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尼罗河颂》中写道:“光荣啊,起源于大地的尼罗河……你灌溉土地,使一切生物欣欣向荣。你生出大麦和小麦,好叫神庙里欢度节。”这主要颂扬了尼罗河( )
A.推动了古埃及的水利兴修 B.哺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C.诞生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D.有利于埃及历法的产生
2.据表中的信息可推知( )
古埃及第四王朝三位法老的金字塔统计表
法老 名称 高度(米) 底边长(米) 体积(立方米)
第二位 胡夫金字塔 146.59 约230 约387万
第三位 哈夫拉金字塔 143.5 约215 约220万
第四位 孟卡拉金字塔 66.4 约108 约39万
A.建造技术的衰败趋向
B.古埃及统治中心的转移
C.法老王权的逐渐衰落
D.古埃及被罗马帝国灭亡
3.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法规,内容包括“私有财产”“商务”“亲属”“劳动”等方面。有学者认为该法典即使与现代欧洲某些国家的法规相比,也并不逊色。这表明( )
A.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 B.古巴比伦的社会矛盾得到解决
C.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D.两河流域出现了世界最早文字
4.下列表格内容充分说明了( )
文明成果
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古埃及 古埃及人制定了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
A.文明的形成与环境存在联系 B.古代亚非地区经常洪水泛滥
C.亚非文明的主要成就是数学 D.古代西亚和埃及的文明同源
5.区分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各项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是汉谟拉比
B.《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石柱上
C.古巴比伦的奴隶制度是相当发达的
D.大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一
6.玄奘游历天竺后记载:“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文中描述的是( )
A.君主专制制度 B.印度种姓制度 C.科举考试制度 D.民主政治制度
7.下图为公元2世纪印度地区出现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雕像。图中宙斯之子赫拉克利斯一手握金刚杵,一手持拂尘,身着希腊式服装,以佛教护法的身份出现在释迦牟尼的身旁。该雕像( )
A.体现了佛教艺术西传的影响 B.反映了种姓制度浸染佛教艺术
C.凸显了印度文明世俗化倾向 D.提供了东西方交流的一手史料
8.18世纪英国诗人雪莱曾写道:“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都起源于希腊。如果没有希腊,我们现在还可能蒙昧、无知,与野人无异。”雪莱认为希腊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是( )
A.希腊人创造出的法学体系沿用至今 B.近代西方文明复原了古希腊文化
C.希腊文化完全涵盖了近代西方文明 D.希腊文明是近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9.亚历山大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衣服,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在巴比伦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娜结婚。亚历山大旨在( )
A.推行神人同形同性的理念 B.获得更为广泛的统治基础
C.提升马其顿军队战斗能力 D.加强东西方间的经济联系
10.此前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解,平民深受其苦。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古罗马人作出的回应( )
A.成立元老院限制贵族权力 B.颁布《十二铜表法》
C.发动斯巴达克起义来反抗 D.选举保民官维护社会公平
11.如图是古罗马神话中司法女神朱斯提提亚。眼上蒙布代表“六亲不认”;右手的天平则比喻着司法公平。这说明古罗马法律追求( )
A.神权至上 B.王权至上 C.公平公正 D.亲属宽容
12.从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到雕塑《掷铁饼者》,再到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这反映了古希腊文化( )
A.重视人自身的价值 B.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C.忽视对现实的关注 D.融合了东西方文明
13.古希腊思想家人才济济、思想光芒万丈。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发出时代最强音。他们共同体现了( )
A.崇尚法治的诉求 B.个人主义的哲学
C.真理至上的观念 D.探索世界的精神
14.“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 )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
15.13、14世纪的西欧,市民阶级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了王权的强化,后来又发展成中央集权的国家。上文反映了( )
A.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 B.城市兴起的经济影响
C.城市兴起的文化影响 D.城市兴起对社会生活影响
16.“如果封臣们是忠诚的,那么,封地的占有应该是稳定的、安宁的。这是法律,是人们心目中既定的道德规律。”这反映了西欧( )
A.封君与封臣之间等级森严 B.封建制度与血缘关系密切
C.各级封臣对国王直接效忠 D.权利义务交织的契约精神
17.中世纪的欧洲除了贵族世袭,各行业也基本上子承父业,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大学改变了这一状况,学位使得任何阶层的人都有了社会晋升的希望。这表明,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
A.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发展 B.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C.促进了社会一定程度的公平 D.消除了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
18.一个法国人早在1200年就称赞流行于意大利的市民精神——市民能深思熟虑,对公共事务勤劳热心,他们拒绝屈从别人,并防止任何人侵犯他们的自由,他们制定自己的法律并服从这些法律。这说明( )
A.市民通过武力斗争灭掉西罗马帝国 B.城市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
C.市民阶层是城市自治的重要力量 D.西欧庄园生活丰富多彩
19.查士丁尼认为:“市民法(又称公民法)与万民法有别……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据此可知,“市民法与万民法有别”在于( )
A.制定主体不同 B.法律地位不同
C.适用对象不同 D.理论依据不同
20.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这说明欧洲庄园( )
A.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
B.有利于城市自治的形成
C.体现了王权专制的色彩
D.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21.围绕着“辉煌灿烂的亚非欧文明”这个主题,同学们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并以这种方式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大。但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三 在历史上用野蛮的办法冲击了先进文明而被先进文明所同化了的例子是不少的。罗马打倒希腊,把希腊变成自己的一个省,是希腊的文明影响了罗马文明,是被征服者影响了征服者。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四幅图片分为两类,并写出分类标准。
(2)材料二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文明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有哪些?
(4)上述材料体现了古代文明的什么特点?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公民大会由年满20岁的全部男性公民组成,每10天在雅典卫城召开一次会议。在会上公民都可以登台演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大会演说通常是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辩论结束后再对议案进行表决。表决用举手或投石子、贝壳、陶片等方式进行,遵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裁诀。
——摘编自《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二 罗马法律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带有某些民主化色彩。其原因是战争需要平民补充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他们处于要求政治上得到进步的有利位置,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就采取罢工的形式。他们通过公民大会选举保民官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公之于众,限制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土地的数量。
材料三 封建关系的基础是土地……如果领主将一块土地赐予一个人,这个人就成了封臣……封臣的权力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相对应……臣属仪式和赐封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
——摘编自[英]威尔斯《全球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材料中反映出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罗马法律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带有某些民主化色彩”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欧“封建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封建关系的特点。
23.中世纪的西欧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向我们呈现了多样的社会图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休(人名)的牲畜在庄园主的园林里被抓住,因此接受罚款;7人没有前来洗庄园主的羊要被罚款;吉尔伯特的儿子为获得娶妻资格而付费;威廉因未能很好地为庄园主耕地要被罚款;马丁伤害了佩肯,要被罚款……
——摘编自黄洋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庄园里惩罚违法行为的主要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庄园法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商业和手工业使城市成为当时的样子……到12世纪,城市纷纷以各种方式争取独立,建立自治政府。商业的发展需要一种更高效率和独立的法律……在商业法的保障下,产生了这样一种习俗:如果一个农奴逃到城镇,在那里生活了一年零一天未遭拘捕,他便成为自由人。因而,恩格斯说“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
——摘编自[比利时]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
(2)从材料二中你能提取到哪些信息?列举两个中世纪的西欧城市。
材料三 同商人居住的城市一样,在城镇建立的大学也实行完全自治……在城镇学校的影响下,文化开始由神学转向实际生活,人们开始因商业兴起和商人阶层的形成而促成教育和文化的世俗化,这对西欧社会产生着巨大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标志着社会出现了转型。
——摘编自黄洋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世纪大学的特点,并分析它对西欧社会产生的影响。
24.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文共有282条(部分内容):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隶必须交还原主,藏匿者死罪;贵族打了贵族,罚银处置。奴隶打了自由民,割去耳朵;如果自由民弄瞎了奴隶的眼睛,与弄瞎牛的眼睛处理原则一致。
材料二:罗马人在思想上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是,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从它的制定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产物。反映了平民在政治、经济、法律地位上的要求。
——改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据此可见,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完全一致的,他试图通过法律规范的系统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并运用这个法典来为其挽救奴隶制的统治服务。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一判断颁布这部法典的名字什么?该法典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什么地位?
(2)材料二中的“成文法”指的是哪部法律文献?它在罗马建制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
(4)结合以上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25.制作大事年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在80-120字)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公元前509年 罗马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334年 亚历山大开始东征
公元前27年 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
公元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481年 法兰克王国建立
公元527年 查士丁尼继任为拜占庭帝国皇帝
公元1453年 拜占庭帝国灭亡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灌溉土地,使一切生物欣欣向荣。你生出大麦和小麦,好叫神庙里欢度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颂扬了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的农耕文明,B项正确;水利兴修,涉及水利工程,与题干信息“‘灌溉土地……生出大麦和小麦,好叫神庙里欢度节’”不符,排除A项;仅从题干内容并无法表明尼罗河是否诞生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排除C项;埃及历法的产生,是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一部历法——太阳历,与题干信息“‘灌溉土地……生出大麦和小麦,好叫神庙里欢度节’”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详解】依据表中数据可知,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与孟卡拉金字塔的高度、底边长与体积都在减少,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金字塔越修越小从侧面说明了古埃及国王的权力越来越小,王权逐渐衰落。故选C。
3.【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包括‘私有财产’‘商务’‘亲属’‘劳动’等方面。有学者认为该法典即使与现代欧洲某些国家的法规相比,也并不逊色。这表明”可知强调的是《汉谟拉比法典》在法律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重视法律的建立和发展,且内容丰富和完善,说明人类社会的法治传统源远流长,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古巴比伦是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排除A项;古巴比伦的社会矛盾得到解决叙述过于绝对,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在阶级社会依然会存在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字的论述及最早文字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详解】据题干“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可知,苏美尔人借助于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根据“古埃及人制定了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和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涨水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题干内容充分说明了文明的形成与环境存在联系,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洪水泛滥的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到古埃及的数学成就,排除C项;题干中提到了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数学成就60进位制,古埃及人的天文学成就太阳历,无法体现文明同源,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区分史实和历史结论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古巴比伦的奴隶制度是相当发达的”是对古巴比伦社会的评论,属于历史结论,C正确。A、B、D都属于史实,排除。故选C。
6.【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结合所学知识,《大唐西域记》也是研究古代印度的珍贵文献,《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B项正确;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但《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材料描述的不是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与材料“凡兹四姓,清浊殊流”无关,排除C项;凡兹四姓,清浊殊流 意味着在印度种姓制度下,人们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或“种姓”,材料描述的不是民主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2世纪印度地区出现的犍陀罗佛教艺术雕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雕像中赫拉克利斯作为希腊神话人物,以佛教护法的身份出现,并身着希腊式服装,这确实反映了佛教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世俗化、多元化的倾向,C项正确;雕像更多地是体现了西方文化元素对佛教艺术的影响,而非佛教艺术本身向西传播的结果,排除A项;雕像更多地是体现了西方文化元素对佛教艺术的影响,并未提及种姓制度或其在佛教艺术中的体现,排除B项;一手史料通常指的是直接记录或反映历史事件的原始资料,如文献、实物等,而此雕像作为艺术作品,是经过艺术家加工和创作的,属于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英国诗人雪莱的语言“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都起源于希腊。如果没有希腊,我们现在还可能蒙昧、无知、与野人无异。”可知雪莱认为希腊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为希腊文明是近代欧洲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半岛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D项正确;罗马创造出的法学体系沿用至今,排除A项;近代西方文明对古希腊文化不是简单复原,更有创新,排除B项;近代欧洲文明是在古希腊文明基础上的创新,所以“完全”涵盖近代欧洲文明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保护并接受融入被征服地区的文化,是为了获得更为广泛的统治基础,巩固被征服地区的统治。故选B。
10.【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此前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解,平民深受其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罗马平民利益,B项正确;成立元老院限制贵族权力与“此前习惯法”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发动斯巴达克起义是反抗奴隶主的黑暗统治,与题干中“司法官使用习惯法任意曲解”不符,排除C项;选举保民官维护社会公平与题干强调法律相关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司法女神眼上蒙布,表示在法律面前不分亲疏,即“六亲不认”,这是公平公正原则的直接体现。同时,她右手持天平,更是司法公平的明确象征,C项正确;司法女神的形象更多是在强调法律的公平和公正,而非神权的绝对性,排除A项;司法女神的形象是在强调法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而非王权的权威性,排除B项;在法律面前,亲属关系并不能成为减免责任或获得特殊待遇的理由,这正是公平公正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神人同形同性”可知,反映了希腊神话中的神的高度人格化,根据材料“人应该认识你自己”可知,苏格拉底从哲学上探讨人本身。共同反映了古希腊文化重视人自身的价值,A项正确;古希腊被称为西方文明之源,但材料没有体现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排除B项;古希腊文化关注的目光回归现实,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忽视对现实的关注”说法错误,排除C项;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东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但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明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对物质世界本质的探索,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对人类自身和内心世界的探索,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则体现了对知识、真理的不懈追求。这三位思想家的观点都体现了对未知世界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D项正确;题干中提到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并没有明确提及对法治的崇尚,排除A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更多关注的是自然界的本质,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则强调了对真理的追求,并不完全属于个人主义的范畴,排除B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主要是关于物质构成的理论,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则更多是关于自我认知的哲学思考,它们并不直接等同于“真理至上的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A
【详解】据题干信息“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可知,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设立“法科大学”是为社会服务,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A。
【思维延伸】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意义: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作了准备,促进了各国文化和学术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的繁荣和工商业的进步,加速了国际文化和学术的交流,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15.【答案】A
【详解】题干描述了13、14世纪西欧市民阶级在工商业发展中的政治诉求,即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这些诉求推动了议会君主制的形成和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反映了城市兴起对政治结构的影响,属于城市的政治影响,A项正确;经济影响涉及的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排除B项;大学的兴起或者古典著作的传播等体现了城市兴起的文化影响,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无法体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如果封臣们是忠诚的,那么,封地的占有应该是稳定的、安宁的。这是法律,是人们心目中既定的道德规律。”分析可知强调封君与封臣对对方既有权利又有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具有相互性,而且受到法律保护与制约,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权利义务交织的契约精神,不是二者之间等级森严,排除A项;封君与封臣之间是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11世纪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排除B项;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C
【详解】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大学的学位使得任何阶层的人都有了社会晋升的希望,这说明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为人们提供了公平晋升的机会,促进了社会一定程度的公平,C项正确;大学对教育发展有推动作用,题干强调的是大学如何改变社会阶层流动,而非单纯的教育发展,排除A项;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描述了大学的一个功能,并未直接回应题目中关于社会阶层流动的重点,排除B项;消除了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的说法过于绝对,大学改变了社会阶层流动的状况,不能说消除了等级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市民能深思熟虑,对公共事务勤劳热心,他们拒绝屈从别人,并防止任何人侵犯他们的自由,他们制定自己的法律并服从这些法律。”可知,市民阶层是城市自治的重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方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领主对城市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欧庄园,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可知是指适用对象不同。C正确;两种法律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制定的主体是一样的,排除A;材料没涉及两者的法律地位,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二者的理论依据,排除D。故选C。
20.【答案】A
【详解】据题干材料可知,欧洲中世纪的庄园生产和生活设施齐全,生产和生活所需物品自给自足,基本不需要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体现了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特点,A项正确;城市自治是在新兴城市出现之后,与欧洲庄园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上的特点,不能体现王权专制的色彩,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庄园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而不是商品经济,排除D项。故选A。
21.【答案】(1)图一、图四为海洋文明图二、图三为大河文明
(2)诸文明在不断地变动,文明之间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不是一帆风顺的;文明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前进等(言之有理即可,答出一点即可)
(3)暴力冲突;和平交流
(4)多样化;多元性;相互影响等(答出一点即可)
【详解】(1)分类及标准: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可知,材料图片可分为两类,图一古罗马大竞技场、图四帕特农神庙为海洋文明;图二《汉谟拉比法典》、图三金字塔为大河文明。
(2)文明观:根据材料二信息“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并以这种方式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大”可知诸文明在不断地变动,文明之间不断地交流;根据材料二信息“但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可知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明交流促进人类文明前进等。
(3)方式:根据材料三“用野蛮的办法冲击了先进文明而被先进文明所同化”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有暴力冲突、和平交流。
(4)特点: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古代文明具有多样化;多元性;文明间相互影响等特点。
22.【答案】(1)特点:主权在民;直接民主;民主的范围只适用于成年的男性。
(2)原因:战争需要平民补充人力资源,使他们在政治上的一些权利得到保障;公民大会可限制贵族的利益。
(3)基础:土地;
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雅典公民大会由年满20岁的全部男性公民组成,每10天在雅典卫城召开一次会议……的原则裁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反映出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主权在民;直接民主;民主的范围只适用于成年的男性。
(2)原因:根据材料“战争需要平民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通过公民大会选举保民官来保护自身的利益”“限制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土地的数量”可以概括出战争需要平民补充人力资源,使他们在政治上的一些权利得到保障;公民大会可限制贵族的利益。
(3)基础:根据材料“封建关系的基础是土地”可知,西欧“封建关系”确立的基础是土地;
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建关系的特点是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3.【答案】
(1)罚款;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2)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城市具有自治权;商业发展促进了法律的产生等。伦敦、巴黎。
(3)具有自治权。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标志着社会出现了转型。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休(人名)的牲畜在庄园主的园林里被抓住,因此接受罚款;7人没有前来洗庄园主的羊要被罚款;吉尔伯特的儿子为获得娶妻资格而付费;威廉因未能很好地为庄园主耕地要被罚款;马丁伤害了佩肯,要被罚款……”可知,庄园里惩罚违法行为的主要手段是罚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法庭的重要作用是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2)据材料二“商业和手工业使城市成为当时的样子……到12世纪,城市纷纷以各种方式争取独立,建立自治政府。商业的发展需要一种更高效率和独立的法律……在商业法的保障下,产生了这样一种习俗:如果一个农奴逃到城镇,在那里生活了一年零一天未遭拘捕,他便成为自由人。因而,恩格斯说‘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可知,从材料二中能提取到的信息有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城市具有自治权;商业发展促进了法律的产生等。中世纪的西欧城市有伦敦、巴黎。
(3)根据材料三“同商人居住的城市一样,在城镇建立的大学也实行完全自治”可知,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具有自治权。它对西欧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标志着社会出现了转型。
24.【答案】(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法律文献:《十二铜表法》;
影响: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3)目的:巩固皇权,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为了稳固帝国的统治秩序,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
(4)认识:民主与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奴隶属于奴隶主”和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制定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地位:根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特点:根据材料“罗马人在思想上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是,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成文法”指的是《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3)目的:根据材料“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可知,目的是:为了稳固帝国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
(4)认识: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中《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法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我的认识如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重要保证;民主与法治相辅相成等。
25.【答案】选择:公元527年 查士丁尼继任为拜占庭帝国皇帝与公元1453年 拜占庭帝国灭亡
观点:帝国由强盛走向衰落
论述: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528年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后来委员会又汇编成《法学汇纂》《法理概要》与《新法典》,这四部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它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查士丁尼执政时期,这是拜占庭帝国的强盛时刻。后来,帝国遭受外部势力的入侵,再加上统治者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财政空虚等原因,公元1453年 拜占庭帝国灭亡。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只要符合所选材料即可,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根据题意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义观点加以论述即可。如:选择:公元527年 查士丁尼继任为拜占庭帝国皇帝与公元1453年 拜占庭帝国灭亡因为查士丁尼执政时期属于拜占庭帝国的黄金时期,公元1453年帝国由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走向灭亡,所以可以确立观点:帝国由强盛走向衰落 。论述: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528年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后来委员会又汇编成《法学汇纂》《法理概要》与《新法典》,这四部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它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查士丁尼执政时期,这是拜占庭帝国的强盛时刻。后来,帝国遭受外部势力的入侵,再加上统治者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财政空虚等原因,公元1453年 拜占庭帝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