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
2.A
3.D
4.D
5.B
6.B
7.D
8.A
9.C
10.B
11.C
12.B
13.D
14.D
15.C
16.D
17.(1)历史背景:榷茶制度导致茶农和茶商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导致 社会矛盾加剧;政府专卖经营陷入困境;北宋中期政府开支巨大,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与 辽、 西夏等政权的和平协议使得外部形势稳定,为政府提供了改革榷茶制度的机会。
(2)差异:王安石主张以理财为中心;善于立法,任用能干的官吏来理财;富民强国,兼顾各方面利益来维护统治者长远利益。认识:积极方面:适应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企图通过变法从理财入手,以理财为中心,重视理财,有利于解决财政困境;王安石把国家财政同社会生产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观察分析,把发展社会生产,培植税源作为国家财政充裕的前提,具有远见性和超前性。但是,消极方面:过度重视理财,容易忽视社会道德;用人不当或者被人利用,措施执行出现严重的偏差,危害百姓。
18.(1)贡献:随军作战,发掘人才;撰写《速苑》,直言进谏;监修国史,修订《本草》。
(2)品质:勇于谏诤,从不阿附他人;审时度势,有政治智慧。
19.(1)同:都面临国家财政困难,农民贫困;都以理财,缓解民困为重要内容。异:刘晏注重安民、养民,政府让利于民,王安石注重富国强兵;刘晏精选训练有素、廉洁的士人执行变法,王安石变法中给小人可乘之机;刘晏措施得力,落到实处,王安石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变味走样。
(2)措施要得力;用人要得当;循序渐进,要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20.示例一:唐宋之际的社会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阐释:政治上,唐代三省六部制之下,门下省负责审核谏议,从而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而宋代,二府三司则进一步分割了相权,皇权得以强化;唐代科举制虽然建立,但并不完善,政治门阀色彩依然浓厚。而宋代糊名和誊录法的出现使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经济上,唐代实行坊市制,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城市以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为主。而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商业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大大增强。文学上,唐代诗歌更多的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而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宋词、话本为代表的文学世俗化趋势明显。
综上所述,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相比于唐代有很大不同。
示例二:由唐到宋,中国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阐释:经济上,宋代的商品经济虽然较为繁荣,但是全国范围看,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和唐朝一样,仍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政治上,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其次,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上,山恩荫入官者依然占据了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并无质的区别。思想上,中唐以来儒学复兴已然拉开序幕,纲常礼教得以强化,而宋朝理学依然是儒家纲常伦理道德的进一步强化而已,二者在木质上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综上所述,唐代和宋代都是封建社会之下的一脉相承,并无绝对差异。
答案第1页,共2页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福州第一中学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
(完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
1.考古发现位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玉器雕刻和装饰技术十分先进,其装饰技法在商周时期的玉器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夏商周时期流行的镶嵌玉技术,也源于良渚。这说明( )
A.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B.华夏认同开始出现
C.良渚文化已经具备国家形态 D.南北文化存在交流
2.隋朝时期,西域高昌国(统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兴办学校,教学内容“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这些现象的出现( )
A.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权的友好交往 B.得益于中原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是中原文化对外来宗教传播的回应 D.加快了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进程
3.下图所示为宋代磁州窑白底黑花缠枝牡丹纹枕,枕侧有竖式“张家造”款。考古发现,“张家造”并非出自同一个窑场,还有一部分纹饰相同,但落款为“张家枕”“张大家造”的瓷枕。由此可知,宋代( )
A.经济发展推动艺术繁荣 B.官营作坊分布地域广泛
C.瓷器多为世俗生活用品 D.市民商业品牌意识较强
4.战国时期,各国官营手工业都有一定数量的雇佣工匠,而秦朝建立后,官营手工业中的劳动者是服役的工匠,刑徒和奴婢。这反映了( )
A.战国手工业水平相对领先于秦朝 B.秦朝经济政策阻碍了手工业进步
C.秦统一后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大一统国家加强了对人口的控制
5.《史记》记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事时,基本以《国语·郑语》为其叙事依据,但并未采信《国语》中褒姒是祸害周室、流毒三代的“龙漦妖子”的说法,也未采纳《诗经》中“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的评论,反而认为西周灭亡主要是周幽王的责任。司马迁的这一看法反映了( )
A.汉代儒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B.历史认识与现实的有机联系
C.开放包容的大一统时代气象 D.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治史精神
6.人类在采集狩猎时期,就对昼夜交替、星象变化以及寒来暑往、植物荣枯、动物出没等自然节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夏小正》把一年分为12个月,并把各月的天象、物候和农事对应起来,它体现了从观测物候定季节的物候历阶段向观测天象定农时的观象授时阶段的过渡。这表明( )
A.早期天文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农业生产发展对天文学形成强大推力
C.由原始粗放农业转变为精耕细作农业 D.我国天文观测及历法制订领先于世界
7.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C.“如麻麦稻梁,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D.“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8.《汉官仪》记载,东汉时期,百官在每年年尾会获得一笔“腊赐”(类似“年终奖”),其中大将军、三公能得到钱20万(一说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官俸。这一做法易导致( )
A.世家大族势力膨胀 B.高官贵胄贪腐成风
C.社会等级秩序崩溃 D.阶级矛盾走向激化
9.如表为中原地区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铜器与玉石器统计。这表明( )
期段 铜礼器 其他铜器 玉石器
一期 无 刀 绿松石牌
二期 无 铜铃 龙形器、柄形器
三期 铜爵 铜铃、兽面牌饰 璋、钺、圭
四期 爵、盉、鼎等 戈、钺、斧、圆牌等 戈、刀、壁、钺、圭、石磐等
A.民营手工业规模扩大化 B.青铜冶炼占据主导地位
C.早期政治文明有所发展 D.早期礼乐制度渐趋成熟
10.出于对农业的重视,西周王室设置了层层农官管理农业生产,各诸侯国也仿照王室,有一套类似的农业管理职官体系。农官对农业生产进行直接管理,如农田规划、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种管理方式( )
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11.大禹是我国史前传说时代(处于公元前2000左右)的著名英雄人物,平治水土,建立夏朝,其人其事是否可信,至今未能取得共识,下列材料用于这一问题证实或证伪的研究,按其价值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众多的古环境材料及其研究结果表明在距今约4000年前后的一段时期,我国有一明显的气候异常时期,气候异常现象带来了全国范围内的降温和大洪水等灾害
②西周中期青铜器豳公X铭文有大禹治水的记载
③《孟子》《史记》等古代经典文献中与大禹治水的记载
④这一时期考古出土的材料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12.秦朝时,儒家的政治思想对法家来说当然应予强烈谴责。可是儒家的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念在秦始皇统治期间似乎非常成功地与法家思想并存。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
A.法家思想是官方意识形态 B.秦朝的统治体现务实精神
C.秦朝统治者选择儒法融合 D.儒家道德观念被秦朝沿用
13.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嬴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14.元朝改造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迁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以便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明元朝( )
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 B.北方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
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 D.南方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15.关于《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作者是不是岳飞,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上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余嘉锡首次提出《满江红》的作者不是岳飞,主要理由有二:一是该词首见于岳飞死后300多年后的明代中期,岳飞儿孙编写的岳飞诗文集《金佗粹编》未收入该词;二是词中“踏破贺兰山缺”的贺兰山位于甘肃、宁夏境内,当时属于西夏,远离宋金交锋主战场。1983年在浙江江山发现了《须江郎峰祝氏族谱》,该族谱记载了岳飞在1133年赠送给祝允哲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词作:“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借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这一发现,让历史的真相( )
A.变得清晰,明代版《满江红》不是岳飞所作,因与江山族谱版差异很大
B.变得清晰,明代版《满江红》应为岳飞所作,在流传过程中产生过变异
C.更加迷离,学者须对《须江郎峰祝氏族谱》的版本、年代多加考量
D.更加迷离,证实了余嘉锡对明代版《满江红》作者的考证是正确的
16.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这有利于( )
A.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了长治久安 B.察举选官制度的出现和逐步推行
C.刺史监察意识在中国社会逐渐强化 D.中国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代以来,饮茶风尚日盛,茶叶几乎成为跟食盐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榷茶法”是北宋沿袭自唐朝的制度,规定南方各地所产茶叶只能由政府专卖专卖,禁止民间私蓄、私贩,凡违禁者治罪。但是,“私藏盗贩,犯者实繁”,而且官茶滞销,获利极少。北宋中期,在一部分重臣的呼吁下,宋廷下令废除榷茶法,但当时内外大小官员对此并没有达成共识,议论纷纷。
——摘编自邓广铭《北宋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二 国家罢榷茶之法,而使民得自贩,于方今实为便,于古义实为宜; 而有非之者,盖聚敛之臣将财利于亳末之间,而不知“与之为取”之过也……彼区区聚敛之臣,务以求利为功、而不知与之为取,上之人亦当断以义,岂可以人人合其私说然后行哉……是以国家之势,苟修其法度以使本盛而末衰,则天下之财不胜用,庸讵而必区区于此哉。
——王安石《议茶法》
材料三 南宋以后多数论者对王安石“理天下之财”的口号提出了严厉批评。例如顾炎武就赞成批评王安石“趋利而不知义”的说法。朱元璋也极度反感王安石,称“昔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孔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竟进,天下骚然,此可为戒”。
——摘编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北宋政府废除榷茶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与后世多数论者理财观念的差异,并谈谈自己对这种差异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 于志宁(588—665年),字仲谧。隋炀帝大业末年,于志宁为冠氏县长。当时山东农民起义爆发,时局混乱不安,他遂弃官归里。后唐高祖李渊入关,了解到于志宁很有才气,授给他银青光禄大夫的职务。李世民封秦王、任天策上将时,他被任命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因此常常随从李世民一同征伐。于志宁慧眼识才,曾在俘虏中辨别出褚亮这一英才,并极力举荐。贞观年间,历任中书侍郎、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等职。当时太子承乾日益奢侈放纵,于志宁为此撰写《谏苑》二十卷,进行劝谏。……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唐太宗再次任命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李治即位后,于志宁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晋封燕国公,并监修国史。他雅爱宾客,曾与司空李勣修订《本草》并绘制图形。665年,于志宁病逝,被追赠幽州都督。《新唐书》中指出:“于志宁速太子承乾,几遭喊杀,然未芸惧,知太宗之明,虽匕首椹胸不愧也。及武后立,不敢出一言,知高宗之昧,虽死无益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于志宁对唐王朝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志宁身上体现的精神品质。
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分)
材料一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刘晏疏通大运河,改善漕运,整顿盐务,控制货币,以常平法平抑物价,“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使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能够恢复,大历年间天下财政收入为1200万贯,而盐利占其大半,唐朝也依赖东南经济又支撑了100多年。
刘晏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补救之。”“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 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比王安石有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贷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贷款。导致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刘晏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2)从两次改革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三、论述题(20分)
2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引起许多学者的共鸣,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的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过渡期。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学术和文学的变化。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 唐宋时期,并非所有一切领域都发生了所谓“变”……实际上,唐宋之际有三个根本性的领域是延续和深化的:第一,从社会经济史领域着眼,在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下,以租佃制为主的农业社会是延续和发展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吃喝穿住等家庭日常生活,变化无多。第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等级授职制总体上是走向深化的;政治系统内虽因科举大盛而产生了社会流动,但就官僚队伍的整体构成而言,由荫补入官者(官僚世袭)依然占据了整个官僚队伍的大多数,唐宋两朝并无质的区别。第三,在思想文化社会领域,独尊儒术的状况也不曾在根本上发生改变。
——刁培俊《“唐宋社会变革”假说的反思与区域视野下的“历史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任选一观点予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