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B A C D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C B D B
17.(1)创新之处:西周实行分封制。创新目的:加强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2)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措施:实行推恩令,诸侯国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诸侯国必须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它子弟作为诸侯国,建立较小的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18.( 1)原因:豪强地主的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使皇帝无力控制地方;少数民族势力的割据。
(2)要素:短暂统一或局部统一的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逐步缩小。
19. (1)现象: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影响:井田制瓦解,推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开明的统治政策。
(3) 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0.论题:唐朝举世瞩目的文明成就有助于树立国民文化自信。
论述: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保障,唐代科技文化成就举世瞩目。唐朝发展了科举选官,推动崇尚教育的社会风气形成,考试的选才方式被当时东亚文化圈采用,并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科技发明成就突出,雕版印刷出现推动文化的传播,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诗歌创作在唐代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李白、杜甫等杰出的诗人。绘画吸收外来风格,画风雍容华贵,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题材多样,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唐朝文明世界领先,影响周边国家的发展,日本等多国家数次派遣唐使学习中华文化,为本国文化繁荣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总之,唐朝的文化繁荣加深了国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庆阳二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卷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2单元;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在地理环境上属于晋南地区。考古发掘出土了不少精美玉器,既有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玉器风格的玉壁、玉琮;也有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环特征的中孔为桃形或梨形的随葬玉环;还有类似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大双耳罐。该考古发现( )
A.证明了史前各区域文化交流频繁 B.印证了玉器是最早出现的文明要素
C.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D.说明了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2.考古人员在内蒙兴隆洼遗址清理出距今8000多年前的170余座半地穴式房址,这些房址排布均匀,遗址外围以围壕环绕。考古人员在遗址内筛选出1500多粒碳化粟和黍的种子,还发现了许多石铲、石磨盘、石磨棒、陶器等器物。据此可知当时( )
A.原始人群采集狩猎迁徙不定 B.聚落之间军事冲突频繁
C.居民已定居并从事农业生产 D.阶级分化贫富差别明显
3.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cè)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4.韩非子认为:“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这一观点( )
A.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B.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
C.表明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注重伦理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重建
5.西周分封制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序,决定了人们之间相对稳固的社会关系。但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的频频发生,促进了孔子“克己复礼”、老子“小国寡民”主张的提出。先秦诸子的这种情绪主要反映了( )
A.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 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后
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D.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6.尽管今天所有的中国居民都可以追溯为“中国人”,这个词汇对于前帝国时期却是不恰当的。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这表明秦的统( )
A.促使华夏族形成 B.推动了民族交融
C.增强了国家认同 D.消除了六国隔阂
7.“朕”在先秦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就是“我”的意思。但自秦朝以后“朕”成了皇帝的专有自称。这一现象体现出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
A.皇位世袭 B.皇权至上 C.皇权神授 D.皇帝独尊
8.汉初,齐鲁是受《诗》《春秋》等五经影响最主要的地区。汉武帝时期设置五经博士,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私学盛行、学校林立,五经影响到全国。这主要因为( )
A.儒学自身的调整 B.政治统治思想的转变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9.察举制,主要参考乡间评议由地方官推举人才;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官由中央职官兼任,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亲自参与人才的考试。这种变化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有利于选官标准的优化
C.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 D.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
10.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时,允许民间铸钱、治铁、煮盐。吴王刘濞因其领地有铜山,可以铸币,又可用海水煮盐,后招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在一起,最终叛乱。出现此现象的根源是( )
A. 汉初商品经济发展 B.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
C. 汉文帝的昏聩无能 D.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
11.南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江东部的会稽地区,成为著名的产粮区。这表明( )
A.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B.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C.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D. 江南农业发展鼎盛
12.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邪王氏兄弟辅助下,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晋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该历史现象体现东晋政治的显著特点是( )
A. 君权强化 B. 士族专权 C. 文官政治 D. 藩镇割据
13.以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该时期“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14.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是唐朝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 B.纳银代役,叫“庸”
C.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 D.交纳定量的谷物,叫“租”
1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 )
A.削弱皇权 B.缩小地方权限 C.扩大地方权限 D.加强皇权
16.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该诗解读正确的是( )
A.指出了隋朝灭亡的根源 B.蕴含了历史的鉴诫价值
C.否定了隋炀帝的历史功绩 D.说明了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17.(14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材料二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水(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到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创新之处。这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是什么?并分析其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汉承秦制”中的“秦制”指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材料中问题的?(6分)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摘编自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6分)
19.(16分)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时期魏墓中,一次出土了160多件铁器,其中有铁农具58件,数件“V”形犁或铁犁冠被发现。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东晋时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房玄龄《晋书》
材料三 唐代租庸调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此制的最高用意,在为民制产,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可以推断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对土地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的推行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20.(12分)【中华文明与文化自信】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请选取中国某一朝代或某一时期,围绕“中华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