爰采麦矣”“丘中有麦”“禾麻菽麦”“麻麦檬幪”“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6~10件
0
18
地域
甘肃
河南
陕西
山西
河北
11~20件
2
16
A.原始农业的兴起
B.南方地区小农经济的兴盛
20件以上
2
3
C.小麦在北方种植
D.小麦成为先民最主要食物
高一历史XG·第1页(共8页)
高一历史XG·第2页(共8页)》下关一中教育集团 2024~2025 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段考(一)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D B C C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B C A A D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D C B A B A D A
【解析】
1.据材料“在湖南里耶刘家堡……等生产用具”可知,里耶遗址房屋遗迹和陶片、网坠等生
产用具的出土,表明在距今 4000 多年的里耶的土著居民已经摆脱居无定所的游荡生活,
过着稳定有序的渔猎生活,故选 A 项;题干没有涉及里耶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排除 B 项;
题干房屋遗迹体现里耶的土著居民们过着定居生活,网坠则是渔猎生活的直接证据,没有
涉及人们已经依赖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相关史实,无法得出采集和渔猎被取代的结论,排
除 C 项;题干主要反映里耶的土著居民已摆脱居无定所的游荡生活,过着稳定有序的渔猎
生活,没有涉及工商业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史实,排除 D 项。
2.据材料“良渚官井头遗址的公共墓地中央的数座大墓中”“其余的随葬品均为玉器,数量
在 23 至 53 件之间”“这些大墓规模宏大,在墓群中十分醒目”可知,良渚文化时期社会
成员之间的财富、地位已有了明显的差距,说明阶级分化较为明显,故选 C 项;“部落战
争规模宏大”不合题意,与材料仅提及良渚官井头遗址的公共墓地的随葬品相悖,排除
A 项;国家的初始形态的标志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各种礼器等,与题意有出入,排
除 B 项;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氏族公社,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
D 项。
3.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崧泽文化南河浜遗址晚期墓葬的随葬品数量明显超过中期墓葬,这
主要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因此随葬品数量发生了变化,故
高一历史 XG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6 页)
{#{QQABbQwAogAgAJJAAQgCQwmoCkEQkBCACYgGBAAEoAAACRFABCA=}#}
选 D 项;崧泽文化南河浜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此时并未进入阶级社会,排除 A 项;贫富分
化是现象,不是根源,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随葬品数量的增多和早期国家的出现并不
构成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
4.据材料“日下三人行”“集体劳作的一种体现”等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和金文的“众”
形态构成均为“日下三人行”,被认为是集体劳作的一种体现,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奴隶主
土地国有制,奴隶和庶民“众人协田”集体劳动,故选 D 项;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步确立
封建土地私有制,并且封建土地私有制决定劳作方式以个体农耕为主,排除 A 项;商和
西周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排除 B 项;商和西周属于奴隶制国
家,不是“封建制度”,排除 C 项。
5.材料中的青铜器铭文记载的是周王对诸侯册封赏赐的情况,上述内容与分封制相关,故
选 B 项;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权力让渡方式,排除 A 项;材料信息主要强调的是
周王册封赏赐诸侯的信息,排除 C 项;宗法制与血缘相关,材料中未涉及血缘尊卑的变
化情况,排除 D 项。
6.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王国维对于西周制度与商代制度差异的论
述,以及宗法与分封制度间的关系,他指出,由立子立嫡之制生出的宗法制是封建子弟之
制(即分封制)的基础,故选 C 项;春秋战国时期是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不是西周时
期,排除 A 项;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
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
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等内容,且材料内容不仅提及宗法制,还涉及分封制,排除 B 项;“得
以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 项。
9.据材料“农事诗中有几处提到麦类作物生产活动”及表格中的地域可知,《诗经》的记载
体现了麦类作物在北方地区的种植、食用,故选 C 项;原始农业兴起于石器时代,与材
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材料中“甘肃、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属于北方地区,不
是南方,排除 B 项;材料缺乏各种作物的对比,无法判定麦在先民食物中的地位,排除
D 项。
11.据材料“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
文德对蛮夷的教化作用,说明春秋时期华夷区分的核心标准是文化,故选 C 项;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时期华夏族与少数民族交融加强,种族并不是华夷区分的核心标准,
排除 A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域是华夷区分的标准之一,但材料强调的是文化,排
高一历史 XG 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6 页)
{#{QQABbQwAogAgAJJAAQgCQwmoCkEQkBCACYgGBAAEoAAACRFABCA=}#}
除 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晋以后华夷区分的主要标准是血缘的远近,材料强调的
是春秋,排除 D 项。
13.据材料“商周之际的‘牛觥’和战国时期的‘牛尊’”图可知,战国时期牛尊的鼻子出现
了牛鼻环,而此环是为了驯牛耕作之用,即此时期牛的役用发生了变化,故选 B 项;材
料强调的是青铜铸造技术,而非雕塑技术,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牛鼻”部位的变化,
牛鼻出现用于牵引的环,说明其常用于耕地,而非“青铜技术的发展”,排除 C 项;材
料强调战国时期“牛尊”鼻部因牛耕而产生变化,并非提及“生产力”的发展情况,排
除 D 项。
15.周初实行分封制,规定了诸侯的等级和地位,楚王自称王违背了这一制度。孔子在编撰
《春秋》时,通过称楚王为“楚子”,实际上是在维护周初的分封制度和等级秩序,即遵
规守序,故选 C 项;题干中孔子特意将楚王称为“楚子”,显然不仅仅是实录,而是带有
一定的主观态度和目的,排除 A 项;“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的一种政治口号,主要强调
尊重周王室 ,抵御外族入侵。但题干中并未提及外族入侵或与周王室的关系,排除 B 项;
“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一部分,但题干中并未提及孔子的政治实践或政治思想
在具体事件中的应用,排除 D 项。
16.材料核心意思是:治理国家不应该固守一种方法或道路,使国家得到治理也不一定非要
遵循古代的旧法。商鞅通过商汤不遵循古法而成就王业,以及夏、殷两朝因不改变旧礼
制而导致灭亡的例子,来说明反古(即不循古法)并不一定是错误的,而循规蹈矩地遵
循旧礼制也并不值得过分推崇。商鞅强调不应固守古法,而应根据时代的变化来制定新
的法律和政策,即“因时变法”,故选 A 项;“隆礼重法”偏向于儒家与法家思想的结合,
强调礼仪与法律并重。然而,商鞅的话中并未明确提及对礼仪的重视,而是主要强调了
不应固守古法,排除 B 项;“选贤任能”虽然是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但在商鞅的这段
话中并未明确提及,他的话主要是围绕治理国家应如何制定法律和政策展开的,与选贤
任能无直接关联,排除 C 项;“相生相胜”通常与道家或阴阳家的思想有关,强调事物
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然而,在商鞅的这段话中并未出现与此相关的内容,排除
D 项。
18.“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是指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
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故①正确;“别黑白而定一尊”是指皇帝具
有天下独尊的地位,反映了皇帝独尊的特点,故②正确;“法令出一”是指国家的法律、
高一历史 XG 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6 页)
{#{QQABbQwAogAgAJJAAQgCQwmoCkEQkBCACYgGBAAEoAAACRFABCA=}#}
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反映了皇权专制的特点,故③正确;皇位世袭是指皇位
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材料信息没有相关描述,故④错误;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19.据材料,《史记》《汉书》《藏书》中都关于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反映了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故选 C 项;“大一统”观念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
除 A 项;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出现,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材料中
并非对于秦朝统一对华夏认同的影响,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未呈现出秦统一后如何进行
国家治理,没有介绍秦国家治理的政策措施,排除 D 项。
20.据材料可知,秦朝皇帝将道路中间部分设为专用,显示了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独特地位
和无上权威,连王公贵族都不能侵犯这一特权,故选 B 项;虽然秦朝确实建立了一个高
度组织化的政治体系,但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道路使用权的分配,而非整个权力结构,
排除 A 项;材料并未直接涉及道路修筑的规范性,而是强调了道路使用权的特殊分配,
排除 C 项;虽然秦朝的统一确实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这与材料中描述的道
路使用权问题无直接关联,排除 D 项。
22.据“秦朝统一文字表”可知,秦朝统一文字,结束了文字书写混乱的局面,有利于促进
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故选 D 项;统一文字有利于推动社会文化的交流和统一,而非
多元,排除 A 项;统一文字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排除 B 项;统一文字
是国家统一后实行的巩固统一的举措,排除 C 项。
23.据材料信息可知,柳宗元认为周朝的弊病在于实行分封制不在于政治方面,秦朝的过失
在于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不在于实行郡县制,因此秦朝的灭亡在于秦朝的暴政,
故选 D 项;结合所学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其灭亡不在于实行分封制度,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秦之失在于政”指的是秦朝的灭亡在于秦朝的政治方面,秦朝的暴政推
动其灭亡,材料未涉及宦官干预政治的表述,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秦之失不在于制”,
秦朝的灭亡不在于其实行的制度,故柳宗元认为实行郡县制度不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排
除 C 项。
24.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秦二世胡亥是密谋篡位,而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
则记录的是奉诏即位。由此可见,多元史料的发现有助于丰富历史认知,故选 C 项;材
料看不出主观倾向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排除 A 项;历史真实面貌是可以还原的,表述有
误,排除 B 项;历史评述缺乏统一标准,这一说法错误,历史评述要坚持唯物史观,排
除 D 项。
高一历史 XG 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6 页)
{#{QQABbQwAogAgAJJAAQgCQwmoCkEQkBCACYgGBAAEoAAACRFABCA=}#}
25.本题考查的是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秦和
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官制受到宗法制的
影响,B 项符合题意;周的宗法制是基于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
家统治的制度,实现了家与国的相结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
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A 项错误;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
非宗族观念, C 项错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D 项
错误。
26.本题主要考查了东汉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东汉政治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
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材料“太后要依赖外戚掌握权
力。当皇帝长大后,要想夺权就必须依靠身边的宦官。如此宦官在推翻了外戚之后,就
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及其赋予的权力,从而掌握朝政”体现了东汉宦官和外戚轮流专权的
局面,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A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秦朝制度,排除 B;材料体现的
是中央而非豪强地主,排除 C;D 不是矛盾,排除。
27.本题考查内外朝制度,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题
干“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增
设机构,重用近臣,以限制相权,故 B 正确;重武轻文的是宋朝,故不选 A;汉武帝独
尊儒术,不是学术争鸣,故不选 C;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官,与限制相权无关,故不选 D。
28.根据材料“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
‘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秦代的“禁”是焚书坑儒,
汉代的“尊”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目的都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加强皇权,
故选 A 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秦汉对儒家的态度,与以法治国,稳定秩序无关,排除 B 项;
题干材料涉及的是对儒学的态度,没有涉及道家的顺应自然,保障民生,排除 C 项;题干
材料主要阐述秦汉对儒学态度,与墨家选贤任能,反对攻伐无关,排除 D 项。
29.据材料“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可知,司马迁实地探访考察得出来结论,故
选 D 项;查看档案文献说法错误,材料未提及档案,排除 A 项;搜集民间传说不符合题
意,材料强调实地考察,排除 B 项;找寻口述资料材料未体现,材料中没有提及口述资
料,口述资料是对当事人当时事的采访资料,排除 C 项。
30.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沟通汉朝与西域联系,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自此
西域等地的物种传入中原,如黄瓜、胡萝卜、核桃等,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故选 A
高一历史 XG 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6 页)
{#{QQABbQwAogAgAJJAAQgCQwmoCkEQkBCACYgGBAAEoAAACRFABCA=}#}
项;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朝与吐蕃(西藏)的联系,不是西域,排除 B 项;鉴
真东渡,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明朝郑和下西洋,是
世界航海史上壮举,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交往,不经过西域,排除 D 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12 分)
(1)(3 分)地理原因: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分封的大国、强国大都集中在北方。
(一点 2 分,两点 3 分)
(2)(9 分)影响:造成局势动荡和社会经济破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思想界
出现了旨在实现统一的思想,为政治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客观上加深了各地之间的联
系和了解;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感的增强;使秦国实力增强,成为统一的主导力
量。(每点 3 分,三点即可)
32.(10 分)
示例一:图甲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件出土于半坡遗址的彩陶,说明彩陶是半坡先民
的主要生活用具,其纹饰体现了半坡先民的审美意识。
示例二:图乙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殷墟出土的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
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甲骨
文是文物史料,是一手史料,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原始史料。
示例三:图丙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秦始皇陵以东,秦兵马俑皆仿真人、
真马制成,是中国古代一个统一完整、威武雄壮的军阵构图。它们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
写照,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
历史功业的纪念碑式的雕塑。
示例四:图丁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讲学画像砖。我们能从一个侧面了解汉武帝大
力推行儒学教育、尊崇儒学的态度,同时也能感受到汉代席地而坐、教学互动的教育特
点。《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五经。
(每件展品 5 分,答出两件展品,言之有理即可)
33.(18 分)
(1)(8 分)因素:宗法制和宗族关系;分封制、礼乐制和贵族等级;井田制;坟墓制度。
(每点 2 分)
(2)(6 分)特点:规模巨大;设施完备;体现皇权独尊。(每点 2 分)
(3)(4 分)事件:牧野之战(武王伐纣)。(2 分)
启示:文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增加史料的可信度。(2 分)
高一历史 XG 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6 页)
{#{QQABbQwAogAgAJJAAQgCQwmoCkEQkBCACYgGBAAEoAAACRFABCA=}#}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一中教育基团2024-2025高一上学期10月段考(一)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