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A
15.【答案】A
16.【答案】A
17.【答案】C
18.【答案】C
19.【答案】C
20.【答案】D
21.【答案】C
22.【答案】B
23.【答案】C
24.【答案】B
25.【答案】B
26.【答案】D
27.【答案】B
28.【答案】B
29.【答案】C
30.【答案】A
31.【答案】(1)史料价值:这些瓷器都为实物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浙江、江西瓷器产地最多,可以实证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是当时重要的生活用瓷产地。北方名窑产品屡有发现,可表明虽有路途遥远或政权对峙等不利因素,但并未阻断瓷器交流,北方名窑瓷器依然成为了南方地区日常用瓷的重要来源。高丽青瓷的大量发现则进一步证实了宋元时期明州与朝鲜半岛的密切往来。(8分)
(2)示例1:因素:海外贸易的发展。理由:宋代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大宗出口的商品;福建有泉州等对外贸易港口,便利建盏对外输出。 (6分)
示例2:因素:经济重心的南移。理由:经济重心南移,推动福建的开发;商品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从而为建盏制造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6分)
32.(1)角色:集散地(中转站)。(2分)
影响:促进中国茶业发展;推动商人群体(晋商)的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集镇)的发展(汉口、张家口);促进万里茶道的开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举措:引进机器;制茶工场;茶业改良公司;创办科技杂志。(4分,任答两点即可)
根源:落后的小农经济;封建制度或封建专制制度。(4分)
33.答案:示例1
论题:鸦片战争后,近代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2分)
论述:鸦片战争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口为通商口岸,外商来华贸易受到较多限制。从思想根源来说,这是受到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鸦片战争前,林则徐虽然具有一定的开眼看世界的意识,但仍然主张通过封关闭市来阻止外国对华侵略,可见,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十分深刻。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天朝上国思想也逐渐受到挑战。魏源撰写《海国图志》,阐发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的技术。徐继舍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情况。(8分)
总之,这些仁人志士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使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中国思想界的近代化开始启动。(2分)
示例2
论题:从商战到以工立国体现了近代先进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探索。(2分)
论述: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通过战争方式侵略中国的同时,还通过商品输出,压迫中国传统经济,进行经济侵略。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掀起了洋务新政。他们创办了一批官办军事企业,开始了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李璠从西方国家崛起的历史中,认识到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商业,与西方各国开展商战。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商战作用,有利于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保护中国的利权。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争后,绝大多数欧美国家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世界进入了“工业世界”。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认为中国也应该“尚工”,发展工业以强国,体现了他挽救民族危亡的考虑,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8分)
总之,先进中国人对早期现代化的探索,体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2分)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这里发掘出房址170余座,出土了大量的精制石器、陶器、玉器、蚌器等,还有大量的猪、鹿等动物骨骼。由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
A.社会分工的出现B.以渔猎生活为主
C.具备国家的形态D.处于旧石器时代
2.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3.秦朝推行文书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要求遵照执行。如果县道属曹不受命的话,则按图所示进行反馈,由县、道向上行文报郡后进行责罚。对该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向上行文完全可以越级上报
B.体现了文书流转的科学规范
C.郡县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D.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
4.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正统思想的确立B.政治形势的需要
C.抑制王侯的诉求D.社会风俗的变迁
5.武帝时,御史大夫寮舍设于宫门之内,武帝常引为内朝官,以至于御史大夫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这一做法( )
A.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B.平衡分配了中枢权力
C.使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D.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6.夏商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是氏族,至西周春秋时期则是宗族。春秋中期,一个地域的民众,非必只有一族,居于某地的民族就被称为某地之人;普通民众,一般都同时有两种身份,一是某族之人,二是某国之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早期国家治理体系走向成熟B.宗法分封制崩溃带来的后果
C.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D.统一战争加快民族交融进程
7.嘉峪关魏晋墓葬群3号墓有表现汉人放牧的壁画;嘉峪关6号墓的壁画中有描写羌人糖地、氐人耙地和披发者耙地和汉人妇女狩猎的图;在酒泉丁家闸5号东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燕居行乐图,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这些发现可用于佐证我国古代( )
A.丝路沿线商业繁荣B.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
C.民族间的互动交融D.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
8.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同时,炀帝又特意
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隋炀帝的做法
A.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B.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
C.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D.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9.表是史书中关于唐朝与少数民族绢马贸易的记载。据此可认定,当时( )
A.丝路通畅便利商品交流B.国家强化对边疆的治理
C.政府主导开展绢马贸易D.民间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10.《资治通鉴》中记载:(485年)‘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上述材料反映了( )
A.租庸调制得到推行B.舍人税地拓宽税源
C.丁身为本政策延续D.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11.唐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中亚将柘枝舞带入中原,舞女服饰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裤,脚着“小头鞋履”,这更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和胡帽”。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这反映了( )
A.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B.社会生活映射盛唐风貌
C.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D.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频繁
12.唐高宗时,政府对官民占田标准有明确规定,并严禁盗种公田,即便是无主土地和荒地也须向政府申请后方可垦种。洛州刺史贾敦颐就曾没收豪富之家籍外占田三千余倾,“以给贫乏”。唐朝政府的主要意图是( )
A.维系封建土地国有B.保障两税法的实施
C.救助社会弱势群体D.取消租庸调的征收
13.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 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
14.唐朝科举考生被录取后要到考官处谢恩,称考官为“师门”,自称“门生”。宋太祖改革殿试制度,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做“天子门生”。宋仁宗后,殿试只分甲第排名次,不再落榜也成为定制。据此可知,宋代改革殿试制度是为了( )
A.遏制结党营私并笼络士子B.避免取士的主观随意
C.统一科举考试选才的标准D.强化崇文抑武的政策
15.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每站约200户,全国约30万户。站户固定在驿站上,负责供应驿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的饮食。该制度的实施
A.适应了国家疆域的统治B.创新了边疆治理的模式
C.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D.埋下了政治动乱的隐患
16.元朝统治者决议“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了宋、辽、金三朝独立成史的原则,
修正了南北朝修史时出现的“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弊病。这反映出元朝( )
A.强化了“大一统”的政治意识B.规划了边疆治理
C.开创了为少数民族修史先例D.强化了中央集权
17.阅读“宋代税收结构变化图”。该表能够说明宋朝( )
外贸优化经济结构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经济运行活力增强D.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18.据史料记载,唐代十万户以上的州、府仅有十多个,宋神宗元丰年间已增加至四十多个,宋徽宗崇宁年间更增至五十多个,北宋十万户以上的州,府增长主要得益于( )
A.经济结构的转变B.城市功能的转型
C.传统农业的进步D.基层市场的涌现
19.明清在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的同时,农具却罕有改进,少有的创新多是一些细小农具,如手摇小型水车,甚至元代王祯《农书》中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此时反而罕见了,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从牛耕退回人耕的现象。这反映出( )
A.传统农具已没有改进的余地B.商业发展冲击了农业生产
C.生产规模狭小制约工具进步D.儒家思想轻视科技的创新
20.明初,大运河主要运输漕粮(税粮),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由此可见,这一变化( )
A.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C.助推运河沿岸城市的出现D.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21.图为1845年—1848年英国货物输华总值(单位:英镑)。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C.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2.图为1859年发表于英国某杂志的一幅漫画。图中所示“联盟”( )
A.强迫清政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B.获取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特权
C.进攻天京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D.迫使日本最终归还辽东半岛
23.按咸丰皇帝的设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只是一个随时可能裁撤的临时性机构。但1861年后,总理衙门大臣的人数却由5人增加到7—11人,他们大多由各部尚书、侍郎兼任,甚至出现“办夷之臣,即秉政之臣”的格局。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
A.统筹规划地方预备立宪B.协同政见寻求自强之道
C.增强对涉外事务的重视D.机构设置注重相互制衡
24.19世纪70年代中叶,我国出口商品的种类只有80余种,1894年增至200余种。其中生丝、茶叶等传统商品出口比重急剧下降,豆类、棉花等农副产品逐渐增多。这反映了( )
A.清末新政扭转了贸易逆差B.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晚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D.实业救国带动民族工业发展
25.军机处是清朝重要的中枢机构,对其职能有不同的表述(见如表)。对表认识准确的是()
A.时人记载更加客观真实B.史学研究推动历史认识的深化
C.三则史料可以相互印证D.缺乏考古依据的结论皆不可信
26.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万国”或“天下万国”逐渐代替“天下”成为时人认知和概指世界大局的主要用语。进入20世纪后,“世界”和“全球”开始逐步取代“万国”和“五(大)洲”,成为国人描述全球事物的首选术语。描述外部世界词语的不同,体现出( )
A.全球联系的出现B.华夷观念的遗存
C.外交活动的频繁D.西风东渐的历程
27.1875年,左宗棠西征,其军费筹集除了借助外债、他省协济外,还以缴纳资金占股的形式在上海组织设立“乾泰银行”筹集、支付月息,并以海关税作抵押,得到了上海、苏杭等地商号的支持。此举( )
A.解决了西北边疆的危机B.反映了晚清的财政困局
C.促成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加强了中央机构的权力
28.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遂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
A.服务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B.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29.严复在《原强》中指出,西洋“其鸷悍长大既胜我矣,而德慧术智又为我民所远不及……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能使其民皆若有深私至爱于其国与主,而赴公战如私仇者”。这一思想( )
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提供了反清斗争的理论依据
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D.揭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30.晚清时期,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文学品种“理想小说”。下表为部分代表作品的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的“理想小说”( )
A.带有强烈的政治关怀B.促进了社会风俗变迁
C.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D.引领先进的思想潮流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宁波市区宋元时期城市生活类遗址出土瓷器基本情况
(说明:1.今浙江宁波地区即宋元时期的明州;2.在宋代瓷器中,官窑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和临安,由宫瑟设窑烧造的青瓷)
——摘编自吴敬、付亚瑞《明州城遗址出土宋元瓷器与明州港市的考古学观察》
材料二 宋代皇帝都喜欢饮茶,并常将北苑(属福建)进贡的建茶赏赐给皇亲贵族、近臣与功臣。这一时期,比试茶品高低的斗茶风气盛行,经过丁谓、蔡襄等士大夫的倡导,逐渐传播到上层社会,最终成为一种清新雅致的茶道艺术。当时以福建建州为中心烧制出的各种瓷器称“建盏”。宋初,当地一些窑工技师在黑釉盏中有意加点白釉烧造而成的“鹧鸪斑”,是当时生产工艺中的新技术,“点试茶家珍之”。此外还有免毫盏、油滴盏等种类,仅宋代建阳水吉一带就有龙窑99条,其窑炉的长度短则几十米,长则百余米,一窑的装烧量最高可达十万余件。
——摘编自杨静《宋代建茶的崛起与茶文化兴盛关系探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产地视角指出出土瓷器各自具有的史料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推动宋代建盏制造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理由。(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17世纪后期开始,茶叶成为汉口商业贸易的龙头。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签
订《恰克图条约》,俄商获准来华贸易。于是,晋商在福建武夷山和两湖地区购买大批茶叶,经水路至汉口集散,再向北经水陆运输至张家口,再由张家口的“外商”运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从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茶道”。在恰克图贸易开始之际,参与茶叶贸易的华商以晋商和蒙商为主,后来则几乎完全由晋商垄断。晋商在关内的大本营张家口,在明代原属贫瘠荒凉之地,物资稀缺,人烟稀少,但到19世纪时已经成为商贸聚集的重镇。
——摘编自刘再起《晋商与万里茶道》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茶叶市场完全依赖中国的局面结束了。1887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被印度超过,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动。到90年代,福州、皖南等茶叶产地依托民间力量,相继引进茶叶制造机器,形成了一个建立制茶工场的小高潮。与此同时,较具规模的茶叶改良公司也开始出现。1897年,中国最早的农业科技杂志《农学》创刊。在最初两年里,该刊有关茶叶的奏折文札、茶事报道和国外科技,占据了最大篇幅。即使当时中国业茶者和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危机,甚至采取了某种措施,也不可能阻止茶叶外贸的衰减趋势,因为这根本不是措施是否得力的问题,而是体制和制度的问题。——摘编自李长莉等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前中期汉口在茶叶对外贸易中的角色,并概括这一时期汉口茶叶贸易的主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90年代中国在挽救茶业危机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学,揭示19世纪后期中国茶业危机的根源。(8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摘编自何振东《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几个发展阶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提取两个人物的言论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