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八中2024年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历 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辽河等区域均出现了文明起源的迹象,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与东北辽河的红山文化,二者出土的玉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 )
A.满天星斗 B.自成体系 C.绵延不断 D.多元一体
2.史学家严文明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将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各有特色的六个区,五个文化区围绕着中原文化区,像一个巨大的花朵。其中中原和江浙两大文化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有( )
A.龙山、半坡 B.陶寺、大汶口 C.红山、河姆渡 D.仰韶、良渚
3.就文献记载来看,与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到“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不相对应的是( )
A.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 B.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D.从神话传说到文明起源
4.有学者认为:“商朝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该学者认为,殷商内外服制度( )
A.呈显出内外分治特征 B.存在邦族种姓之分
C.具有松散性的特点 D.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
5.台湾学者许倬云先生曾回忆道:“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我家自从抗战时期离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讳先人挂轴,每逢年、节悬挂遥祭。我们弟兄迁移美国,每家也都有历代祖先名讳挂轴,至少在除夕和元旦会遥祭”。影响这种观念产生的制度是( )
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乡里制
6.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7. 孔子的三千弟子是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家,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这主要得益于孔子的哪一项思想( )
A. 为政以德 B. 有教无类 C. 仁政 D. 尚贤
8.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的评价,下列学派与题干中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
①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礼制、自强的价值观念
②关注人物,留下了无为、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
③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平、公正、法制的治国理念
④关注社会,留下了尚贤、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
A.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
9.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代各国变法的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商鞅变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 B.建立军功爵制
C.普遍推行县制 D.“燔诗书而明法令”
10.秦朝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且以右为尊。丞相的工作职责是( )
A.主管军事系统 B.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C.负责监察系统 D.代替皇帝处理政事
11.秦始皇”定疆域,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中国开始成为伟大的统一国家”。其中“书同文”的意义是(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推动了文化交流
C.确保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加强了文化专制
12.秦朝法律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等。这说明秦朝( )
A.徭役繁重 B.限制特权 C.社会动荡 D.法律严苛
13.汉承秦制,仍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但有所损益,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但同时“扫除烦苛,与民休息”。汉初做出以上改变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国家统一 B.变革中央官制
C.发展社会经济 D.打击地方豪强
14.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了西汉实力 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政治交往
15.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 )
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便于削弱宰相权力
C.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6.据《昌言》等载,东汉的豪强地主庄园“膏(肥沃)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羸梨果,檀枣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这类庄园( )
A.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 以经营林牧业为主
C. 面向市场进行生产 D. 是潜在的割据势力
17.如图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某一历史现象,其影响是( )
A.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
B.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18.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心理状态呈现出生存的困窘与无奈、死亡恐惧下的心灵皈依、文化碰撞的冲突动荡以及传统颠覆后的信仰多元化等特点。他们的宗教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造像、写经、祭祀以及慈善活动。这说明当时( )
A.思想文化相对自由开放 B.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C.佛教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D.佛教约束人们行为规范
19.如表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姓氏改革( )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贺楼
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楼
A.体现了少数民族汉化的趋势 B.导致了北魏政治的动荡
C.意在争取鲜卑贵族势力支持 D.有利于黄河流域的统一
20.《齐民要术》中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在汉代之前汉民族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此现象说明( )
A.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 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胡人颠覆了汉族的饮食习惯 D.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
21.“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兴建洛阳城
22.唐朝开窟造像达到了高潮,除了继续在前朝已开发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多处雕造佛像外,还在邯郸响堂山、济南千佛山、广元皇泽寺等处开凿石窟,唐朝佛像呈现出多样化、世俗化、一体化的趋势。由此可知,唐朝( )
A.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 B.三教合流开始形成
C.佛教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23.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姓张的普通人家的儿子想做官。那么,可供他选择的途径有( )
①勤练武功,参加武举 ②读书,参加科举 ③经商 ④练习诗赋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4. 历代汉族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 )
A. 民族歧视观念消除 B. 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
C. 尊崇儒学以德治国 D. 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
25.有人认为:“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说法( )
A.全面地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B.真实地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
C.客观地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 D.掩盖了唐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二、材料分析题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是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需要有识之士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于是这些知识分子有了发挥才干的历史舞台。他们大多自成一家,有自己的精髓思想,帮助列国进行改革。周朝以前,学在官府是理所当然的,春秋战国时期,士族阶层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局面,各地出现了私学,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各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他们广收门徒,著书立说,百家争鸣逐渐产生并发展。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二 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道德和礼教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孟子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韩非子认为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道家主张无为,信奉“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认为无为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到了封建社会,王朝初期多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经济有所恢复后实行积极有为的儒家治国,同时制定法律,规范民众行为。
——摘编自钱崇涛《百家争鸣万流归宗——略论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治国思想(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百家争鸣的认识。(6分)
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由无为转为有为。由于社会在复苏、繁荣的同时也趋于复杂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原来以不变应万变的“无为”方针已渐不适用。国家经济实力的积聚,也为“有为”提供了可能。汉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负,积极推动政策转变,在内务、外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建立了显赫的功业。
——张鸣《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一套稳妥可靠的官僚制度对于中央集权的政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魏晋时期,统治者力图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吏,但最终形成了“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门阀制度。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科举而同样步入上层,所谓“朝为田舍郎,暮入天子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科举制度的作用,不可不谓大矣。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统治政策由“无为”转为“有为”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推行的为增加国家收入又能平抑物价的政策。(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对中央集权政府的作用“不可不谓大矣”。(8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中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为实现君主“独制”而推行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6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宰相制度的特点。(6分)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宋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并指出江南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6分)武威八中2024年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D D B B B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A B D D C A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A A D D
26(12分)(1)背景:社会出现转型,地主阶级兴起;各诸侯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需要有识之士辅佐;学术下移,各流派思想的传播。(6分,答三点即可)
(2)认识:百家思想都为后来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百家争鸣助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6分,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7(14分)(1)原因:社会新问题涌现,“无为”方针不适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汉武帝 远大的政治抱负。(4分)
政策:均输平准。(2分)
(2)趋势:标准由以门第为主变为以才能为主;用人范围扩大。(4分)
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4分)
28(12分)(1)制度:分封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6分)
(2)制度: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2分)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4分)
29(12分)(1)情形: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汉人迁到南方地区。(2分)
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4分)
(2)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任答2点得4分)
影响: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