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实验学校高中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高二历史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卷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实行多都制,周都选址多为自古以来就形成的通都大邑,这里世族贵家云集,为政治中心。周王“流动办公”,频繁巡行于多座都邑之间并处理各项政务。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度遭受挑战 B.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C.贵族势力受到制约 D.王权的影响力拓展
2. 有学者说,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丞相等等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皇帝实际上成为了孤独的“独夫”,于是亡国了。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皇帝独断专行尚未形成 B.丞相权力受到严重制约
C.官僚政治体制不够完善 D.社会阶级结构尚未成型
3.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万石俸禄却没有权力。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中央的最高官员不是“有位无权”,就是“有权无位”。这反映了( )
A.君主集权的加强 B.中央官制的混乱
C.财政状况的恶化 D.统治集团的矛盾
4.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皇族拓跋改姓元。北魏孝文帝更改姓氏旨在( )
A.增强汉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 B.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大趋势
C.解决少数民族复姓烦琐之弊 D.推动鲜卑民众加快汉化步伐
5. 北宋仁宗时,范仲淹称:“今诸道学校,如得名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而国家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之乎?”据此可知,范仲淹( )
A.承认科举制度取得显著成效 B.要求宋代科举回归传统做法
C.强调儒家思想应当趋时更新 D.指出宋代科考形式存在弊端
6. 明朝时期,关于稽查章奏,《大明会典》将其归于“六科”项下,而张居正考成法则规定该职责不仅属于六科,也属于内阁,且内阁成了最后的监督机关;关于考察的账本,相应地由两本变成了三本,其中一个附本送交内阁。张居正考成法的这些规定( )
A.加剧明朝官僚机构的冗杂 B.有利于提升内阁的政治地位
C.强化了中央权力制衡机制 D.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君相矛盾
7. 图1是1907年载于《神州日报》的一则漫画。画中唱片机反复播放“实行立宪”,作者在画外写道:“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徒以虚声。”该漫画意在揭示( )
图1
A.革命之势已经星火燎原 B.立宪运动极具欺骗性
C.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D.预备立宪遭社会反对
8. 有学者认为,尽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来遭到袁世凯的践踏,但它规定了中华民族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B.借鉴了西方主权在民的思想
C.冲击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态
9. 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训政时期开始。图2是国民党训政时期的权力结构示意图。据此可知,国民党“训政”( )
图2 国民党训政时期权力结构示意图
A.践行了五权分立的思想 B.实现了全国形式上统一
C.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初衷 D.宣告了军政时期的结束
10. 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其中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派人士89人。这可以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 )
A.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代表根据地全体人员意志
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壮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1. 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二是解决兼职副职过多的问题;三是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四是解决好新老领导干部交接班的问题。邓小平解决上述问题的出发点是( )
A.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B.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C.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D.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2. 古代雅典的市政广场上建有“纪名英雄墙”,有关城邦的事务及法令预案都公告于此,供人们讨论。建于公元前5世纪末的圣殿是雅典的公共档案馆,所有档案文献及收支账目向公民开放查询。这说明古代雅典( )
A.法令彰显民众意愿 B.公民群体得以壮大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城邦民主受到监督
13.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推动了民主进程 B.颠覆了寡头统治
C.削弱了元首权力 D.保留了共和因素
14. 下表是13—14世纪英国王室收入(单位:英镑)统计表。此表内容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英国( )
在位国王 13世纪 14世纪
亨利三世 爱德华一世 爱德华二世 爱德华三世 理查二世
王室收入 3.4万 6.7万 9.6万 14万 13.8万
A.议会政治中心地位弱化 B.逐步建立起等级君主制
C.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王权扩张的可能性增强
15. 在大革命爆发后的八十多年时间里,法国历经君主制、非常共和、宪政共和、寡头制及君主共和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宪政共和制,再到君主制,直到1875年才正式建立共和制。这可以说明法国( )
A.经济发展滞后于政治改革 B.民主共和制已成为法国社会共识
C.政治力量历经分化与整合 D.启蒙思想的宣传与传播有待加强
16. 21世纪以来“府会分治”(即白宫和国会分别被两个不同政党控制)已成为美国政治的常见特征,在当前两党严重对立的政治背景下,掌握行政权的总统提出的法案很难在国会获得通过,所谓“制衡体制”变成了“否决型体制”。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总统施政受制于国会 B.“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C.权利制衡保障了民主 D.“府会分治”影响国家治理效能
第二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以后被消灭的诸侯国数不胜数,强大的诸侯国灭掉小诸侯国之后并没有采取分封,而是以县、邑的形式赏赐给有功之臣进行管理。战国时期,君王开始有意识地削弱一县最高长官的权力,这一时期以“郡”为单元的行政主体不断出现并扩大,郡长官也是由君王直接任免,地方权力基本被收归到了中央。
——摘编自陆杰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郡下设县,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下面也有自己的郡、县。《汉书·高惠高后功臣表》说:“逮文、景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摘编自刘太祥《汉文化研究丛书:汉代政治文明》
材料三 封建王朝时期君王对地方制度的改革以及行政管理权的划分,都离不开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出现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历代统治者往往在地方同一层级设置不同类别的官员,这些官员权力侧重不同,相互独立和制约,都受中央垂直管理。此外,古代统治者还从依靠天灾、天象到借助道德、制度等,一直在探索对地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摘编自杨翠婷《中国古代治理智慧》等
(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6分)
(2)分析材料二中郡国并行制的“两面性”。(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特点。(4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部宪法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因此,它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国共和制建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的实践并用史实说明在其破产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8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传统政治制度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上层建筑。清人恽敬曾经说过:“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制也。”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中也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实践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和自己的历史一刀两断,传统是扔不掉的。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对于清末新政何以未能挽救清政府统治,最终随清朝的覆灭而遭失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清末十年的改革不能说毫无成就,改革官制、修订律例、编练新军、振兴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堂、设谘议局、资政院等,确有诸多进展。然而,在改革的速度和方向上,清政府和社会期待逐渐显现出巨大的落差。社会所期望的改革,是要限制君权,扩大民权,建立起现代的君主立宪体制。而清政府的目标则相反,它期望通过改革,将过去模糊的无所不包的君权明确化、法制化。清政府并不想通过改革来放权,而是要通过改革将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由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发起和领导的,其涉及的领域与此前相比,不可谓不广泛。比如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兴建铁路、扩建新式军队等。然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已经深深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其在新政推行过程中受到《辛丑条约》的影响,面临诸多限制。比如,当时的清廷想要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巡警所”(“派出所”的雏形)。由于背负着《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清政府就算把全部国库收入加起来都不够这一项改革的开支,更不用提兴办其他工业、交通等现代化建设了,加之民众当时的承受能力也空前低下,清廷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却只能“量入为出”。更为关键的是,羸弱的政府失去了民众信任,本身执政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被广泛质疑,清王朝陷入“两难境地”,直至最后崩溃也未能从中脱离。
——摘编自新民周刊《萧功秦专访:保守的文化,迟误的改革,帝国的崩溃》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清末新政的历史作用。(4分)
分别指出两则材料在论述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不同角度,并列举促成学者们选择不同研究视角的因素。(8分)深圳实验学校高中园高二年级第一阶段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A A D B B D C A A D D D C D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答案】(1)变化:由分封制转向郡县制。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动;列国纷争的影响;百家争鸣的推动;各诸侯国加强君主权力的需要。(任答三点即可)
(2)两面性:埋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威胁汉朝统治;客观上增强了各国发展的主动性,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原东方六国对汉政权的认同,有利于经济交流,民族交融)
(3)特点:实行层级治理;分化地方事权;县始终是最稳定的基层行政单位;以垂直管理为主,注重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对地方权力的监督。(任答三点即可)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答案】(1)特点: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2分)
原因: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封建势力强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法国等级制君主制传统根深蒂固,没有坚实的共和基础。(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2)实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行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的实践。(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探索: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创制人民革命政权的有益尝试;敌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现民主合作,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解放战争期间,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型人民政权。(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答案】示例一
论题:秦的君主专制反映了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阐述:秦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嬴政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实行帝位终身制和皇统世袭制,规定皇权至高无上。为维护皇权,秦始皇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一省制,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并最终达到了顶峰。
因此,秦开创的皇帝制度为后世所继承,正验证了材料中的“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制也”“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反映了秦开创的君主专制为后世所沿用。
示例二
论题:历代中央集权制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阐述: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秦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加强中央集权,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汉承秦制”,沿袭了秦的郡县制。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后来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历代通过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与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可见,由秦开创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为历代王朝所沿袭。
示例三
论题:官僚政治的发展体现了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阐述:秦统一后,在地方置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开创了官僚政治的格局,使贵族政治逐渐走向衰亡。在其后两千多年间,这一格局历代不断有所损益。如汉代推行以孝廉为选才主要标准的察举制、隋唐及以后以考试成绩为选才主要标准的科举制,都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加到政权中来。
可见,秦开创的官僚政治得到了后世统治者的认可及延续。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也可从宰相制度、监察制度、郡县制、考核制度等方面来设置)
对于清末新政何以未能挽救清政府统治,最终随清朝的覆灭而遭失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答案】(1)历史作用:编练新军,加快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步伐;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奖励出国留学,促进了国人思想观念及教育制度的近代化;改革官制,建立谘议局、资政院等机构,促进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振兴实业,兴建铁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角度:
材料一:清末新政的目标与历史发展进步的方向背道而驰;改革方向违背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潮流;改革目标与社会的期待相反。(2分,答出一点即可)
材料二:清末新政缺乏实际推行的物质(经济)基础和民意(群众)基础。(2分)
因素:学者的专业背景和理论根基;史料的搜集和占有状况;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学术视野和学术交流的范围。(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4-2025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