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沈阳市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辽宁省沈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如图为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北京人(  )
A.制作和使用工具 B.使用火烧烤食物
C.学会了种植水稻 D.处于新石器时代
2.1958 年在柳江县发现了“柳江人”化石。在同一洞穴里还发现箭猪、中国犀以及牛类和鹿类的骨骼化石和牙齿化石。据此可以推测出旧石器时代的广西柳江人(  )
A.可制作打制石器
B.可能靠种植为生
C.可能靠捕猎为生
D.可能学会使用火
3.在探究“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活动中搜集到下面材料。该材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根本前提是(  )
华北驯化了粟和黍,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种植稻;先民们开始磨制石器和制作陶器;各地出现了小型的定居村落
A.南稻北粟格局 B.定居村落的出现
C.石器工具进步 D.原始农业产生
4.20世纪70年代,中国某遗址出土了骨器、陶器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等文物。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6.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7.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命名地,其制陶工艺最具特色。在对城子崖遗址首次发掘中,出土的龙山文化的标志性陶器是(  )
A.彩陶 B.红陶 C.灰陶 D.黑陶
8.良渚文化中的墓葬等级可具体划分为贵族、亦工亦军者、战士及赤贫者等六个阶层,不同阶层均有与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礼仪葬具。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
A.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分化
B.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形态
C.建立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D.体现了多元化文明格局
9.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如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大房子”、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神庙、积石冢”、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的黑陶和磨光玉器等。这些发现说明(  )
A.新石器时代区域文明同步发展
B.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
C.早期人类已有强烈的宗法观念
D.文明起源地分布较为广泛
10.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隶首和大禹
11.《礼记 礼运》中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指的是(  )
A.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 B.便于选拔品行高尚之人
C.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12.下图反映的是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其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A.炎黄联盟 B.百家争鸣 C.武王伐纣 D.楚汉之争
13.右图是西周宜侯矢(cè)簋,底部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册封虞侯,将其迁徙至宜地(今江苏丹徒一带)为宜侯,并进行赏赐。该文物的出土可用于研究(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14.“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15.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
16.为探究我国远古人类的生活,某校举行了“远古祖先的拜访”为主题的研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在这里进行发掘,发现三枚人类牙齿化石。1929年,又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工具和用火遗迹,成为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1)材料一中发现的古人类名称是什么?
材料二
(2)写出图 1 农具名称和图 2 工具的制作人。两个出土的工具分别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3)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发现考古工作者研究古人类的主要证据是什么?
17.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某中学同学围绕“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个主题, 进行了探究性学习。
【任务一 对号入座】
材料一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 ②元谋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北京人
洞穴时代的远古人类 A
定居时代的远古人类 B
(1)依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中远古人类的序号填入表格A、B两处位置。
【任务二 图说历史】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二房屋结构的名称。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 分析史料】
材料三
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这一时期,主要手工工具和武器都是用青铜器制作的……在商代遗址中已经有铸造青铜镢的作坊,说明青铜镢已批量生产。镢类似镐头,是一种翻土农具,用于开垦荒地,挖除根株,这是出现最早的青铜农具。另外,还有青铜制作的铲、锄、镰等……春秋以后,逐步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农业发展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从远古人类到夏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
【任务四 归纳概括】
材料四 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东到安徽。其中,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中国原始社会史》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早期人类的分布有哪些特点?
18.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礼运》
(1)根据材料一,尧为了“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把天下“授舜”,这一以德才为评判标准的首领更替方式被称为什么制度?“天下为家”又是指哪一制度?
材料二
①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②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③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④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⑤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⑥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2)以上文字言简意赅地介绍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请将语句对应的序号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西周的制度    。
周王分封的“目的”在于    。
受封者的“义务”是    。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3)据材料三分析判断这一制度的弊端。
19.历史遗迹、史学专著、博物馆是很好的学习资源。请同学们共同完成以下学习探究任务。
【遗址中的历史】
材料一
(1)图1北京人遗址挖掘出大量石器和化石,这些石器证明北京人处于什么石器时代?图2遗址的挖掘,有利于我们研究哪个朝代的历史?
【专著中的历史】
材料二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文物中的历史】
材料三
黄帝陵
安阳殷墟遗址
(3)请结合黄帝事迹谈谈祭拜理由。
(4)依据材料,推断殷墟遗址发掘的价值。
参考答案
1.【答案】B
【详解】图片是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北京人使用火烧烤食物。故选B。
【知识拓展】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包括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丁村人遗址、蓝田人遗址、和县人遗址、长阳人遗址、元谋人遗址、马坝人遗址等。
2.【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材料“在同一洞穴里还发现箭猪、中国犀以及牛类和鹿类的骨骼化石和牙齿化石”可知,旧石器时代的广西柳江人可能靠捕猎为生。故选C。
3.【答案】D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故D正确;南稻北粟格局、定居村落的出现、石器工具进步都只体现出材料中的一个方面,不能概括材料全部内容,排除ABC。故选D。
4.【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骨器、陶器”“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并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 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河姆渡人还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故选C。
5.【答案】D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半坡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故选D。
6.【答案】A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五六千年的半坡人是原始农耕的代表,他们会使用石铲,石刀进行农业生产,会种植粟,能够使用石磨盘给谷物加工,这些表明,半坡人已经从事农业生产,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7.【答案】D
【详解】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命名地,其制陶工艺最具特色,属于新石器时代城址,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100年。在遗址内首次发现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故选D。
8.【答案】A
【详解】据题意可知,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存在六个阶层,而且不同阶层均有与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礼仪葬具。说明阶层与阶层之间存在差异,由此可推断出良渚文化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分化。故选A。
9.【答案】B
【详解】据题干“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如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大房子’、辽西红山山文化的‘祭坛神庙、积石冢’、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的黑陶和磨光玉器”可得出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有不同的文明呈现,说明史前文明具多元性特征。故选B。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炎黄联盟的相关知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A。
11.【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他的位置,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君主。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选D。
【知识点拨】王位世袭制是我国历代王朝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开始于夏启,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废止。王位世袭制的特点是王位或帝位在一个家族之内代代相传,即所谓的“家天下”。
12.【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建立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度从镐京东迁洛邑。故①处应填写的是武王伐纣。故选C。
13.【答案】A
【详解】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制度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故选A。
14.【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夏桀,商朝最后一个王是商纣,西周最后一个王是周幽王,他们在位时或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最后导致王朝灭亡。故选B。
【归纳总结】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暴君的统治残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15.【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故引发东周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和发展。故选C。
16.【答案】(1)北京人。
(2)骨耜;半坡人。骨耜说明河姆渡人已经从事农业生产;陶纺轮说明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
(3)特点:多元起源;多元一体。
【详解】(1)根据材料一“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上”可知,发现的古人类是北京人。
(2)依据所学可知,图1是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图2是半坡人的陶纺轮。结合所学可知,骨耜说明河姆渡人已经从事农业生产;陶纺轮说明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
(3)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可知,远古时代的中华文化呈现出的特点是多元起源、多元一体。
17.【答案】(1)A:②④⑤;B:①③。
(2)图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或气候条件不同)。
(3)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
(4)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分布不平衡,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处于洞穴时代,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处于定居时代,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所以A:②④⑤;B:①③。
(2)根据图一可知,反映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建筑风格;根据图二可知,反映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结合所学可知,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或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气候湿润,北方气候干燥。
(3)图一属于半坡居民使用的磨制石器,结合材料“青铜器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春秋以后,逐步进入铁器时代”可知,我国从远古人类到夏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是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
(4)根据材料四“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得出分布范围广泛;数量众多;根据材料四“其中,沿黄河、长江两大河流域分布较为密集”得出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分布不平衡,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18.【答案】(1)禅让制;世袭制。
(2)制度:分封制。语句:“目的”:①;“义务”:⑤。
(3)地方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国家的统一。
【详解】(1)根据材料一,尧为了“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把天下“授舜”,这一以德才为评判标准的首领更替方式被称为禅让制,“天下为家”是指世袭制。
(2)制度:根据题干“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③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④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和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介绍了西周的分封制。语句:“目的”:根据材料“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和所学可知,周王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所以语句为①;“义务”:根据材料“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和所学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所以语句为⑤。
(3)据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这一制度的弊端有地方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国家的统一。
19.【答案】(1)旧石器时代;夏朝的历史。
(2)华夏民族是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
(3)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4)用于研究商朝的历史;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青铜器反映了商朝高超的手工工艺。
【详解】(1)图1北京人遗址挖掘出大量石器和化石,这些石器证明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图2遗址的挖掘,有利于我们研究夏朝的历史。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
(2)依据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是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
(3)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后人尊称他和炎帝为“人文初祖”。
(4)总结性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用于研究商朝的历史;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青铜器反映了商朝高超的手工工艺,据此解答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辽宁省沈阳市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