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PDF格式含答案)

惠州市 2025 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
历 史
说明:本卷共 6页,共 20 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仰韶文化早期,黄河流域普遍种粟,家畜饲养也已开始,人们豢养着猪和狗。当时
农业、采拾主要由妇女来担任,男子则多从事渔猎。这表明仰韶文化早期
A.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 B.社会不平等的现象逐步加剧
C.先民生活逐渐趋向稳定 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2.《吕氏春秋集释序》称:“周秦之际,士之治方术者多矣。百家之学,众持异说,各
有所出,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阴阳、儒、法、刑名、兵、农之于治道,辟犹
撩(车盖的骨架)之于盖,辐之于轮也。”据此可知,先秦诸子
A.强调规范社会伦理的行为准则 B.注重内心自省的修养方式
C.提倡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 D.推崇投身政治的参与意识
3.汉代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府有权监察包括丞相在内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丞相府的
全部政务要接受御史府的监察;在地方,设立州部刺史监察郡国。这
A.表明监察权与行政权相结合 B.体现了监察方式的多样性
C.有利于监察职能的充分发挥 D.保证了监察制度正常运转
4.唐贞元年间(785-805),进士科录取标准从以诗赋为主回到以策问为主,策问的内容
也改变了过去“所问既不切于时宜,所对亦何关于政事”的状况,涉及历来的统治理
论,以及藩镇割据、生产恢复等问题,并要求应举者提出解决的方略。导致这些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B.皇帝个人喜好的转变
C.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5.宋代文献中佃客“舍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利而居之”等记载甚多。仁宗时文彦
博说:“不数年间,租佃之户或退或逃……”。徽宗政和二年(1112 年)诏书曰:“佃
客多是贫……不辞离即逃走,宜加以宽恤。”由此可见,宋代
A.阶级矛盾日益凸显 B.佃客享有迁徙自由权利
C.政府厉行重农政策 D.佃农成为农民阶级主体
{#{QQABYQAAogigAABAAAhCQQmACECQkgECAagOhFAAoAAASQFABAA=}#}
6.清廷定都北京后,顺治帝下令把许多汉族典籍译成满文,建立国子监,招收八旗官员
子弟学习满、汉文化。康熙帝在位期间,编纂《易》《书》《诗》《春秋》,大力提
倡程朱理学。这说明
A.传统文化得到认同 B.儒家思想发生转型
C.贵族传统得以延续 D.思想专制愈加严厉
7.英国人赫德针对晚清某次改革提出建议称,外交“只须讲信修睦,诚意相孚”,“必
须一一谨守原约,毫厘不爽”,内政则“须择其善者留之,不善者去之,所短者增之”。
而清政府在给列强各国的国书中称,列强各国“欲敝国竭力图治”,清政府现议“力
行实政,正期图报各大国之惠于后日”。此次改革
A.体现了生产方式变革的开始 B.认清了晚清落后挨打的根源
C.顺应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 D.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
8.右图为 1933 年 12 月 17 日《青年实话》报刊登的一副画
《完成三十万双布草鞋,使红军哥哥不打赤足》。该画意在
A.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B.动员妇女支援前线
C.推动苏区生产建设
D.唤醒妇女主体意识
9.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不仅积极协助英国成功
营救 89 名盟国人士脱险,还加强与美国“情报合作”,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遂成
为一支 “中外共知” 的抗日武装力量。这表明
A.国际合作扩大中共国际影响力 B.中共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
C.中外合作成为抗日的主要方式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10.1952 年宋庆龄创办了对外报道刊物《中国建设》。该刊物主要宣传新中国工农业经济
建设和文化艺术方面的成就,如《一位乡村教师的扫盲行动》《土地改革根除了封建
主义》《工业化开始》《人民治理国家》等,发行范围达到 118 个国家。这一刊物的
发行
A.旨在宣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B.成为世界了解新中国的窗口
C.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 D.促进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QQABYQAAogigAABAAAhCQQmACECQkgECAagOhFAAoAAASQFABAA=}#}
11.1990 年 10 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并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成为中国期货交易的开
端;到 1991 年 7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全国性证券交易
市场形成。这反映出
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社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D.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12.20 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印度文明是从鼎盛期约为公元前 1000 年的吠陀文明开始的。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随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处古城遗址的发现,古印度文明
史被上推到公元前 3 千纪。这说明
A.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B.多方史料印证即可得知历史真相
C.时代越近越能接近历史的真相 D.新史料的发现推动历史认知进步
13.据研究,关于 12 世纪西欧“城市特许令”的发布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12 世
纪西欧“城市特许令”的发布
有的贵族是迫于城市暴动和反抗的压力,才发布这些法令的;
有的认识到他们辖地内这些繁荣的商业中心能带来的经济利益,
而自愿发布这些法令;有的贵族主动在新城镇发布特许令,他们
规划街道的划分,建起城墙,另外通过给予优惠条件的形式吸引商
人们的到来。
A.维护了城市市民阶级的利益 B.加快了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
C.体现了王权力量削弱的趋势 D.强化了领主控制城市的能力
14.1833 年,普鲁士著名政治人物德罗伊森在其出版的《亚历山大大帝》一书中将亚历山
大视为英雄,并把希腊化称作第一次人类统一,“即使帝国分裂为不同国家,仍在教
育、文化、品味、风尚以及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保持着高度统一”。德罗伊森意在
A.推动普鲁士参与瓜分世界的狂潮 B.反思文明冲突给人类的教训
C.探索德意志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 D.否定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15.到 1920 年,欧洲国家共欠美国约 133 亿美元债款,同时美国实行高额关税政策,进
一步限制了欧洲国家通过出口商品来偿还债务的能力。1928 年,美国贸易顺差达到
10 万多亿美元,从而使世界黄金大部分流向美国。由此可知
A.欧洲经济严重衰退 B.美国经济面临隐忧
C.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D.世界市场逐渐解体
{#{QQABYQAAogigAABAAAhCQQmACECQkgECAagOhFAAoAAASQFABAA=}#}
16.1970 年,拉美 21 国通过《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的宣言》,将领海权由 3-12 海里
扩大到 200 海里。1973 年,非洲统一组织宣布非洲国家有权建立 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
区。1982 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为 12
公里,但沿海国有权建立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这反映出
A.新兴国家力量的壮大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D.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1941 年 12 月,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各根据地按照中央指示,实行
精兵简政,缩编主力。同时党、政、军、民、学各种组织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地方武装与
人民武装,寓兵于民、全民皆兵,逐步形成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三结合”的人民战争
武装力量体制。到 1943 年,绝大多数抗日根据地渡过了难关,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又
进入了“再上升”阶段。
——摘编自臧运祜《抗战严重困难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军事建设》
材料二 1981 年秋,邓小平对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作出高度概括:建设强大的现
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1985 年中央军委通过《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作出
减少军队员额 100 万的决策。通过调整,11 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中央军委所属总部
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人民解放军在精兵、合成、高效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军队的正规化
建设迈出新步伐。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期间敌后根据地军事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简析 20 世纪 80 年代军队建设的意义。(6 分)
{#{QQABYQAAogigAABAAAhCQQmACECQkgECAagOhFAAoAAASQFABAA=}#}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1624 年,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首次开展官方人口统计。1787 年,新生不
久的美国将人口统计写入宪法,成为最早在全国推行常规人口普查的西方国家之一。人口
统计数据逐渐被应用于选区划定、移民管理、联邦财政拨款等方面。美国学者玛戈·安德
森则强调,虽然宪法“统计条款”源于政治妥协,但人口统计制度隔绝了各州随意干涉联
邦权力分配的可能性。
——摘编自焦姣《美国人口统计起源及其治理能力扩张》
材料二 2017 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恰逢 10 年一度的人口普查。联邦政府决定
在 2020 年人口普查中增加普查对象是否是美国公民的问题。许多州政府以及代表少数族
裔的非政府组织反驳说增加公民问题会导致部分家庭拒绝参与普查,使统计数字失真,于
是向联邦法院起诉。法院认为联邦政府违反了行政部门在制定规章时应遵循的法定标准,
判决特朗普政府在人口普查中不得增加公民问题。对此,民主党人表示欢迎,特朗普威胁
要推迟人口普查。
——摘编自张毅《该不该问——从美国人口普查看美国政治的实际运作》
(1)根据材料一,简析美国建国初建立人口统计制度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口普查案”反映出的美国社会矛盾。(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美国人口统计制度的认识。(4 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客观条件。农
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形式与内涵。中央集权的政
治制度,儒家学说为骨干的意识形态,为文明成长繁荣创造了条件。独特的史学传统造就
了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文明传承意识。同域外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
是中华文明丰富发展的不竭动力。历经长期发展,中华文明培育出以道为统,以儒为基,
{#{QQABYQAAogigAABAAAhCQQmACECQkgECAagOhFAAoAAASQFABAA=}#}
以天人合一为根本理念,以民本为政治思想基底,以大一统为政治理想核心,以通变革新
为鲜明品格,以天下大同为崇高理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符合自己特点的道路上生生不息、
薪火相传。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结合材料,围绕“中华文明”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乃二十世纪之第十六年之初也。世界之变动即进化,月异而岁不同,人类光
明之历史,愈演愈疾。十八世纪之文明,十七世纪之人以为狂易也。十九世纪之文明,十
八世纪之人以为梦想也。而现代二十世纪之文明,其进境如何?今方萌动,不可得而言焉。
然生斯世者,必昂头自负为二十世纪之人,创造二十世纪之新文明。
——摘自陈独秀《一九一六年》
材料二 “短 20 世纪”是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短 20 世纪”
(1914-1991)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首先 1914-1945 年是
大灾难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 25 至 30 年期,常
被视为某种黄金年代;后 20 年则被形容为“天崩地裂”的时期,是一个解体分散、仿徨
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对 20 世纪的认识,并简析其原因。(6 分)
(2)就材料二中“短 20 世纪”的某一阶段进行论述。(要求:说明所选阶段,论述须有
史实依据,逻辑清晰)(6分)
{#{QQABYQAAogigAABAAAhCQQmACECQkgECAagOhFAAoAAASQFABAA=}#}惠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D C A B A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D D A C B A
17.
(1)特点:以精兵主义为建设原则;中共集中统一领导;各界密切配合;突出“地方性”和“群众性”;注重质量等。(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原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根据地面临日军疯狂“扫荡”和国民党的封锁,出现严重困难局面;减轻根据地人民负担;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2)顺应了国际形势变动和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国防现代化;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诚意,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18.
【 参考答案】
(1)受英国的影响;强化联邦政府权力;国家治理的需要(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2)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权力之争;少数族裔与美国人之间的矛盾;两党之间的斗争;联邦政府与最高法院之间的矛盾(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3)人口统计制度事关/服务于美国的国家治理,美国政府重视人口统计制度的建立;人口统计制度的效能因美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大打折扣/美国政治的实际运作严重影响人口统计制度的效能(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19.
示例一:
论题: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阐述:制度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国家统一的维系起到重要作用。为解决弊端,加强治理,各朝代不乏制度创新的实例。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北宋建立之后,通过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收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基本上改变了唐后期以来的割据、政局动荡的局面;元朝建立后,为应对疆域空前辽阔的新情况,推行了行省制度,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既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又兼顾了中央集权。
综上可知,中国古代历代的制度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从而推进了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延续、不断发展。
示例二:
论题: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阐述: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中央政府政策开明开放,民族往来和对外交流活跃。该时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阿拉伯、印度以及东非沿岸的珍奇物产、药物药方不断输入中国。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对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 ,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使中国知识界对 “西学” 有了初步的了解。
总之,中华民族与域外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
20.【参考答案】
认识:快速变化和不断进化的时代;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以新人格创造新文明的时代。(每点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一战爆发、国际局势大变动;中国社会状况依然黑暗;进化论等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兴起,先进知识分子期望唤醒民众,推动社会进步。(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示例一: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代。
论述:这一时期对于资本主义世界而言是大灾难时代。是全面战争的年代,两次世界大战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是经济大恐慌的年代,1929—1931年的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创伤,社会危机四伏,法西斯主义扩张,对西方的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对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而言,这一时期还是革命的时代,俄国十月革命和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深刻地影响世界格局的演进。(6分)
示例二:1945-1973年是经济异常繁荣,社会重大变迁的黄金时代。
论述: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成立、科技革命和凯恩斯主义的大规模运用等作用下,世界工业和贸易快速增长,尤其西欧、日本、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率和低失业率,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也取得显著的成就。二战后初期,冷战与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两极格局中孕育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6分)
示例三:1973-1991年是“天崩地裂”的年代。
论述:1973年后的20年间的历史,是世界危机重重、失去支点滑落入不安定的历史时期。世界经济经历了重大的转折点,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解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停滞状态,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上升;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僵化,东欧国家、苏联的改革遭遇重大挫折,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失势;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均势状态,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地区冲突频发、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亟待建立一个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PDF格式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