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第五中学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1.管仲认为:“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这些思想( )
A.体现了严刑峻法的必要性 B.继承了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
C.强调了民心民意的重要性 D.奠定了齐国霸业的物质基础
2.西汉初年,萧何死后,曹参为相,举事皆循旧例,无所变更。对于“文言刻深,欲务声名”的人,斥而不用;对于“谨厚长者”,给予提拔。当时老百姓歌颂道:“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一”上述行举
A旨在解决王国割据危机 B反映了与民休息的理念
C体现了小国寡民的追求 D被当权者长期奉为信条
3.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
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4.表1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变化比较。这说明
天宝元年(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 下降幅度(%) 占全国户数比例(%)
北方 3736652 866887 76.8 36.52
南方 3117624 1506548 51.68 63.48
A北方人因战乱大量南迁 B南方户数呈现增长趋势
C经济重心完全转到南方 D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
5.针对王安石推行的均输法,苏辙上奏说“旧日官岁乘米,钱散于民,故农不大伤,无钱荒之弊。今发运司以所象米代供,而责钱于诸路;诸路米无所售,而敏钱以偿发运司,则钱日益荒,而农民最病,此东南之大患也。”由此可知,苏辙认为均输法
A损害了富商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B违背了商品经济交换规律
C客观上加剧了东南地区的钱荒 D加重了广大农民赋役负担
6.表2是关于明清海禁政策的不同记述。据此可知( )
表2
内容 出处
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还颁布“迁海令”。明王朝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 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教科书
中国清代前期实行“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马克思接受了这一观点。 百度百科
1684年康熙皇帝诏告天下曰:“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皆开海贸易”。 1787年《皇朝文献通考》
A中西方对海禁政策的认识不同 B明清厉行海禁维护小农经济
C海禁政策实施状况需全面论证 D西方操作导致海禁观点盛行
表3是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其中,代表中国的是( )
表3
1750(%) 1830(%) 1860(%) 1900(%)
甲 —— 2.4 7.2 23.6
乙 1.9 9.5 19.9 18.5
丙 24.5 17.6 8.6 0.7
丁 32.8 29.8 19.7 6.2
A甲 B乙 C丙 D丁
图1为1845年—1848年英国货物输华总值(单位:英镑)。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C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9.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关于西北边疆的研究蔚然成风,相关史地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如魏源的《西北边域考》、沈垚的《钦定回疆则例》等,并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西北的边防和疆域,这一现象( )
A说明列强的侵略渗透内陆地区 B推动中国史地学的近代化发展
C反映了国人对时局的忧患意识 D受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影响
表4为晚清财政收入税种所占比重(%)变化对照表。这一现象( )
年份 田赋 盐税 厘金 关税
1842 76 13 0 11
1885 48 11 19 22
1911 27 26 24 23
注:厘金是指清政府于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征收的商业税。
A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
C反映了传统社会的转型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11.1904年,清政府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各学堂皆学官音”:各国言语,全国皆归一致,故同国之人,其情易洽,实由小学堂教字母拼音始……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将来各省学堂教员,凡授科学,均以官音讲解。此举意在( )
A改革教育塑造国家意识 B利用新式学堂统一思想
C借助新政控制地方政权 D改进教学方式发展科技
12.图2为近代中国某一历史现象的变化轨迹(图中“数目”为社会关注度)下列描述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洋务运动中先后出现创办军用和民用工业的热潮
B晚清政府通过开展自救运动应对社会思潮的冲击
C列强经济侵华主要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民族工业因政府的优惠政策而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13.1926年5月,毛泽东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授中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并引导学员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农村斗争,注重农民运动理论与方法的教授。当时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强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B推动党的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
C利于提升农民群众的政治素养 D利于开展农民运动支持国民革命
14.1918年1月,中国新诗体首次出现在《新青年》4卷1号,所载9首诗中有刘半农的两首白话诗:《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相隔一层纸》,后来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这说明( )
A.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薄弱 B.思想层面革命运动任重道远
C.民主与科学的渲染力度有限 D.文学革命亟需动摇儒学根基
15.表5为1933年中央苏区部分商品进出口的关税税率表。据此可知,苏区关税征收在当时( )
出口货物 进口货物
货物 税率 货物 税率
竹 3% 西药 3%
木 3% 酒 50%
家禽 5% 洋参 100%
煤 30% 盐 免税
米谷 50% 铁 免税
注:此处关税指中央苏区和国民党统治区贸易中需向苏区缴纳的税种。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有利于巩固根据地政权
C保障了战略物资的供应 D旨在增加苏区财政收入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材料一
材料二
人类有很多种不同的文化,它们都是“自我”生长起来的,一种活生生的文化,总是历史上种种行为形式的博物馆。 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唯一无二的历史,这种历史一部分取决于社会集团特殊的内部发展,一部分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外部影响。
——摘自弗朗兹·博厄斯《种族、语言与文化》
从自然环境来看,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
——摘自侯仁之《黄河文化》
结合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宋代出版的各类农书数量统计表
分类 数量 占宋代农书比例
农业通论 13 9.22%
农业气象 1 0.71%
耕作、工具、水利 2 1.42%
粮食作物 2 1.42%
经济作物 24 17.02%
观赏性作物(花、果、竹) 55 39.01%
蔬菜及野菜 4 2.84%
虫害防治 1 0.71%
蚕桑 2 1.42%
畜牧、兽医 29 20.57%
(1)这些农书出版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4分)
宋代出版的农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战”与“和”
《申报》对中法战争进行了持续深度的关注。1882年上半年,法国攻陷河内,清廷内部战和两派争论不定。此时《申报》即开始报道法越形势,刊发社论建言清廷全面战备并入越作战。1883年底中法正式交锋后,《申报》持续跟踪战况,刊发多篇社论,仅1884年1月即刊发16篇,主张加强两广边、海防,积极应战。1884年2月,法军占领越南山西逼近北宁,面对主战声势持续高涨,清廷一方面增加对越的援军,另一方面令李鸿章继续和谈。《申报》则表达了对和谈的忧虑,并建言坚定主战立场。5月,《中法简明条约》签署,《申报》表达了对中法和解的期待,但也质疑其对和平的实效。6月,法国的挑衅致中法战火再起,《申报》连发社论,在7月更是近乎每日一篇,暗示甚至旗帜鲜明地展现主战立场。8月马尾海战爆发,清廷谕令各军迅速进兵,严防法军入侵,中国上下主战之声进一步高涨。而《申报》却于8月31日刊发社论《闽江战事失算失援说》,指出清军在海战中有两大失误:一为“失算”,“一误于口岸炮台之不阻,再误于马江兵船之不备”;二为“失援”,“闽中有事”“奈何(江浙、粤东之船)皆存坐视之心”。认为清廷军事准备不充分,不足与法军持续对抗,其对法立场自此开始转向。
——据黄飞《由“战”转“和”: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的舆论导向》
(1)分析指出《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前后态度不同的原因。(8分)
(2)谈谈你对《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作用的认识。(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做影戏
1909年的《图画日报》将“做影戏”列为上海新兴营业之一,在营业写真中描绘了影戏场当时的内部状况。
图5
图5中所配的打油诗“借间房子做影戏,戏价便宜真无比。二十文钱便得观,越看越是称奇异。人物山川景致新,田庐城郭似身亲。一般更是夸奇妙,水火无情亦像真。”
材料二
1931年的《兴华》杂志上,一位署名陈美媛的女士的来信:“记者先生:我嫁人已经十年,生有子女五人,一切家务和料理小孩子等等工作皆是我自己去做。我惟一变换空气的方法就是每礼拜去看一次电影。可是我的丈夫却大不谓然。他的意思:妇人家应常常在家照顾儿女,即一个礼拜看一次影戏也不可以。请在贵报给我们下一个公允的判决,究竟是他对还是我对?”
——赵莹莹《上海电影院的兴起(1897—1934)》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加以评述。(要求:信息提取恰当,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月考答案1-5 CBBDC 6-10 CDCCC 11-15 ABDBB
16.【答案】(14分)
(1)文明发展史实举例:
源头、开创性的史实:黄河流域是最早栽培粟的地方;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甲骨文;青铜铸造;宗法分封制;华夏族;百家争鸣;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张骞出使西域等。
继承、发展的史实:可从秦汉到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
如:沿黄古都—西安、洛阳、开封等;治理黄河;北方民族融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丝绸之路;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源”与“流”的维度,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民族、对外关系等多方面举例相关史实,呈现“源”与“流”和多方面的史实即可。)
(2)分析说明:
层次1:只列举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
层次2:结合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从社会、自然环境两个层面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
层次3:结合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具体史实,从社会、自然环境层面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
17【答案】(12分)
(1)时代:宋代小农经济得到发展;商品性粮食作物得到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印刷出版技术进步;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理学思想崇尚“格物致知”。(4分,答出两点即可)
(2)看法:宋代时期出版和保存下来了大量农业科技著作。一方面大量农业科技著作的出版和保存说明了宋代农业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发展技术,宋代农业发展势头较好。另一方面,在这些农书种类里面,经济作物、观赏性作物种类较多,这说明当时宋代农业商品化发展较快,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发展壮大,适应市民阶层消费的需要。(8分)
18(14分)
(1)前期主战:越南是清朝的附属国,法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权益;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严重;国人积极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果,提振了国人的信心。(每点2分,任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共6分)
后期主和:通过马尾海战的失利认识到清政府避战求和、腐朽无能(或:清政府战争一直不坚决);清军战备不充分,清政府指挥无方,战场失利。(任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共2分)
《申报》态度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其具有一定的独立立场;其对战争的持续报道增强了国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有利于推动民众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舆论,影响了清廷的政策;但在清廷腐朽统治之下,其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每点2分,任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共6分)
19.【答案】(15分)
信息:1909、1931;上海;影戏、画报;分座、妇人不可以外出看电影
现象:近代电影放映在大城市风靡一时,但也受到传统思想束缚(3分)
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随着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上海等通商口岸成为中国近代化生活的窗口;电影技术传入、报刊等新式传媒兴起受到通商口岸人民的欢迎。(4分)
与此同时,受落后的经济形态和传统思想的束缚,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非常保守。电影院座位分等级,家庭地位男女不平等的束缚。(4分)
近代电影的发展史是近代中国社会艰难转型的缩影,反映了社会生活新旧过渡的时代特征。使国人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满足了国人精神娱乐的需要。(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