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01
八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上1-14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19世纪早期,有一位进步官员深刻意识到毒品的危害。他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该官员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琦善 D.孙中山
2.下图展示了1800年—1838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数量,由此可推知( )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柱状图
A.英国对华贸易逆差剧增 B.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C.中国白银外流现象严重 D.中国关税主权丧失
3.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失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开了割地之先河,其中《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给英国的是( )
A.钓鱼岛 B.香港岛 C.台湾岛 D.辽东半岛
4.下列是不同条约的内容,其中最能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一观点的是( )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D.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5.在太平军攻下南京,定都为天京后,洪秀全本人出行要64抬大轿,此时清朝的皇帝出行也只有16抬大轿。由此可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外围剿 B.铺张浪费 C.内部斗争 D.统治腐化
6.《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它们的共同点是( )
A.主张平均社会财富 B.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主张向西方学习
7.洋务运动期间,由洋务派创建的较大规模企业有10个,海军方面,北洋舰队购置西方先进战舰14艘,国人自办约20余种近代报刊。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积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尤其重视海防建设 D.实现了富国强兵
8.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美、日、法等列强先后侵略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清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B.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的危机
C.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D.实现与内地行政制度的统一
9.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焦点,为“开拓万里波涛”,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突袭北洋舰队。随后双方在黄海海面上发生激战。此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
A.关天培 B.陈化成 C.邓世昌 D.洪秀全
10.自己的海权和海防战略,就是中国人醒了,不管这个朝廷有没有醒,中国人醒了,之后才会有辛亥革命……”材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开阔了全体中国人的眼界 B.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1.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一所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的学校,该学校在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这所学校是( )
A.京师大学堂 B.北洋大学 C.京师同文馆 D.燕京大学
12.戊戌变法,成于仁寿殿内的君臣召对,终于菜市口里的喋血刑场。右图,在“菜市口里的喋血刑场”以死殉道的是( )
A.林则徐 B.谭嗣同 C.康有为 D.邓世昌
13.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14.若想实地考察兴中会成立的情况,下列地点最合适的是( )
A.东京 B.檀香山 C.上海 D.广州
15.以下可用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是( )
A. B.
C. D.
16.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上述规定( )
A.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民主原则 B.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标志着反帝反封的彻底结束 D.反映了驱除鞑虏的革命理想
17.某班同学梳理了20世纪初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这一时期( )
1912年 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1913年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 袁世凯解散国会,修改总统任期,总统可指定继承人
1915年 护国战争爆发,不少省份宣布独立
A.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B.政治秩序重建的艰巨
C.内阁制度趋于成熟 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8.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二因此,陈独秀认为救亡图存最重要的是( )
A.发动武装革命 B.政治制度革新
C.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
19.下列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和平建国,反对内战”
20.1922年初到1923年春,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五四运动中工人成为主力 B.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
C.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推动 D.新三民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1912年2月12日,光绪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等著作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太平天国运动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表达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武汉转移到了上海。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袁世凯复辟后,1915年,蔡锷等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法运动爆发。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16分)
材料一 2017年6月9日,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大学生“寻根追梦·同心同行”内地探访交流活动在南京静海寺纪念馆举行,双方互赠礼物,下图为静海寺纪念馆获赠礼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条约是什么战争的结果?香港大学生“寻根追梦·同心同行”时选择上图中的礼物赠送静海寺纪念馆有什么现实意义?(6分)
材料二 《清史稿·地理志》广州府:新安县有“九龙司”,统辖九龙半岛。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南端“岬角至尖沙咀”一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清咸丰十年是公元哪一年?“九龙司”一带被英国割占是什么条约?(4分)
材料三 中国历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说:“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是往下沉沦的历史。近代中国沉沦的谷底,是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开始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开始”这一历史结论?(4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4分)
23.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8分)
材料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外国资本主义绝不会愿意也不可能允许中国通过兴办洋务富强起来。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和腐败性,也使洋务运动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诸如企业的衙门化、官僚化、贪污中饱等等现象相当严重而普遍,这就自我窒息了洋务事业的发展。历史记下了这次变革的成绩,也记下了它的失败。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二 戊戌变法作为应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救亡图存”之策,突破此前只重视“技艺”层面的片面改革,在内政上取范于明治维新,在外交上主张“联合英日”,在科举、教育等领域引进西方思想与学艺,引起了日本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王美平《日本对戊戌变法的认知、态度与战略》
材料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归纳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角度,谈谈你对画线部分的理解。(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的目的及“突破”的表现。(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怎样的深切愿望。说明后人赞誉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的原因。(6分)
24.旧书刊是记载历史的载体。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共3小题,共16分)
(1)史料一般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据此分别指出图2和图3这两个文物的类型,它们共同研究的历史主题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2和图4有关土地政策的相同之处。(4分)
(3)从“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研究,请你选择材料中的两个书刊作为自己的研究资料,并说明理由。(8分)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01
八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上1-14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19世纪早期,有一位进步官员深刻意识到毒品的危害。他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该官员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琦善 D.孙中山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19世纪早期,有一位进步官员深刻意识到毒品的危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官员指的是林则徐。林则徐是清朝道光年间的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著名的禁烟英雄。他深刻认识到鸦片的危害,并坚决主张禁烟。他领导了著名的虎门销烟,展现了对毒品问题的坚定立场,A项正确;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并未像林则徐那样直接领导禁烟运动,也不是题目中描述的深刻认识到毒品危害并发出警告的官员,排除B项;琦善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官员,在鸦片战争中持妥协投降立场,与题目中描述的积极禁烟、深刻认识到毒品危害的官员形象不符,排除C项;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主要活跃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与题目中描述的19世纪早期的背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下图展示了1800年—1838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数量,由此可推知( )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柱状图
A.英国对华贸易逆差剧增 B.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C.中国白银外流现象严重 D.中国关税主权丧失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1800年—1838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数量”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扭转了中英贸易格局。英国不断加大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这导致中国白银外流现象严重,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1800年至1839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剧增,排除A项;《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排除D项。故选C项。
3.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失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开了割地之先河,其中《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给英国的是( )
A.钓鱼岛 B.香港岛 C.台湾岛 D.辽东半岛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中明确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割地的屈辱性条约,B项正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部,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排除A项;《马关条约》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排除CD项。故选B项。
4.下列是不同条约的内容,其中最能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一观点的是( )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D.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答案】B
【详解】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因而反映扩大中国市场要求的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的条款最能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一观点,B项正确;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于列强直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无法体现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排除A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是对中国的领土要求,不能体现题干观点,排除C项;1858年,根据《天津条约》中的有关原则规定,英法美三国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了鸦片贸易合法化,这也不能体现题干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5.在太平军攻下南京,定都为天京后,洪秀全本人出行要64抬大轿,此时清朝的皇帝出行也只有16抬大轿。由此可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中外围剿 B.铺张浪费 C.内部斗争 D.统治腐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定都为天京后,洪秀全本人出行要64抬大轿,此时清朝的皇帝出行也只有16抬大轿”可知,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者封建腐朽思想滋长,贪图享乐,从而丧失斗志而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D项正确;“中外围剿”通常指来自中国国内和国外的多方面压力、攻击或限制,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铺张浪费指的是过分讲究排场,挥霍无度,不必要地大量耗费财物和资源,而“铺张浪费”只是表象,不是最优答案,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内部斗争通常指在一个组织、团体、机构或国家内部不同的个体、派别、势力之间发生的冲突和竞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6.《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它们的共同点是( )
A.主张平均社会财富 B.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主张向西方学习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资政新篇》则主张学习西方,改革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两个文献都体现了反对封建制度的精神,B项正确;只有《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和财富,而《资政新篇》并未明确提出平均社会财富的主张,排除A项;只有《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而《天朝田亩制度》则更侧重于农民的土地问题,未涉及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只有《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展模式,而《天朝田亩制度》并未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7.洋务运动期间,由洋务派创建的较大规模企业有10个,海军方面,北洋舰队购置西方先进战舰14艘,国人自办约20余种近代报刊。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积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尤其重视海防建设 D.实现了富国强兵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洋务派创建的较大规模企业有10个”“海军方面……购置西方先进战舰14艘”等内容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筹建了新式海陆军,推动了近代报刊的创办,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项正确;“自办近代报刊”的确反映了洋务运动促进了民间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但创办企业和筹建海军无法反映这一内容,排除A项;“购置西方先进战舰14艘”表明洋务运动的确尤其重视海防建设,但创办企业无法反映这一内容,排除C项;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排除D项。故选B项。
8.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美、日、法等列强先后侵略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清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地方权力以巩固中央 B.巩固国防以应对边疆的危机
C.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D.实现与内地行政制度的统一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美、日、法等列强先后侵略台湾,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和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建立台湾省,新疆和台湾均位于我国边疆地区,晚清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清政府建省主要是为了巩固国防以应对严重的边疆危机,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削弱地方,而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应对边疆危机,排除A项;促进边疆开发是举措产生的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涉及内地行政制度,不能得出与内地行政制度的统一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9.海洋历来是各国争夺的焦点,为“开拓万里波涛”,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突袭北洋舰队。随后双方在黄海海面上发生激战。此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清朝将领是( )
A.关天培 B.陈化成 C.邓世昌 D.洪秀全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突袭北洋舰队。随后双方在黄海海面上发生激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舰队沉着应战,壮烈殉国,C项正确;1841年,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战死,排除A项;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挥旗督战,力竭牺牲,排除B项;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864年病逝,排除D项。故选C项。
10.“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海权和海防战略,就是中国人醒了,不管这个朝廷有没有醒,中国人醒了,之后才会有辛亥革命……”材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开阔了全体中国人的眼界 B.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 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海权和海防战略,就是中国人醒了,不管这个朝廷有没有醒,中国人醒了,之后才会有辛亥革命”可知,题干明确指出了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民族觉醒的推动作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与外部世界的差距,从而激发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自强意识,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虽然对中国人有重要影响,但并不能说它开阔了“全体”中国人的眼界。事实上,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多中国人可能并未直接受到这场战争的影响,排除A项;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如洋务运动等,都早于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虽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推动作用,但不能说是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运动,排除B项;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这个选项虽然与甲午中日战争有一定的关联,但它更多地是描述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为,而非战争本身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1.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一所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的学校,该学校在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这所学校是( )
A.京师大学堂 B.北洋大学 C.京师同文馆 D.燕京大学
【答案】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A项正确;北洋大学,原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系天津大学前身,排除B项;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排除C项;燕京大学创办于1919年,由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在北京联合开办,排除D项。故选A项。
12.戊戌变法,成于仁寿殿内的君臣召对,终于菜市口里的喋血刑场。右图,在“菜市口里的喋血刑场”以死殉道的是( )
A.林则徐 B.谭嗣同 C.康有为 D.邓世昌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故在“菜市口里的喋血刑场”以死殉道的是谭嗣同,B项正确;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邓世昌死于甲午海战,未参与戊戌变法,排除AD项;康有为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未以死殉道,排除C项。故选B项。
13.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答案】A
【详解】据题干“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发布上谕对义和团进行了正面评价,称他们是“义兵”,并指出他们是为了“卫社稷”,即保卫国家,这表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性质,此外,“张我国威”也体现了义和团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展现出的爱国精神,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义和团的爱国性质,并未提及他们是否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清政府发布了支持义和团的上谕,但这并不能说明清政府一贯支持义和团,在义和团运动后期,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最终选择了对义和团进行镇压,排除C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质,并未涉及变法图强的问题,变法图强与义和团运动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14.若想实地考察兴中会成立的情况,下列地点最合适的是( )
A.东京 B.檀香山 C.上海 D.广州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兴中会成立”和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B项正确;东京是后来中国革命党人活动的重要地点之一,但并非兴中会成立之地,排除A项;上海和广州虽然在近代中国的革命历程中也有着重要地位,但兴中会并非在这两个地方成立,排除CD项。故选B项。
15.以下可用于研究辛亥革命的一手史料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志士手稿是参加了辛亥革命的革命志士留下的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电视剧、话剧和名家著作都是后来人根据第一手史料进行的艺术化加工,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6.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上述规定( )
A.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民主原则 B.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标志着反帝反封的彻底结束 D.反映了驱除鞑虏的革命理想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可知,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独立,互不干涉,权力之间达到制衡,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民主原则,A项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分权,而不是以民为本,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结束,排除C项;驱除鞑虏旨在推翻当时由满族所建立封建王朝大清帝国,题干与驱除鞑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某班同学梳理了20世纪初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这一时期( )
1912年 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1913年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 袁世凯解散国会,修改总统任期,总统可指定继承人
1915年 护国战争爆发,不少省份宣布独立
A.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B.政治秩序重建的艰巨
C.内阁制度趋于成熟 D.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清帝退位到护国战争爆发,中国一直处于政治动荡和秩序重建的过程中,而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B项正确;军阀混战社会动荡虽然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但并未触及到政治秩序重建的艰巨性这一更深层次的问题,排除A项;内阁制度在这一时期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反而因为袁世凯的独裁行为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排除C项;虽然资产阶级在这一时期确实存在内部矛盾,但这一选项并未全面反映20世纪初中国政治的整体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8.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二因此,陈独秀认为救亡图存最重要的是( )
A.发动武装革命 B.政治制度革新
C.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二因此”可以看出陈独秀对民众不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的现状不满意,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C项正确;陈独秀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因此“发动武装革命、政治制度革新”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提倡学术自由”是蔡元培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9.下列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和平建国,反对内战”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伟大爱国运动,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A项正确;“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是五四运动的口号,并不能体现出反封建主义,排除B项;“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提出的口号,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C项;“和平建国,反对内战”是抗战胜利后,共产党提出的口号,与五四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0.1922年初到1923年春,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五四运动中工人成为主力 B.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
C.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推动 D.新三民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C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中的工人运动不符,排除B项;新三民主义思想指导了国民革命的开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1912年2月12日,光绪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等著作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太平天国运动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表达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武汉转移到了上海。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袁世凯复辟后,1915年,蔡锷等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法运动爆发。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1分)“光绪帝”改为“宣统帝”;(1分)
(2)【√】(2分)
(3)【×】(1分)“太平天国运动”改为“义和团运动”;(1分)
(4)【×】(1分)“武汉”改为“北京”;(1分)
(5)【×】(1分)“护法运动”改为“护国战争”。(1分)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光绪帝”改为“宣统帝”。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等著作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故题干说法正确。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表达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太平天国运动”改为“义和团运动”。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武汉”改为“北京”。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复辟后,1915年,蔡锷等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复辟失败。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护法运动”改为“护国战争”。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16分)
材料一 2017年6月9日,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大学生“寻根追梦·同心同行”内地探访交流活动在南京静海寺纪念馆举行,双方互赠礼物,下图为静海寺纪念馆获赠礼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条约是什么战争的结果?香港大学生“寻根追梦·同心同行”时选择上图中的礼物赠送静海寺纪念馆有什么现实意义?(6分)
材料二 《清史稿·地理志》广州府:新安县有“九龙司”,统辖九龙半岛。清咸丰十年英国强占九龙半岛南端“岬角至尖沙咀”一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清咸丰十年是公元哪一年?“九龙司”一带被英国割占是什么条约?(4分)
材料三 中国历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说:“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是往下沉沦的历史。近代中国沉沦的谷底,是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开始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开始”这一历史结论?(4分)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4分)
【答案】
(1)鸦片战争;(2分)回顾了香港岛被割占的惨痛历史,有助于吸取历史教训,说明了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寻根同心活动表达了香港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香港人民的爱国热情;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有助于香港的稳定发展和一国两制的推行。(4分,答出两点即可)
(2)1860年;(2分)《北京条约》。(2分)
(3)理解:《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4分,答出两点即可)
(4)铭记历史,落后就被挨打。少年强则国强,吾辈更当自强不息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
【详解】
(1)战争:根据材料一图片中的信息“南京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现实意义:根据材料一“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大学生‘寻根追梦 同心同行’……为静海寺纪念馆获赠礼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礼物回顾了香港岛被割占的惨痛历史,有助于吸取历史教训;说明了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寻根同心活动表达了香港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香港人民的爱国热情,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有助于香港的稳定发展和一国两制的推行。
(2)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咸丰”是咸丰帝的年号,其在位时间1850至1861年,可知咸丰十年为1860年。
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与英国签订《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3)理解:根据材料“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是往下沉沦的历史。近代中国沉沦的谷底,是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开始的”并结合所学《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可知《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认识:根据材料可知,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自身来说,是因为清政府的腐朽落后,说明落后就被挨打,弱国无外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如何才能免遭侵略,即少年强则国强,吾辈更当自强不息等。
23.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所谓“近代化”主要是指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8分)
材料一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外国资本主义绝不会愿意也不可能允许中国通过兴办洋务富强起来。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和腐败性,也使洋务运动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诸如企业的衙门化、官僚化、贪污中饱等等现象相当严重而普遍,这就自我窒息了洋务事业的发展。历史记下了这次变革的成绩,也记下了它的失败。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二 戊戌变法作为应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救亡图存”之策,突破此前只重视“技艺”层面的片面改革,在内政上取范于明治维新,在外交上主张“联合英日”,在科举、教育等领域引进西方思想与学艺,引起了日本的广泛关注。
——摘编自王美平《日本对戊戌变法的认知、态度与战略》
材料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归纳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角度,谈谈你对画线部分的理解。(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的目的及“突破”的表现。(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怎样的深切愿望。说明后人赞誉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的原因。(6分)
【答案】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和腐败性。(4分,答出两点即可)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分)
(2)目的:救亡图存(或发展资本主义)。(2分)表现: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外交上联合英日;思想上传播西方民主思想;教育上创办京师大学堂。(4分,答出两点即可)
(3)愿望: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华(或救亡图存、振兴中华)。(2分)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外国资本主义绝不会愿意也不可能允许中国通过兴办洋务富强起来。”可以归纳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根据“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和腐败性,也使洋务运动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可以归纳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和腐败性。理解:根据画线部分“历史记下了这次变革的成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目的:根据材料二“戊戌变法作为应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救亡图存’之策”并结合所学可知,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或发展资本主义)。表现:根据“在内政上取范于明治维新”可知,戊戌变法“突破”的表现是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根据“在外交上主张‘联合英日’”可知,戊戌变法“突破”的表现是外交上联合英日;根据“在科举、教育等领域引进西方思想与学艺”可知,戊戌变法“突破”的表现是思想上传播西方民主思想;教育上创办京师大学堂。
(3)愿望:根据材料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或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原因:根据材料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4.旧书刊是记载历史的载体。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共3小题,共16分)
(1)史料一般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据此分别指出图2和图3这两个文物的类型,它们共同研究的历史主题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2和图4有关土地政策的相同之处。(4分)
(3)从“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进行研究,请你选择材料中的两个书刊作为自己的研究资料,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
(1)类型:图2是第一手史料,图4是第二手史料;(2分)主题:反对外来侵略。(2分)
(2)相同之处:都要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都反对封建土地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4分,答出两点即可)
(3)主题一:“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2分)选图1和图4,(2分)图1《国闻报》是严复主办的,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4分)
或主题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选图5和图6,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
【详解】
(1)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图2是《天朝田亩制度》,是直接的文物资料,属于研究太平天国的第一手史料;图3为《义和团运动》连环画,属于被演绎过得文字信息,是研究义和团运动的第二手史料;
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性质是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其共同的主题反对外来侵略。
(2)相同之处:图2为《天朝田亩制度》要求有田同耕,图4为《民报》发刊词规定平均地权,两者相同点在于,都要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但绝对平均主义的措施在当时并没有实现,最终也没有实现,都反对封建土地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3)主题一:“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图1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图4为《民报》发刊词、《民报》是孙中山创办的、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两者均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实践的内容,符合主题。
主题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新青年》杂志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两者传播的主要内容均为马克思主义,因此选图5和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