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中素养测试试卷
七年级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65年考古学者发现的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如图所示),经地磁仪器科学手段测定,为距今约170万年的原始人类所有,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这两颗门齿化石最有可能出自哪一地域的原始人类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西安
C.云南元谋 D.浙江余姚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以用于研究哪一原始居民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想象图 人面鱼纹陶盆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3.“他们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因此,“他们”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是
A.炎帝、黄帝 B.炎帝、尧
C.黄帝、舜 D.禹、启
4.距今约5 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下游以及西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的特征是
A.多元一体 B.由西方传来
C.单一起源 D.没有连续性
5.尧舜禹时代,联盟首领往往把位子传给贤德之人,这一方式被称为禅让制。舜年老时让位于禹,主要是因为禹
A.大败蚩尤 B.治水有功
C.擅长纺织 D.决胜牧野
6.距今4 000多年的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该遗址的高级墓葬内发现了大量礼器,与绝大多数基本没有随葬品的小型墓葬形成鲜明对比。对以上考古发现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B.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C.陶寺先民使用铁制生产工具
D.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
7.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下面的考古发现和史籍记载共同反映出
河南二里头遗址一号
宫殿复原想象图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
A.人类的起源 B.远古的传说
C.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D.原始农业的发展
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面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9.“仁政得天下,暴政致亡国。”下列哪些人物是“暴政致亡国”的典型
①夏桀 ②启 ③商纣王 ④周武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0.在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参观了下图三个博物馆,由此推断,此次研学的主题是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殷墟遗址博物馆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A.缅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B.探秘“北京人”的足迹
C.看我国早期国家的发展
D.寻访古代书法艺术之路
11.“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中这段文字反映的西周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12.《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举烽火,诸侯悉至……”这说明分封制下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
A.扩大统治范围 B.服从周王调兵
C.向周王进献贡赋 D.管理土地和民众
13.春秋后期促进农业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条件的是
A.打制石器的出现
B.磨制石器的出现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D.机器的出现
14.春秋时期,城市中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这反映了
A.农业生产的巨大进步
B.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各国君民能和平相处
15.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并逼迫其承认错误。齐桓公意在
A.维护国家统一 B.谋取霸主地位
C.为周天子服务 D.发展齐国经济
16.保证利益分配的合理,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历史上改革就是利益分配的交汇点。下列哪一举措体现了商鞅变法保证农民的利益
A.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D.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7.据栗劲的《秦律通论》中统计: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战果如下:
秦军 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商鞅变法对这种战局起着极大的作用。从材料看,商鞅变法的直接作用是
A.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D.“尊王攘夷”口号统一了人心
18.图示可以直观地展示历史发展过程的各种联系。下面示意图中★处应该填入
A.发明骨耜 B.开凿灵渠
C.推行变法 D.修建都江堰
19.战国时期通过不断的兼并战争,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的国家,史称“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中处于最西端的是
A.燕 B.齐 C.楚 D.秦
20.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起兵法》《尉缭子》等兵法书籍。此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
A.社会转型 B.经济发达
C.战争频繁 D.文化昌盛
2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①墨子 ②孔子 ③孟子 ④荀子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论语·为政》篇中写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尽心下》篇中写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两者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A.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
B.儒家的民本思想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墨家的“非攻”思想
23.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仁” B.“无为”
C.“兼爱”和“非攻” D.“法治”
24.属于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反映了商朝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文字被称为
A.甲骨文 B.小篆
C.楷书 D.草书
25.“痛饮读离骚,放开今古才子胆;狂歌吊湘水,照见江潭渔父心。”这副对联所写的人物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怀念,他是
A.屈原 B.墨子
C.孔子 D.老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文物是在我国原始人类遗址中发掘出来的。
材料二 原始先民进入定居时代,是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一步。
文字资料 图片资料
“定居不是靠狩猎和捕鱼的运气,或靠野果的零星收获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畜圈里,因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 元谋人使用的石器 北京人居住的洞穴 河姆渡人的
水稻遗存 半坡人种
植的粟
材料三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
文明标准 考古发现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判断国家形成的标准:一是阶级的严重分化,二是强制性的权力系统的设立,以保证公共工程、宗教祭祀等活动的举行 良渚古城距今约5 300—4 300年。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北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权贵们的墓地里,出土了用于宗教祭祀的玉琮、玉璧等随葬品,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
(1)根据材料一中这两件文物,你能推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和生活的技能吗 说一说你判断的依据。(4分)
(2)材料二中,哪些原始先民过上了定居生活 根据材料简述理由。
(5分)
(3)根据材料三,运用“文明标准”简述良渚古城能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理由。(4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西周时期君主称天子,全天下土地归天子所有,受封的诸侯享有管理封地和征收赋税的权力。但诸侯也必须服从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诸侯在自己领地还可以将土地再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可以将土地再分封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严密统治网络。
——《世界通史》
材料二 下面是两位学者关于分封制影响的观点。
观点一 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对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同时,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观点二 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落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交通的不便,再加上诸侯国与王室又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及分封制的等级秩序。
(4分)
(2)关于分封制的影响,你赞成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 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8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认为,农、战是富国强兵的基石。为此,他实行“分户令”,把劳动力全部挖掘出来以投身农、战;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的奖励。此外,他还招揽移民,开发秦国土地。
——袁方《商鞅的“强秦之计”与
秦国的政治发展》
材料二 李冰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该水利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
府’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为实现“强秦之计”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7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该水利工程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作用。(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归纳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因素。(2分)
29.(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泉城广场齐鲁文化长廊中有12尊山东历史名人雕像,其中有四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是孔丘、孙武、墨翟、孟轲。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真正的百家争鸣局面是在战国时代。……代表百家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包括其分支学派,细考之亦有百家之多。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竟能相安共处,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术,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宪东《战国百家争鸣考》
(1)请从材料一中找出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思想家,并说出其主张有哪些。(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间。(2分)
(3)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6分)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C A A B D C B C C D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B C D D C C B A A 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1)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2分)制作这样的骨针和装饰品都需要一定的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的出现进一步说明当时的人们已学会缝制衣服。(2分)
(2)河姆渡人、半坡人。(2分)因为他们都从事原始农业、畜牧业的生产,为定居生活创造了条件。(3分)
(3)墓地随葬品的差异表明良渚古城出现阶级的分化;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表明出现了强制性的权力系统。(写“修建大型广场和高等级建筑”“权贵们的墓地里,出土了用于宗教祭祀的玉琮、玉璧等随葬品”也可)以上考古发现证明良渚在距今约5 000年前已是早期国家。(4分)
27.(1)必须服从天子命令,朝见天子,交纳贡物,服从调兵。(2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2分)
(2)(示例一)赞同观点一。(2分)理由: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它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大大加强了周王与诸侯的统属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6分)
(示例二)赞同观点二。(2分)理由:从长远来看,分封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部落时代遗留下来的以分散和割据为特征的众国林立的局面,易造成诸侯割据纷争。(6分)
(任选一种观点,理由史论结合、符合题意即可)
28.(1)措施:实行“分户令”,发展生产;奖励军功;鼓励耕织;开发秦国土地。(4分)影响: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分)
(2)名称:都江堰。(1分)作用: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分)
(3)变法改革,兴修水利,发展生产。(2分)
29.(1)答案:孟轲(孟子)。(2分)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3分)
(2).战国时期。(2分)
(3).答案:(示例)观点:百家争鸣对我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2分)
论述:儒家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人的自身修养,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道家提倡“无为、顺应自然”,构成了
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墨家提出“兼爱”“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其和平思想至今仍有深刻影响;法家提出以法治国,主张改革,对国家的法治化和社会进步有重要影响。因此,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我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