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中学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共4页,26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40分钟。答案须做在答卷上; 选择题填涂须用2B铅笔,主观题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卷。
第Ⅰ部分 选择题 (共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25小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本题共75分,每小题3分。
1 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元谋人和北京人:进入新石器时代,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化特色,如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以彩陶和种植粟为主要特征,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以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为特征,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等也各具特色。这反映出当时 ( )
A. 中原地区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特点
C 不同文化之间缺乏联系 D. 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程度
2. 据史书记载,夏王朝传有14 世17 位王。在这些王的王位传承中,有两次是弟弟继承兄长之位,还有一次是弟弟之子去世后王位复归兄长之子,其余的情况皆为儿子继承父亲之位。这反映了夏朝 ( )
A. 形成“家天下”局面 B. 政治局势的动荡
C. 深受禅让制的影响 D. 王权面临的挑战
3. 商人非常迷信,对上帝和祖先极度崇拜,祀盛大而频繁。与此相联系,商朝盛行占卜,大小事几乎无不求神问卜,占卜完毕,将经过概括地写成卜辞,刻在甲骨上备查,即成甲骨文。这一占卜现象体现了 ( )
A. 商人的愚昧落后 B. 社会等级森严
C. 王权与神权结合 D. 国家机构完善
4. 西周武王、成王、康王等数代统治者,持续分封自家的姬姓亲族以及部分与之结为亲戚的贵族,进而建立众多封国。同时,他们借助祖先崇拜的繁复礼仪,通过朝贡、觐见、通婚等手段,不断强化亲戚之间的紧密关系。材料重在强调西周统治者 ( )
A. 对礼仪制度高度重视 B. 重视与贵族阶层的合作
C. 致力于扩大统治疆域 D. 具有浓厚血缘宗法观念
5. 现在已经面世的甲骨卜辞,除了极少数是记事刻辞之外,其他绝大部分是对祖先神灵的贞问。大量的卜辞材料所表现的思想,乃是神灵为历史的主宰,神意左右着历史的发展。到了西周吋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而少言神灵。这一转变 ( )
A. 表明天命神学在西周遭到普遍怀疑 B. 对民本思想的产生有了重大影响
C. 标志西周时期的国家形态已经成熟 D. 推动西周礼乐等级秩序开始形成
6.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魯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相反,天子却要向诸侯进行聘问。这说明当时 ( )
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 西周社会已礼崩乐坏
C. 宗法制进一步发展 D. 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第 1 页 (共4 页) 历史试题
7. 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 ( )
A. 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 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
C 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 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8. 商鞅在秦变法时期,发明了如图“照身帖”,由竹板制成,上刻持有人的头像及简贯信息。自此,官府下令,秦国人必须拥有照身帖,若无则会被认定为黑户或是外籍非法逗留人士。同时规定:民众出行或住宿旅店必须携带,否则关口不得放行,旅店也不得留宿。据此可知,照身帖的发行 ( )
A. 成为赋税征收的主要依据 B. 稳定了秦国的社会秩序
C. 强化了对秦国民众的管理 D. 阻滞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9. 西周时期,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土地国有制确立 B. 分封制逐步完善
C. 国家统一的推动 D. 铁犁牛耕的使用
10.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属于法家思想主张的是 ( )
A. 为政以德 B. 仁政 C. 法术势相结合 D. 隆礼重法
11. 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先于边地设郡,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 各国的官僚机构基本都走上了“官分文武”的道路,但楚国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其他官职设置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这一现象反映了各国 ( )
A.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求同存异谋发展的趋势
C. 民族交往交融程度不一 D. 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12. 秦统一六国后,在秦故地和六国境内旧道的基础上修筑驰道,路中间专供皇帝出巡使用,如无特许就连王公贵族也不许在驰道中央行走。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朝( )
A. 高度组织化的权力结构 B. 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
C. 道路修筑遵循的规范性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3. 秦朝的中央机构中,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被视为百官之首。太尉为最高武官,拿军事,但秦朝仅存其职,实际上并未授人。御史大夫为丞相副职,负责监察百官。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这一制度安排旨在 ( )
A. 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分散丞相权力
C. 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 确保官员廉洁
14. 秦朝虽然施行了“书同文”的政策,但毕竟传承下来的战国文字系统太复杂了,一时之间绝对不可能都统一。因此,秦朝制定了八种稍有不同的文体,它们都可以在官方文书中使用。这说明秦朝( )
A. 没有完成文字统一 B.“书同文”的效果有限
第 2 页 (共4 页) 历史试题
C 注重保存传统文化 D. 统一措施具有灵活性
15. 秦律规定,迁移户口者,须事先申请,经批准,办妥更籍手续后方能生效,否则要受到严厉制裁:若发现隐匿人口或以小报老、以壮报残,里典、伍老及同伍邻人不予告发,要受到经济处罚及流放。秦朝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 强化中央集权 B 保障赋役征发
C 掌握人口实况 D. 加强君主专制
16. 学者陈苏镇认为,楚人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充当了主力,不仅因为楚人有反秦的实力,也因为楚人对秦朝的统治更加反感。东方人“苦秦”主要是苦于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楚人苦之特甚则是由于秦法与楚俗之间存在更大差异,楚人反秦的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地区。学者强调秦朝灭亡是由于 ( )
A、文化差异与冲突激化了矛盾 B 在东方及楚地推行不同律令
C 张楚政权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D. 赋税徭役太重律令刑法太苛
17 汉初承秦末之弊,战乱导致社会残破,天子连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驾都备不齐。在此背景下,西汉统治者 ( )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C 以法家理念治国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8. 下表为河间献王刘德(前155年—前130年)诸子侯国情况。这反映了( )
侯国 阿武侯国、州乡侯国 参户侯国、成平侯国、广侯国、蓝胥侯国、重侯国、沈阳侯国 萎侯国
管辖权归属 涿郡 渤海郡 平原郡
A 地方行政职权的扩大 B. 中枢权力机构的不断调整
C. 郡国并行体制的消亡 D 中央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19. 汉武帝即位后不久,召集一些青年才俊出入禁宫,授予他们侍中、中常侍等官职,让他们“参与谋议”,并按皇帝旨意,在朝堂对以丞相为首的公卿百官拟定的行政方案加以诘难。这一做法旨在 ( )
A. 加强皇权专制 B. 选拔优秀人才
C. 优化官僚结构 D. 削弱外戚势力
20. 据下表可知
家世情况 官贵 富豪 平民 贫民
人数 128 11 29 16
百分比 69. 6% 6% 15. 7% 8. 7%
两汉孝廉家世统计表 ( )
A. 两汉察举制倚重官僚和贵族 B. 两汉时期官员选拔方式灵活
C. 孝廉成为汉代选官重要标准 D. 国家集权体制的进一步强化
21,汉武帝时期,将铸币、煮盐、冶铁的权力收归朝廷; 把原来因路远而运价髙、损耗大的贡品设官经理,运到缺货地高价出售,得钱归官; 在京师设官,对一些货物实行贱买贵卖。这些措施( )
A. 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经济控制能力 B. 推动了西汉时期商品经济发展
C. 彻底解决了西汉政府的财政危机 D. 扭转了经济凋敝和社会动荡的困境
22.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国立太学。太学中的教师是经学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太学的学生学习一年后要经严格考核,并按照学习的等次分派到皇帝身边做郎官,或被委派到中央一些机构和郡国首相下做属吏,学习不及格的罢除。由此可见,太学的兴办 ( ).
A. 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 强化了儒学的主流地位
C. 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D. 实现了诸子百家的融合
第3 页 (共4 页) 历史试题
23. 如表是两汉时期三公中丞相、御史大夫的官职名称及职权变化。据此可推知,这些变化( )
朝代 官职名称 职权 官职名称 职权 出处
西汉 丞相 总理百政 御史大夫 监察百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东汉 司徒 分管民事 司空 掌水土事 《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A. 利于提高地方治理水平 B 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C. 促进了国家决策合理化 D 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24.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以群体的方式轮流把持最高政权。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戚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这说明东汉中后期 ( )
A. 中央集权方式出现畸形 B 君主继承制度有所调整
C. 保障君权缺乏制度设计 D. 中外朝制退出历史舞台
25. 考古工作者研究北朝墓志发现,北方诸多民族包括鲜卑、匈奴、柔然、高车等皆存在祖述炎黄的现象。如鲜卑族的拓跋、宇文、慕容、步六孤氏、贺兰氏、纥豆陵氏、贺娄氏等族群皆以黄帝苗裔自诩。匈奴的呼延氏、屠各刘氏也以轩辕氏之后自称。这些现象的存在( )
A. 说明鲜卑族的封建化程度最高 B. 反映出中原先进文明具有向心力
C. 体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 D. 为减缓民族间的冲突提供了保障
第Ⅱ部分 非选择题 (共2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 1小题,共2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西周是宗族统治的鼎盛时期,宗族体系十分发达,整个社会如同一个大家庭,通过分封制的形式建立起来,以宗法制作为维系的纽带。天子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诸侯国是由天子分封的,卿大夫的采邑则是由诸侯分封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天然的血缘联系和政治婚姻关系,既是亲戚又是君臣,自然就形成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臣服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表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
——摘编自雷海宗《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帝制中央集权,内而废封国,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变更“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旧状,外而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和军功爵奖励耕战,又“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完善郡县制,推行五铢钱,凿空西域,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连成一体。汉武帝诏书曰“中国一统”,当是秦汉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基本疆域的郡县制大一统。
——摘编自李治安《秦汉以降“大一统”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西周政治制度推行的意义。(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秦汉在治国模式上的明显不同,并概括秦汉在维护“大一统”方面的共同之处。(12分)
第 4 页 (共4 页)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