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西省名校2024-2025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历史(答案)

2024-2025学年山西名校十月联合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陶寺遗址中,彩绘陶器作为重要的礼器之一,主要出现在大型墓与中型墓当中。其纹饰中有龙纹(如图1所示)等充满神秘气息的图案,此类陶器的制作工艺繁复,要先后经过制坯、彩绘、烧制等众多工序。据此可推知,当时
A.礼法制度初步形成
B.手工技艺传承有序
C.神权至上观念萌发 图1
D.社会分工逐步深化
2.在尧舜禹时代,部族联盟成为高于各地部族和邦国的政治实体,成为大家进行自身认知与定位的首要前提。与此同时,最高首领的祖先地位不断提升,直至成为联盟的公共神灵。这
A.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B.为国家诞生创造了条件
C.说明“万邦”时代基本终结 D.表明当时神权高于王权
3.甲骨文是商代晚期最主要的文字,考古发现的卜骨数量众多,共计十多万片,主要记录了商王室的占卜信息,也可见很多邦国部族的族徽名称。甲骨文约4000个单字,反映了文字符号系统的基本构成。由此可见,甲骨文
A.经历了由繁至简的发展历程 B.记载了商朝由盛转衰历程
C.体现出商朝国家机构的完善 D.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4.图2信息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下
A.中央直接管控地方 B.诸侯在其封国享有很大权力
C.周朝统治长盛不衰 D.井田制产生并得到长足发展
5.图3所示是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分布情况。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图3
A.生产力水平提高 B.江南大规模开发
C.工商业空前繁荣 D.各国经贸往来多
6.表1所示为战国时期韩国申不害变法期间实施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表1
变法内容 具体措施
整頓强族 褫夺侠氏、公屋和段氏三大强族的特权,没收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
整领吏治 加强对官吏的整领、考核与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搜官”
簦编军队 将贵族私家素兵收编为统一的国家军队,并对其进行严格训练
A.推动了社会全面转型 B.根除了贵族阶层特权
C.顺应了君主集权要求 D.稳固了韩国霸主地位
7.据统计,考古发现的刻有秦始皇诏书的度量衡器已近百件。为保证“器械一量”,中央除制造大量有统一量值的度量衡器发放到全国各地外,还规定各地使用的度量衡器,要由官府来校准,至少每年一次。所有新发放的度量衡器在正式使用前都必须先经过校准。这说明秦朝
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B.重视巩固统一局面
C.彻底铲除六国势力 D.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8.秦王朝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后征服的地方,像“河南地”、五岭以南等(当时被称为“化外之地”,人心不稳),必须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为此,秦朝在这些地方实行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都护府
9.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乘势将各王国支郡、边郡收归中央,削去诸侯王各项特权,仅允许其收取税租,还将其王国交由内史治理,使王国地位降格,与汉郡实质上无差别。这些措施
A.阻碍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B.使西汉由郡国并行变为郡县制
C.为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基础 D.促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10.汉武帝时期,“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A.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权威 B.防范外戚权臣,制约宦官权力
C.分割丞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D.选拔基层官员,提升行政效率
11.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医药方有三十多个,涵盖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多个领域。这些处方中所列药物近百味,部分药方详细记载了病名、病状、药物、剂量、制药方法、服药时间、用药方式、针灸穴位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由此可见,汉代
A.中医临床实践经验较为丰富 B.统治者重视医学研究与传承
C.医疗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医学发展研究注重理论创新
12.据表2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表2
资料 资料出处
西晋“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篮之宝,可贵教世” 《晋书》
南朝“(建康)小人率多商版,······市虚列肆,埒(等)于二京(长安、洛阳)” 《隋书》
刘宋时“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昊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A.江南城市经济得到发展 B.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C.北民大量迁入南方地区 D.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13.伴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原地区。这些鲜卑人涌入中原后仍保留着传统习俗,且不擅农业。在此情况下,北魏孝文帝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这些措施旨在
A.改革鲜卑旧俗 B.缓和阶级矛盾 C.促进民族交融 D.巩固政权统治
14.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在关中等土地丰饶之地建造了黎阳仓、永丰仓、常平仓等大型粮仓。其中有的粮仓储粮能力可达三千多万斤,足够供八万人食用一年。隋代大量粮仓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A.兵役徭役沉重 B.农业恢复发展 C.商品经济活跃 D.粮食管控严格
15.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又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带去大批手工业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这些举措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保证了丝路畅通
C.拓展了唐朝版图 D.促进了民族交融
16.安史之乱后,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大多依旧服从中央政府,向中央缴纳赋税。而河北一带的藩镇,在割据一方的同时,又尊奉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且仍“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表明当时
A.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影响力 B.藩镇难以立足
C.藩镇实力壮大完全脱离朝廷 D.政府财赋增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在这些文物当中,部分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一方面具备中原地区夏文化的鲜明特点,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周边地区民族文化的元素。比如,有一类青铜鼎鼎足的造型与中原地区传统青铜鼎的鼎足存在差异,更趋近于南方民族地区的风格。
-摘编自孙森《夏商史稿》
材料二
在河北藁城的台西商代遗址中,出土了许多精美的文物。其中,一些丝织品和漆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纹饰风格与北方草原民族的同类物品有着相似之处。经考证,这些物品极有可能是通过贸易或者文化交流等方式传入中原地区的。
-摘编自许宏《“连续”中的“断裂”-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夏商时期中华文明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政治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关系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秦朝统一后兴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如修筑长城,建造宫殿等。有学者指出,秦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而服役的人数总计不少于300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秦王朝为获得更多劳役和赋税,制定严刑峻法。班固指出,秦朝“法令烦懵,刑罚暴酷,轻绝人命,身自射杀,天下寒心,莫安其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民唯有揭竿而起,推翻暴秦。隋朝同样如此,隋炀帝营建东都,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劳民伤财,激化了社会矛盾。至于法令,隋文帝时规定,盗钱一文者处死,炀帝时尤甚。随着阶级矛盾激化,人民起义推翻了隋朝。
汉唐王朝目睹农民起义战争的伟大力量之后吸取了秦隋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在建立之初便改弦更张,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稳定封建秩序,巩固封建体制下的中央集权制,恢复社会经济。汉唐王朝还减轻赋税徭役和人民负担,废除严苛法律,促使国家自耕农正常生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文化繁荣发展,国力强盛,从而出现了汉初的“文景之治”和唐初的“贞观之治”。-摘编自闫学军《秦隋王朝速亡政治原因之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秦隋王朝灭亡的相似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隋王朝短命而亡对汉唐初期统治者治国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皇室内部就爆发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到西晋永康二年(301年)斗争演变为大规模的混战。匈奴等少数民族乘机而起,推翻了西晋统治,建立了各自的政权。中原再次成为烽火连绵的战场。从4世纪初的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到5世纪中叶的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北方民族矛盾尖锐、气候变冷和强制迁移等因素,使从黄河流域南迁的移民络绎不绝,余波一直持续到南朝陈前期。
-摘编自葛剑雄《今天中国人口分布,史上三次大南迁已埋下伏笔》
材料二
西晋永嘉之乱持续到西晋灭亡,北方广大人民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人口与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随着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加上江南地区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南朝前期,宋武帝与宋文帝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缔造了元嘉之治,社会安定。农业方面,江南农田面积不断增加,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使江南农业向着精耕细作方向发展。手工业方面,主要体现在纺织、矿冶、造船等行业突出发展,而制盐、制瓷、造纸等行业也有所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南方许多政治中心也都是商业中心。
-摘编自周进《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作用与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西晋至南朝前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周王室衰微,社会剧烈动荡,诸侯纷争不断;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士阶层崛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4-2025学年山西名校十月联合考试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D【解析】陶器制作工艺繁复,先后经过制坯、彩绘、烧制等众多工序,这表明陶器制作需要不同的人分别承担不同的工序,说明当时社会分工逐步深化,故选D项;礼法制度通常涉及更广泛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仅从彩绘陶器出现在特定墓葬中以及制作工艺复杂,不能充分说明礼法制度初步形成,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手工技艺传承有序的内容,故排除B项;虽然纹饰中有充满神秘气息的图案,但不能仅据此得出“神权至上观念萌发”的结论,缺乏更有力的证据证明神权在当时社会处于至上地位,故排除C项。
2.B【解析】部族联盟成为高于各地部族和邦国的政治实体,意味着政治组织形式在不断发展和整合;最高首领的祖先地位不断提升,直至成为公共神灵,这有助于增强联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这些都为国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在尧舜禹时代部族联盟成为政治实体以及最高首领祖先地位提升,没有明确体现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故排除A 项;材料中没有“万邦”时代是否结束的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关于神权与王权比较的内容,无法得出神权高于王权的结论,故排除D项。
3.D【解析】甲骨文主要记录的是商王室的占卜信息,也可见多邦国部族的族徽名称。甲骨文约4000个单字,反映了文字符号系统的基本构成,可见它是研究商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故选D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甲骨文由繁至简的演变历程,故排除A项;材料也不显示商朝盛衰过程,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商代国家机构是否完善,故排除C项。
4.B【解析】从图中可见诸侯可再行分封且享有世袭特权,说明诸侯在其封国享有很大权力,故选B项;图中显示周王分封诸侯、诸侯再分封,层层分封下,中央间接管控地方,故排除A 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分封制使周朝长盛不衰,故排除C项;井田制是分封制实施的基础,故排除D项。
5.A【解析】从图中可见战国时期有都江堰、郑国渠、西门豹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由此可知,当时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也即生产力水平提高,故选A项;图中无显示工商业繁荣的信息,故排除C项;从图中也看不出江南大规模开发和各国经贸往来多,故排除B、D两项。
6.C【解析】褫夺强族特权、没收其财富充盈国库,加强对官吏的整顿、考核与监督以及收编贵族私家亲兵为国家军队,这些措施都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和对国家的控制,顺应了君主集权的要求,故选C项;表中的这些措施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转型,故排除A项;这些措施虽然打击了贵族特权,但不能完全根除,故排除B项;这些措施不能确保韩国稳固霸主地位,且战国时期韩国也并非霸主,故排除D项。
7.B【解析】材料“刻有始皇诏书的度量衡器已近百件”“制造大量有统一量值的度量衡器发放到全国各地”“各地使用的度量衡器,要由官府来校准,至少每年一次”“所有新发放的度量衡器,在正式使用前都必须先经过校准”,这说明秦朝重视巩固统一局面,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统治加强,故排除A项;仅凭统一度量衡并不能彻底铲除六国势力,故排除C项;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D项。
8.B【解析】根据材料“要由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并且要由中央直接控制”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为加强中央对这些地方的垂直管理,秦朝实行了郡县制,故选B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秦朝时被废除,故排除A项;刺史制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故排除C 项;都护府是西汉在西域设置的军政机构,故排除D项。
9.C【解析】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这为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削弱王国势力有助于政府推行“与民休息”政策,故排除A项;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国依然存在,故排除B项;平定七国之乱不是促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原因,故排除D项。
10.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在分割丞相的权力,使得君主能够直接控制“中朝”的重要官员,从而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君主的专制统治,故选C项;A、B、D三项表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B、D三项。
11.A【解析】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中有三十多个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医药方,涵盖多个领域,部分药方详细记载了病名、病状、药物等多方面内容,这充分体现了汉代中医在临床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统治者对医学的态度,故排除B 项;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医疗水平的信息,无法得出汉代“医疗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故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临床实践的内容,而非医学发展研究注重理论创新,故排除D项。
12.A【解析】从表中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州、建康、荆州等江南城市经济繁荣,故选A项;从表中看不出南北经济差距扩大、长途贩运贸易发达,故排除B、D两项;表中无显示北民大量南迁的信息,故排除C项。
13.D【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故选D项;改革鲜卑旧俗、缓和阶级矛盾均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B两项;改革顺应民族交融潮流,但这也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C项。
14.B【解析】隋朝建立大量粮仓的前提是农业恢复发展,粮食产量多,故选B项;兵役沉重与建立粮仓无关,故排除A项;商品经济活跃和粮食管控严格,不是粮仓建立的前提,故排除C、D两项。
15.D【解析】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业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这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交融,故选D项;君主专制是指君主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或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材料中均未涉及,故排除A 项;西藏地区与传统丝绸之路无关,故排除B项;当时西藏未被纳入唐朝版图,故排除C项。
16.A【解析】安史之乱后,“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大多依旧服从中央政府,向中央缴纳赋税”,“而河北一带的藩镇,在割据一方的同时,又尊奉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表明当时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影响力,故选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藩镇难以立足,故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当时藩镇尚未完全脱离朝廷,故排除C项;仅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府财赋增多的结论,故排除D项。
17.(1)特点:交融性;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4分,答出两点即可)
政治因素: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夏商王朝政治势力的拓展。(4分)
(2)认识:民族关系的发展使不同地区的文明相互交流与互鉴,从而丰富了文明的内涵,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发展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认同,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相似原因:统治者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刑法严酷;阶级矛盾激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共同影响:注意与民休息,关注民生;注重轻徭薄赋;放宽刑罚;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中央集权。(4分,答出两点即可)
启示:执政者只有关注民生,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执政者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集思广益,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改革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稳步推进;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因素:南北方政治局势;北方民族矛盾;气候变化;统治者的政策。(4分,答出两点即可)(2)表现:农田面积增加;农业精耕细作化;纺织、矿冶、造船等行业发展迅速;商业和城市繁荣。(6分,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距;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巩固了江南政权。(4分,答出两点即可)
20.示例一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及推广,使得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这一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为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的频繁,各国统治者为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竞相招贤纳士,这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私学兴起,学术下移,为百家争鸣奠定了学术基础。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背景下,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走向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他们从不同立场出发,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并彼此论战辩驳,成为百家争鸣的主力军。(8分)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在经济、政治、教育、社会等多个方面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蓬勃发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2分)
论题: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三
论题:百家争鸣深刻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深度转型。(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西省名校2024-2025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 历史(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