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2025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考试02(原卷版 解析版)(安徽专用)

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02
七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上1-11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关于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以下四个选项正确的是( )
A.元谋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B.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缝纫工具。
C.北京人会人工取火。
D.北京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五六千年前,黄帝联合一些部落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战败,归顺黄帝。这里的战争指的是( )
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牧野之战 D.桂陵之战
3.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和他的父亲鲧用“堵”的办法治水不同,这体现了大禹治水的精神是( )
A.公而忘私 B.严于律己 C.勇于创新 D.宽以待人
4.2023年国庆假期,上七年级的小明同学去了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参观,在这里小明可以了解的时代文明是(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良渚时期
5.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巩固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统治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6.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最主要共同原因是( )
A.少数民族袭扰 B.自然灾害严重
C.国君统治残暴 D.诸侯犯上作乱
7.对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所示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体现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C.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水平高 D.反映王公贵族世袭特权
8.要研究我国已知最早的汉字,应选择的第一手资料是( )
A. B.
C. D.
9.《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出现这一动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周王室统治力减弱 D.诸侯国不听从王命
10.下图是战国铜壶,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的图案。可以得出战国时期的历史信息是( )
战国铜壶
A.铜质农具在农业中普遍使用 B.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C.战国时期达官贵人喜欢用铜器陪葬 D.各诸侯国统治者生活奢侈
11.“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具有( )
A.正义性 B.合理性 C.残酷性 D.必然性
12.在学完“百家争鸣”一课后,小明感叹道,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已知道“民贵君轻”的思想,小明所指的是下列谁的思想(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13.央视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说道:这部典籍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这一期节目介绍的典籍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诗经》 D.《离骚》
14.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为《秦朝形势图》,从中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
A.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秦始皇把都城定在镐京
C.秦朝管理地方实行分封制 D.秦疆域在当时世界上最大
15.文字是文化认同的基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推行小篆 B.统一度量衡 C.车同轨 D.尊崇儒术
16.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诸侯国,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秦统一后,为了有效的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御史大夫
17.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因为( )
A.沉重的赋税和役 B.秦二世的残暴
C.焚书坑儒 D.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18.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实质是( )
A.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的战争 B.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战争
C.刘邦反抗秦朝统治的农民战争 D.项羽反抗秦朝统治的贵族起义
19.下图“汉并天下”瓦当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汉并天下”瓦当
A.分裂 B.战乱 C.统一 D.开放
20.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了什么政策( )
A.严刑峻法 B.重视农业发展
C.优先发展商业 D.休养生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朝代更替,历史发展。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公元前1046年的长平之战中,周武王大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长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4小题,共2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译文:耕种的收入,一夫一妇分田百亩。百亩土地的施肥耕种,上等的农夫可以养活九个人,其次的养活八个人,中等的养活七个人,其次六个人,下等的五个人。)
——《孟子 万章下》
材料三 都江堰的岷江分水灌溉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的蜀守李冰父子,为解决岷江水害与成都平原灌溉的难题,在今四川灌县西边的岷江中,凿开了与虎头山相连的离堆,在离堆上游修筑了分水堤和排水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部分,内江之水顺地势而下,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千亩良田,不仅彻底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同时还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华阳国志》卷三)的天府之国。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的水利设施,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
图三:都江堰原理图
——摘编自于凯《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文物图,任选一图,说明其史料价值。(4分)
(2)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谈谈从中得到的感悟。(8分)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深远影响。(6分)
23.思想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之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6分)
材料二 某班同学为了进一步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搜集了以下材料: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荀子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
(2)概括上述先秦诸子的共同观点。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要求:言之成理、论之有据)(6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4小题,共18分)
【读图说史百万年人类史】
材料一:
(1)如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4分)
【读图说史一万年文化史】
材料二:
(2)将图1、图2、图3考古发现与推论对应。(划线处填写推论中字母即可)(6分)
考古发现 推论
图1:___________;推论A:出现制陶业,改变先民生活方式,初具朴素的审美观念。
图2:___________;推论B:先民过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异。
图3:___________;推论C:出现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开始原始农业及原始农耕文明。
【史料实证五千年文明史】
材料三: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6分)
(4)根据上述材料一、二、三,提炼一个主题。(2分)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02
七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上1-11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关于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以下四个选项正确的是( )
A.元谋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B.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缝纫工具。
C.北京人会人工取火。
D.北京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答案】B
【详解】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出土了穿孔骨针,穿孔骨针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B项正确;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排除A项;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排除C项;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D项。故选B项。
2.五六千年前,黄帝联合一些部落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战败,归顺黄帝。这里的战争指的是( )
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牧野之战 D.桂陵之战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黄帝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B项正确;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排除A项;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排除C项;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3.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和他的父亲鲧用“堵”的办法治水不同,这体现了大禹治水的精神是( )
A.公而忘私 B.严于律己 C.勇于创新 D.宽以待人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和他的父亲鲧用‘堵’的办法治水不同”和所学可知,大禹汲取教训,勇于创新,C项正确;公而忘私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意思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4.2023年国庆假期,上七年级的小明同学去了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参观,在这里小明可以了解的时代文明是(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良渚时期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上七年级的小明同学去了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参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明可以了解的时代文明是夏朝文明。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天山西的南部、河南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宫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宫殿建筑全、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好阶级界限等,A项正确;商朝文明的代表性遗址是二里冈遗址,排除B项;西周文明晚于夏朝的二里头遗址,排除C项;良渚时期早于二里头遗址,排除D项。故选A项。
5.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巩固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统治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巩固和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分封制以同性贵族为主体,这有利于巩固西周“家天下”的统治,有利于巩固西周疆土和统治,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等级制度,排除B项;实现富国强兵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作用,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西周的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6.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最主要共同原因是( )
A.少数民族袭扰 B.自然灾害严重
C.国君统治残暴 D.诸侯犯上作乱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周幽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由此可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国君的暴政,C项正确;西周灭亡受到了少数民族的袭扰,与夏朝灭亡无关,排除A项;自然灾害不是夏、商、周灭亡的主要共同原因,排除B项;诸侯国犯上作乱不是夏朝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7.对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所示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体现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C.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水平高 D.反映王公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详解】根据本题三幅图片信息及结合所学可知,这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文明。这些文物的出土地点和文化背景各异,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和一体性。因此,A项正确;三件文物风格明显不同,不能得出南北文化趋于一致,排除B项;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不是青铜器,排除C项;贵族世袭特权是指政治权利方面贵族世代担任高官,而三幅图片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D项。故选A项。
8.要研究我国已知最早的汉字,应选择的第一手资料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资料”通常指的是直接来源于历史事件或时期的原始记录或物品,它们未经后人加工或篡改,具有最高的历史价值。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正确;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其上的铭文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它反映的是西周晚期的历史和文化,时间上晚于甲骨文,不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汉字记录,排除B项;秦半两是秦朝时期的货币,它主要反映了秦朝的经济制度和货币制度,与汉字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居延汉简是汉代边塞屯戍遗址中出土的简牍,主要记录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军事行动、经济状况等,时间上远晚于甲骨文,不是研究我国已知最早汉字的第一手资料,排除D项。故选A项。
9.《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出现这一动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周平王东迁洛邑
C.周王室统治力减弱 D.诸侯国不听从王命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强大的诸侯。诸侯国之间,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因此,“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出现这一动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周王室统治力减弱,C项正确;春秋时期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不听从王命都是周王室衰微的表现,不是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排除AD项;周平王东迁洛邑与“出现这一动荡现象”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
10.下图是战国铜壶,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的图案。可以得出战国时期的历史信息是( )
战国铜壶
A.铜质农具在农业中普遍使用 B.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C.战国时期达官贵人喜欢用铜器陪葬 D.各诸侯国统治者生活奢侈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下图是战国铜壶,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的图案。”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局面。为了各自的利益,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B项正确;材料所示图片体现的是文物在军事上的用途,不是农业,排除A项;战国时期达官贵人喜欢用铜器陪葬不能仅通过题干图片得出,排除C项;各诸侯国统治者生活奢侈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战争具有( )
A.正义性 B.合理性 C.残酷性 D.必然性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争地以战,杀人盈(满)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可知,战国时期的战争,为了争城夺地,杀人很多,说明当时的战争极具残酷和惨烈,C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出战争的正义性、合理性和必然性,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在学完“百家争鸣”一课后,小明感叹道,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已知道“民贵君轻”的思想,小明所指的是下列谁的思想(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民贵君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C项正确;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与“民贵君轻”没有联系,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与“民贵君轻”没有联系,排除B项;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与“民贵君轻”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央视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说道:这部典籍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这一期节目介绍的典籍是( )
A.《道德经》 B.《论语》 C.《诗经》 D.《离骚》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这部典籍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典籍是《论语》,B项正确;《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体现道家思想,与孔门师生无关,排除A项;《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排除D项。故选B项。
14.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为《秦朝形势图》,从中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
A.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秦始皇把都城定在镐京
C.秦朝管理地方实行分封制 D.秦疆域在当时世界上最大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抵御匈奴的侵扰,秦始皇派人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史称“万里长城”,A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排除B项;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排除C项;秦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5.文字是文化认同的基础。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推行小篆 B.统一度量衡 C.车同轨 D.尊崇儒术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方便政令通行全国,将六国的文字统一为秦国的小篆,A项正确;统一度量衡是秦国在经济领域所采取的一项巩固统治的措施,排除B项;车同轨是秦国在交通方面所采取的一项巩固统治的措施,排除C项;尊崇儒术是秦朝为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而做出的一项举措,与文字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诸侯国,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秦统一后,为了有效的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御史大夫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秦统一后,为了有效的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了一套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C项正确;禅让制是出现在传说时代的尧舜禹时期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分封制度是西周时期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现;御史大夫始负责监察百官的职位,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C。
17.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因为( )
A.沉重的赋税和役 B.秦二世的残暴
C.焚书坑儒 D.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可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戍守误期要被处死,D项正确;由于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可知沉重的赋税和役、秦二世的残暴,属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直接原因,排除AB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极端措施,而不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8.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实质是( )
A.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的战争 B.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战争
C.刘邦反抗秦朝统治的农民战争 D.项羽反抗秦朝统治的贵族起义
【答案】A
【详解】根据“秦朝灭亡之后”结合所学可知,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是为了争夺帝位,A项正确;刘邦和项羽都属于地主阶级,他们都不是为了维护农民阶级的利益,排除BC项;据题意可知楚汉战争时秦已经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19.下图“汉并天下”瓦当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汉并天下”瓦当
A.分裂 B.战乱 C.统一 D.开放
【答案】C
【详解】据题干“汉并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继秦朝之后统一了全国,出现了“汉并天下”的瓦当,反映的时代特征是统一,C项正确;“汉并天下”反映的是汉统一了天下,不是分裂,排除A项;“汉并天下”反映的是汉统一天下,结束了战乱,排除B项;“汉并天下”反映的是汉统一天下,没有体现出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20.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了什么政策( )
A.严刑峻法 B.重视农业发展
C.优先发展商业 D.休养生息
【答案】D
【详解】据材料“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西汉建立后,国家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为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刑罚,A项违背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的休养生息政策,不仅是重视农业发展,还减轻刑罚和差役负担,B项片面,排除B项;历代封建统治者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朝代更替,历史发展。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公元前1046年的长平之战中,周武王大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长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1分)“启”改为“禹”;(1分)
(2)【×】(1分)“长平之战”改成“牧野之战”;(1分)
(3)【×】(1分)“长安”改为“咸阳”;(1分)
(4)【√】(2分)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启”改为“禹”。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大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长平之战”改成“牧野之战”。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长安”改为“咸阳”。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故题干说法正确。
22.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4小题,共2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译文:耕种的收入,一夫一妇分田百亩。百亩土地的施肥耕种,上等的农夫可以养活九个人,其次的养活八个人,中等的养活七个人,其次六个人,下等的五个人。)
——《孟子 万章下》
材料三 都江堰的岷江分水灌溉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的蜀守李冰父子,为解决岷江水害与成都平原灌溉的难题,在今四川灌县西边的岷江中,凿开了与虎头山相连的离堆,在离堆上游修筑了分水堤和排水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部分,内江之水顺地势而下,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千亩良田,不仅彻底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同时还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华阳国志》卷三)的天府之国。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的水利设施,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
图三:都江堰原理图
——摘编自于凯《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文物图,任选一图,说明其史料价值。(4分)
(2)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在联系。(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谈谈从中得到的感悟。(8分)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深远影响。(6分)
【答案】
(1)史料价值:图一:春秋时期出现牛耕;图二:战国时期已使用铁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4分)
(2)内在联系: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业收入,养活的人口增多。(4分)
(3)特点: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4分,答出两点即可)
感悟: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4分,答出两点即可)
(4)表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兴修水利工程。(2分,答出一点即可)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分封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4分,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
(1)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一中图一“春秋.穿闭环牛牺尊”可知,春秋时期出现牛耕;根据材料一中图二“出土文物战国时期铁农具”可知,战国时期已使用铁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内在联系:根据材料二“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业收入,养活的人口增多。
(3)特点:根据材料三“都江堰的岷江分水灌溉工程”并结合“都江堰原理图”可知,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感悟:根据材料三“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千亩良田,不仅彻底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同时还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的水利设施,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可知,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4)表现: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兴修水利工程。影响: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出现了私田,这使得旧有的井田制遭受破坏,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封建制逐步确立。
23.思想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之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6分)
材料二 某班同学为了进一步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搜集了以下材料: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荀子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
(2)概括上述先秦诸子的共同观点。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要求:言之成理、论之有据)(6分)
【答案】
(1)贡献: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共同观点:以民为本的思想;(2分)看法:统治者只有“乐民”实行“仁政”,才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4分)
【详解】
(1)贡献:根据材料一“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和所学可知,“诸子百家之学”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共同观点:根据材料二“以百姓之心为心”“乐民之乐者”“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并结合所学可知,先秦诸子的共同观点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看法: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只有“乐民”实行“仁政”,才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4小题,共18分)
【读图说史百万年人类史】
材料一:
(1)如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4分)
【读图说史一万年文化史】
材料二:
(2)将图1、图2、图3考古发现与推论对应。(划线处填写推论中字母即可)(6分)
考古发现 推论
图1:___________;推论A:出现制陶业,改变先民生活方式,初具朴素的审美观念。
图2:___________;推论B:先民过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异。
图3:___________;推论C:出现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开始原始农业及原始农耕文明。
【史料实证五千年文明史】
材料三: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有高等级墓地,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处遗址考古发现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6分)
(4)根据上述材料一、二、三,提炼一个主题。(2分)
【答案】
(1) A(2分) B(2分)
(2) C(2分) B (2分) A(2分)
(3)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发现了墓葬;发现了礼器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2分)
(4)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2分)
【详解】
(1)填写字母: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是元谋人遗址,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位于A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位于B处。
(2)考古发现与推论对应:根据材料二图1“北京门头沟区东湖林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的菜和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说明出现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开始原始农业及原始农耕文明。根据材料二图2“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说明先民过上定居生活,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建筑形式的差异。根据材料二图3“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说明出现制陶业,改变先民生活方式,初具朴素的审美观念。
(3)共同点:根据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陶寺都城遗址,……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二里头遗址,……遗址中有宫殿建筑群。”得出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良渚古城遗址,……城内外祭坛上有权贵墓地,”“陶寺都城遗址,……城内有高等级墓地,”“二里头遗址,……在遗址中发现大型墓葬,”得出发现了墓葬;“良渚古城遗址,……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陶寺都城遗址,……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二里头遗址,……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等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得出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三,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等遗址的考古发现,例如宫城、墓葬、礼器等都属于实物史料,有助于还原当时真实的历史,所以,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根据材料一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材料二距今一万年的文化史,材料三史料实证五千年文明史,都是关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分布、文化和文明的历史,可以提炼主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2025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模拟考试02(原卷版 解析版)(安徽专用)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