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01)(缺答案)

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题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A. 黑陶 B. 彩绘陶器 C. 玉器 D. 骨器
2. 有学者指出:“从考古发现材料分析,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过程,时间上跨越新石器时代晚期,末期到夏商时代; 聚落形态上是从部落中心演变为邦国都邑、王国都邑;建筑形态上主要表现在大型城垣、宫殿、宗庙建筑、大型墓葬、高规格手工业作坊的萌生和发展。”据此可知,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
A. 推动着早期国家的形成 B. 表明了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 标志着世袭王权的确立 D. 催生了天人合一的天人观
3. 商朝中央政权对商族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国王并不能绝对支配各附属国,各附属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有很大的自主权。这是因为商朝
A. 以宗法血缘建国 B. 实行王位世袭制
C. 实行内外服制度 D. 有了成熟的文字
4. 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cè)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A. 禅让制的流程 B. 分封制的推行
C. 青铜器的铸造 D. 宗法制的瓦解
5. 西周时期天子举行宴会的乐舞规格为八份(佾为乐舞编队,一份八人),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春秋后期鲁国卿大夫季孙氏以“八佾舞于庭”。春秋后期宴会乐舞使用规格的变化反映出
A. 礼乐文化秩序尚不完善 B. 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C. 王权势力影响不复存在 D. 传统政治秩序趋向瓦解
6.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
A. 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B. 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 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 D. 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
7. 春秋之前,史官负责对文字材料的归档及档案利用,具有封闭性。春秋晚期以后,封闭的史官制度开始动摇,士阶层迅速崛起,这些饱学之士利用档案典籍编写教材、著书立说、建立私学,使档案典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材料所述变化
A. 重塑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B. 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 铲除了周王朝统治的根基 D. 形成了尊崇儒学的社会氛围
8.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新篇章。下列主张属于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A. 仁者爱人 B. 民贵君轻
C. “尚贤”“节用” D. 顺应自然
9. 战国时农业产量提升,手工业分布发展,货币流通广泛,各国出现了一些人口众多、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城市。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各国君主励精图治 B. 社会环境统一安定
C. 铁犁牛耕推广使用 D. 国力强盛交通发达
10. 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 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 韩非子主张无神论; 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说明当时
A. 人的主体意识在增强 B.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C. 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 D. 诸子思想相互影响
11. 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
A. 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 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
C. 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 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12. 据《诗经》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秦统一六国后,在秦故地和六国境内旧道的基础上修筑驰道,路中间专供皇帝出巡使用,如无特许就连王公贵族也不许在驰道中央行走。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朝
A. 高度组织化的权力结构 B. 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
C. 道路修筑遵循的规范性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3.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体现秦朝为水德之始。他更改了历法的起始时间,规定新年朝贺从十月初一开始,衣服、旌旗、符节都用黑色,以六作为计数的单位,符节和法冠都为六寸,车舆为六尺,等等。这些举措在当时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弱化了地方势力
C. 增强了法制观念 D. 促进了文化统一
14. 秦朝把全国分为36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一郡之内辖若干县,设县令、县尉、县丞, 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啬夫、游徼, 乡之下有里、亭、邮等。据此可知,秦朝
A. 机构设置繁杂导致效率低下 B. 注重机构间的分权制衡
C. 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D. 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15. 里耶秦简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中记载有对官府经营交易考核的“市课”。秦法也规定官府必须派遣正式官吏从事商品交易,在交易过程中要有令史或令佐负责监督。由此可见,秦朝
A. 重视政府对市场的监管 B. 重农抑商,打压商业活动
C. 扰乱了商品交易的秩序 D. 强化以法治吏的治国方略
16. 汉初帝王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黄老之学,如“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景帝重用“善为黄老言”的士人;还采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减免苛刑、节省开支、少修土木工程等措施。这说明,黄老之学
A. 清除了秦王朝暴政的影响 B. 有利于构建宽松的社会环境
C. 增强了对边疆的治理能力 D. 激发了人们拼搏向上的精神
17. 博士源于战国。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人,汉承秦制,诸子百家都有博士,其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公元前136年,武帝罢黜其他博士,专立五经博士,除个别情况外,儒家经学以外的百家之学从此失去了官学中的合法地位。博士设置的这种变化
A. 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 B. 体现了中国重视文化的传统
C. 造成了儒家之外学说的消失 D. 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8.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德行”不过关,不可能得到州郡的推荐。这说明汉代察举制
A. 德才兼备的取士倾向 B. 唯才是举是基本要求
C. 考试入仕的选人标准 D. 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
19. 汉朝在西域的统治方式与中原的郡国制有很大区别。汉宣帝时期设置了一个军政机构管理西域事务。这一机构是
A. 大鸿胪 B. 西域都护府 C. 乌桓校尉 D. 安西都护府
20. 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A. 宦官外戚专权 B. 黄巾军大起义
C. 皇帝幼龄即位 D. 地方军阀割据
21. 奠定了我国传统中医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22.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
援“马革裹尸”的情怀,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体现了两汉时期
A. 重武轻文观念深入人心 B. 家国一体思想广为流传
C.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 昂扬进取精神受到推崇
23. 除尊孔外,北魏孝文帝还诏祀尧、舜、禹及周文王,诏修尧、舜、禹庙; 又祭汉高祖,又遣使祭东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 又遣使祭泰山及华山等。孝文帝上述举动意在
A. 学习汉朝的治国理政经验 B. 传播儒家礼制文化
C. 彰显政权的华夏正统地位 D. 推动鲜卑民族汉化
24. 汉朝时期,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中原地区是麦类最重要的产区。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广,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政治上实现大一统 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 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D.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25. 六朝时期,政府采取了安置流亡人口、掳掠对峙政权的人口、奖励南渡人口等措施,同时向来被抑制的商业在这一时期被重视起来,采取了减免商税、开放对外双边贸易和海外贸易等政策。这些措施
A. 说明六朝统治者以商治国 B.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C. 沉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 D.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26. 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隋炀帝的做法
A. 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 B. 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
C. 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 D. 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7. 对武则天的评价众说纷纭。《旧唐书》云:“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武后夺嫡之谋也……其不道也甚矣。”当代历史学家的评价却显得较为宽容:她虽然残忍,但是是一位性格坚强、能力卓异的统治者,使贞观之治仍得以延续。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时代变迁 B. 史观分歧 C. 性别差异 D. 经济条件
28. 科举制是继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取士选官制度,该制度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允许“怀牒谱自荐于州县”,并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它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是因为科举制
A. 加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B. 有利于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
C. 扩大了取士选官的比例 D.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29. 唐代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另外临时任命某些资历较浅或官品尚卑的人执行宰相职务,则加“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贞观时,又有“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宰相称号。这一设置意在
A. 避免行政决策失误 B. 扩大三省机构权力
C. 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 加强皇帝专断权力
30. 公元698年,粟末鞣羯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 自称“震国王”。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并加授忽汗州都督,遂以“渤海国”为号。“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这说明唐朝
A. 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B.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C. 加强了与东北地区的联系 D. 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二、材料分析题 (2小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 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 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政府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三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初期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各自的职能,并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8分)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同时不再按照丁、 中以年龄分为黄、 小、 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 同时分析两税法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01)(缺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