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江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某遗址“距今6000 多年” “位于长江下游” “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良渚遗址 C. 河姆渡遗址 D. 半坡遗址
2. 下列关于夏朝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②中国最早奴隶制国家
③是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④殷墟是夏文化的遗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西周哪一制度的表现(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郡县制
4.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
A. 周王一卿大夫一诸侯一士
B. 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C. 周王一卿大夫一士一诸侯
D. 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5. 商代商王间接控制的地区属于( )
A. 内服 B. 外服 C. 王畿 D. 京兆
6. 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先生曾经引用过中国某思想家的名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此思想家应该是 ( )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7.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治国策略。该思想家是( )
A. 孟子 B. 荀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8. 如图的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中①②分别是( )
A. 大学土、州长 B. 大学士、郡守
C. 相、州长 D. 丞相、郡守
9.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右图中①②所代表的地点分别是 ( )
A.临洮、辽东
B.镐京、朝鲜
C.临洮、朝鲜
D.镐京、辽东
10.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发生于( )
A. 刘邦和项梁 B. 刘邦和项羽
C. 楚王和刘邦 D. 秦始皇和刘邦
11. 以下属于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措施的有( )
①改革币制 ②盐铁官营
③“废井田,开阡陌”④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2.为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是 ( )
A.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选择题Ⅱ (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36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3. 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的西水坡遗址出土了蚌塑的龙;在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有“中华第一龙”美称的C形玉龙(下左图);在长江流域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了龙形玉牌 (下右图) 。这可用于说明 ( )
A. 龙文化成为区域间交流桥梁 B. 龙是中国先民共同的信仰
C.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D.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源头
14.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4300—4000年,是中原龙山文化代表性遗址,该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由此推断( )
A. 中国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 “公天下”变为“私天下”
C. 尚未出现社会贫富的分化现象 D.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已建立
15.《史记》等记载,四五千年前,黄帝的足迹西达陇东、东到海岱、北至华北、南达江湘,设官监国,诸侯来朝。从考古发现看,四五千年前,黄土高原对周边文化影响显著,黄河流域一度实现以黄土高原为中心的原初一统,长江流域可能也受其节制。由此可知 ( )
A. 这一时期贫富分化加剧 B. 出土文物信息最为可信
C. 当时华夏认同观念流行 D. 文献记载有一定真实性
16.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出土的甲骨文献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史料。如图是一片刻有甲骨文的龟腹甲,它最有可能出土于哪个考古遗址中( )
A. 河南二里头遗址 B. 陕西姜寨遗址
C. 浙江良渚遗址 D. 河南殷墟遗址
17.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与此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 奖励军功 B. 实行什伍连坐
C. 推行县制 D. 实行个体小家庭
18. 据《孟子·膝文公上》记载: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该材料反映了 ( )
A. 国君直接经营全国土地 B. 井田制度下的耕作方式
C. 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 D. 土地兼并现象极其严重
19. 孔子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下列观点中,属于孔子学说的有( )
①为政以德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③有教无类 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0. 西汉学者贾谊评价战国时期某诸侯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该诸侯国位于下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1. 《史记》载,韩国制订“疲秦计划” (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大兴水利),嬴政采纳郑国的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作《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网罗天下英才。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变成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后统一六国。这说明( )
A. 秦王善于纳谏重用儒学人才
B. 国家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才能
C. 秦国崛起开始于修建郑国渠
D. 招贤纳士助推秦国完成了统一
22:从汉高祖到景帝,皇帝宗室被封为诸侯王的共四十六人,王子侯者二十七人,功臣侯者二百四十人,外戚侯者二十五人。汉初的分封 ( )
A. 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 B. 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
C. 维护了国家政权稳定 D. 埋下了地方割据隐患
23.“汉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统一在郡国设官,负责管理、调度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各地输送,又在京师设官,负责总管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皇帝贵戚所用外,其余由国家经营,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价”。上述材料论述的政策是( )
A. 郡国并行 B. 轻徭薄赋 C. 盐铁官营 D. 均输平准
24.《汉书·董仲舒传》载:“(豪强)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 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
A. 土地兼并严重 B. 官民矛盾尖锐
C. 官吏滥用权力 D. 农民生活艰难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 其中第 25 小题 20 分, 第 26 小题 20 分, 共 40 分。)
25. 思想的演变是时代发展的写照,进步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20分) 。
材料一:
春秋是中国上古社会剧烈变革时代的开始,铁器的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领域的一系列变化,导致了井田制度的瓦解和新的土地占有关系的产生。
战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形式、国家政治体制、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处在一个急剧变动的过程中。与此同时,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社会阶级关系错综复杂,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的日趋激烈,使各国上层感到危机重重。于是各国进步的政治家,开始对其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进行改革,从而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上) 》
材料二:
古代中国的知识和学术,原本是为官府所垄断,是所谓王官之学。但是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成为“士” (特殊的知识阶层) 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民间转移和传递,这成为士人的另外一个来源。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他们二者的结合,则是诸子学出现的直接土壤。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0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士人和私学之间“互动关系”。结合所学,写出“诸子学出现”所指代的思想局面及其意义。 (1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 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正发生相当的作用,……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10分)
(2)据材料二,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结合秦朝汉朝的相关政治制度说明,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不能简单地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10分)1. C
2. 正确答案应为 A
3. B
4. B
5. B
6. C
7. B
8. D
9. A
10. B
11. C
12. D
13. B
14. A
15. C
16. D
17. A
18. B
19. B
20. B
21. D
22. D
23. D
24. A
25. (1) 必然性:铁器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变革;井田制瓦解,新的土
地占有关系产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形式、国家政
治体制、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发生急剧变动;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级关系
错综复杂;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各国上层感到危机,需要变法图强。
(2) 互动关系:士人通过私学获取知识,成为知识阶层;私学则通过士人的传播和发扬,使
知识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思想局面:百家争鸣。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为中
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6. (1) 举措:设立郡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政策,促进民
族融合。历史意义: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
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
(2) 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是:政治制度必须根植于本国传统,并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发
挥有效作用。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国家
统一和社会稳定。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如实行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因此,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不能简单地用“专
制黑暗”来抹杀。
{#{QQABTQSEogigAIIAAAhCUwWKCEOQkBAACSgOBEAIMAAACRF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