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惠州市泰雅实验高中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惠州市泰雅实验高中高一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命题要素一贤表
注:
1.能力要求:
I.获取和解读信息Ⅱ.调动和运用知识Ⅲ.描述和阐释事物W.论证和探讨问题
2.核心素养:
①唯物史观②时空观念
③史料实证④历史解释
⑤家国情怀

知识点
能力要求
核心素养
预估难度
题号
题型

(主要内容)
I
ⅡⅢ
①②③④⑤档次系数
1
选择题
3
良渚文化遗址

0.7
选择题
中国早期文化遗存

0.6
3
选择题
3
商朝甲骨文

0.7
选择题
西周分封制

0.7
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0.7
6
选择题
3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

0.6
7
选择题
3
春秋战国政治

0.7
选择题
3
战国经济的发展

0.6
9
选择题
3
秦朝的边疆治理

0.7
10
选择题
3
秦朝的统治

0.7
11
选择题
秦朝的社会治理

0.7
12
选择题
3
秦朝法律
0.6
13
选择题
3
秦汉战争

0.6
14
选择题
2
汉代察举制

0.6
15
选择题
3
汉朝经济

0.7
16
选择题
3
汉代经济政策

0.7
17
非选择题
12
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

0.6
18
非选择题
14
秦代水利工程建设

0.6
19
非选择题
12
关于秦汉时代的评价

0.5
20
非选择题
14
从先秦到汉代的思想演变
0.6
1
参考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
邦伯的诉讼,召集邦伯和诸侯举行礼仪活动,并检验
1.C【解析】据材料良渚官井头遗址的公共墓地中央
他们的能力和忠顺程度。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周王对
的数座大墓中,“其余的随葬品均为玉器,数量在23
地方邦伯和诸侯的严密控制和监督,体现了周王“天
至53件之间”“这些大墓规模宏大,在墓群中十分醒
下共主”地位,故选B项: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仍然稳
目”可知,良渚文化时期社会成员之间的财富、地位已
固,并未走向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诸
有了明显的差距,说明私有制已经产生,故选C项:
侯,但并未表明地方诸侯势力的衰落,排除C项:西周
“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合题意,排除A项:国家形态的
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王权虽然强大,但并未形成严
标志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各种礼器等,材料无从体
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君主专制的形成主要是在
现,排除B项: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父
秦统一六国后,排除D项。
系氏族社会的代表,排除D项。
5.B【解析】据材料信息,《管子》汇集了多家学派的
2.B【解析】由材料及图片可知,该代表器物为蛋壳状
思想,并进行了融合,这表明战国时期的学术活动呈
的黑陶杯具,而龙山文化最具特色的是胎壁薄如蛋壳
现出一种合流或融合的趋势,故选B项:虽然《管子
的黑陶,故选B项:仰韶文化的陶器以彩陶为主,颜色
吸收了儒家的思想,但材料并未明确指出儒家文化的
丰富,图案绚丽,并不以黑陶蛋壳杯为主要特征,排除
影响力在扩大,且材料提及的不仅仅是儒家,排除A
A项:红山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为主,
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文化重心的转移,“自东向西转
并不以黑陶蛋壳杯为特色,排除C项:良渚文化的陶
移”更没有依据,排除C项:虽然《管子》的主流思想
器以黑陶为主,但并未特别强调黑陶蛋壳杯这一特殊
是黄老道家,但材料并未说明道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
器型。此外,良渚文化还以精美的玉器、大型的祭坛
特别青睐,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和神庙遗址而著称,因此,D项并不完全符合题目描6.A【解析】题目中明确提到蛮夷政权为了争得“正
述的特征,排除。
统”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模仿和学习华夏文化,
3.C【解析】从材料中甲骨文单字的数量、字形结构、
这表明他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和追求,反映了华夏认
造字方法、语法、句式结构等信息可以得知商朝时期
同观念在当时的扩展和发展,故选A项:古代中国中
的甲骨文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据此推测商代
央集权制度开创于秦朝,且题目中未提及多元文化互
文明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甲
动,排除B项: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秩序有所变动,
骨文,无法体现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排除A项:材
但“完全被破坏”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且题目中并未
料没有各族人民对甲骨文的态度,不能得出是否存在
提供足够信息来支持这一结论,排除C项:题目中提
民族认同,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说明甲骨文的分
到各蛮夷政权打起“尊王镶夷”的旗号,这更多是为
布,无法得知中原地区与周边的交往情况,排除
了争得“正统”地位,而非真正拥护周天子的地位。
D项。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已经大大削弱,
4.B【解析】据材料可知,周王在巡行过程中处理地方
排除D项。惠州市泰雅实验高中高一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本试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 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官井头遗址的公共墓地中央的数座大墓中发现,每座大墓中除了几件基本 的陶器配置和个别石钺外,其余的随葬品均为玉器,数量在23至53件之间。这些大墓规模 宏大,在墓群中十分醒目。材料可用于说明,良渚文化时期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早期国家正式形成 C. 私有制已经产生
D.处在母系社会之中
2.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某一文化的重要标志与代表器物如图所示。该文化最有 可能是
蛋壳黑陶杯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红山文化 D.良渚文化
高一历史第1页(共8页)
3. 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单字达5000以上,其字形结构相当复杂,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在其中皆 可找到实例;甲骨文语法完备,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之分;句式结构也与其后的古汉 语大体一致。据此可推断出
A.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已经形成 B.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加强
C. 商代文明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D.中原地区与周边交流频繁
4.西周时期,周王经常在王畿之外开展巡行活动。周王在巡行过程中处理涉及地方邦伯的诉 讼,并召集邦伯、诸侯举行祭祀、大射等礼仪活动,由此检验邦伯和诸侯的能力,考察方国势力 的忠顺程度。王巡活动体现了
A.分封制已经瓦解
B.周王“天下共主”地位
C.地方诸侯的衰落
D.君主专制已经初步形成
5.下表中《管子》一书实为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派”的文集汇编。据表可知,当时
书名 《管子》
内容 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学。其思想的主 流是黄老道家思想,用道家来阐释法家,同时积极吸收儒、墨等学 派的长处,将礼义和等级名分的理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主 张礼法结合,倡导确立严格的等级名分体系及以之为基础的社会 道德规范
A.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扩大
B.学术活动呈现出合流态势 C. 文化重心自东向西转移
D.道家思想备受统治者青睐
6.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 得“正统”地位,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 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
B. 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 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
高一历史第2页(共8页)
7.西周时期,小宗为大宗的家臣是惯例;春秋战国时期,家臣对卿大夫的依赖性减弱,选任家臣 的血缘限制屡次被打破。这一转变
A.顺应了列国纷争的局势 B. 阻碍了各国变法的深入 C.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弱化了官僚的忠义观念
8.《史记 ·苏秦列传》中描写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 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
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
A.变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B. 诸侯争霸战争更加激烈 C. 封建土地国有制的确立 D.具备了完成统一的条件
9.秦始皇为了强化北部边疆治理,修建了一条大通道,它从关中平原出发,一路北行蜿蜒至九原 (今内蒙古包头)。据此判断,这个工程是
A.郑国渠 B.直道 C. 万里长城 D.丝绸之路
10.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频繁出巡。从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8年的三年时间内,秦始皇在旧 六国的领地上巡游了一遍,并在多地刻石颂功,涉及范围甚广。秦始皇巡游
A.使秦朝确立起皇帝制度
B.意在宣德扬威和安抚天下 C.是秦朝实行仁政的表现
D.表明秦朝治理基层能力强
11.有秦简记述曰:“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该记述所体现 的秦朝巩固统治的举措是
A.推广郡县制度 B.迁徙贵族豪强 C. 发动焚书坑儒 D.编定户籍制度
12.秦朝《行书律》中规定:文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急行文书,另一类为普通文书。急行文书 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送达,不可有片刻滞留。普通文书也要于当日送出,不能积压。由
此可知,秦朝文书制度
A.有利于扩大政府影响力 B. 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利于国家行政管理运转 D.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高一历史第3页(共8页)
13.睡虎地秦简《日书》有祭祀马神的祝文,汉代相马术已经具有清晰的传承,还出现了不同的 相马学派,记载了马籍簿、合理使役、调教训练、饲养管理、治疗用药等,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 术自设一科。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 C.应对战争需要 D.重建礼乐制度
14.“岁举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官民,只要符合察举的德行标准,便可以被举为 孝廉。有学者表示,虽然一开始孝廉未举出什么杰出人物,但“就制度的本身说来,却开中国 选举制度数千年坚固的基础”。该学者重在说明,察举制
A.符合休养生息的需要 B. 减轻了酷吏的危害性 C.具有一定划时代影响 D. 使儒家思想得到尊崇
15.《史记》“八书”之《平准书》讲商品交换,开食货志先河;《史记》中记有西汉前期,从事农牧 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 了当时
A.经济恢复和发展 B.朝廷劝课农桑
C.义利观根本改变 D.豪强横霸乡里
16.据表可知,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
汉高祖 “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 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汉惠帝 禁止民间私自铸币
汉文帝 恢复了民间私铸钱币
汉景帝 禁止民间铸钱
汉武帝 专令上林三官统管铸钱,严禁各郡国私自铸钱
A. 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 B. 造币权最终被收回中央 C.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国家币制政策效果显著
高一历史第4页(共8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周代分封制始于周武王克商之后,直至康王时还在继续实施。周代分封制首封夏 商帝王后裔和吕尚等周室功臣,后又扩及秦、楚、肃慎等许多臣服于周天子的异姓异族部落。 分封对象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 了中华民族赖以发祥的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受封诸侯从周天子那里不仅得到了土地、 部落民众和表示身份与权力的彝器等,还得到因地制宜的行政权和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权。
——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刘邦分封诸侯早在楚汉战争中便已开始,这是为了孤立项羽一方,壮大自己一方的 势力而不得不进行的权宜之计。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分封的诸侯有赵王张耳、衡山王吴芮、淮 南王英布、燕王减茶、齐王韩信等。分封完后,没用几年时间,刘邦就将所封的大多数异姓王 消灭了,并分封了十一个同姓王。刘邦的分封思想早已不是过去的了,而是秦末以来的新型 分封思想:在天下统一的前提下,允许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实行郡国并行制。
——摘编自刘文超《试论秦末汉初的新型分封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分封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周代分封制相比,汉朝分封制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
汉初的分封制。(6分)
高一历史第5页(共8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人们常把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并称为“秦国三大水利工程”。《淮南子 ·人间训》 记述道,“(秦人)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秦人巧妙地利用了“漓水与湘水,出 一山而分源”,其“分流”处距离仅“百余步”的地理形势,“以卒凿渠”,沟通“湘、漓之间”,形 成了畅通的“粮道”,在最合理的地方,以最便捷的方式,用最经济的成本,成功连接长江和 珠江南北两大水系。灵渠还利用弯道延长渠道长度,有效地平缓坡降,解决了因高差变化而 带来的航行安全问题。可以推想,灵渠的设计很可能继承了郑国等“水工”的技术,同时“九 疑之南”的越人也在“舟行宜多水”的环境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水利学知识和航运学经验, 以独异的智慧参与了灵渠的设计。在秦一统岭南地区后,灵渠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后人 有诗赞曰:“灵渠胜似银河水,流入人间灌稻粱。”
摘编自王子今《灵渠:秦代水利奇迹》
材料二
秦朝形势图
(1)根据材料一 ,概括灵渠的修建所体现的先民智慧。(6分)
O 都城
◎ 郡级驻所 × 关
-一 ·政权部族界 _—今国界
n 长城
… 前211年秦边界
c 直道 . . 五尺道 ——驰道
高一历史第6页(共8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灵渠开凿的背景。(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汉武帝与秦始皇是百年并世的人物。这一百年,是中国典型封建社会(秦至清末)英 定制度的时期,也是汉民族确定地形成的时期……这一百年,极具历史意义,是一个创新时 代,一个奠基时代。因历史性的创新起了两千年历史的奠基作用。秦始皇既结束了一个旧 时代,又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汉武帝呢 汉武帝开创了一个巩固的新时代。
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 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高一历史第7页(共8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 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 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 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平天下”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 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 “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 材料二 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凋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 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 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 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 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 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 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 的思想取而代之。
——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8分)
高一历史第8页(共8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惠州市泰雅实验高中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