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高级中学 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 10 月月考
历 史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 4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请监考员认真核对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
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
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题,每题 3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四川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 16 世纪至公元前 14 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具有中原
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等则具有鲜明的古蜀文化特征。这一考古发现
可用于说明
A.殷商时期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C.古蜀青铜冶炼技术领先中原 D.不同地理环境造就文化差异
2.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中央的高阜部有大面积土砖砌建而成的大型建筑台基。遗址边缘低平处则散布着小型普通居
室。在公共墓地里,小墓和大墓是分开的,在大墓中,出土了制作精美、种类丰富的玉、水晶、玛瑙制品。这些
考古成果说明凌家滩遗址文化时期
A.居民生活逐渐稳定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国家初始形态出现 D.社会等级分化明显
3.商代方国林立,商王国与诸方国之间是国与国的关系;西周的诸侯国则对周王室有多方面的从属关系。产生这种
区别的主要原因是西周
A.实行王位世袭制度 B.以亲缘关系维系政治格局
C.采取定期朝贡制度 D.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4.周代有“同姓不婚”的约束,姬姓贵族娶妻时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而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女子中选择,姬
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形成了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同姓不婚”的规则
A.使权力向周天子集中 B.使贵族的世袭特权遭削弱
C.扩大了周王朝的疆域 D.增强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
5.据《论语》记载,鲁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孔子看
来
A.臣子要完全忠于君主意志 B.君臣间无需遵从尊卑等级
C.君臣关系应遵循礼制规则 D.君臣间权力存在相互制约
6.夏商西周的农田集中在若干都邑的周围,点与点之间是大片的牧场和荒野,呈现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
错杂分布的局面。而战国以降,逐渐形成了农业民族统治区和游牧民族统治区大体以长城为界分隔的
格局。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C、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7.战国时期,秦惠王灭蜀后,封公子通国为蜀侯,享有“食租税”的权利,同时任命陈庄为蜀相来代表
秦王行使行政权力。可见当时秦的封国
A.削弱了贵族的经济待遇 B.获得了独立的世袭统治权
C.顺应了加强集权的趋势 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陕西出土的秦朝“右丞相印”封泥为国家一级文物。据考证,
盖有“右丞相印”的信件,是呈送秦始皇亲自过目的重要文件,包括李斯在内的多位丞相都可能使用
过这枚印章。“右丞相印”能够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君主专制统治确立 B.封泥上的字体为大篆
C.分封制度已被废除 D.李斯掌管行政决断权
9.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位帝王的出巡路线示意图,这位帝王应该是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唐太宗
10.汉初讲究清静无为,政务简单,皇帝和丞相五天才开一次办公会。到汉武帝时期,皇帝积极有为,
“朝廷多事”,原有的那套轻简的旧制度无法适应需要,汉武帝进而“另起炉灶”。汉武帝“另起炉
灶”主要表现为
A.确立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B.设立刺史制度以监察官员
C.逐渐提升尚书令的作用 D.提高文书传送系统的效能
11.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备置煮盐用的“牢岔”,募人煮盐,煮出的盐由政府统一收
购发卖。中央政府还在产铁区设置铁官负责采冶铸造,发卖铁器。这些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奠定了统一的经济基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提高了手工业技术水平
12.西汉初期,在南方、西南等边疆地区,中央除设立郡县,任命太守、县令外,还任命土长为王,如
“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汉初这一举
措
A.推动了和亲政策的实施 B.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C.开创了郡国并行制度 D.削弱了诸侯国的地位
13、据史书记载,汉代某地区“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
多贫”,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一岁或稔,则数郡
忘饥”。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4.云冈石窟中有部分石窟的建筑形式由以前的印度样式转
变为汉式楼阁、殿堂样式,里面的佛像形体清秀、穿着
宽衣博带式服装。这类石窟最有可能开凿于
A.西汉景帝时期 B.东汉光武帝时期 C.西晋武帝时期 D.北魏孝文帝时期
15.唐人编撰《晋书》时,依据南朝轶事小说集《世说新语》编写了“周处除三害”的情节,还叙述了
周处求见江南大族陆机、陆云兄弟,请教自新之道的经过。但根据清代学者考证,周处接近成年
时、陆机兄弟尚未出生。根据上述资料,可以推断出
A.史书可能因稽考不慎,而掺杂不实 B.《晋书》杜撰故事,不具史料价值
C.求见二陆故事、反映社会尚贤思想 D.周处除三害情节,肯定是出自虚构
16.右图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蕃汉千字文残片(部分),残片共
存 40 余行,汉文旁边均注以吐蕃文。这件文物见证了唐代
A.书法艺术走向了成熟
B.理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C.民族间文化联系密切
D、中外间文化交流频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满分 52 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17.(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劳动生产力与工艺技术整体提升,天下秩序逐步瓦解,旧有礼制逐步
变形、社会阶层流动加剧。文化素养较高的士人阶层获得空前机遇,客观上促使培养学生、传播学
说成为社会风气,为思想文化的多样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揭开了子学时代的帷幕。拥有不同背
景、来自不同阶层和集团的知识分子,代表各自的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
看法。各国新兴的统治者,出于自身统治的利益需要,礼贤下士,延榄人才,寻找治国之策和思想
上的代言人,推动“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的形成,奠定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思想根基,影响了
后世文化演进历程中众多观念的形成与定型。
——摘编自《中华文明文简明读本》《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5 分)
18.(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对被举荐者直接授官,充分适应
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琴举中实施“授试以职”,举主
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北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公
元 132 年)考试经术策奏,自此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黎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汉代对地方官吏的考课主要通过上计制度进行。每年年终由郡国上计吏将本地的户口垦田、断狱
等情况呈报中央。县令长则上计于所属郡国,由郡国考其政绩,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对朝廷的上计报
告。由北,朝廷一方面可掌握全国民政和经济的基本状况,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可随时
掌握各地官吏的政绩,作为升降贫罚的根据。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文》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选
官用人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9 分)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4 分)
19.(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
乡土所出。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
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
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创史》
材料二
两税法规定“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其比來征科色日,一切停罢”“居人之税,秋夏
两征之”、改变了租庸调图定的收税模式。政府征发徭役也以“和雇”为主,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
制。同时,唐后期一些统治者也认识到商业和手工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甚至将其与农业同等看
待。赋税内容不再是原来硬性规定的“租”“调”之属,而是货币化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
对国家的依附。农民为完成国家赋税和养家糊口,拓展了以农业为主体的多种经营,部分失去土地的
农民也弃农经商,或靠佣工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摘编自张琦《浅析“两税法”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8 分)
20.(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
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
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创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
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
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
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边疆治理的重要影响。(4 分)徐州市邳州市毓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B
4.D
5.c
6.C
7.c
8.A
9.B
10.C
11.A
12.B
13.B
14.A
15.D
16.A
二、非选择题
18.(1)选官原则:以德行为主,兼顾才能。
新发展:增加了考试环节。
历史背景:素朝速亡,汉初实行休养生总策,需要大量人才恢复经济和稳定统治;儒家思
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强调道德和才能的培养。
(2)政治智慧:①注重人才的品德和才能,保证官员素质;②通过多种方式选拔人才,扩
大统治基础;③不断完善选官制度,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19.(1)原因:①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失去了实施的基础,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流动增加,按丁或户征税滩以准确征收,③政府财政困难,需要改革税收制度以增加收
入。
(2)主要内容:①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②夏秋两征;③征发徭役以和雇为主。
重要彩响:①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②减轻了农民对国家的依附,③促进了商业和手工
业的发展: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0.(1)主要措施:①设立羁摩府州制度和都护府进行管理;②确立军镇屯戍制度;③采取
和亲、册封政策,④积极研发边疆,发展屯田和开辟互市贸易。
王要原因:①唐朝国力强盛,有能力对边哥进行治理:②边量地区民族众多,情况复杂,需
要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稳定;③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画地区的安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2)重要影响:①维护了边疆地区的安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②加强了唐朝与
边疆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③ 巩固了唐朝的统治,扩大了唐朝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