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湖北省广水市第二高级中学高2024--2025学年上学期十月月考
高三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考试范围:
高中全部高考内容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一观点强调(  )
A.自然无为利于治国理政
B.道过于浑厚以致无所作为
C.崇古尚德推动国家安定
D.诸侯通过非战以适应社会
2、东晋南朝时期,政府在南渡而来的侨居的人口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侨州郡、县,如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今南京江乘县境内设立南琅琊郡,刘宋时期设立的南徐州、南豫州等。这一举措(  )
A.导致士族门阀势力兴起 B.表明国家重新归于统一
C.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D.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
3、皇统五年(1145年),金熙宗诏令将女真、契丹人迁至关内,“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其耕种谋生,若遇出军,给其钱米。内迁民户分布于燕山之南,淮陇之北,所居不在州县,筑寨于村落间。这反映出金朝(  )
A.民族间差异逐渐消亡   B.社会封建化进程加快
C.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 D.全面借鉴宋朝的军制
4、王夫之认为秦朝“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宋朝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最终惨败于女真和蒙古,“生民以来未有之祸,秦开之而宋成之也”。王夫之意在(  )
A.批判君主专制的弊端
B.强调宋朝对秦制度的继承
C.宣扬经世致用的主张
D.探讨地方行政制度的优劣
5、明清“民本”思想,以传统的“民本”为旗帜,着力探讨重民、养民、富民、教民等基本内容,还倡导公天下论、平等论、限君论、“以民治民”论、“以民养民”论、崇私论、义利并重论、保富论,从重教化到重知识等。这说明明清“民本”思想(  )
A.成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B.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C.体现近代民权主义的本质
D.继承并传播传统民本思想
6、洋务运动早期军用制造业“所需钢、铁、木、煤各项工料,均来自外国”,洋务派认为“且恐不可常恃”“与其购自外洋,不若采自中土”“1874年(同治十三年)海防议起……(光绪元年)上谕直隶磁州、福建台湾试办开采煤铁以济军需”。到了洋务运动中期,大多数民用企业实行独立核算,“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洋务民用企业的这一变化(  )
A.使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变
B.源于中国海防危机加剧
C.加速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
D.得益于政府的政策调整
7、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动武装起义,在联合下层民众的基础上,通过占领重要城市进而建立苏维埃政权。这一主张(  )
A.未能认清中国革命发展实际
B.巩固了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
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
D.强调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8、1960年11月18日,李富春在全国第九次计划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要讲综合平衡,要有全面观点,强调要贯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必须全面安排,综合平衡,使计划指标符合实际需要的比例关系,符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一主张旨在(  )
A.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总结“大跃进”的深刻教训
C.进一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
9、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到1984年,中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增长率高于城市居民。1985年以后,中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则远远低于城市居民,这导致了严重的城乡贫富分化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表明(  )
A.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倒退现象
B.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C.国家对城市的支持力度远超农村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10、西汉长安城有24.6万居民,王公贵族多住城内,平民百姓大部分住在外城,集贸市场在固定位置,城内道路有专员进行打扫、还设立公共厕所,有专职机构在道路民宅旁植树,不得随意砍伐。据此可知,汉代(  )
A.城市规划与发展注重地理环境
B.城市建设与管理遵从儒家礼制
C.城市规划与卫生环境有所改善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繁荣
11、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明显发展
B.丝绸之路见证了不同文明的激烈碰撞
C.丝绸之路保障了河西地区的和平稳定
D.经贸活动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12、“宗教改革”原是针对当时教会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新教徒”的原意是指罗马教会的“抗议者”。马丁·路德与加尔文都没有将自己看作新教的创始人,可他们却不知不觉做了革命家。该观点旨在强调宗教改革(  )
A.促进了民族国家形成 B.违背了改革者的初衷
C.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D.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13、早在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重视殖民地的铁路建设,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到1913年时,已在殖民地共建铁路达10万余公里。1914年,仅印度铁路网的总长度高达35 285英里,远远超过了英国本土的铁路网。英国此举意在(  )
A.密切英属殖民地间联系
B.扩大英国海外殖民版图
C.构建全球交通网络系统
D.强化英国对外资本扩张
14、甘地时常劝诫人们用家里纺的布代替进口的机制织物,也曾系上一条布腰带,当众操作纺车,还号召人们亲自到海滨取水制盐。甘地此举旨在(  )
A.振兴印度民族工业
B.削弱英国统治的经济基础
C.宣扬非暴力的思想
D.动员民众投身于民族斗争
15、有学者一针见血地说,“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尽管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无疑有正面效应,但从第三世界的角度看,东欧剧变后资本主义全球化在理论和实践上最轰轰烈烈的近10年间实质上是对第三世界重新殖民化的过程。该学者意在说明(  )
A.第三世界重新变成了新殖民地
B.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C.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亟待建立
D.经济全球化其实是一个大骗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5分)
材料 1880年,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一石激起千层浪,刘铭传的奏议引发了一场朝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壁垒双方,旗帜鲜明。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除此之外,洋务派还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同时,也有官员对修筑铁路极力反对。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
这次论战,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金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刘铭传修建铁路的主张虽然夭折,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
——摘编自曾凡炎《洋务派对
中国早期铁路建设的贡献》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2分)
材料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经历了两次政策突破。第一次发生在1978年12月至1980年9月,即从中央明确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到允许特别贫困地区可以包产到户,但是,依然将包产到户归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理论上给予根本否定。第二次发生在1980年9月至1982年1月,即明确规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再限制在特定贫困地方,而可以由农民自主选择,在政治理论上也认定为属于社会主义,进而提升为“农民的伟大创造”。
——摘编自赵树凯《农村改革第一次政策突破》
材料二
——摘编自魏后凯、刘长全《中国农村
改革的基本脉络、经验与展望》
(1)据材料一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的政策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及对农民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
材料一 不列颠人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所遭受的一切灾难表现出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要深重得多……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 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二 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认为,一些殖民地的独立是宗主国自愿结束殖民统治的结果。例如,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就在一次讲演中宣称:“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下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
——摘编自2019年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历史发展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探讨二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14分)
材料一 在佛兰德,13世纪时乡村工业就已成为城市行会手工业的重要竞争对象。15世纪时英国东南部、德国南部、法国北部、阿拉贡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乡村工业的兴起,15世纪中后期,一些地方的乡村工业已较为普遍,并形成一些生产中心。从15世纪起,从东欧流入西欧的大宗商品(谷物、木材,后来还有羊毛)不断增多……而从西欧流入东欧的纺织品(包括奢侈品和中档织物)、盐、酒、丝绸等也日益增多。14、15世纪里,西欧经济发展重心开始西倾,商业网也出现西移迹象,里斯本、塞维里亚、伦敦、巴黎、布鲁日安特卫普迅速发展。以前,我们习惯上把中世纪看成黑暗的中世纪。实际上,由于经济、政治生活都具有竞争性,西欧中世纪的技术的应用与传播速度相比较而言是很快的。特别是中世纪后期,这方面的进展相当明显。
——摘编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
世界市场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新论》
材料二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一种组织创造和制度创新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在经济领域进行,但它对其他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区域经济组织内部,大家遵循共同制定的制度,就经济领域的问题进行讨论协商,甚至可以超出经济范围,就相互之间的一些政治外交领域的敏感问题展开讨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自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古晚期经济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2、D 3、B 4、A 5、B 6、C 7、A 8、D
9、D 10、C 11、D 12、C 13、A 14、B 15、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答案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西学东渐的影响;小农经济的思维模式。(任答四点即可)
争论焦点:修建铁路对清朝统治的影响。
观点及原因:洋务派支持修建铁路的原因:修筑铁路有利于国计、军政、京师、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招商轮船和行旅等,有利于富国强兵,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保守派反对修建铁路的原因:保守派认为修建铁路有害风水,扰乱民生;有害课税;导致清政府财政匮乏;有害国防,会丧失主权等。
评价:这一争议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上应对列强侵略时,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和保守派的严重分歧。洋务派的主张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保守派的主张则体现了封建顽固派的迷信和愚昧,具有落后性。
这启示我们:在社会变革中,要勇于解放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7、(本题14分)答案 
(1)转变:从不允许包产到户和分田单干到允许特别贫困地区可以包产到户再到允许农民可以自主选择,包产到户不再限制在特定贫困地区。
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束缚;农民生活水平低下。
(2)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乡镇企业。
影响: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18、(本题14分)答案 
(1)影响:破坏性:破坏了印度传统社会,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带来深重灾难;建设性:带来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印度社会进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之,英国的殖民侵略对印度造成双重影响,但是破坏性是主要的。
(2)主要原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不可阻挡;殖民地人民的持续斗争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力量的衰退,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的推动;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旧的殖民方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19、(本题14分)答案 
(1)乡村工业兴起,并形成一些生产中心;西欧的生产区域化程度不断加强;西欧经济发展重心和商业网西移,兴起一批工商业城市;技术的应用与传播速度加快;近代化的曙光初现。
(2)经济区域集团的形成,为各国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减少和解决成员国的矛盾和摩擦;有利于地区和国际形势的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国家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向产生重大影响(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