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题
答题卡(2024.10)
学校
班级
贴条形码区
姓名
考号
[A]
[B]IC][D]
[A]
[B]【C][D】
11
[A][B]IC]ID]
16
[A][B][C][D]
17
2345
[A]
[B]IC]
[D]
7
[A][B]
IC]ID]
12
[A][B][C][D]
[A][B][C][D]
[A]
[B]
IC][D]
8
[A][B]
【C]
[D]
[A][B]IC][D]
18
[A】[B][C]IDJ
[A]
[B]IC][D]
9
[A][B]
【c]
[D]
g
[A][B][C][D]
19
[A][B][C][D]
[A][B]IC][D]
10
[A][B][C]
[D]
15[A][B][C][DJ
20[A][B][C]ID]
2
[A]
[B]
Ic]
[D]
26
[A]
[B]
IC]
[D]
22
[A]
[B]
IC]
[D]
27
[A]
[B]
【c]
(D]
[A]
[B]
【c]
[D]
[Al
[B]
【c]
(D]
24
[A][B][C][D]
29
[A][B]
IC][DI
25
[A][B][C][D]
30[A][B]IC][D1
31.(12分)
历史答题卡第1页共2页
32.(1)
(2)
33.(1)
(2)
历史答题卡第2页共2页高一第一次 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题 答案 2024.10
1——5 BBBBD 6——10 ACBCA 11——15 CBDCD
16——20 BCCDC 21——25 BDCCD 25——30 CBBBD
31.(12 分)
特征:社会大变革大动荡;(2分)存在多方面转型因素;(2分)
(其他答案,如,生产与社会关系分化组合;社会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等也可)
说明:(任意四个角度 8分)
经济转型: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井田制逐渐瓦
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工商业发展,“工商食官”的局面
被打破,封建国家开始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政治转型: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
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
思想转型: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文化转型:在哲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民族关系转型:“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交融,“华夏认同”
观念形成。
32.(13 分)
(1)史料类型:铜诏版属于出土文物,是实物史料。(1 分)
史料价值:铜诏版用小篆作为标准文字,是秦统一文字的见证,是研究秦代书法的现存实物之一,
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铜诏版上刻有统一度量衡的相关信息,为研究秦的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物证;铜诏版
是秦始皇发布的诏书,为研究秦朝的政治提供重要依据;诏版上的铭文是当时直接刻在金属铜版上的,
对研究秦朝的篆刻技术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铜诏版属于青铜文物,在中国青铜冶铸史上也有特殊价值。
(4 分)
(2)看法:首先,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的基本制度是继承秦朝的,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重农抑商政策、文书制度、度量衡等,汉朝基本沿袭。其次,汉初对秦朝的制度也进行了修改。如治国
政策倡导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在郡县制外实行了封国制。再次,汉武帝时期
进行了更多的调整变化,政治上增设中朝分割外朝权力,经济上均输平准、征收财产税,思想上尊崇儒
术等。(6 分)
综上所述,汉朝统治者灵活调整治国策略,对秦朝的制度进行了取舍与改变,顺应了社会变迁的需
要。“汉承秦制”这一通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片面性。(2 分)
33.(15 分)
(1)趋势: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 分)
原因:安史之乱与北方藩镇割据的局势阻碍北方经济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
了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4 分)
(2)政治角度:这一观点是合理的。(1分)
安史之乱后,地方的藩镇割据日益威胁中央集权;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腐败;唐代的统治
力量受到严重削弱。(4 分)
经济角度:这一观点失之偏颇。(1分)
安史之乱后,经济发展并未停滞,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取得长足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的财赋
和经济的中心。(4 分)
{#{QQABDQgQggigAgBAAAgCEQXQCAEQkhGCAYgOhBAEsAAAyRFABAA=}#}9.《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
高一年级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题 2024.10
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一、选择题(共计 30 小题,每题 2分,共计 60 分) A. 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B. 改善秦国不良的社会风俗习惯
1.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 C. 沉重打击奴隶主旧贵族 D. 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
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 10.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
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 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A.御史大夫 B. 丞相 C. 太尉 D. 郡守
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11.《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 但 1975 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
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 ) 由此可见( )
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 B.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 A.《史记》的记载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 D.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 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3.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 ) C.历史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研究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 D.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 人 12.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 人 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 )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二面排列 32 人 A.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 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士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 人 C. 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 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A. 贵族生活腐化 B. 社会等级森严 C. 血缘色彩浓厚 D. 音乐发展迅速 13.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
4.《殷周制度论》载:“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 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
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由此可见当时( ) 的权责变化反映了( )
A.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 B.血缘关系维系国家政治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 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
C.封建君主专制正式确立 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 D.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
5.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 14.秦汉代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否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文帝五年(前 175 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否
6.据《国语》记载,管仲佐政,行考选制度,每年由乡长将乡中子弟之贤者报告给国君,
国君召见,试以官职,成绩好的可以上升到“上卿之赞”,“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 武帝建元元年(前 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这表明春秋时期( )
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年) 郡国五铢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A.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B.宗法制度走向瓦解
C.选官制度得以确立 D.墨家思想得到认可 武帝元鼎二年(前 115年) 赤侧五铢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7.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
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 )
宋、郑之间的“隙地”逐渐得到了开垦。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汉承秦制,但有损益 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
A. 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 B. 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 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
C.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15.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
8.“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总赞扬其中的一元主义妄想,而是欣赏它
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
那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之所以赞赏"多元的场面”是因为它( )
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的创作( )
A.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A.巩固了汉朝疆域 B.促进了国家认同
C.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D.有利于底层民众意愿的表达
C.体现了文化繁荣 D.强化了中央集权
1
{#{QQABDQgQggigAgBAAAgCEQXQCAEQkhGCAYgOhBAEsAAAyRFABAA=}#}
16.隋文帝时,朝廷在门下省之卜设殿内局分管皇家事务。隋炀帝时将殿内局扩大为殿内 23.下表所示是唐代两税法的部分史料。这可用于说明两税法( )
省,独立于门下省之外,自此,门下省成为纯粹的政府机关,为国家服务。此举( ) 两税法中的户税和地税“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 陆贽
A.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的独尊地位 B.反映了国家治理的专业化倾向 者,便为两税定额” 《均节赋税恤
C.标志着中央官僚政治制度的成熟 D.提高了隋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 “大历中非法赋敛,急需供军、折估、宜索、进奉之类者,既并 百姓六条》
17.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表),其中第三次 收入两税矣”
热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自初定两税,货重钱轻,乃计钱而输绫绢。既而物价愈下,所纳 欧阳修等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愈多,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其后一匹为钱一千六百,输一者过二, 《新唐书》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矣”
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 A.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B.未能得到地方关于的响应
C.未能减轻民众的负担
A.儒学的复兴 B.国家的统一 D.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C.科举制普及 D.民族的交融 24.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为 10 道,后增至 15 道,其分布变化 如图 1和图 2,
18.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 这反映了唐朝( )
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隋唐统治者这些
举措( )
A.消除了佛道对儒学的冲击 B.推动了选官制度的持续变革
C.有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遏制了三教并行的趋势
19.唐初的三省制中,尚书省位在中书、门下两省之上,唐太宗时一方面有意减轻、以致
架空尚书仆射的职掌,一方面委派亲信重臣主持门下省工作,更设立政事堂议政制度。这些做
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审核职能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B.提高门下省地位防止宰相专权
C.整合尚书门下两省以提高行政效率 D.尚书门下相互制约以维护皇权
20.《朱子语类》有载:“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
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 A.地方行政区划反复调整 B.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表明唐朝三省六部制( )
C.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监察 D.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A.分散了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25.如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连珠纹边饰。关友惠先生在《敦煌隋代图案初探》中指出:
B.在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它(环形连珠纹)原是流行于波斯的一种纹样。……外来输入的工艺品与纺织品中的纹样也
C.运行机制的繁琐性,皇帝裁决的独立性 被我们所吸收。”这一纹饰在中国的流行说明( )
D.通过行政运作程序体现了制衡原则
21.据记载,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分别设大都护一人,从二品;副大都护二人,从三品; A.中国的本土文化深受外来宗教的影响
副都护二人,正四品。其级别远远高于相当郡守的西域都护府。这反映出( ) B.波斯纺织技术高于中国
A.西汉重视西南地区治理 B.唐朝对西域管理加强 C.丝绸之路开启东西方技术交流之先河
C.北宋加强了对西北防御 D.元代对吐蕃直接管理 D.隋朝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22.《资治通鉴》卷 226 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人。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
悉省。”材料所述赋税制度( ) 26.马球起源于波斯,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唐代不少皇帝迷恋马球,玄宗能在空中
A.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 击球百次不落,僖宗自称可以中马球状元。不光皇帝喜欢,军人、文人甚至女性也挥杖上场。
B.导致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加强 据此可知,唐代( )
C.规定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A.皇帝的喜好决定文化兴衰 B.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C.具有刚健豪爽的精神风貌 D.外来文化成为文化的主流
2
{#{QQABDQgQggigAgBAAAgCEQXQCAEQkhGCAYgOhBAEsAAAyRFABAA=}#}
27.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和经术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 分)
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 材料一
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句诏版,珍藏于镇原县博物馆。 其上阴文书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即
A.儒家思想的地位巩固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公元前 221 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
28.有学者指出某一朝代“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 疑者,皆明壹之。”
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
趋走,惟恐不及”。这表明该朝代( )
A.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B.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29.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 材料二
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帛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 1975 年,在湖北云梦县城西部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共一千
这说明( ) 一百多支。内容大部分是秦朝的法律及文书。从秦简中可以看出,秦朝
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 B.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 的酷刑种类繁多,仅刑罚的名称就有货、笞、耐、迁、宫、弃市等,还有不少条文是针对“隶臣”
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 D.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 的。
30.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并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的史料类型,并分析
限制的新晋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低级官员,都由 其史料价值。(5 分)
王安石精心挑选。王安石这一举措( )
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 B.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 (2)历史上有一种通称叫“汉承秦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汉承
C.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 D.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秦制”这一通称的看法。(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形成结论)(8 分)
二、非选择题 (共 3大题, 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如图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是关于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示意图。 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 37%。在全国 10 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
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
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
间有 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 10 倍!益州,天宝年间有
户 59 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 1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
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 8等。而河南道宋、亳两州的绢列第 1等。德宗
时顾况指出:“今江南煤帛,胜于谯(亳州又名谯郡)、宋。”唐中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
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永泰年间李华在《杭州制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
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近 10 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杜牧也
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根据材料和相关史实,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并从不同角度对当时的社会转型予 ——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以说明。(12 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5 分)
(2)史学界一般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对此观点进行评析。(10 分)
3
{#{QQABDQgQggigAgBAAAgCEQXQCAEQkhGCAYgOhBAEsAAAyRFABAA=}#}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PDF格式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