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10月历史检测卷(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历史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西周中期,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1300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价值100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宗土地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
A.私有制开始出现 B.抑商政策的弱化
C.分封制彻底崩溃 D.井田制受到冲击
2.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A.主要基于原始部落分布格局 B.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制
C.旨在强调中原文明的优越性 D.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特点
3.《商村书·昆令》中指出,对于贵族除嫡长子以外的子弟颁布法令,根据他们的出身让他们服徭役,同时提高他们免除徭役的条件.那么他们就会“不游事,人则必农”。据此可知,商鞅旨在( )
A.抑制贵族,发展农业生产 B.奖励开垦荒地,按人口征赋税
C.限制商业,维护小农经济 D.废除井田制度,保护土地私有
4.下表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主张 出处
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墨子·尚同(中)》
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 《庄子·天道》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 《韩非子·扬权》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荀子·非十二子》
A.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人民对安定统一的渴望
C.加强中央集权顺应时代潮流 D.士阶层受到统治者重用
5.周太王之子太伯和仲雍奔吴越时,当地民众乃是“文身断发”的“荆蛮”;春秋初期,史书中关于吴越的记载仍十分罕见。至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出访鲁国,对周国的诗乐予以精准评价;至郑国,告诫子产应以礼治国;至卫国,盛赞当地君子很多。该材料反映出当时( )
A.中原文化开始向江南地区渗透 B.区域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增强
C.儒学渐成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D.各族华夏认同意识日益提升
6.秦统一后,以秦国度量衡为基础,制定新的度量衡制度,由官府制作统一标准的度量衡器发放到全国,每年对度量衡进行检定,对度量衡不正者要绳之以法。秦朝的做法旨在( )
A.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B.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D.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7.下面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皇帝制( )
A.凸显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权威 B.是对传统宗法礼乐文化的发展
C.使封建文化专制达到了顶峰 D.保障了专制独裁统治长期稳定
8.“皮币”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用作诸侯进献周天子时的贵重贡品,或是上层贵族之间交换的礼物,即所谓“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于天下诸侯”。汉武帝恢复了这一传统,命王侯宗室进献贡品必须以皮币做衬垫。汉武帝的这一做法旨在( )
A.延续传统文化 B.推行儒家礼制 C.增加政府收入 D.维护政治统一
9.西汉为了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征发戍卒戍边,并且建立了一套专门的管理制度,戍卒在完成候望等军事任务外,还要承担许多杂役,主要包括烹饪、种植、建筑等方面。这( )
A.拓展了西汉统治疆域 B.保证了戍卒在西北地区自力更生
C.加强了西北地区建设 D.推动了西汉地方管理体制的成熟
10.东晋时期,刘渊建立前赵政权时以刘氏为姓以“汉”为国号,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刘曜掌政后。直接宣称“我皇家之先,出自夏后居于北夷”。十六国时期夏国的开国皇帝赫连勃勃则自称“夏后氏之苗商也国称大夏”。这反映出( )
A.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B.民族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C.历史、地理融合的学术追求 D.经济繁荣塑造时代精神
11.魏晋时期,地方撰写的有关名士和豪强的人物传记,是州郡长官了解地方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中正评定士人资品的主要依据之一。这反映了该时期( )
A.士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历史书写对象的转移
C.地方豪强势力的兴起 D.国家治理方式的调适
12.三国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人才。据统计,曹魏集团人才来自十二州、五十郡,主要集中在谯沛和颍川等地;孙吴集团人才来自十一州、三十二郡,主要集中在淮泗和江东等地;蜀汉集团的人才来自十州、三十郡,主要集中在荆州和益州等地。由此可知,当时( )
A.曹魏集团人才选拔最具包容性 B.国家统一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
C.政局动荡利于社会的阶层流动 D.地缘政治影响政府的人才选拔
13.关于下表所示材料,主题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文献材料 材料来源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
“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 《唐蕃会盟碑》碑文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B.中外民族交流
C.大一统国家局面得以最终奠定 D.唐代历史演变的兴衰
14.《隋书·经籍志》载:“开皇三年(583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经史典籍的不同版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与此同时,隋文帝还敕令牛弘修撰《五礼》,勒成百卷,行于当世。隋文帝的这些举措旨在( )
A.强化国家政治认同 B.加强文化专制统治
C.推动民间学术发展 D.发展社会文教事业
15.唐朝,绫绢坊、铜坊、纸坊、染坊等家庭手工作坊大量涌现,如定州大富何明远,“资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扬州一富人,家“有广厦,百工制作毕备”。据此可知,唐代( )
A.私营手工业具备一定规模 B.“工商食官”的限制放宽
C.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工明显 D.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
16.如图为确立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这主要在于该制度( )
A.避免了统治阶层倾轧 B.适应了中央集权要求
C.顺应了皇权加强需要 D.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
18.(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此现象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以来统治思想的变化历程。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某一思想要成为统治思想需具备哪些条件?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鲜卑拓跋部建立了什么政权?简述该政权统治者进行的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这一演进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对君主负责、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并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的官僚阶层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这种官僚阶层的形成和更新必须以选官制度为基础,由此提出对选官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选官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先秦至隋唐时期的历史,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B B D A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A A A C
17.(1)表现: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崩溃;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加强央集权的需要。
18.(1)文化现象:百家争鸣。时代背景: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分封宗法秩序崩溃;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发展;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
(2)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变化:从秦的法家思想,到汉初的道家思想,再到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3)符合历史潮流;满足统治者需要。
19.(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统治者重视;南方相对稳定;人民辛勤劳作等。
(2)政权:北魏政权积极作用: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20.示例: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并非偶然,而是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统治和治理的需要。阐述:秦汉时期,国家统一、需要大量有才能的官员来治理国家。汉朝察举制应运而生,察举制的实行,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官员,如董仲舒、晁错等,适应了当时国家统治和治理的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察举制难以实行。同时,门阀士族崛起,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掌握了选官大权。在这种背景下,九品中正制产生,它由中正官根据家世、品德、才能等方面对人才进行评定,分为九个等级,作为官员选拔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出现,为国家在战乱时期选拔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式,适应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同时,门阀士族逐渐衰落,庶族地主势力崛起,他们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力。科举制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不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就有机会为官。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员,如房玄龄、杜如晦等。科举制强调才能和学识,注重个人的努力和奋斗,适应了当时国家统治和治理的需要。综上所述,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不断完善,选拔人才的标准也从品德和才能逐渐转变为才能和学识。这些选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才能的官员,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10月历史检测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