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教学评估卷
历史
考试范围:1-7课;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说明:本试卷分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种题型。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二部分为材料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答题框外为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球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如果要考察“来自元谋”的远古人类,应该去( )
A.陕西省 B.云南省 C.浙江省 D.北京市
2.比较下图“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可知。北京人( )
A.仍然保留了猿类特征 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开始原始农耕生活
3.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一些灰烬层遗迹。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被放在限定区域反复使用。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北京人( )
A.懂得了人工取火 B.已经学会保存火 C.能够种植农作物 D.过有群居的生活
4.史料中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下列可作为研究北京人情况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B.《北京人生活状况》纪录片
C.知名历史学家的著述 D.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5.如图是河北省原县虎头梁出土的赤铁矿,距今一万五千年,原始人利用其作为天然染料,为贝壳、石珠等饰品和兽皮染色。据此可知。原始人( )
A.开始定居生活 B.从事渔业生产 C.出现阶级分化 D.具有审美意识
6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A.炎黄部落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史前制瓷技术 D.大禹治水过程
7.原始社会和原始人类分别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冶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8.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到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9.如图所示为河姆渡房屋的梁、柱等木质构件。用到了榫、卯、销钉等。起到了固定房屋、抗压、受拉的作用。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B.原始居民具有生活智慧
C.黄河流域文化领先 D.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
10.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下栏式建筑。通风防潮:半坡人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防风保暖。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粮食作物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 D.建筑观念不同
11.考古学家发现半坡彩陶的几何图案花纹,主要源于纺织物的几何形花纹。如曲线、横线、三角、圆点等。这些花纹图案开始是写实的。后来出现了写盘。这体现出半坡居民( )
A.所制作的彩陶种类丰富 B.率先使用几何图案
C.具有较高的艺术创造力 D.纺织工艺比较繁复
12.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期的良渚古城遗址亦是如此。这说明当时( )
A.爱美意识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13.在早期文化中,中原地区形成了李家沟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洛邑文化等的完整的发展链条。这表明中原文明具有( )
A.多样性 B.连续性 C.包容性 D.创新性
14.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已出现铜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祭坛和一系列玉质礼器,横亘北方的草原新石器文化则以细小的打制、压制石器为主要特征。这反映早期中华文明( )
A.是农业生产的产物 B.具备多元特征
C.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形成国家雏形
15.经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达万件,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礼仪用玉、佩挂用玉和镶嵌穿缀用玉三大类。这表明当时( )
A.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B.进入了阶级社会
C.已经出现社会分工 D.生产力水平落后
16.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蔓延近8万平方米。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具备强大的组织规划能力 B.经济生活以稻谷种植为主
C.农业发展领先于世界水平 D.社会阶层的分化现象明显
17.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4300—4000年,被纳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
18.“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使华夏民族“合以成一族”的是( )
A.盘古和女娲 B.炎帝和黄帝 C.尧、舜和禹 D.黄帝、蚩尤
19.远古时期有“神农耕而作陶”“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的传说。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陶器等。这些考古发现( )
A.证明黄帝发明了独木舟 B.印证了传说都不可信
C.证明神农发明了陶器 D.印证传说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
20.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从他们的事迹可以概括出禅让制推举首领的原则是( )
A.只看才能 B.只看贡献 C.血缘亲近 D.选贤任能
21.《三字经》有云:“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与早期国家的产生
C.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D.早期文明的起源
22.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23.右图是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24.从周文王开始,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姬姓亲族、同盟亲戚以及一些结为亲戚的东方贵族。这是为了( )
A.加强王权,君主专制 B.“以藩屏周”,巩固疆土
C.打击贵族,增强国力 D.结束割据,中央集权
25.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青铜冶炼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26.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27.《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当时( )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28.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
A.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制
C.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加强 D.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
29.春秋齐国兴起之时。戎狄越过太行山向东侵扰,山戎乘机扰乱燕齐边境,中原各国岌岌可危,在此形势下,齐桓公打着旗号进行了征战,其打出的旗号是( )
A.一匡天下 B.诸夏亲昵 C.尊王攘夷 D.寓兵于农
30.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或字,例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些现象说明了( )
A.以“牛”“耕”作为名或字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B.春秋时期,普通人也拥有了姓名权
C.春秋时期,人们普遍开始重视手工业
D.春秋时期,牛耕不断得到推广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材料二:如图所示
材料三: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下列图片,请你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完成探究活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图二农作物遗存分别属于哪个原始居民遗址,并分析农作物遗存说明了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二,提取图片中反映的历史信息。(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①②的生产工具分别属于哪个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生产工具的进步的认识。(4分)
32.(12分)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摘编自《史记·五帝本纪》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摘编自《礼记·礼运》
材料三: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即诸侯国)屏周。——摘编自《春秋左氏传》
材料四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
材料五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所还的是什么到度?这两种制度分别以什么为依据 (4分)
(2)材料三、四反映了我国西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诸侯需要承担什么义务 (4分)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产生的影响 (4分)
33.(14分)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文明史上发生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变化。简单说来,就是从“狩猎时代”进入“农业时明”……人类定居后,“泥土”被认识了,它是能带给人类安全感的物质,带给人类许多肥美的记忆。
材料二 研学日记《良渚先民的活动思象》
5000多年前,生活在今天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一带的良渚先民们临水而居,在生活中使用陶器等工具。学会了用原始文字来交流或记事,过上了“饭稻羹鱼”的农耕生活。先民们拥立了自己的国王,国王用玉器标识身份和表示对神的崇拜。国王等贵族组织大量平民兴修水利,修建宫殿城市,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良渚王国迈进了文明时代。
材料三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文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文字和图片,说明人类如何利用“泥土”给自己带来安全感。(4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哪个更具有史料价值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二中关于良渚先民的活动想象有哪些是合理的 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金石实验中学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