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山顶洞遗址下层墓地发现三具遗骨,骨架周围有赤铁矿的圆圈。红色的赤铁矿象征着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在死者的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然是原始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该考古发现说明山顶洞人(  )
A.已有祭祀观念 B.具有审美观念
C.手工技艺高超 D.过着集体生活
2.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3.如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这说明半坡人(  )
石铲(翻土) 石刀(收割) 石磨盘(谷物加工)
A.以捕鱼狩猎为生 B.已从事农业生产
C.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D.懂得人工种植水稻
4.“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华夏族的发祥地是在黄河流域
B.华夏族是由多部族交融而成
C.华夏族是单一民族发展而来
D.当时各地间交通非常的便利
5.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鼍(tuó)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中神权至上
B.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C.礼制已初步形成
D.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
6.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7.《史记》记载,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禹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所描述的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8.如图为西周时期师寰簋的铭文。该铭文记载了周天子命令师寰率领王室军队和齐、莱等国军队,成功平定淮夷叛乱的史事。该铭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武王伐纣 B.分封制 C.诸侯争霸 D.郡县制
9.西周时期,周王室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0.春秋战国时期,由铜、锡等金属组成的各种形状的青铜铸币得到广泛通行。这反映了当时(  )
A.礼崩乐坏王室衰微 B.井田制的瓦解
C.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D.国家动荡不安
11.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诸侯的崛起 B.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
C.铁器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12.《史记 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从这段材料中能够得出的信息是(  )
A.王弱侯强,诸侯争霸
B.各诸侯国都“尊王攘夷”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1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推动了“炎黄、东夷、苗蛮”三大族群的同化,这也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华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便逐渐确立了。材料反映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是(  )
A.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B.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唯一原因
C.战争能促进民族交融
D.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14.《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A.建立县制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15.“孝公即位之后,用了商鞅,定了变法之令,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于是秦国的国势,就骤然强盛起来了。”由此可见秦国国势的强盛源于(  )
A.建立县制 B.严明法度 C.奖励耕战 D.废除特权
16.秦孝公年间,秦国开启了空前绝后的“商鞅变法”,这使积贫积弱的秦国从此踏上振兴之路,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最终得以“大一统”。材料意在强调商鞅变法( )
A.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 B.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C.因损害旧贵族的利益而失败 D.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变化需要
17.都江堰在修建过程中,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
A.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1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下列选项与题干观点相吻合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兼爱非攻”
D.“法者,大同之道也”
19.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
A.重视文化知识教育 B.因材施教 C.注重道德教育 D.有教无类
20.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围绕如何治理国家,四位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代表法家学派的是(  )
A.用仁政治理天下 B.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互爱互利,选贤任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21.进入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农业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所以新石器时代被誉为“农业革命时代”。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及其考古发现
遗址 考古发现
半坡遗址 炭化粟;磨制石器、骨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迹
河姆渡遗址 人工栽培水稻遗址;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建筑遗迹
——整理自人教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陶器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这以前,人类处理食物一般采用烧或烤的方法。有了陶器后,人类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比较能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陶器出现的意义。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商纣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
材料二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封。
——摘编自《史记 周本纪》
材料三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 周本纪》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四 下面是两位学者关于分封制影响的观点。
观点一 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控制,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同时,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观点二 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落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交通的不便,再加上诸侯国与王室又相距太远,彼此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周王封赐土地的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分别说明了这些受封诸侯有哪些义务?
(4)关于分封制,你赞成材料四中的哪种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5)结合上述几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
材料三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土地制度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张向东王多《“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四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神?变法采用战国时期哪家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秦国存在的问题。(至少3方面)
(4)依据材料四,概括说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5)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说一说,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
2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的学术文化推动了整个社会发展,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1)材料一中的“子”是指谁?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请你用最简练的语言评价“子”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 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郭沫若
(3)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哪一学术繁荣局面?
(4)假如你是咱们村里社区的领导,你会采用诸子中的哪一家管理社区,让社区更好呢?并说出理由。
材料三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5)根据材料三,请写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思想文化?
参考答案
1.【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在死者的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然是原始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可知,该考古发现说明山顶洞人已有祭祀观念。故选A。
2.【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故选D。
3.【答案】B
【详解】石铲、石刀都是农具,石磨盘是加工谷物的用具,这说明半坡人已从事农业生产。故选B。
【思维拓展】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4.【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交融形成的,B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夏族的发祥地,排除A;华夏族并非由单一民族发展而来,排除C;材料未涉及当时的交通状况,排除D。故选B。
5.【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陶寺遗址中,随葬品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年代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这说明当时礼制已初步形成,C正确。故选C。
6.【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不同地区出土的文物,代表着不同地区的文化面貌,各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性;但各地区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所以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具有很好的整合性,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因此,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性,C正确;材料未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明程度进行对比,排除A;材料未强调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排除B;材料信息不是国家产生的有力证明,排除D。故选C。
7.【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君主。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选A。
【知识点拨】王位世袭制是我国历代王朝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开始于夏启,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废止。王位世袭制的特点是王位或帝位在一个家族之内代代相传,即所谓的“家天下”。
【关键点拨】王位世袭制是我国历代王朝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开始于夏启,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废止。王位世袭制的特点是王位或帝位在一个家族之内代代相传,即所谓的“家天下”。
8.【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诸侯需要尽的义务之一是随从周天子作战,因此题干信息可用于研究分封制,B正确;利簋的铭文内容记载了武王伐纣,排除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时间不符,排除C;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D。故选B。
9.【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的贵族用鼎制度有严格的规定,体现出西周社会等级森严的特征,A正确;西周社会的腐败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西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排除C;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A。
10.【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存在着各种货币,然而青铜铸币却日益普遍流行,成为民间商业来往中的主要货币。说明当时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之间的商业活动较为活跃。故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广泛通行,与周王室衰微无关,排除A;战国时期的秦国出现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与题意不符,排除B;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商业活动较为活跃,不能体现当时国家动荡不安,排除D。故选C。
11.【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助于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为了适应农作物灌溉的需要,各国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C正确;“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影响,排除A;“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属于兼并战争的影响,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建立起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D。故选C。
12.【答案】A
【详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故A正确;各诸侯国都“尊王攘夷”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B;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排除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与题干无关,排除D。故选A。
【思维延伸】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及影响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分封制的消极影响):王室衰微,诸侯强大。
争霸战争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与此同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13.【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的影响是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C正确;题干主要强调民族交融,未涉及国家统一,排除A;战争不是华夏族形成的唯一原因,排除C;题干主要强调民族交融,未阐述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排除D。故选B。
14.【答案】D
【详解】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一措施最能触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选D。
15.【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规定:经济上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两个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选C。
16.【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提高,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选B。
【知识拓展】商鞅变法的启示:有效的改革可以给国家带来光明前程﹔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要有牺牲精神;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等。
17.【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该工程蕴含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故选D。
【思维延伸】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告别水患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18.【答案】B
【详解】根据“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老子的观点,反映了他朴素的辩证思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体现了福祸相依,互相转化的辩证观点,故B符合题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孔子的思想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法者,大同之道也”是法家学派的思想观点,排除D。故选B。
19.【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故选D。
【轻巧记忆】孔子的主要贡献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思想:仁者爱人;以德治国、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教育思想: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德教育等。
文化贡献:整理文献资料。
20.【答案】B
【详解】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以法治国,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代表法家学派的是进行改革,以法治国。故选D。
【知识拓展】诸子百家的思想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体现: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1.【答案】(1)刀耕火种。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都种植农作物;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会建造房屋等。
(3)陶器的出现使人类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比较能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构成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详解】(1)根据材料一“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可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影响是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炭化粟;磨制石器、骨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迹”“人工栽培水稻遗址;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建筑遗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有都种植农作物;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会建造房屋等。
(3)根据材料三“……有了陶器后,人类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比较能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可知,陶器出现的意义是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比较能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构成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2.【答案】(1)统治者的统治残暴,不得民心。
(2)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3)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4)赞成观点一,理由:前期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赞成观点二,理由: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后期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5)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详解】(1)依据材料一“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商纣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可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因为统治者的统治残暴,不得民心。
(2)依据材料二可知,分封制的依据是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3)依据材料三“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诸侯要服从周王调兵;依据“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可知,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可赞成观点一,也可赞成观点二。如赞成观点一,依据材料四“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控制,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同时,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可知,反映的是分封制的积极意义,因此结合分封制的积极意义说明理由,即前期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如赞成观点二,依据材料“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可知,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局限性,因此结合分封制的局限性说明理由,即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后期容易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5)启示:属于开放性试题,综合材料信息,结合夏商西周的统治可知,启示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23.【答案】(1)创新精神(或不墨守成规、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等;法家思想。
(2)赏罚分明(或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3)建立县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4)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5)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
【详解】(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创新精神(或不墨守成规、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等)。变法采用战国时期法家思想。
(2)根据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是赏罚分明(或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3)根据材料三“商君合并小郡、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可得出建立县制;依据“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得出奖励耕织;据材料四“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官兵之吏”可得出奖励军功。
(4)根据材料四“孝公用商君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知,这次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5)通过学习这次变法,结合当今改革开放可知,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有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
24.【答案】(1)孔子;“仁”。
(2)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3)百家争鸣。
(4)法家;法家强调法治,我们可以运用法家思想帮助我们推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
(5)法治与德治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详解】(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子”指孔子。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2)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3)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我国形成了的学术繁荣局面是百家争鸣。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5)根据材料“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可知,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思想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