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菏泽市菏泽经济技术开发区多校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

山东省菏泽市菏泽经济技术开发区多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航拍中国》第三季第一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约170万年前,他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据此判断,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 )
A.辽宁 B.山西 C.云南 D.山东
2.下列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和分析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考古发现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厚达6米的灰烬层 动物化石
分析结论 北京人大脑容量与现代人一致 北京人已经使用石器进行农业生产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北京人开始饲养家禽和家畜
A B C D
A.A B.B C.C D.D
3.国外学者对我国古代石器时代的出现发表了见解:“即便是最贫穷的部落同样会创造生产出属于那个时期的标志性工艺品,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下面可以用来佐证此观点的是( )
A.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B. 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
C. 贾湖遗址出土的刻骨龟甲
D.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4.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5.学完《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后,同学们对原始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大家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下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科学的是( )
A.原始社会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是一个理想社会
B.原始社会虽然不存在剥削压迫,但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没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C.原始社会里有人吃人的现象,而且人的寿命都很短
D.原始社会因为有尧、舜、禹这些杰出的首领,那时的社会风气好,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谐
6.一万多年前金华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米,连同和它一起出土的彩陶共同印证了该地( )
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7.下侧图1建筑应位于图2中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 B.浩如烟海 C.兼容并包 D.多元一体
9.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往前发展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有几位同学将我国境内出现的几类原始人进行了先后排列。哪一位同学的排列符合这一规律?( )
A.小明: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山顶洞人
B.小芯: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C.小华: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D.小丽: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0.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良渚文化遗址中,贵族墓葬与平民墓葬在规模、葬具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这说明了( )
A.原始宗教礼仪出现 B.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C.磨制玉器广泛使用 D.早期国家完全形成
11.2022年,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将新发掘的考古文物与之前出土的文物“合璧”而成一件新文物一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如图)。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而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这三种文化元素集合到同一件器物上,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
A.世界领先 B.多元一体 C.分散孤立 D.重视农业
12.在我国古老传说中,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了一次大战,蚩尤虽“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来帮他作战,结果还是被打败。该大战是( )
A.涿鹿之战 B.城濮之战 C.牧野之战 D.巨鹿之战
13.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4.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让夏朝由传说成为信史。这说明( )
①传说故事毫无史学研究价值
②考古发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
③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④文献资料所载历史完全可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如图的文物“利簋”的铭文中提到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官职名称)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所以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该文物印证了历史上的( )
A.涿鹿之战 B.夏朝建立 C.商汤灭夏 D.牧野之战
16.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7.春秋时期,随着产品的增加,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的使用。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农业的进步 B.手工业的成熟 C.经济的发展 D.分封制的崩溃
18.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 D.周王室地位衰落
19.2023年3月以来,淄博烧烤现象级出圈,淄博有齐国故都之称。在这里,“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20.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征战。对此时诸侯争霸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C.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加快了民族的交融
二、材料题
21.历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总会寻找到它的蛛丝马迹,我们也可以通过遗址、遗存和史料去感受历史的气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年级某班学生小李发挥想象力,描述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请你为他的描述寻找证据。
①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地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 ②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猎,砍砸鹿等猎物。 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有关“北京人”的化石与遗存物(北京人遗址出土)
图1 头盖骨化石 图2 牙齿化石 图3 被火烧过的树籽 图4 砍削器与刮削器 图5 鹿骨化石
(1)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写图号)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写图号)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_______(填写图号)
材料二:
(2)图1彩陶遗址是我国哪一流域原始农耕居民遗址的代表?请你对该原始居民做简单的介绍。(要连句成篇,不能序号化)
(3)图2的骨耜是哪一原始居民生产劳动的工具?他们使用这一工具来种植什么农作物?使用这一工具的人类居住在什么样的房屋内?
材料三: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是谁?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2.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注:品德高尚)与能(注:能力超强),讲信(注:诚信、信义)修睦(注:和睦、友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注:消失、隐没),天下为家,各亲(注:亲近、敬爱)其亲,各子(注:关爱、养育)其子,货力(注:钱财物力)为己,大人(注:天子、诸侯等贵族)世及(注:世代承袭)以为礼(注:礼仪、规则)……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材料三: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戡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摘编自《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四:平王之东迁于洛邑(注:今洛阳),辟(注:通“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注:兼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注:政令由……决定)方伯(注:指诸侯)。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分别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的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说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并指出该制度的目的和诸侯的义务?
(3)根据材料三,简要归纳西周实行该政治制度的作用。
(4)从材料四可看出:该制度在“平王东迁”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
23.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以“王朝更替与制度创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夏、商、西周的更替简表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之君
夏 A 禹 阳城 桀
商 公元前1600年 汤 毫 C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B 周幽王
材料二:
夏桀把人当坐骑 商纣王的炮烙之刑 烽火戏诸侯
(1)结合材料一,在A、B、C处填写相关的内容。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夏、商、周最终走向衰亡的原因有哪些?从夏、商、西周的兴衰和更替史,你有何感悟?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判断,题干这一集介绍的省份是云南,C项正确;辽宁、山西和山东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
2.答案:C
解析:结合题意和所学可知,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排除A:北京人以采集、狩猎为生,排除B、D。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层,说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故C正确。
3.答案:B
解析:从图片可知,B项中的装饰品表面比较光滑,有孔,说明山顶洞人已经学会磨光和钻孔技术。B项图片为装饰品,由此可知,山顶洞人会制作装饰品,已有爱美意识,B项正确;山顶洞人制作骨针缝制衣服,与爱美关系不大,排除A项;贾湖遗址出土的刻符龟甲应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与爱美关系不大,排除C项;骨耜是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的工具,与爱美无关,排除D项。故选:B。
4.答案:C
解析: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证明元谋人已经会使用石器,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证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这种工具为打制石器,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骨针,表明山顶洞人已能够缝制衣服,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居民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分享劳动果实,共同分配食物,过着群居的生活。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没有压迫,但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条件险恶,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个人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脱离了氏族,面对只有死亡,原始社会不是一个理想社会,排除A项,B项正确。原始社会不是理想社会,不是因为原始社会里有人吃人的现象,而且人的寿命都很短,主要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财富极其匮乏排除C项。尧、舜、禹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不能代表整个原始社会,排除D项。故选:B。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一万多年前金华浦江上山种植水稻和制作陶器反映了该地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相关信息,故B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图1是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处于长江流域,所以位于图2中①的位置,A项正确: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处于长江流域,图2中的②、③、④均不属于长江流域,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据“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宫”“榫卯结构遥相呼应”可知,其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宫”,无法体现数量庞大,未能表现中华文化的浩如烟海,排除B项:据“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宫”可知,材料未提及国外文化的内容,无法体现中华文化兼容并包,排除C项;“多元”指中国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各成一“元”;“一体”指各民族因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因此排列符合先后这一规律的是D,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良渚古城遗址。根据“贵族墓葬与平民墓葬在规模、葬具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可知,材料反映贵族墓葬与平民墓葬的差异较大,说明了阶级分化比较明显。故选B。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铜人像具有古蜀文明的特征,方座铜器是先周文化的代表,而尊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可知,各地区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同时不同地区的文化又具有很好的整合性,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因此,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比,不能得出“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A项;中华文明并非分散孤立,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农业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B。
12.答案:A
解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69%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故选:A。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都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故A正确;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指的是夏商周时期,故B错误;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故C错误;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故D错误。
1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让夏朝由传说成为信史”说明考古发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传说故事毫无史学研究价值、文献资料所载历史完全可信”,说法都过于绝对,①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答案:D
解析:“利簋”的铭文中提到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官职名称)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所以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该文物印证了历史上的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故选:D。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再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图片没有反映冶炼工艺,排除A项;铁制农具是耕地的,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金属货币被更多的用于购买市场上的商品,这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进步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的成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分封制崩溃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
18.答案:D
解析:“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说明,在鲁国国君心中,齐国的地位高于周王室,是周王室地位衰落,齐国成为春秋霸主的表现。D符合题意。故选:D。
19.答案:A
解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春秋五霸之首。故A正确;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都是齐桓公之后的春秋霸主,排除BCD。故选:A。
20.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中原各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故选:D。
21.答案:(1)图1、图2;图4、图5;图3。
(2)流域:黄河流域。半坡居民:因在陕西西安半坡村发现而得名;生活在距今6000多年前,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种植粟,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会制作彩陶。
(3)居民:河姆渡居民。农作物:水稻。房屋:干栏式房屋。
(4)人物:黄帝、炎帝;牛特点:华夏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发展形成。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人长相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描述的是北京人的体貌特征,这就需要通过北京人遗骨化石进行复原得出,图1、图2符合题意;“男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描述的是北京人使用的工具和生产状况,使用石器狩猎,图4、图5符合题意;“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描述是采集和用火情况,图3中烧骨和朴树籽说明了北京人会使用火和以采集为生,图3符合题意。
(2)流域、农作物:根据材料二图1“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和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较今天更为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活动。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半坡人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所以,图1彩陶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居民遗址的代表。该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3)劳动:根据材料二图2“骨耜”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所以,图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农业劳动。农作物、房屋: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所以,人们可以使用这一工具来种植水稻。使用这一工具的人类居住在干栏式房屋内。
(4)人物: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所以,“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是黄帝、炎帝。
特点:根据材料三“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和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的特点为华夏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发展形成。
22.答案:(1)禅让制,世袭制。
(2)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3)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4)东周时,周王室已经衰微,权力已经转移到诸侯手中。趋势: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
解析:(1)由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任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有关知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是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义务是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政治制度的作用、价值是通过分封制,周王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4)据材料三“平王之东迁于洛邑(注:今洛阳),辟(注:通‘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注:兼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注:政令由。决定)方伯”可看出,东周时,周王室已经衰微,权力已经转移到霸主手中,反映了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
23.答案:(1)A:约公元前2070年;B:镐京;C:纣
(2)原因:统治残暴,不得人心。感悟: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禹建立夏的时间是在约公元前2070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商朝最后一个王是商纣王;所以A:公元前2070年;B:镐京;C:商纣王。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启继禹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所以D:启;E:禅让制。
(2)第一问原因,根据材料四的图片信息和所学,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纣王统治腐朽,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周幽王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烽火戏诸侯。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夏、商、周最终走向衰亡的原因有统治者昏庸无道、横征暴敛、滥用酷刑等。第二问感悟,可以从政治、民心方面回答,结合夏、商、西周的兴衰和更替进行概括即可,但要论由史出,言之有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菏泽市菏泽经济技术开发区多校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