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惠来一中高一级第一次阶段考试
历史科 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 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某同学在研究“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诞生”这一课题时,使用了《左传》等文献史料。目前,在研究该课题中,他还可以使用的史料是( )
A.良渚遗址古城墙 B.甲骨文的记载 C.二里头遗址资料 D.何尊及其铭文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 )
A.郡县制影响深远 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
C.专制主义的强大 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
4.春秋时代的战争,强调“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师出有名”,事先要下战书,对方不同意也不能开战。这表明春秋时代( )
A.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B.战争一定程度受到礼的约束
C.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D.传统的政治秩序彻底被破坏
5.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富国强兵,增加国家实力 B.剥夺和限制贵族的特权
C.巩固分封制维护宗法制 D.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6.下文标注①②③反映的思想分别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些学派?( )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 过程中培育出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 ① 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 ② ③ 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A.儒家 法家 道家 B.儒家 道家 法家
C.法家 道家 儒家 D.法家 儒家 道家
7.春秋时期,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戎、山戎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至战国后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B.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C.华夏民族认同形成 D.南北文化交流加强
8.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权(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后),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一),歉(嫌)疑者皆明壹之。”该文物无助于研究( )
A.秦朝制度 B.秦始皇功绩 C.古代文字演变 D.秦朝灭亡原因
9.在秦朝,“三公九卿以及列卿等,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或最后请皇帝裁决”。“□□”空缺的是( )
A.太尉 B.丞相 C.郡守 D.县令
10.秦朝统一中国以后,北逐匈奴、建筑长城,南抚夷、越、修筑灵渠,并且大量移民南北边地进行屯戍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修长城阻止了匈奴的袭扰 B.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思想
C.移民屯戍有利于促进边地开发 D.修灵渠沟通了黄河和长江
11.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可以说明( )
A.三者对大一统思想的认识不同 B.大一统思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C.三者都提倡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D.大一统主张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12.汉武帝时,在全国置十三州,每州派刺史一人。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主要监察郡守、强宗豪右和诸侯王。这表明汉武帝( )
A.旨在整顿官僚队伍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扩大汉朝疆域范围 D.意图提升行政效率
13.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
C.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持续强化 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
1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该时期( )
A.江南得到开发 B.火药普遍应用 C.科举制度形成 D.藩镇割据严重
15.《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
16.下面历史书目录(下表)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第五节 八王之乱 第六节 王马共治 第七节 诗酒雅集 第八节 陈朝兴亡 第九节 五胡归华
A.盛世与危机 B.争鸣与认同 C.分裂与融合 D.开放与包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全晋文》所载傅玄《掌谏职上疏》中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荡灭先王之制”。《文选》载陆机《五等诸侯论》中认为秦代实行郡县制是“忘万国之大德”,其国运不能长久实由此所致。“颠沛之衅,实由孤立”,没有形成“万国相维”之势,所以很快就败亡了。曹冏在《六代论》中也认为郡县制不利于专制统治者长久维持自己的家天下。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并说明在周初被“封侯”的是哪些人?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的学者对秦朝实行郡县制的评价是否全面?请说明理由。(6分)
18.民族交融、国家统一一直深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
——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实行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了国家的财政市场。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在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程念棋《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三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结合所学,概述秦统一的开创性意义。(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的措施。(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之“变态”的主要表现。(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西周时期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武帝继位后,下诏让天下的诸侯让一些高官推举贤良方正……在这一次举贤良方正中间汉武帝发现了董仲舒。
材料二 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费、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
——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战国、西汉的选官制度。(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4分)
20.(12分)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
社会转型的特点与原因:①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②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③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请你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当时社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体现出的时代潮流。(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