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实验中学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第一期10月份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
1、《礼记 丧服传》中记载:“诸侯之子(非嫡长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材料中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内外服制 D.世袭制
2、有学者指出,皇帝亲自下发公文的情况历代均有,唐宋时期,不经中书、门下程序的制敕(称为墨敕或中旨)是不合法的;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在明代开始较多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才开始制度化。这说明 ( )
A.三省体制有利于公文正规化 B.权力集中促进公文制度演化
C.明代公文体系缺乏制度建设 D.中央集权加强改变公文发布
3、雅典法律规定,亲生父母皆为公民的人年满十八岁时在德莫(村社)登记造册。登记时,德莫成员要在宣誓后对他进行投票;如果裁决候选人不是自由人,此人可向民众法庭申诉,法庭判他胜诉,便有权入籍成为公民。造册完毕之后,议事会将检查入籍名单,发现不满年龄,为其登记的村民将被处罚。这表明古希腊 ( )
A.法律繁琐重形式 B.社会公正平等
C.保护奴隶主特权 D.注重民主程序
4、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这表明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 )
A.君主专制政体尚未形成 B.君权与教权的分权制衡
C.封君与封臣间互不隶属 D.国王与教会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国国王有选择和任命首相及其他内阁大臣的法定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结果,委任在选举中获胜的党派领袖为首相,授权首相组阁。这说明当时英国 ( )
A.法律未能得到执行 B.内阁权力开始膨胀
C.议会主权得以确立 D.国王“统而不治”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十六条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三十三条规定“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上述条文 ( )
A.保证了人民享有民主权利 B.充分体现了民主自由原则
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D.意在防止权力的过度集中
7、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
身份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相同
8、商鞅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和下世。上世是“天地设而民生”的时代,“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中世是“上贤而悦仁”的时代,这是说推选贤者来主事;下世是“贵贵而尊官”的时代,国家建立,君主、职官和禁令也都有了。据此可知,商鞅认为 ( )
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文明产生 B.君主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C.应当尽快建立血缘等级制度 D.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
9、汉朝采取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自东汉后期其选举标准往往取决于地方上少数人的品评。如许劭、郭太都擅长品评人物,“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这一历史现象较适用于研究( )
A.察举制选举标准的完善 B.世家大族的没落
C.九品中正制产生的渊源 D.中央集权的加强
10、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 ( )
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 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
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 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
11、19世纪初,对英国官吏制度的批评之声已零星出现,但政府并无改变由王公贵族“恩赐”官职做法的打算,直到1855年,《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才被政府接受,议会根据其改革建议通过了一系列的相关法令。由此可推知,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主要得益于 ( )
A.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B.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君主权力被逐渐架空 D.人民主权论的传播
12、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白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
A.不利于文官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决策 B.导致了政务官和事务官职不分
C.试图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传统 D.破坏了文官制度职务常任原则
13、宋仁宗时,以“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为理由,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宋仁宗此举 ( )
A.使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14、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这一思想 ( )
A.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B.是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C.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D.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15、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对各类干部的考核各有侧重。对于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侧重考核其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对于党政干部,侧重考核其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 )
A.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16、下表为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及规定,这些规定( )
时间 法律法规 录用规定
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1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21年 《公务员录用考察办法(试行)》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一级主任科员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的考察工作
A.确立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 B.沿用了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
C.不断完善了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 D.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即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老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号,以参与宰相事务。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材料二 由于中枢缺乏协调,大量事务须由皇帝亲裁,导致政事拖延、决策失误。有鉴于此,朱元璋先后设立了四辅官、殿阁大学士辅佐决策。然终洪武一朝,设官参与决策始终是末流,并非常态。永乐时,明成祖朱棣以解缙等入值大内,预机务,作为近侍,于内廷参与决策。这一做法在仁、宣两朝逐渐成为惯例。亲近重臣加大学士衔于大内当值,负责奏章的初步处理,为日后内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正统初年,外廷委任三杨,内廷宠信王振,开始了内阁类宰相化的特殊决策模式。
——摘编自刘瑞华《明洪武至正统中枢决策制度演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皇帝让众多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目的,并简评唐代三省六部制。(8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代洪武至正统年间中枢决策权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秦汉统一国家形成后,中央设有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下设御史中丞及各类御史专掌监察。在地方上,由秦以来的御史监郡制,逐渐过渡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巡视监察。东汉,御史大夫不再是监察官,御史中丞掌管的御史台成为专门监察机构。从御史大夫到御史台,从御史监郡到刺史巡视,这是秦汉监察制度在向组织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特别是西汉开始,地方监察与行政不再合署办公,是监察脱离行政干预的标志。但是,这时的监察组织仍有很强的依附性,职能交叉明显。例如,西汉御史大夫府与丞相府在职能上还有重叠,东汉御史台隶属于少府,少府属于皇帝的私人机构,其依附性又十分明显。
——摘编自卜宪群著《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稳定的一台三院制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台院,设侍御史,主要职掌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和推鞠由皇帝制敕交付的案件。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职掌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言行队列,以维护朝仪的秩序和尊严,并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内外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察院,设监察御史。武德初年,负责巡按地方,纠视刑狱,并监察百官和在京的所有中央机关的工作和簿案。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作用及局限。(6分)
19、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演进并非偶然。在演进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使演进成为必然现象的内在逻辑,即由古代中国的国家统治和治理所决定,对君主负责、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官僚阶层的产生和存在,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律相契合。这种官僚阶层的形成和更新必须以选官制度为基础,由此提出对选官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统治和治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变化,统治者对官僚阶层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选官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不断演进。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选官制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高二历史月考(第一、二单元)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B
16、【答案】C
17、(1)目的:防止宰相专权,加强皇权;集思广益。(2分)
评价:唐代三省六部在职权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形成了比较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分散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提高了办事效率;但该制度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产物。(6分,任答3点即可)
(2)演变:由皇帝独掌决策转向内阁辅佐决策,类宰相化。(2分)
原因:废除宰相致使中枢决策协调机制缺失;决策权过分集中导致政务处理效率降低;后来的皇帝缺乏国政决策经验,且政事过量,皇帝个人精力有限。(4分,任答2点即可)
18、(1)特点:中央和地方监察体系分开;监察向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监察权逐步脱离行政干预;监察对政府机构有依附性,独立性有限;监察官员位卑权重。(4分,任答2点即可)
(2)作用: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察,严肃纲纪,防止贪污腐败;严格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对后世影响深远。
局限: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依附于皇权,基本出发点是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统治,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皇帝。(6分)
19、(1)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6分)
(2)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制度逐步完善。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10分)
20、【示例】论题:封建官僚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统治的基石。(2分)
阐述:自秦汉选官制度变革以来,出现以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在其变革过程中,宗旨是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为封建王朝统治奠定基础。秦朝军功爵制的实施使得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逐渐转向官僚政治,改变了长期以来依靠血缘的选官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代的察举制、两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选官制度更加合理化。并适应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成功获得知识分子的支持。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历经千余年变革,深植于中国古代社会,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统治阶层力量,使得国家统治日趋稳定。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维持着历代王朝统治机制的有效运行。(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