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前考(一)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前考(一)
高三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
1.【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的大意是: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来利用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条件来利用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发展 呢?由此可知,材料在强调人的主体性作用,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否定人对天的盲目崇拜,排除B项;材料没有揭示自然运行的合理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人与天的本质区别,排除D项。故选A项。
2. 【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在浙江绍兴一带将秦始皇与夏禹一起祭祀,这反映了南方地区对中原地区的向往,反映了心向中原的文化态度,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并非对改变制度的夙愿,排除A项;将秦始皇和夏禹一起祭祀,并非仰慕秦代的丰功伟绩,而是仰慕中原文化,排除B项;会稽人祭祀秦始皇,但王朗到任后“除之”,官民文化并不互通,排除D项。故选C项。
3. 【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佛之所云业也,儒之所谓命也。盖言殊而理会,可得而同论焉”,可知,佛教的因果报应和儒家的天命论是殊途同归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突出伦理主体的地位,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三教合一的观点,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的因果报应和儒家的天命论是一致的,并不是排斥儒家天命论,排除D项。故选A项。
4. 【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O点之后,赏赐数量增加,朝廷收入减少,要想收入不再减少,就要降低赏赐数量,限制朝贡贸易的规模与次数,C项正确;朝贡贸易与民间征税无关,排除A项;取消限制,会使朝廷收入减少,排除B项;中断贸易,并不利于明朝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5. 【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蔗田几与禾田等矣”“烟草之植,耕地十之六七”“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十之七八”可知,乾隆年间的江苏地区,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取消了人头税,进一步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此外赋税制度上征收货币,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排除A项;明清生产关系的变革,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传统的社会结构指的是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6 C 7 C 8 A 9 B 10 A 11 C 12 B 13 D
14. 【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徐继畬和邹容都认可华盛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因此二者意在追求民族独立,迎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项;徐继畬并不是革命派人物,不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西学东渐的本质是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以共产党人为榜样,像共产党人一样为革命辛勤工作,不怕牺牲”、“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孙中山对李大钊的肯定,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丰富了民主革命的理论内涵,C项正确;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与材料不相符,排除A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并不主张实现共产主义,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改变三民主义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抗日救亡”“站起来”可知,不同的年代中国各阶层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B项正确;材料涉及不是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近代西学东渐深化的表现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变化,与后面的“抗日救亡”和“站起来”的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抗日救亡”等都没有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追求,排除D项。故选B项。
17. 【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从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区域内,充满了诸多象征革命话语的符号和标识,如苏区内的红旗、红军的称谓;延安的宝塔山、延河水、秧歌、纺车。”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其革命话语也体现出浓厚的生活化色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共革命领导力的强弱,排除B项;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革命工作重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 C 19 D 20 D 21 D 22 A
23. 【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材料50年代初自愿入社得出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生产关系由私有到公有转变,B项正确。土地改革1952年底完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合作经营的效果,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农业,和工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4 A
25.(14分)【答案】角度一:政治:南宋起初将临安作为行都,在宋人眼里临安只是皇上临时驻地所在;定都临安既有居安思危、光复大宋之意,亦有苟安东南之心。
角度二:经济:临安位于当时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是东南地区繁华的大都会。
角度三:军事:临安东临大海,北靠长江,有长江天险保佑,可有效防御金兵南下,这样既有利于巩固自己统治,客观上又有利于沿海地区的开发和海上贸易的发展。
由此可见,南宋政权选择临安作为行都,是由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以及临安本地的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而促成的。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南宋(中国)。结合所学,对南宋政权将临安作为行都的战略考量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进行说明。例如从政治考量的角度出发,根据材料一“严格意义上讲,临安仅是南宋的一个行在,即临时安置之地。南宋的法定首都依然是东京开封。”并结合金军的进攻路线图可知,北宋被金军攻下后,南宋起初将临安作为行都,在宋人眼里临安只是皇上临时驻地所在;材料二“今其民幸富完安乐,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蔼之间,可谓盛矣!”的大致意思为,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地前朝的地方官顺及形势,向大宋请命,不动战争。现在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富裕安好,幸福快乐。在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又多熟悉工艺技巧,城市中的屋宇非常漂亮。这样的房屋约有十万多座,整个城市掩映在西湖和山林之中,非常好看。在大江的码头上云集有福建来的艘艘商船,这些商船极其忙碌地进进出出于钱塘江辽扩浩渺的烟波里。到这个地方来的人,大多是朝庭的公卿大臣,也有是皇上的待从,还有各地的喜欢旅游的人和外地来的客人。结合所学可得出,定都临安既有居安思危、光复大宋之意,亦有苟安东南之心。也可从经济考量的角度出发,根据材料二“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蔼之间,可谓盛矣!”可知临安位于当时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是东南地区繁华的大都会。也可从军事考量的角度出发,结合所学可知,临安东临大海,北靠长江,有长江天险保佑,可有效防御金兵南下,这样既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客观上又有利于沿海地区的开发和海上贸易的发展。最后进行总结,南宋政权之所以选择临安作为行都,决非偶然。应该说,是由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以及临安本地的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而促成的。
26.(13分)示例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少年中国”并广泛流行,“少年中国”成为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族复兴的目标。不同群体实现“少年中国”的途径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面对专制统治和经济的落后,中国各个阶层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探索,独立、富强的“少年中国”成为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追求。西方各种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武器。
“少年中国”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期望。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利于促进民族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
27.(13分)示例: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劳动教育初步实践,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中国共产党就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并进行了初步实践,进行根据地建设。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身“生产劳动”的生动实践来对广大的受教育者进行革命的劳动教育,彰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壮大了革命力量。
(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劳动教育与学生教育紧密结合,逐步成熟阶段。中国共产党不仅将生产劳动作为满足战争需要的手段,而且把劳动教育当成革命的“武器”,并通过劳动实践来改造人们的思想、改造人。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日的主要是为了适应革命与战争的需要。“参与生产劳动的教育”“生产劳动必须与教育相结合”是在炮大纷飞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的劳动教育。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劳动教育应主要服务于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井通过参与工农业生产,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三大改造”贡献力量,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时,要通过劳动教育,“改造”旧的知识分子和民族资本家,改变了知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错误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断探索的劳动教育阶段。为响应党中央号召,有些学校纷纷办起了工厂,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劳动的政治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与劳动教育结合阶段。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所强调的是”劳动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劳动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与日俱增,因而劳动技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教育进入创新阶段。通过加强劳动教育,来促进“五育并举”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前考(一)
高三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荀子·天论》认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这一观点旨在( )
A. 歌颂人类的主体性作用 B. 否定人对天的盲目崇拜
C. 揭示自然运行的合理性 D. 强调人与天的本质区别
2.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朗家传》:“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旧祀秦始皇,刻木为像,与夏禹同庙。(王)朗到官,以为无德之君,不应见祀,于是除之。”古时将秦始皇与夏禹同庙祭祀的做法,反映了会稽人( )
A. 托古改制的政治夙愿 B. 仰慕秦代的丰功伟绩
C. 心向中原的文化态度 D. 官民文化的互通互鉴
3. 据唐朝释道宣的《广弘明集》载:“佛之所云业也,儒之所谓命也。盖言殊而理会,可得而同论焉。命系于业,业起于人,人禀命以穷通,命随业而厚薄,厚薄之命莫非由己。”这一观点( )
A. 彰显出伦理主体的地位 B. 奠定了三教合一的基础
C. 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排斥儒家天命论的精神
4. 某学者以“财政约束决定朝贡贸易规模”为主题,绘制了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示意图(如图)图中朝贡贸易的净收入为AB两线之间的部分,两线相交于O点,此时朝廷收益达到最大。若要保证收入在O点之后不再继续减少,最为理想的做法是( )
A. 扩大对民间贸易的征税力度 B. 取消政府对外赏赐数量限制
C. 限制朝贡贸易的规模与次数 D. 强化海禁断绝中外贸易往来
5. 乾隆年间,江苏松江府太仓、通州地区,“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十之七八”,珠江三角洲的“蔗田几与禾田等矣”;乾隆以后,在福建地区也出现了“烟草之植,耕地十之六七”的局面。这种经济现象的发生( )
A. 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B. 印证了明清生产关系的变革
C. 推动了传统社会结构的调整 D. 得益于政府的赋役制度改革
6.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如韩愈),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于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三教合一弥漫到社会各个领域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思想文化
C.思想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现实 D.传统文化在交融借鉴中走向成熟
7.宋神宗置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坊场(交易场所,政府抽税)水利之法、兼察官吏贤否,又置提举茶盐司,专掌茶盐事。据此可知,北宋( )
A.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 B.地方机构彼此制约
C.地方上依事务设官分权 D.监察实现台谏合一
8.《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或者合并。据此可知( )
A.政府需要移民屯田 B.中原地区农业相对衰退
C.地方区划不断隆格 D.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
9.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10.下表为公元2—146年登记的人口(依据《汉书》与《后汉书》整理)
时期 年份(公元) 户数 口数
前汉 2 12,366,470 57,671,400
后汉 57 4,279,634 21,007,820
105 9,237,112 53,256,229
146 9,348,227 47,566,772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小农经济特征明显 B.户口统计详尽准确
C.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税收只以户为单位
11.《唐诗画谱》由明代书商黄凤池编辑,为诗、书、画三美合一的版画图谱。诗选唐诗五言、六言、七言各五十首左右,书求名公为之挥毫,画请名笔为之染翰,刻版出自徽派名工之手,被时人誉为“诗诗锦绣,字字珠玑,画画神奇”。这
A.体现当时艺术名家辈出 B.折射出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C.反映了时人的审美取向 D.说明印刷技术的创新突破
12.“这一行政模式的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这一行政模式是指
A.汉代刺史制度 B.元朝行省制度
C.明代三司制度 D.清代督抚制度
13.嘉靖七年(1528年),明朝对官员闲居服饰做了规定,所戴之冠名为“忠静”,“在京许七品以上官……在外许方面官及各府堂官、州县正堂、儒学教官服之”。然而到嘉靖末年即有僭戴和仿制者,“朝家也曾设禁,士民全不知警”。这表明,明朝后期
A.纺织业出现重大发展 B.社会物质生活普遍改善
C.士大夫引领时尚潮流 D.传统社会秩序遭受冲击
14. 中近代中国人如此刻画对美国形象,旨在( )
近代中国人笔下的美国形象
徐继畬 《瀛寰志略》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邹容 《革命军》 模拟美国革命独立之义,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制订了在中国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方案
A. 迎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 弘扬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
C. 通过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 D. 丰富西学东渐的本质内涵
15. 孙中山曾经称赞李大钊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劝告国民党员要以“以共产党人为榜样,像共产党人一样为革命辛勤工作,不怕牺牲”,还表示“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孙中山的这一论断( )
A.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B. 拓展了共产主义的伟大蓝图
C. 丰富了民主革命的理论内涵 D. 改变了三民主义的发展方向
16. 近代以来,中国“新时代”内涵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新时代”内涵的变化
时间 内涵
20世纪初 君主立宪的“新时代”
1911年前后 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20世纪20年代 实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1931年 抗日救亡的“新时代”
1949年 进入“站起来”的“新时代”
A. 近代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迁 B. 各阶层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诉求
C. 近代西学东渐的内容不断深化 D. 人们追求人民当家作主的趋势
17.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区域内,充满了诸多象征革命话语的符号和标识,如苏区内的红旗、红军的称谓;延安的宝塔山、延河水、秧歌、纺车。这些符号和标识反映出( )
A. 革命话语的生活化趋向 B. 中共革命领导力的增强
C.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D. 革命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18.1873年,轮船招商局在天津设分支机构,英商太古洋行与怡和洋行联合美商旗昌洋行与之进行削价竞争。天津港享有漕粮专运权及沿海各省官物的承运权等,从而增强了轮船招商局的竞争能力。材料表明( )
轮船招商局开辟国内、国际多条航线
B.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C.轮船招商局利用政府的支持与外商抗衡
D.中国近代企业受到列强与官僚资本的压迫
19.1926年5月,毛泽东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授中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并引导学员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农村斗争,注重农民运动理论与方法的教授。当时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强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B.推动党的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
C.利于提升农民群众的政治素养 D.利于开展农民运动支持国民革命
20.有人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代表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材料所说运动
A.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达到了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促进当时人民的思想解放 D.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21.1955年,针对万隆会议上某些国家提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用的词汇”的言论,周恩来说:“有人不喜欢‘共处’这个词,那好,我们可以用《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相处’这个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A.以联合国为中心 B.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C.以广交朋友为宗旨 D.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
22.“改革开放”这四个字连写在一起出现在报刊文件上,并不是在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而是到了1984年。最合理的解释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密切了改革与开放的联系 B.改革开放实施的时间是1984年
C.改革开放正式得到了政府和媒体的一致认可 D.准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 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一幅《听毛主席的话,我自愿入社》宣传画,这一宣传作品( )
A. 反映了土地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 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重大变革
C. 彰显了合作经营取得显著成效 D. 激励了人们投身工业化的热情
24.1964年中法建交前,美国政府及政客有“十分明显,我们认为,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法国承认中共为不智而有损于自由世界利益之举”之类表述。据此可知( )
A.中法建交影响美国利益 B.冷战思维决定美国外交
C.中法建交不利于中美正常化 D.中法建交加强了多极化趋势
第Ⅱ卷
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25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宋为何将临安作为行都?
材料一
说明:严格意义上讲,临安仅是南宋的一个行在,即临时安置之地。南宋的法定首都依然是东京开封。
材料二 若乃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资富贵之娱者,惟金陵、钱塘,然二邦皆僭窃于乱世。及圣宋受命,海内为一,金陵以后服见诛,今其江山虽在,而颓垣废址,荒烟野草,过而览者,莫不为之踌躇而凄怆。独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蔼之间,可谓盛矣!
——【北宋】欧阳修《有美堂记》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南宋政权将临安作为行都的战略考量进行合理说明。
2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少年中国”
材料 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
1919年,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创办了《少年中国》作为会刊。会员并无统一的信仰。恽代英提出“联合世界革命势力(苏俄,各弱小民族革命党,各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工人为本身利益而奋斗的觉悟,且与国内各阶级反帝国主义的力量合作,以求得到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胡适根据实验主义,强调讨论“少年中国”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王光祈倾向无政府主义,设计了集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之大成的“菜园新村”的构想。 ——据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等
谈谈你对“少年中国”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百年征程
在井冈山时期,劳动教育就在革命的军队中开展,“朱德的扁担”既是劳动教育的生动写照,也是“官兵一致”“劳动为了革命”的充分体现。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并进行了初步实践。
1939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生产劳动,开荒种地、炼铁铸器,并要求学生既要握得住笔杆子,也要挥得动锄把子。
新中国建立后,中共中央提出了劳动教育应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并通过参与工农业生产,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同时,通过劳动教育,“改造”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和民族资本家,以纠正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错误思想。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从而确立了培养劳动者的教育目标。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劳动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依靠智力的创新劳动”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摘编自魏浩天《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百年征程》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有效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前考(一)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