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六: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2024年山东威海中考真题]谚语、民谣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具有史料价值。某朝代出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苏湖熟,天下足”“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等谚语、民谣。该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2024年吉林中考真题]宋朝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文化专制政策 C.重文轻武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3.[2022年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为消除“内患”,宋朝( )
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C.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4.[2023年吉林长春中考真题]下列有关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的陈述,正确的是( )
A.背景:爆发农民起义 B.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内容:废除井田制度 D.影响:奠定统一基础
5.[2023年四川成都中考真题]北宋时,苏轼曾写道:“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日行千畦(小块土地),较之伛偻(弯腰)而作者,劳佚(逸)相绝矣。”由此可见,“秧马”的使用有利于( )
A.普及小麦种植 B.形成养马习俗 C.增强垦荒能力 D.提高劳动效率
6.[2022年山东枣庄中考真题]“宋辽金对峙的300多年间,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完成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变。”以下能体现“这一转变”的现象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儒学成为主导思想 D.北方民族实现交融
7.[2024年甘肃中考真题]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这反映了北宋都城( )
A.农业的发展 B.商业的繁荣 C.手工业的兴旺 D.贫富差距加大
8.[2023年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全球通史》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文中“商业革命”指( )
A.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 B.工商业市镇兴起
C.流通领域出现了纸币 D.手工业工场涌现
9.[2022年四川成都中考真题]从秦朝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都市生活的繁华 B.商业贸易的发展 C.造纸技术的成熟 D.冶铸工艺的进步
10.[2023年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文物是鲜活的历史。如图中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反映了当时的( )
A.经济重心南移 B.商业发展规模 C.海外贸易状况 D.都市文化生活
11.[2022年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坊、市不分,夜禁取消;南食、北食、川饭、胡饼,各地风味难以尽数;酒楼菜肴、食店小吃异彩纷呈。这反映了当时( )
A.铁犁牛耕出现 B.城市经济繁荣 C.土地兼并严重 D.海外贸易发达
12.[2022年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元朝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今天的广州在元朝时最有可能隶属于( )
A.江西行省 B.西域都护府 C.宣政院 D.澎湖巡检司
13.[2023年湖南长沙中考真题]在历史故事分享会上,同学们讲述了唐朝文成公主入藏、辽宋澶渊之盟、元朝回族的形成等故事。这场故事会最恰当的主题是( )
A.政治互鉴 B.中外交流 C.政权并立 D.民族交融
二、材料题
14.[2024年北京中考真题]水稻种植史是中国农业不断成长、进步的生动写照。
材料一:
时期 概况
史前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发现于中国,多地发现了距今12000—10000年的栽培稻遗存。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使用以骨耜为主的工具种植水稻
秦汉 水稻种植运用了去除杂草、及时灌水排水等技术,并使用草木灰等天然肥料。
魏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水稻种植推广了选种育种、施用粪肥、育秧移栽等技术。《齐民要术》记载了水稻种植技术。
隋唐 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曲辕犁轻便灵巧,广泛应用于稻作。
宋元 水稻一年两熟制、稻麦复种技术得到推广,耕地利用率得到提高。长江中下游广泛使用拔秧工具秧马
明清 明代徐光启的著作A系统总结了南方稻田的旱作技术。水稻育秧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育秧方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A处是_______(填序号)。概括中国古代水稻种植发展的表现。
①《本草纲目》
②《农政全书》
③《天工开物》
材料二:唐代以前,水稻在全国粮食生产中不占主要地位。宋代太湖地区的水稻亩产量约450斤,比唐代南方的水稻亩产量增长了60%左右。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水稻已经是养活半数中国人的作物。
——摘编自曾雄生《中国农业通史》
(2)依据材料二,写出宋代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我国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亩产比常规稻增加20%左右,杂交水稻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比例从1976年的0.38%增长到1984年的23%。 ——依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等 一位同学创作的宣传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76—1984年我国水稻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说明这幅宣传画的含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的是宋朝文人地位高于军人,体现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体现的是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暗示着民众对寇准的喜爱与期望,他们认为只有召回寇准这位老资格的官员,才能够治理天下,让国家恢复稳定和繁荣,结合以上信息,此朝代应为宋朝,B项正确;唐朝没有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A项;寇准是北宋时期的宰相,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C项正确;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清朝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休养生息政策、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均与题干“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BD项。故选C项。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日行千畦”“较之伛偻(弯腰)而作者,劳佚(逸)相绝矣”可知,材料反映了相比弯腰拔秧,使用秧马大大省力,提高了劳动效率。秧马是拔秧用的劳动工具,与小麦种植、养马、垦荒均无关,排除A、B、C。故选D。
6.答案:A
解析:“宋辽金对峙的300多年间,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完成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变。”以下能体现“这一转变”的现象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BCD不能体现题干材料所述的转变,排除。故选:A。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商业繁荣,经商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B项正确;题干反映了宋代商业贸易繁荣,与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兴旺无关,排除AC项;题干反映的是宋代商业贸易繁荣,市民生活丰富,没有涉及到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
A “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体现的是宋朝繁华的都市生活,体现不出“商业革命” ×
B 宋朝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但体现不出“商业革命”和“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
C 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这对世界有重要影响 √
D 明清时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 ×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国的“半两钱”到汉朝的“五铢钱”,再到宋朝的“交子”,货币发生了由笨重到轻便的变化,从金属货币到非金属货币,方便了流通,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商业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都市生活的繁华不一定是货币发生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造纸技术的成熟和冶铸技术的进步不能是货币由重到轻便的原因,排除CD项。故选:B。
10.答案:D
解析: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形态各异,有吹口哨的、有吹笛子的、有击节板的、有跳舞的,反映了都市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D项正确;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因此,经济重心南移从题干信息无法得出,排除A项;题干陶俑无法说明商业发展规模,排除B项;海外贸易主要涉及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的民族关系,“辽宋澶渊之盟”反映的是宋辽之间的和平交往,“元朝回族的形成”反映的是元朝民族融合,因此最恰当的主题是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的内容与政治互鉴无关,排除A项;材料属于民族交往不是中外交流,排除B项;“元朝回族的形成”与政权并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1)内容:②。
表现:种植历史悠久,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不断提高。
(2)表现:水稻产量高,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种植范围广;引进占城稻。
(3)趋势:我国水稻总产量不断增长。
原因: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促进水稻产量的增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含义:缅怀袁隆平,增强粮食安全意识等。
解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科学家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中国古代水稻种植发展的表现是种植历史久远;种植技术先进等。
(2)依据材料二“宋代太湖地区的水稻亩产量约450斤,比唐代南方的水稻亩产量增长了60%左右”。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水稻已经是养活半数中国人的作物”可知,宋代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情况是水稻产量高,种植面积大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1976—1984年我国水稻总产量的变化趋势是不断增长,原因是杂交水稻的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综合以上材料可知,这幅宣传画的含义是水稻生产的关键,一方面是优良品种,一方面是农业机械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考点六: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三年(2022-2024)中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