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特训
一、单选题
1.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二月,宋真宗下诏:“别置谏官、御史各六员,增其月俸,不兼他职。每月须一员奏事……及三年,黜其不胜任者。”奏事的范围包括“诏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赏逾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伸”等。由该诏令可推知,宋真宗时期( )
A.力求限制谏官的监察权 B.台谏合一的局面已形成
C.推行崇文抑武治国方略 D.分化事权进而强化皇权
2.下图表现的是西汉至南宋居民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D.闭关锁国的实行
3.《宋史·李参传》载,李参为陕西转运使时,“部多戍兵,苦食少,参令民自度麦粟之盈余,先贷以钱,俟麦粟熟输之官,号青苗钱”,推行数年获得了官私两便的效果。后来王安石加以效仿,推行全国,地方官强制百姓借贷,民甚苦之。由此可知( )
A.青苗法旨在敛财于民 B.边境更具备推行青苗法的条件
C.改革者从政经验不足 D.变法措施激进蕴含着失败因素
4.宋代科举试策频频以三国故事命题,并聚焦于战争方略.边疆防御等议题。在战争方略议题上;强调“其术如何”;在边疆防御议题上,关注“形势何据”。这种试策命题方式意在( )
A.涵养尚武精神 B.完善科举程序
C.弘扬传统文化 D.选拔实用人才
5.“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6.南宋临安城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塌房主将其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护与管理费用。材料表明,南宋时( )
A.经济重心南移 B.商旅安全有所保障
C.海外贸易发达 D.都市商业繁盛
7.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8.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C.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
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9.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
A.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10.元朝王祯编撰《农书》,其在论述垦耕时说:“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做事亦异”。《垦耕篇第四》又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农具放在一起加以叙述,以便于人们比较采用,“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意而用,无使偏废”。该书( )
A.反映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B.表明南北农业水平相当
C.体现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D.促进南北农业技术交流
11.北宋时期,地主“甲年所收租课,乙年出粜收索”;自耕农和佃户“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焉”。这表明( )
A.农产品的商品化 B.农业技术发展
C.土地兼并严重 D.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2.宋初,士大夫收入较低,如县令“月给不满十千(文)”,其中三分之二折算为茶、盐、酒等实物;至真宗时,官员俸禄不仅获得大幅提高,官员还可折支“见钱六分,外任给四分”。这一变化( )
A.旨在消除官员贪腐现象 B.是宋代税收制度变革的产物
C.源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反映了士大夫地位开始提高
13.唐代省试只有礼部侍郎一人负责知贡举,从命题、考校到决定名次,且往往连任数举。宋代将知贡举官称为“权(临时)知贡举”,后又增设权同知贡举官若干,协助主持考试。此外还有编排试卷官、封弥官、点检试卷官等官员配备。这些举措( )
A.重在打击贵族子弟的特权 B.意在防范科举中的舞弊行为
C.导致人浮于事、制度僵化 D.有效抑制了武将势力的膨胀
14.宋太祖认为“每募一人,朝廷既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因此宋朝不断扩大招安入伍的人数。此举意在( )
A.解决“冗兵”问题 B.稳定社会秩序
C.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D.缓和财政危机
15.南宋时,江西抚州陆氏家族,每天早晨众子弟拜谒祖祠,同唱《家训歌》,劝诫族人“劳我以生天理定”“经营太甚违天命”“好将孝弟酬身命”等士人认同的道理。这表明( )
A.南宋政府重视基层治理 B.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C.理学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D.士人群体政治诉求趋同
二、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的“祖宗之法”
材料一 下表为两宋任枢密长贰的文武之员次及其比例。
时期 总员次 文职出身(员次) 占比 武职出身(员次) 占比
宋太祖 10 4 40% 6 60%
宋太宗 35 21 60% 14 40%
宋真宗 44 29 66% 15 34%
两宋 724 659 91% 65 9%
——整理自梁天锡《宋枢密院制度》
材料二 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宋代的“祖宗之法”,开创于太祖、太宗时期,当时陆续奠定的政策基调和一系列做法,是宋初政治的中心内容;把这一时期所施行的法度及其精神加以总结概括,将其明确称之为“祖宗典故”“祖宗之法”,并且奉之为治国理事之圭臬。其中有豁朗开明之处,也有因循保守的方面;有理性务实的措置,也有颟顸荒唐的做法。
——摘编自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宋代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三、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即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取(娶),后为张齐贤所得,向敏中为此记恨在心,串通薛居正孙违诏贸其居第,互相闹得不可开交。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省试)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之千余缗。
——摘编自朱彧《萍洲可谈》
材料三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池州娼女李妙,“郡为落籍,许自便。后鬻于染肆为妾”。
——摘编自洪迈《夷坚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宋代婚姻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婚姻中的价值取向进行阐释。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泉州港船舶往来频仍,“杂货山积”,却被“蕃商至必使诸广东,否则没其货”的旧规严重束缚。熙宁五年诏发运使薛向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创法讲求之。”元丰五年(1082年)知州陈得向朝廷极力建议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批复“诏泉州增置市舶”。《方舆胜览》记载,“诸蕃有黑白二种,皆居泉州,号‘蕃人巷’,每岁以大舶浮海往来,致象犀、玳瑁、珠玑、琉璃、异香、胡椒之属”。
——摘编自傅宗文《宋代泉州市舶司设立问题探索》等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清朝中前期,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贸易需求,在“限关”的同时,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政策。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北部长城一带至辽东地区,形成了经济繁荣、华夷杂处的边境社会。为应对这一情况,明朝政府于1558年解禁了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海上航路;1567年松弛海禁,允许漳州府月港的民间海外贸易;1570年以降,在北部和东北地区的大同、张家口、抚顺等地相继开放“互市”。在相继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后,清朝于1684年开海;1727年重开南洋,此后东洋和南洋贸易一直持续至清末。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泉州增设市舶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至清前期对外贸易的特点。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法理上说,中央政府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予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而已。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二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在当时,并不是说把全国划分成几个地方行政区,乃是这几区地方各驻有中央宰相,即成为中央宰相府的活动分张所。……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
(2)对两则材料的观点分别予以评述。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考查北宋官员的考核与监察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谏合一”始于北宋天禧诏令,此后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御史的监察权,故选B项。谏官奏事的范围扩大了,故排除A项;崇文抑武的方略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官员权力的监督和制衡,而不是“分化事权”,故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至南宋(中国)。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南方人口户数远少于北方,到两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不断下降。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方的户数变化有密切的关系,B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与人口变化有关,但材料中不能看出其关系,排除A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不是影响户数变化的主要原因,且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闭关锁国”开始与清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了青苗法的来历,以及王安石全面推行后的弊端。青苗法原本适用于地方,王安石全面推广至全国,措施激进,又造成了强制借贷的情况,潜藏失败因素,故选D项;青苗法本意在于减少百姓所受盘剥,使官民两便,而不是为了压榨民财,排除A项;陕西推行得当,但不等同于边境更适合青苗法推广,排除B项;改革政策有弊端,不等同于改革者从政经验不足,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因为命题关注的是战争方略和边疆防御的具体策略和依据,这明显是为了选拔能够在实际中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实用才能的人才,D项正确:虽然提到了战争方略等但重点在于策略和防御的方法,而非单纯培养尚武精神,排除A项;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命题的内容和方向,并非是对科举程序的完善,排除B项;命题聚焦于具体的战争和防御的实用方面,并非主要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可以看出与唐朝相比,宋代的科举制更加注重公平公正,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取士科目的信息,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进士及第的地位状况,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据材料“南宋临安城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塌房主将其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护与管理费用”可知,南宋的都城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专门租赁给商铺客商存放货物,这表明了南宋时都市商业的繁盛,D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A项;房主向承租者征收的保护与管理费用是用于保护货物的,而不是保护商旅的安全,排除B项;材料中的外来客商指的是外地来的客商,而不是专指从海外来的客商,所以不能表明海外贸易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A项为元朝中书省。
8.答案:B
解析:元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故B项正确;宋朝已经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排除A项;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排除C项;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朝”“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广州、泉州、明州是宋代的主要外贸港口,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主要是海外贸易得来,宋代能够大量调拨,说明宋朝时期的海外贸易非常繁荣,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宋朝海外贸易繁荣,并非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和江南集镇商贸兴盛,排除BC项;材料表明,这一商贸活动是宋朝政府行为,不属于民间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日耕,做事亦异”“今并载之,使南北通知,随意而用,无使偏废”可得出把南北的技术进行总结,并积极推广,促进了南北农业技术交流,D项正确;材料没有与世界比较,排除A项;材料不能表明水平相当,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一谷始熟,腰镰末解,而日输于市焉”可知宋代将农产品积极投放市场,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A项正确;宋代农业技术并未得到明显进步,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宋朝时期农业技术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政府的不抑兼并的政策,无法说明土地兼并严重,排除C项;宋代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没有强调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澶渊之盟”后,宋朝基本上没有了大的战事发生,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与发展,宋真宗为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进行了官员俸禄改革,因此出现材料中官员俸禄的变化,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员俸禄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官员俸禄增加,不能说明士大夫地位开始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省试只有礼部侍郎一人负责,且往往连任数举,科举大权长期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容易滋生腐败。宋代科举的主要负责官员时常更换,同时增设官员协助,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另外还在编排试卷、封弥、点检试卷等容易发生舞弊的环节设专门监管官员,这些新举措意在防范科举中的舞弊行为,B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宋代各项措施的打击对象,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肯定宋代科举制的完备,排除C项;科举制主要与文官选拔有关,防范科举舞弊对于抑制武将势力没有直接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认为招安可以减少贼寇,扩大兵力,说明其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这一举措导致“冗兵”问题严重,排除A项;宋太祖招安的是贼寇,而非抽调地方精锐入中央不一定会提高军队战斗力,排除C项;宋太祖这一举措增加了宋代兵员数量,加重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每天清晨都有子弟拜谒祖祠,同唱《家训歌》”等可知,宋代儒士通过家训方式来训导子弟,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C项正确;材料属于教化的内容,不属于基层治理,材料内容也没有涉及基层治理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陆氏家族属于家庭教育,不属于官方,排除B项;材料属于家庭教育,是家训,不属于政治诉求,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材料三认为,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体现了多方面的特色和矛盾之处。
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中书门下的长官为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权力。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节度使逐渐成为虚衔,中央派文臣出任地方知州;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在地方设立四个平行的六级机构,合成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中央;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实行更戍法,统兵权和调兵权相分离。此外,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社会稳定。但过度分权和增设官僚机构,也造成了北宋中期三冗两积的局面,进而出现统治危机。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宋代(中国)。设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结合宋代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据材料三“开创于太祖、太宗时期,当时陆续奠定的政策基调和一系列做法,是宋初政治的中心内容”其中有豁朗开明之处,也有因循保守的方面;有理性务实的措置,也有颟预荒唐的做法”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初年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在北宋初期巩固统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到北宋中期又产生了统治危机,据此可概括材料三观点: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体现了多方面的特色和矛盾之处。材料一是北宋初期重文轻武政策的体现,材料二为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在进行说明时主要结合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和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可进行说明如下: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中书门下的长官为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权力。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节度使逐渐成为虚衔,中央派文臣出任地方知州;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在地方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成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中央;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实行更成法。统兵权和调兵权相分离。此外,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人的地位。北宋初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有利于社会稳定。但过度分权和增设官僚机构,也造成了北宋中期三冗两积的局面,进而出现统治危机。
17.答案:(1)价值取向:注重物质财富,以财论婚;注重个人才学;婚姻不问阀阅,良贱不婚观念松弛;门第观念淡化,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或较为开放)。
(2)阐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和市民阶层经济实力增强,社会影响力提升,传统婚姻观受到冲击;宋代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宋代门阀士族衰弱,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婚姻从注重门阀转变为注重金钱和社会地位;为适应社会经济变化,宋代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流动性也随之加强。
总之,宋代婚姻观念世俗化是宋朝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果,又推动社会进一步朝着平民化、世俗化方向发展。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一“将携资再嫁”都争着求取(娶)”,可得出“注重物质财富,以财论婚”;据材料二“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可得出“注重个人才学”;据材料二“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可得出“婚姻不问阀阅,良贱不婚观念松弛”;据材料三“池州娼女李妙,'后鬻于染肆为妾”,结合所学可知,“门第观念淡化,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或较为开放)”。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宋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科举考试、思想观念、统治管理等角度阐释宋代婚姻中的价值取向。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和市民阶层经济实力增强,社会影响力提升,传统婚姻观受到冲击;科举考试方面,宋代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平民出身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思想观念上,随着门阀士族衰弱,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婚姻从注重门阀转变为注重金钱和社会地位;统治管理上,为适应社会经济变化,宋代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流动性也随之加强。最后,强调宋代婚姻观念世俗化是宋朝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果,又推动社会进一步朝着平民化世俗化方向发展。
18.答案:(1)原因:宋代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泉州是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泉州旧规严重束缚;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限关同时也开放;受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较大;海陆贸易并举;参与全球性贸易。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宋朝时期。宋代在泉州设市舶司的原因根据 “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并结合所学得出泉州是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根据“ 泉州港船舶往来频仍,‘杂货山积’,却被‘蕃商至必使诸广东,否则没其货’的旧规严重束缚”得出泉州旧规严重束缚;根据“元丰五年(1082年)知州陈得向朝廷极力建议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批复‘诏泉州增置市舶’”得出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明中后期至清前期对外贸易的特点根据“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贸易需求,在‘限关’的同时,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政策”得出限关同时也开放;根据“为应对这一情况,明朝政府于1558年解禁了山东半岛至辽东半岛的海上航路;1567年松弛海禁,允许漳州府月港的民间海外贸易;1570年以降,在北部和东北地区的大同、张家口、抚顺等地相继开放‘互市’。在相继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后,清朝于1684年开海;1727年重开南洋,此后东洋和南洋贸易一直持续至清末。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得出受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较大;海陆贸易并举;参与全球性贸易。
19.答案:(1)特点:从官员产生和隶属看,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派出,隶属中央;从权力分配看,中央集权为主,地方分权为辅,着力加强中央集权;从体制架构看,建立起链接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巩固统一;从历史演进看,是我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升级,是我国省制开端,是重大制度创新。
(2)材料一认为行省制通过创新国家权力分配法理和地方管理机制,在兼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基础上,突出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升级,很好的实现了巩固统治和统一的目的。材料一从制度演进的历史进步性、制度体制内容的创新性,以及管理措施调整的有效性三个维度,充分肯定了行省制的进步之处。
材料二认为行省制是中央扩张权力,压制和削弱地方权力,行省制不是地方体制的革新,而是中央权力对地方的入侵。材料二反对行省制由中央直接派官到地方的做法和极力削弱地方权力的行为,认为行省制过于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的发展。
材料一只关注了行省制的创新性、进步性和重大意义,材料二只强调了行省制潜在的局限和弊端,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缺陷。我们应该全面客观解题思路行省制在制度设计上的进步性和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
解析:(1)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以从行省官员产生与隶属、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体制架构以及历史演进等角度来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官员产生和隶属看,由材料二“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中央需要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可得,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派出,隶属中央;从权力分配看,由材料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得,中央集权为主,地方分权为辅,着力加强中央集权;从体制架构看,由材料一“以命令授权形式将部分权力交予行省行使,一切治权皆属中央政府”、“行省只是中央的代理”可得,建立起链接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巩固统一;从历史演进看,由材料一“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并结合所学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相关史实可得,是我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升级,是我国省制开端,是重大制度创新。
(2)注意题目要求“评述”,所以答题时要有评有述,先述后评,评价时要做到全面客观。首先,要归纳和叙述每个材料的主要观点及其角度。阅读两则材料可知,由材料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可得,材料一的观点是认为行省制通过创新国家权力分配法理和地方管理机制,在兼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基础上,突出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升级,很好的实现了巩固统治和统一的目的。从论证角度看,由材料一“从法理上说”、“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可得,材料一从制度演进的历史进步性、制度体制内容的创新性,以及管理措施调整的有效性三个维度,充分肯定了行省制的进步之处。由材料二“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可得,材料二的观点是认为行省制是中央扩张权力,压制和削弱地方权力,行省制不是地方体制的革新,而是中央权力对地方的入侵;由材料二“派一个大员来镇压某地方,就派一个外驻的宰相”可得,材料二反对行省制由中央直接派官到地方的做法和极力削弱地方权力的行为,认为行省制过于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的发展。然后,全面客观评价两个观点,并提出评价的意义,即材料一只关注了行省制的创新性、进步性和重大意义,材料二只强调了行省制潜在的局限和弊端,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缺陷。我们应该全面客观解题思路行省制在制度设计上的进步性和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