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三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至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姜寨(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区)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的房屋布局呈现出凝聚式和向心式的分布特征(如下图)。这反映了该时期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B.社会组织较为紧密
C.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D.阶级对立较为普遍
2.《诗序》云:“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序》列举众多西汉赋家之后总结道:“(赋)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这反映出汉朝
A.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融合 B.取士政策调整影响文学发展
C.士人思想中传统意识浓厚 D.开疆拓土推动了汉赋的传播
3.“唐立都于长安,政之重心居西北,而其要地乃在东南八道,是以南北之途为主,东西之径为副焉。”长安——洛阳——扬州——江南道路,实为多数唐朝文人的成名路线,与其旅行路线、诗文传播路线是重叠的。这可用来说明唐朝
【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 第1页(共6页)】 W
A.科举制下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区域差异充实文人创作素材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
4.明后期,农田经营方式出现了自营到佃耕的趋向。至清前期,江南地区的地主甚至产生了“良田不如良佃”的认识,清政府和地方官员也发布调整主佃关系的措施,促进了农业中租佃关系的发展。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高产作物的广泛传入 B.个体农耕的长期延续
C.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动 D.赋税制度的不断调整
5.海外关于中国近代转型的研究,有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费正清“冲击一反应”模式,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者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余英时等人的“近代思想发展之内在理路”等观点。对这些学者的观点解读合理的是
A.不同的研究视角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B.相互矛盾的史料均不足为信
C.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的认同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6.1917年4月,李大钊指出:“国家必有其中心势力”,“由中级社会之有恒产者自进而造成新中心势力,以为国本之所托”才能谋统一与发展;1921年3月,李大钊又提出:“我们要考求俄罗斯革命的中心势力何在”,“要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事业,我们需迅速行动起来,建立‘共产主义’的‘C派大团体’”。李大钊的这一转变
A.表明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说明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出现分化
C.深受国内外政治形势的较大影响 D.体现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已明确
7.下图为1941年中国著名画家特伟创作的一幅漫画《搁浅》。该漫画
A.体现了中国政治动员存在独特优势 B.重塑了国民党政府的良好形象
C.助推了国共联合抗日局面最终形成 D.利于鼓舞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
8.马克思认为,“在唯物主义理论中,国家不被视为人们故意建立的有目的的组织,当然也不应该被理解为‘共同利益’的体现,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统治与剥削关系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这一理论的践行体现在
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9.考古学家在北叙利亚入海口的阿尔米纳考古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古希腊古风时代的陶器。阿尔米纳出土的石板首饰铸模具上的短桑葚式吊圆形耳环是叙利亚式的,这种耳环在公元前7世纪流行于克里特、塞浦路斯、腓尼基和叙利亚,此类装饰也出现在亚述、巴比伦和基泽。材料可用于说明
【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 第2页(共6页)】
A.叙利亚是各区域文明的源头 B.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开辟成效显著
C.和平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D.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10.公元前23年,奥古斯都屋大维辞去执政官职务的同时,推荐了两位共和派领袖为执政官,元老院则颁布特别法令,授予奥古斯都屋大维与执政官享有同等的权力。随后,其终身保民官的职务又再次得到确认。这一系列操作
A.协调了不同政治势力的利益 B.表明法律维系着帝国的兴衰
C.扩大了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 D.凸显帝国权力构建缺乏制衡
11.腓力四世即位初期(1285年),便计划将神职人员排除出国家司法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出生于市民群体、具备罗马法知识的世俗法学家。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教会法体系被废除 B.王权开始高于教权
C.城市利益受到重视 D.城市自治运动兴起
12.下表为1550~1750年西属美洲白银产量及流向表(单位:百万银元)。这可用于研究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的数量 运入东方的白银占欧洲白银比(%)
1550 3 3 (2~3) 67%~100%
1600 11~14 10 4.4 44%
1650 10~13 8~9 6 67%~75%
1700 12 10~12 8.5 70%~85%
1750 18~20 18~25 12.2 49%~67%
A.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的实施(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最终形成
C.西班牙成为商业强国的原因 D.欧洲与亚洲之间经济的交流与互补
13.1641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游历英国时,被当时英国书籍出版数量以及书店的数量震惊了,他看到英国宗教布道的集会上人们奋笔疾书的壮观景象。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说过,那个时候,许多男孩和女孩已经可以阅读一两次宗教经典。当时英国这一氛围
A.表明妇女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B.有利于推动社会思潮的进步
C.体现出神学已被人文科学替代 D.促进了西方科学革命的开始
14.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借助牛顿归纳法,提出对自然世界深入探究时,可靠的实验、精确的观察和具体的事实材料缺一不可,反对将人的感觉置于客观的自然世界之上。据此可知,狄德罗
A.坚持实用主义科学思想 B.认识到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相同规律
C.强调科学方法的综合性 D.认为理性对推动社会进步起决定作用
1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国会立法和对外条约是“最高法律”,这就是著名的“最高条款”。美国宪法学家凯思琳·沙利文认为,“只要它们(州)不从事签订条约、铸币、授予贵族称号,制定剥夺公民权的法案……可以以它们认为合适的任何方式规范它们公民的健康、安全、道德和福利”。这可用来说明美国
A.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缺陷 B.宪法着眼于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C.宪法实践面临艰巨挑战 D.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职权呈现张力
【高三 10月质量检测·历史 第3页(共6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5分。)
16.[中国古代的“中国观”](14 分)
材料一
据统计,载有“中国”一词的先秦典籍有25种,共出现178次。在这些使用中,其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类:作“京师”义,即指周天子所居的都城,出现9次;作“国境内”义,指国家的境内区域,共17次;作“诸夏领域”义,与“四夷”对称,即华夏民族所居的中原核心地带,出现次数最多,达145 次;作“中等之国”义,有6次。“中国”一词在秦汉时期最普遍的用法是与“四夷”并称。关于“中国”和“四夷”,在秦汉史料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书写模式”。第一种书写模式是“或在中国,或在夷狄”,此种模式多见于《史记》;第二种书写模式是“夷狄通中国”,《史记》《后汉书》中皆有表现。以地理范围而论,“中国”或指“京师”,或指“十二州”,但主要指“中原”或者“北方”。至汉代,“汉”作为“领有天下之号”的王朝之名,其统治的合法性不仅囊括了整个华夷,而且在超越了“汉国”的同时,也高居于“中国”之上。同时在“中国”内部的逐鹿天下过程中,受到“天命”眷顾的“国”才能“领天下之号”,以此由“国”晋升成为“王朝”。虽然王朝的实际统治范围是“有限领域”,但作为“领有天下之号”的“王朝之名”,其合法性所笼罩的却是“无限领域”,故而“王朝”在超越了“国”的同时,也高居于“中国”之上。
——摘编自刘洁《秦汉时期的“中国观”》
材料二
在对“何以中国”这一问题的追问中,对“中”字的探究始终是一个重要理路。阿城先生通过比对汉代画像砖上的种种图像造型、解读“宅兹中国”的相关理论,从而提出“中国”是一种“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观”,或可概括为是一种超越地理概念的“文明观”。
-摘编自姜岑《“何以中国”:建鼓释“中”说的共建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与先秦时期“中国观”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选取关于中国的任一观点,并结合汉朝以后的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8分)
17.[近代以来上海的城市建设](14分)
材料一
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四次辩论
年份 辩论参与者 辩论要点 辩论大背景 辩论结果
1843~1845 中英官员 议定界址,不许逾越 鸦片战争, 华洋分居,租界形成
1853 英国领事和西方商人 华洋杂居 太平天国(小刀会)运动 华洋杂居,租界几度扩张
1890~1912 地方士绅 上海城墙 清末地方自治、辛亥革命 城墙拆除,上海旧城边缘化
1928~1932 中外政府与社会各界 治外法权与租界的法律地位 北伐与国民政府成立 “大上海计划”及其部分实施
—摘编自[美]卢汉超《不得已的变革: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几次重大转折和辩论》
【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 第4页(共6页)】 W
材料二
1950年,解放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上海解放一年》的序言中提到“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一切的困难而建设起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上海和新中国。”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光明灿烂的新上海”到“五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再到“人民城市”的生成,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本质意义上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相吻合,更是对上海乃至全国城市治理实践经验的历史回顾与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共成长,带领着人民以实践品格和理论创新回应着上海如何发展,走何种现代化道路的问题。正如学者郑崇选所说:“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虽然可以在客观形态指标上借鉴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的经验,但上海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上海,不可能成为中国的纽约、伦敦或巴黎”。
——摘编自郭思恒《从城市到精神——上海城市现代化道路与理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四次辩论的共同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18.[古代、近代西方的体育教育](15分)
材料一
在古代希腊,斯巴达的孩子七岁后就要离家进行艰苦的军事生活,他们必须学习投枪、掷铁饼、跳跃、角力、赛跑、游泳、游戏、音乐舞蹈,并进行一些兵器和拳击练习。雅典的孩子七岁后就要在体育学校接受初等教育,如轻微的体操、玩球和游戏,到十二三岁后开始竞技训练,雅典青年通过参加公共集会、庆典、法庭、神庙、体育场、人民大会等各种社会组织,受到政治、道德、传统以及美的教育,在18到20岁接受国家军事训练后,他们成为全权公民。文艺复兴时期,新型城市的一些教育家们试图以现代人的发展为基础重建体育教育体系,康帕内拉认为“美是由内而外的气质表现,思想的美要靠科学文化知识,而外形的美要通过体育来打造。”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将体育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如在绘画、雕塑等作品中出现了运动员的形象和体育场景,这不仅展示了人体的力与美,也进一步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人体运动的原理,对人体的解剖学、生理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后来体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为科学实验和观察提供了实践机会,促进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摘编自罗善瑜《人的发展:西方体育教育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教育名著《爱弥儿》,首次使用了“体育”一词。卢梭的体育教育观思想主要是培养自然人、自主人;充分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要求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强调自然的游戏活动;重视身体活动的智能因素,反对机械呆板的教育;提倡儿童早期体育,身体的发展是感官和理性发展的前提。体育教育从边缘逐渐成为欧洲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都设置了体育课程。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还引入了新兴的运动项目,如攀岩、滑板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
【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 第5页(共6页)】 w
求。女子体育项目逐渐增多,女性在体育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特殊群体如残疾人、贫困儿童等的体育教育受到社会重视。杨氏是德国体操的创始人,被称为德国体操之父,他创立的体操体系具有强烈的军事性质,目的在于提高德国青年的体质和力量,为当时德国的统一而做准备。而林氏体操是在瑞典面临法、俄两国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因而同样具有强烈军事色彩和民族特性。美国率先在1880~1920年间开始在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引进竞技体育,整齐划一的跑道、计时精确的秒表、标准严格的规则,整个竞技体育无不体现出理性精神的烙印。竞技运动从根本上来说是工业文明竞争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大众体育也逐渐兴起,城市中的公园、健身房等体育设施的建设,为大众提供了便利的体育锻炼场所。
摘编自于华《理性的抗争:对16世纪以来西方体育教育思想的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与古希腊体育教育观的不同,并简析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教育观出现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以来欧美体育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近代西方体育教育给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带来的启示。(3分)
高考直通车试题库
19.[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12分)
材料
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350~1500年) 提出振兴欧洲的纲领,建立驯服危机的统一战线(市民阶级与君主结盟)以及建立维持秩序必需的新君主制
第二阶段 (1500~1650年) 通过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摧毁封建体制,把欧洲推向近代社会
第三阶段 (1650~1800 年) 反专制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政治体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摘编自朱孝远《欧洲涅槃:过渡时期欧洲的发展概念》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近代西方的社会转型”,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 第6页(共6页)】 W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B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姜寨仰韶文化早期聚落房屋布局呈现凝聚式和向心式分布特征,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组织比较严密,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管理机制来协调和组织人们的集体生活。各个房屋的居民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协作,共同维护聚落的稳定和发展,或许已经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结构,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以姜寨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的特点,而非强调中华文明起源,故排除A 项;姜寨聚落虽然有较为复杂的布局和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但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城市一般具有以下特征:较大的人口规模、明确的功能分区、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排水系统等)、较为复杂的行政管理体系等,故排除C项;仰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现象。阶级对立现象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晚期,故排除D项。
2. A 考查先秦、秦汉时期的文化。在汉朝,无论是“抒下情而通讽谕”还是“宣上德而尽忠孝”,都与《诗序》中所强调的功能有相似之处。这表明汉朝在文化传承方面,继承了先秦时期以诗歌(包括“雅”“颂”所代表的诗歌传统)来反映政治和道德的传统。汉朝以赋表达对帝王盛德的赞美以及对忠孝的宣扬,又类似于“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种继承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文学体裁——赋中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而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体现了汉朝文学的繁荣以及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这反映了汉朝文人对自身文化成就的自豪和对时代精神的积极表达,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取士政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赋的传承与创新,而不是强调士人固守传统意识,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3. C 考查唐朝政治、经济。唐朝定都长安,政治重心在西北内陆,但战略腹地在东南八道,显示出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地区转移。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文人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南方地区。南北自然景观的巨大差异为他们的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经济重心南移使得南北经济活动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也成为文人创作的重要素材。故C项正确。尽管江南文化在唐朝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但唐朝的主流文化仍然是以长安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故排除 A 项;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B项;唐朝时期,虽然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有一定分离,但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如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充实官僚队伍、设置道等行政区划加强管理、派遣官员到地方任职等,仍然保持着对地方的有效管控。文人的活动和诗文传播路线与这条道路重叠,说明中央与地方在文化等方面存在着积极的互动,而不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故排除D项。
4. D 考查明清时期租佃关系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不断调整,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赋税改革,将部分丁役摊入田亩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与土地的依附关系,使得租佃关系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组织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会出现农田经营方式从自营到佃耕的趋向以及主佃关系的调整,故D项正确。外来高产作物的种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食产量,但这并不能直接导致农田经营方式从自营转向佃耕以及租佃关系的快速发展,且这属于外因,故排除 A项;“个体农耕的长期延续”是材料内容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排除B项;C项表述中“根本变动”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 A 考查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及史学理论。费正清的“冲击一反应”模式强调西方冲击对中国近代转型的作用;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注重中国内部因素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余英时等人的“近代思想发展之内在理路”突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些不同的观点反映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形成了对历史的多元解读,故A项正确。费正清、柯文、余英时等人的观点聚焦于思想文化内部的演变,共同构成了对中国近代转型的多维度认识,不能因为他们观点的差异而否定各自所依据史料的价值,故排除B项;这些观点的变化主要反映了海外学界对中国近代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这更多是学术研究方法、视角和理念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的认同”,故排除C项;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同一历史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评价,这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因为时代近就会有更客观的评价,故排除D项。
6. C 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大钊超越了此前的“中级社会”说,他所强调的“C派大团体”,指的是即将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他坚信即将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能成为引领中国走向光明未来的新的社会“中心
【高三 10月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 第1页(共4 页)】 w
势力”,李大钊认识的这一转变与中国社会当时面临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即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腐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传统的社会改良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启示,促使李大钊将目光投向了共产主义,故C项正确。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第一次转移发生于1927年,故排除A项;李大钊的思想转变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在探索中国未来道路过程中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但从材料中无法得知这是分化的开端,故排除 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明确是在秋收起义失败,井冈山会师之后,故排除 D项。
7. D 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漫画可知,画面是一艘悬挂日本国旗的“日本丸”军舰,“搁浅”在两块巨大的礁石上。礁石上写有“持久战”和“全面战”的字样。“日本丸”军舰的搁浅,象征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上陷入了困境,他们妄图迅速征服中国的野心遭遇了重重阻碍,无法得逞。而“持久战”和“全面战”字样的礁石,则代表了中国采取的正确抗战策略。在当时的形势下,这幅漫画有利于鼓舞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故D项正确,排除B项。战争漫画是很多国家采用的宣传手段,因此无法体现中国的独特性,故排除A项;国共联合抗日局面形成于1937年9月,故排除C项。
8. B 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强调了国家的本质并非单纯是人们有意构建的有目的组织或共同利益的体现,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统治与剥削关系的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法律手段,努力构建一个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对马克思关于国家本质的理论进行了积极的回应和实践,主要包括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实施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等,故B项正确。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和1958年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A、C、D三项。
9. D 考查古代世界文明交流。阿尔米纳遗址中发现大量的古风时代的古希腊陶器,表明希腊文化在地中海东部地区有着显著的影响力,其陶器的传播反映了当时贸易往来的频繁以及文化交流的活跃。而石板首饰铸模具上出现的叙利亚式短桑葚式吊圆形耳环,在多个地区流行,这显示出叙利亚等地的文化元素也在广泛传播,被其他地区所接纳和采用。这种文化元素在不同地区的共同出现,说明古代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并非孤立和偶然的现象,而是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特点,故D项正确。“北叙利亚入海口的阿尔米纳考古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古希腊古风时代的陶器”强调的是古希腊文明对叙利亚地区的影响,不能由此证明“叙利亚是各区域文明的源头”,故排除 A项;此时丝绸之路尚未开通,故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商业活动促进文明交流,没有涉及文明交往的其他途径,无法得出C项结论,故排除。
10. A 考查古代罗马元首制。屋大维通过辞去执政官职务来缓和与共和派的矛盾,同时元老院也认可他的特殊地位和权力,这种权力的再分配是为了避免政治冲突的激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元老院颁布特别法令授予奥古斯都权力以及对其终身保民官职务的确认,这些行为都是在罗马法的框架内进行的相关政治操作。仅根据这一材料不能说明罗马法维系着帝国兴衰命运,它只是反映出罗马法在帝国发展过程中的部分作用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罗马贵族对法律解释权有所扩大的相关信息,更多的是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与变化,故排除C项;奥古斯都辞去执政官职务并推荐共和派领袖担任执政官,这显示出共和制因素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存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相互妥协。元老院能颁布特别法令,说明元老院在权力结构中仍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并非奥古斯都完全独揽大权。这一过程体现出权力制衡机制在发生变化,但不能简单说权力缺乏制衡,故排除D项。
11. C 考查中古时期的王权与教权。将神职人员排除出国家司法系统,打破了长期以来教会在司法领域的主导地位。教会的利益往往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等传统利益相关联,而城市利益则更侧重于商业、手工业等新兴领域。这一改革调整了社会利益结构,使城市利益在国家政治和法律层面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法国国王企图将神职人员从国家司法体系排挤出去,是王权与教权斗争的冰山一角,不是教会法退出国家司法体系,故排除 A项;13世纪的法国,教权高于王权,故排除B项;法国国王此举是对教权的一种挑战,目的是建立一个以王权为核心的一元化的司法体系,而不是基于城市自治的考量,故排除D项。
12. D考查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从表格信息可见,大量白银流入东方,说明欧洲对亚洲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需求。欧洲可能需要亚洲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而亚洲对白银这种货币的需求也比较大,这体现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经济的互补性,故D项正确。工业革命后欧洲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属美洲来到欧洲的白银,又以购买奢侈品和工业品的形式流到英国、荷兰、中国等国家,西班牙商业强国地位终被荷兰、英国所取代,故排除C项。
【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 第2 页(共4 页)】 w
13. B考查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据材料可知,当时英国书籍出版数量多、书店多,人们在宗教集会上奋笔疾书,许多孩子可以阅读宗教经典,这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文化氛围浓厚,民众读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这种文化氛围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和交流,进而推动社会思潮的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特别强调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故排除 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西方科学革命开始于16世纪,而材料所述为17世纪,故排除D项。
14. C 考查近代科学革命及其影响。狄德罗借助牛顿归纳法,强调在探究自然世界时,可靠的实验、精确的观察和具体的事实材料都不可或缺。这反映出他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视,认为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深入、准确地认识自然世界,故C项正确。材料展示狄德罗自然理性思想的形成过程,反映的是科学革命对人类世界观的变化的深刻影响,不是“实用主义”,故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中“决定”一词说法错误,故排除。
15. B 考查美国民主政治。“最高条款”确立了宪法、国会立法和对外条约的最高权威性,为整个国家提供了统一的法律基础和行为准则。这避免了联邦与州在重大事务上出现根本性的冲突和分歧,确保了国家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凯思琳·沙利文的观点意在明确各州在特定限制条件下的自主权力范围。这种明确的权力划分可给予各州一定的自治空间,使其能够根据本州特点和需求制定政策,满足了各州对于自主性的诉求。总之,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利于维护整体利益,故B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职权呈现张力,主要体现在双方权力范围的模糊性、政策目标的差异、资源分配的竞争、政治理念的不同、法律冲突,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16.(1)不同:所指范围的扩大:先秦时期,“中国”强调的是华夏民族的中心地位;秦汉时期,“中国”不仅包括华夏族和中原地区各族,边疆的少数民族也被纳入“中国”的范畴。民族认同的变化:先秦时期,华夏族自我认同强烈;秦汉时期,华夷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中国”的民族认同更加包容。文化内涵的丰富:先秦时期,“中国”的文化内涵主要是指华夏文化,并以此“礼”泛指华夏文化;秦汉时期,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2分,任答一点即可)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感的增加;区域文化交流的加强。(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示例:
观点:“中国”是一种超越地理概念的“文明观”。(2分)
论证: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如郡县制等,并不断加以完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更为完善的官僚体系。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后世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虽然在具体的制度形式上有所变化,但中央集权的核心原则一直得以保持。这种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创新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成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汉朝以后不断发展,从耦犁到曲辕犁等农具的改进,以及灌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这一农业文明模式在包括边疆地区的全国范围内推广,体现了“中国”文明在经济领域的辐射作用。从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到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繁荣,“中国”的经济模式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格局。无论是内陆的商业贸易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都体现了“中国”经济文明的开放性与整合性,这种经济文明的发展超越了地理空间的简单划分。儒家的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在汉朝以后深深扎根于社会各个阶层。其倡导的“仁政”“德治”等治理理念成为中国古代王朝治理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些治理理念不仅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和实践,还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产生了影响。这种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中国”作为一种文化共同体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汉以后,中国的哲学思想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思想流派的精华,如佛教的禅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这种哲学思想的融合与创新体现了“中国”作为一种哲学文明的开放性和创新性。(4分)
综上所述,汉朝以后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是一种超越地理概念的“文明观”。中国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制度、文化、对外交流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发展,都体现了“中国”作为一种文明共同体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这种“文明观”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为今天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资源。(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共同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埠通商带来的城市转型;中外势力的交织与冲突;城市管理与发展的需求;思想观念的变革与觉醒。(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紧密结合;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创新发展;城市功能不断拓展与完善;经济发展的不断升
级与转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4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战略的支持;历史机遇与地缘优势;海纳百川、勇于创新的城市精神的引领;科技与人才的支撑;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不同:教育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古希腊的体育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公民的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和军事性,以服务于城邦的军事和政治需要;文艺复兴时期,重点在于通过体育教育使个体获得身体解放,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更加多样化,更强调体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体育价值的认知不同:古希腊认为体育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文艺复兴时期,更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和现世价值。(2分,任答一点即可)意义:有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激发个人潜能与自我意识;提升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推动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促进了体育科学与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弘扬了人文精神,促进了艺术与体育的融合。(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理念逐渐科学化;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普及化与公平性;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并重。(2分,任答两点即可)背景:启蒙运动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民族主义的兴起;近代科学的进步;社会改革运动的开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3)启示:淡化传统的工具理性色彩,加强体育基础理论创新;克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遵循体育发展内在规律;坚持主动思变和应变求变,深化体育领域改革创新;承续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推动中外体育思想交流互鉴。(3分,任答两点即可)
19.【评分标准】
(1)论题:(2分)
①没有论题或不是材料中得出的论题不得分。
②根据材料,概括提出的论题合适准确者得2分,余者酌情给分。
(2)阐述:(10分)
①能准确全面论证观点,至少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论据者得8分,余者酌情给分。
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楚、文字通顺,得2分,但全题不得超过12分。
③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答案仅供评分及答题参考。
示例:
论题: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西方社会近代转型。(2分)
阐述: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以民主、平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国家权力逐渐从君主转移到议会。资产阶级革命强调法治,以法律取代了封建时期的特权和随意性统治。例如法国颁布的《拿破仑法典》,确立了一系列现代法律原则,如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等,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革命后,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为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权力,能够制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例如,英国工业革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迅速开展,推动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资产阶级革命使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资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传统的封建贵族地位下降。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社会观念的巨大转变,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例如,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传遍欧洲,对封建等级制度和传统观念形成了强烈冲击。资产阶级革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资产阶级对新技术的需求以及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科学研究的活跃和技术创新。(8分)
总之,17~19世纪欧美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促进了西方国家社会的转型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高三 10月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4 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