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文档含答案)

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度
第一学期高二年级阶段考试
历史试卷 2024-10-11
(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1卷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A.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2.北魏前期的祭祀呈现出母权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特点,孝文帝改革后在祭祀对象上明显地向以尧舜禹等为主的华夏圣君和儒家先贤倾斜。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
A.祭祀内容的丰富性 B.祭祀礼仪的灵活性
C.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D.为隋唐的盛世奠基
3.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重要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表明中国
出处 法律条文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唐律疏议·斗讼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大明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A.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B.法律制度的随意性较强
C.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D.地方司法权力受到制约
4.宋代科举试策频频以三国故事命题,并聚焦于战争方略、边疆防御等议题。在战争方略议题上强调“其术如何”;在边疆防御议题上关注“形势何据”。这种
试策命题方式意在()
A.涵养尚武精神 B.完善科举程序
C.弘扬传统文化 D.选拔实用人才
5.有学者认为,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大中国”。该学者旨在强调()
A.不同民族隔阂的消解 B.不同民族习俗的趋同
C.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念 D.边疆治理措施的强化
6.下表所示的内容为古代中国赋税政策的概况。这些政策旨在()
春秋 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行“初税亩”
秦汉 征收田租、户赋和口赋(人头税),严厉处罚“匿田”行为
唐宋 唐朝后期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宋王安石行“方田均税法”
明清 明朝“一条鞭法”即征收货币地租;清朝“地丁合一”、“摊丁入亩”
A.缓和封建土地兼并现象 B.理顺国家财政治理体系
C.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实现生产要素科学配置
7.19世纪80年代,思想家王韬撰文说:“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王韬的主张()
A.推动礼成为评判文明的标准 B.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缺陷
C.体现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转型 D.是中国近代思潮嬗变的缩影
8.清末,资政院议员绝大多数具有科举功名经历。到民国初年,国会议员则更多的是工业资本家、金融业资本家、绅商、教育新闻业者、小业主等,其中最活跃的参与分子主要是新兴的市民群体代表。这一变化()
A.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 B.说明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大
C.反映出辛亥革命获得了广泛支持 D.改变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9.民国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将体育摆在了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显著。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育人为目的的身体教育成为学校体育
的主流。以上材料表明()
A.体育教育承载着时代的要求 B.政府深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
C.实业救国思想影响社会风尚 D.近代新式的体育运动开始出现
10.下图是一份民国时期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正上方印有青天白日徽,其正文自右向左竖写,内容如下:“张泽民,年叁拾叁岁,男性,江西省武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据图可知,当时()
A.北洋政府铨叙局颁发此证
B.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规范
C.甄别审查的措施非常严格
D.民国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11.苏维埃政府鼓励私人资本自由投资经营工商业,曾颁布商业法令规定,从白区运往苏区的火柴、洋油、棉花、盐、棉布、线布、医药器具、药品、钢铁、兵工厂原料等物品,在本应缴纳的营业税额基础之上,全部减收半税。这一规定
A.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市场主动权B.保障了苏区军民基本生活需求
C.使苏区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D.有利于苏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12.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讨论草拟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时,董必武说:“苏联实行联邦制,所以组成了主席团,但中国没有这个事实,不必仿行此制”。谈到政务院的组织时,周恩来指出:“我们也不是要模仿苏联,一切还是由本身的需要出发。”二人意在强调()
A.中国的政治构建有别于苏联 B.要借鉴苏联的政治体制
C.政治体制建设需从国情出发 D.对苏联政治模式的反思
13.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新中国制定的法律、法令、法规性文件总计530多件。同期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国)务院及其各部委等发布的重要法律、法令、决议、命令等有4000件以上,其中绝大部分可作为司法机关审理案件的依据。这些法律性文件的出台()
A.旨在健全现代司法审判体系 B.强化了社会主义宪法的地位
C.指明了各级政府立法的方向 D.奠定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
14.20世纪80年代全国劳模表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继续提倡那种吃大苦耐
大劳的“老黄牛型”劳模的同时,更重视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的模范作用。这一做法旨在()
A.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B.助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展开
C.推动冤假错案平反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以法规形式明确阐明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建设目的,倡导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中的民族混居、杂居。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创新民族地区的基层民主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改变现行民族分布格局
16.自2006年1月1日施行公务员法以来,我国公务员考录坚持“凡进必考”原则。据统计,与2006年相比,2017年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公务员总数的比例由43%提高到71.9%;35岁以下的比例由25.6%提高到27.8%;女性的比例由22.8%提高到26.5%。这表明,公务员法()
A.扩大了公务员考试录用规模 B.从法律上保证男女就业的平等
C.促进了公务员素质能力提升 D.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结构的优化
第II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统治者吸取秦朝“急法不赦”而国家速亡的教训,推行了一系列的赦免措施,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赦免体系。汉代赦免权取决于皇帝一人,即使已经被赦免,事后皇帝又可以各种理由废除赦免。同时王公贵族拥有赦免的特权,高级官吏也享有一定的免罪权,赦免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正月到六月,如汉明帝中元二年,因“方春戒节,人以耕桑”颁布赦令,允许“天下亡命殊死以下,听得赎论”。对特殊群体,统治者也给予一定的照顾,“男子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妇人从坐者,自非不道,诏所名捕,皆不得系”。
-孙雪《儒学与汉代赦免制度研究》
材料二 唐代赦免制度的设计相对其他朝代更加成熟。统治者吸取了以前朝代赦免制度的精华,并把赦免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固定下来,还为之设定特定的
仪式。对于赦免之人不仅允许罪犯自新,而且在书中要求相关有司不得对其进行刁难。唐代赦免制度中宽宥仁慈的民本思想以及与之合法化的表现形式,同现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殊途同归。
--刘艳丽《唐代赦免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赦免制度实行的原因及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赦免制度成熟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史记》记载,梁孝王谋反迹象暴露后,生母窦太后哭泣且不食。汉景帝甚是担忧,派“通经术”“知大礼”之田叔、吕季主去处理。这两人到梁王的霸昌厩,将梁王谋反之书信烧毁,空手回复景帝。景帝问“什么情况?”回答说,“梁王不知,罪在梁王手下羊胜、公孙诡之属,已诛杀,梁王无恙也。”景帝喜悦,窦太后听说后“立起坐,食气平复”。这说明“不通经术,知古今之大礼,不可以为三公及左右近臣。”
--摘编自赵进华、顾海波《论汉代司法中的经义决狱》
材料二 嘉庆年间编纂的《海公大红袍全传》是为了应景而赶工出炉的时政小说。从嘉庆到道光年间,该书有近十来家不同书贾翻板刊刻,风靡和畅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其中“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司法处置影响深远。
--摘编自陈圣争《<海公大红袍全传>是一部“时政小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田、吕二人处理梁孝王谋反案的出发点。(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体现的法律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公大红袍全传》在嘉庆道光年间流行的原因。(10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中国2000多年帝制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宣统即位和摄政王主
政后,仿照西法急行立宪与拓展新政渴求人才相辅相成。宣统朝的选官用人,面临诸多棘手难题:一方面,主政者对改革旧制的难度缺乏清醒认识,导致改革全方位同时铺展,幻想能够立竿见影。另一方面,与各项新政事务急需专业人才办理并借此推进的要求相矛盾。庚子至丁未(1900-1907年),原有选官用人方式已屡遭朝野诟病,新式学堂毕业生考试亦备受各方责难与抨击。这一切不仅使如何甄别真才实学、怎样才能学以致用、保障铨选公平公正的问题更为严峻,也凸显了旧制尚未能彻底退出,新规则的酝酿、制订及试行却遭遇诸多阻碍的困境。
--摘编自关晓红《“图治太急”:宣统朝选官用人之困局》
根据材料,就清末选官用人局面提出一个具体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2年我国各城市开展了一场民主建政运动。在这一活动中,一些城市建立了街公所或街政府,并在街政府或街公所的领导下建立了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法规,收集和反映居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开展治安保卫、民事调解、公共卫生、公用事业、文化娱乐、优抚救济及消防等工作。居民委员会具有一定的自治性质······建立城市居民委员会是为了把街道居民逐步加以组织并逐渐使之就业或转业,为了减轻政府和公安派出所的负担。1954年12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名称和性质:其名称正式定为“城市居民委员会”,“居委会进行工作时,根据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
--摘编自陈辉、谢世诚《建国初期城市居民委员会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建立的意义。(8分)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2024-202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1.C2.C3.C4.D5.C6.C7.C8.B9.A10.B11.D12.C13.D14.B15.C16.D
17.(1)原因:吸取秦朝速亡教训;儒家思想影响。
特点:赦免权归皇帝;王公贵族、高级官吏有特权;时间集中;照顾特殊群体。
(2)表现:作为法律制度固定;有特定仪式;要求相关有司不得刁难赦免之人。
评价: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受时代和阶级局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18.(1)出发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遵循儒家经义;迎合窦太后意愿。
(2)法律理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原因:符合大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小说的文学性和通俗性;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公平司法的渴望。
19观点:清末选官用人面临新旧制度交替的困境。
论证:清末新政渴求人才,原有选官用人方式遭诟病,新式学堂毕业生考试受抨击。主政者对改革难度认识不足,全方位改革导致矛盾重重。旧制未彻底退出,新规则制定和试行受阻,凸显了新旧制度交替的困境。
20.(1)特点:在城市民主建政运动中建立;具有自治性质;任务多样;受政府领导。
(2)意义:组织居民就业或转业;减轻政府和公安派出所负担;宣传政策法规;反映居民意见;维护社会秩序;促进民主政治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文档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