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省级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9月份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吉林大安市红岗子乡水合村西北约2公里的一处沙岗上,考古发掘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26座,其中5座伴有随葬器物。以M092墓葬出土的遗物最为丰富。由此可见当时该地( )
A. 阶级矛盾对立较为突出 B. 殡葬文化已经形成体系
C. 已有一定程度社会分化 D. 成为东北地区文明起源
2. 孟子提出“人之有德也,劳焉如仁”;墨子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他们两者都( )
A. 提倡仁德 B. 重视劳动
C. 崇尚安民 D. 追求公平
3.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4.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表达了他对“华夷一家”理念的认同和对实现“大一统”局面的自豪感。下列诗句中,能够印证以上说法的是( )
A. 歌钟喧夜更漏暗,罗绮满街尘土香 B.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歇鲜
C.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D. 细雨蒙蒙湿艾荷,巴东商侣挂帆多
5.如表为《唐律疏议》与儒家典籍部分内容对比表。据此可知,《唐律疏议》( )
《唐律疏议》 儒家典籍
“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加强对基层的教化 B.强调为君权服务
C.注重融入主流思想 D.完善了儒家伦理
6. 宋代涌现出一批以柳永为代表的“市井作家”,他们沉溺市井,经常出入于秦楼楚馆、瓦舍勾栏,把全部身心投入词的创作。“市井作家”的出现根源于( )
A. 市民阶层的壮大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文化重心的下移 D. 城市建设的加速
7. 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大臣对皇帝奏折,皆自称“奴才”。这反映出( )
A. 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 B. 儒家纲常伦理深入人心
C. 政治统治凸显民族色彩 D. 尊君卑臣观念逐渐萌生
8. 鸦片战争以后,苏州地区地方士绅设立义庄重构宗族,致使该地区义庄数量增长。到1911年,共设有义庄128个,而尤以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居多,占比近70%。该现象出现主要由于( )
A. 社会政治局势动荡 B. 政府赋税压迫沉重
C.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D. 列强侵略程度加深
9.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奏议”中提出九条自强措施(内容见下图)。其主张( )
一、宜练陆军; 六、宜速讲商务;二、宜亟练海军; 七、宜讲求工政(即发展物理、化学、机械制造等);三、宜亟造铁路; 八、宜多派游历人员;四、宜分设枪炮厂; 九、宜预备巡幸之所。五、宜广开学堂;
A. 是对洋务救国思想的延续 B. 与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一致
C. 体现了浓厚的实业救国色彩 D. 推动了西方近代科技的传入
10. 针对“各省所用银钱,式样各账,平色不一”的问题。1903年清廷决定在京师设立银钱总厂转造统一银币,由于自行铸币带来的巨额收益,各省铸币厂并未停止铸币。币制改革迟迟未能取得进展。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晚清近代化进程的发展 B. 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剧
C. 货币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 割据对改革进程的影响
11.如图是刊登在1909年《图画日报》上的系列寓意画。
该系列寓意画反映了( )
A.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 B.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
C.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D.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信心
12. 如表为1916年至1922年哈尔滨地区俄国国籍移民统计表,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年) 1916 1918 1920 1922
人数(人) 34.115 60.200 131.073 155.402
A. 东北地区具有较强吸引力 B. 民国政府倡导实业吸引外资
C. 俄国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 D. 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人口迁移
13.1944年,中国共产党的部队规模已从抗战初期的不足5万人发展到了60万人,1945年春则发展到90余万人,根据地已遍及敌后10余省近亿人口,党组织也由抗战初的2万余人一举扩展到了121万人。抗战期间,中共力量不断成长主要得益于( )
A. 苏联及共产国际的支持援助 B.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建立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 D. 坚持全面抗战方针路线
14. 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按民主的集中制组织起来的,是以自觉要履行的纪律联结起来的统一的战斗组织”“在党内不容许有离开党的纲领和党章的行为”,党章还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规定要设立在党委指导下工作的监察机关。这些规定( )
A. 体现了党纪律建设的加强 B. 践行了“两个务必”纪律要求
C. 推动了党整风运动的开展 D.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5.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工具。观察如图,对当时人民军队作战形势判断正确的是
A.从北往南依次推进 B.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C.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D.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16. 从1956年开始,电话在中国农村迅速推广。到1960年底,99.1%的人民公社和86.9%的大队都通了电话,农村电话数量反超城市,电话通信在农村各级行政工作、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都得到广泛应用。这说明了( )
A. 国家建设重心转向农村 B. 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 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升 D. 政府组织动员能力加强
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4道题,共计52分)
17.(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雨泽奏报
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雨泽奏报制度,皇帝要求各级官吏按期以奏折的形式上报地方各地雨泽等相关信息。该制度直至清末仍发挥作用。
皇帝谕旨
康熙谕旨:每岁于直隶各省,凡雨旸期候、丰歉情形,莫不留心访察。虽在僻远,必务周知。
雍正谕旨:凡地方水旱灾极,皆由人事所致。或朝廷政事,有所阙失,若督抚大吏,不修其职,或郡县守令,不得其人。
乾隆谕旨:直省旬月奏报雨雪。
官员奏折
苏州织造李煦奏:六月十八日已得甘露,近复露足……惟山田高壤插莳稍迟者,约有五六分收成。目下米价亦平,粗者七钱上下,细白者九线、一两不等。
开封等八府暨郑许等七州并所属各州县奏:四月十七日巳时起至面时大沛甘霖……臣复委员分路查勘,得雨盈尺,四野沾足,民心大悦……此诚皇上亲赐祈祷,精诚上格之所致也。
直隶总督那苏图奏:各处麦苗……长者五六寸,短才二三寸,保定一带……现在地尚潮润,若月内再得时雨,二麦均可有收,设天时难定,必需豫东二省麦接济。查上年麦收甚歇,所拨二十万石之数,已足敷用,似可照上年之数办理。
——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雨泽奏报制度的功能。(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雨泽奏报制度运行实效的因素。(4分)
18.(1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不受中国政府管控的西方教会学校已遍布全国,学生被强制要求学神学、做礼拜,禁读进步书刊。1917年,蔡元培发表文章,强调教育应“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引发极大反响。1924年起,广东大量教会学校的学生开始通过罢课、离校等方式进行反抗,坚决反抗列强的文化控制,并自发建立“回收教育权运动委员会”,主张外国人在华所办学校必须经中国政府注册核准。1926至1927年初,湖南、湖北多地举行了“反文化侵略”“反基督教”群众性大会,运动很快风靡全国。
——据黄启兵《中国近代教育主权问题的流变》等
材料二 1951年1月,教育部要求各地深入开展反帝教育,同时允许不反动的传教士留在中国,并协同各地拟定全面接收外国学校的方案。到1951年底,全国所有教会大学都已由政府接办,其中大部分改为公立,部分改为政府补助、人民办理的私立学校,其行政、财政及财产所有权均由国人掌握。对于外侨子女学校,适当增添了中文、史地和政治常识等课程。之后,“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逐步成为国家明确规定的方针。
——据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收回教育主权运动的历史背景。(8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20世纪二十年代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维护教育主权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8分)
19.(1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外部环境来看,虽然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开放战略,但总体面临着很大的外部压力。对新生的人民政权,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是敌视或封锁的态度。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了工业体系从无到有的发展:1952年,工业GDP 占总GDP的份额仅为17.6%,1978年达到了44.3%;1953-1965年期间,中国重要工业部门从无到有,涵盖能源、冶金、化工、民用机械和国防工业等部门。
材料二 近代以来,工业化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却难以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推进工业体系建设的进程中,采取过政府推动型工业化模式和市场拉动型工业化模式,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不会受制于他国或成为他国附庸,但这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或与外界隔绝。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晗李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化历程》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背景及取得的成就。(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6分)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历史中,有许多东北地区的革命事件、奋进精神等东北元素。某课题组拟建立“党史中的东北元素资料库”,特向社会征集党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东北元素。
请围绕“党史中的东北元素”,结合所学知识,向该课题组推荐一个专题,自拟专题题目,并阐明推荐理由。(要求:题目明确且包含时间尺度,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C C B A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D A B D
17.(1)及时了解地方农事,为制定和调整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监督地方官员,维护中央集权。加强了地方官员对地方农事情况的了解,提高了行政效率。 (6分)
(2) 影响因素:皇帝重视程度;地方官员的品行和能力;奏报传递机制(4分)
18. (1)民族危机持续加深,在华教会学校势力持续扩张;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众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国民革命兴起与发展,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8分)
(2)不同之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国家实现独立自主;党和政府自上而下推进,强化管理;积极稳妥灵活(有针对性)地推进工作;明确社会主义的教育发展方向。(4分)
意义:彻底清除了近代教育的半殖民地残余;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增强了对人民政权的认同;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4分)
19.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实施了“一边倒”战略,得到了苏联的援助;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或封锁政策,意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国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热情高涨。(任答4点,8分)成就: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分)
(2)特点:基础薄弱,从无到有;政府主导,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借鉴苏联经验。(6分)
20.(10分)示例:
专题:局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东北人民不屈的抗争
阐述:1931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在日军铁蹄践踏下,东北山河破碎。东北人民就自发组织义勇军抗击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立即发出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号召,遭到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同时派人到东北领导抗日斗争,由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抗日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落后的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开展游击战争,沉重打击和牵制了日本侵略者,其中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东北人民的英勇斗争,极大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上占有不容抹杀的地位。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