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5 D A C A D 6-10 C B A B B 11-16 C D A C C B
17.(11分)
(1)变化:由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3分)
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4分,答对两点满分)
(2)表现:农产品商品化;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扩大;纸币的出现与使用;海外贸易发达。(4分)
18.(12分)
(1)规律: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受历代统治者重视;选拔标准由家世、品德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规范,逐步趋向公平、客观。(6分)
(2)特点:监察官员专职化;监察权独立(与行政分离);对地方巡视监察制度化;组织机构化。(6分答对三点满分)
19.(12分)
示例一: 作图。(2分)
分布区域:集中分布在京师。(1分)
理由:京师是清政府的政治中心,革命团体和立宪团体设在此处便于与清政府进行交涉。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在京师集结众人公车上书,此后戊戌变法也主要是以京师为核心展开变法活动,这一时期维新派提出的君主立宪主张对后来立宪派的形成影响巨大。戊戌变法时期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培养了一批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以京师为核心改革官制、制定法律,在京师设立的资政院为立宪团体的活动提供了极大便利。《辛丑条约》签订后,外国在京师设立"使馆界",大量外国官员、记者等长期驻扎北京。革命团体和立宪团体设在北京,有利于争取国际支持。(3个理由,每个3分,共9分)
示例二: 作图。(2分)
分布区域:集中分布在东京。(1分)
理由: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走向富强,并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击败了中国和俄国,极大地改变了远东地区的局势。甲午战后,中国有识之士提倡以日为师,试图效仿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时期和清末新政时期都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出国,其中日本因与我国一衣带水、文化相近,又距离较近。吸引了大批留学生前往,掀起了"日本留学热",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留学生聚集在东京,为革命、立宪团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3个理由,每个3分,共9分)
(若答其他集中分布区域,如江浙沪一带、粤港澳一带等,言之有理即可)
20.(17分)
(1)历史久远;连续性发展;政府重视,官修史书居主体地位,修史制度不断发展完备;设置政府机构修史,史官制度发展完善。(5分,前两点各2分,三点满分)
(2)背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西学东渐的影响;改革与革命的推动;爱国主义的影响;传统史学的局限性;对西方文明的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史学家们的探索。(6分,答对三点满分)
影响:进一步发挥了史学的社会功能,激发了民族主义思想;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爱国救亡运动的发展: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分,答对三点满分))武强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距今约 5000 年的中华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考古出土的文物,有可能属于该文化遗址的是
何尊 B.人面鱼纹彩陶盆 C.蛋壳黑陶杯 D.玉琮
2. 有学者指出,《殷周金文集成》所录的战国时期"十一年蔺令矛"上刻有"蔺令肖狈、下库工师取石、冶人参所铸钴户者"的铭文,记录了令(主持者)、工师(监造者)、冶人(制作者)的名字。这说明,当时
A .生产管理制度严格 B .战争日益频繁
C .工商食官制度发展 D .劳动作用凸显
3.睡虎地秦简中有一个案例:"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亲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谒杀,敢告。即令令史己往执。"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 .法律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B .连坐制度影响深远
C .国家法治重视伦理观念 D .开启礼法结合先例
4.下表为汉初诸侯国发展状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诸侯国
吴国 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齐国 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
梁国 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保证了政治的平稳运行
C.控制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D.促使地方豪强势力增强
5.下图是历代对岭南(两广地区)的行政管理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按照历史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6.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 B.如何统治中原汉人
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
7.唐朝推行两税法后,南方广泛进行茶叶生产。九陇人张守硅的茶园里,专为采茶就雇佣了百余人,顾渚的制茶业中雇工更多,时间更长,“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据此可知当时
A.两税法促进了唐代家庭结构变化 B.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利于经济发展
C.制茶业已经成为南方地区的主业 D.南方显著开发推动手工业布局变化
8.宋代某项措施实施后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江、湖有米,可籴于真,二浙有米,可籴于扬,宿、毫有麦,可籴于泗。坐视六路之丰歉,有不登之处,则以钱折斛,发运司得以斡旋之"。由此判断该项措施为
A .均输法 B .市易法 C .方田均税法 D .青苗法
9.元杂剧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普通人被写入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元杂剧剧本创作者。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人。这说明元杂剧
A.以揭露社会黑暗现实为主 B.剧中角色的塑造具有多元性
C.蕴含一定的民主政治色彩 D.更贴近人民大众的心理需求
10.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
资料来源 内容
吕梁宋氏家族墓 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
《教民榜文》 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
某学者观点 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
综合上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
A .优抚政策 B .基层治理 C .律令儒家化 D .户籍制度
11.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下图为1844~1856年广州、上海与英国贸易变化情况对比。导致进出口总值
这一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政府调整对外政策 B.中国经济卷入世界市场
C.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英国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13. 1908年,清廷颁布《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规定:“外国人控告中国人之刑事民事案件,公堂之承审员须遵中国现行法律并本法办理,不得徇私及偏倚畏累。”而中国人控告外国人,则由被告人国家的领事审讯,中国官员在堂陪审。这一规定
A.意欲规范涉外诉讼程序 B.旨在取消列强治外法权
C.体现了民刑不分的特点 D.践行了中体西用的理念
14. 1914年6月袁世凯命令:"方今大难削平,主权统一,各省都督皆深明大义,恪守准绳。若复因仍方镇之名词,无以移易军民之耳目,即欲实行省制,而窒碍殊多。应将各省都督一律裁撤,于京师建将军府,并设将军诸名号。"这一做法意在
A.攫取革命果实 B.恢复封建帝制
C.加强专制集权 D.结束军阀割据
15.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因为缺少这样一场文化思想上的革命。其云:“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陈独秀意在强调
A.政治制度近代化具有局限性 B.以民主科学救治当时政治上的黑暗
C.伦理觉悟是思想解放的关键 D.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的思想武器
16.下表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主题,其中1924—1927年处应该填写
A.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B.国民革命,分道扬镳
C.抗日烽火,救亡图存 D.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四道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4分)
18.制度是强制执行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外国观察家们都被中华文明的久远性与稳定性所深深震撼。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英国领事官员T.T.Meadows根据他所获得的第一手观察资料对这些做出了以下解释。……其真正原因可归结为三个原则和一种制度……这三个原则是:1.以德治国优于凭武力治国。2.选拔最有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实现国家的政治清明必不可少的条件。3.如果君主道德败坏、醉生梦死,并由此导致高压的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力处置这样的君主。一种机制是:公开选拔文官的科举考试制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自秦汉开始,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其主要职责是监察。从汉武帝开始,监察与行政相分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原则,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开创我国巡视监察制度之先河。自曹魏开始,监察向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其标志是中央御史台的设立。
——卜宪群《重视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经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治国中选官制度的演变有何规律。(6分)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革命派和立宪派是清朝末年的两大重要政治力量。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的分布与清末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有密切关系。
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处清末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的集中分布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革命团体与立宪团体作为一个整体,明确写出一处集中分布的区域范围;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20.【中国史学发展】(17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官建置甚早,据《周礼八礼记》等书所记,三代所置史官名称甚多,史官职责亦各有异。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均有自己的史官撰写各国国史。“君举必书”的优良传统在春秋时期逐渐形成。汉代除太史令外,还置女史记录皇帝起居。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呈现多途发展的趋势,而皇朝正史撰述最为兴盛。唐代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趋于完备。史馆以宰相为监修,修换本朝史和前朝史。设史馆官修前朝史书的制度从唐代一直延续至济。五代至济、史官、史馆制度多因唐制而有损益,并名称虽然因代而异,但职掌略同。
——摘纳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之连续性发展的特点及并深远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史学在近代以来日益陷入困顿。梁启超把对旧史学的批判矛头直指帝王集权及其专制思想。他在《斯史学》中狂烈批判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逆不可救”。总体而言,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转型初期,传统史学理念不是遭到否定便是放淡忘。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学术中国化”的讨论中,传统史学与近代史学的关系渐受关注。有学者认为传统史学的某些原则仍具有相当的生命力。翦伯赞提出应“把被否定的诸要素中的积极的东西保存者并发展它,当作断的东西之发展的契机”。
——摘编自胡逢祥《中国史学传统及其近代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史学近代转型的背景和影响。(12分)高三历史答题卡
姓名: 班级:
贴条形码区
1、主观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
注 2、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
意 3、不得在打分框内书写、涂抹。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事
项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一、 客观题 (48分)
1 A B C D 5 A B C D 9 A B C D 13 A B C D
2 A B C D 6 A B C D 10 A B C D 14 A B C D
3 A B C D 7 A B C D 11 A B C D 15 A B C D
4 A B C D 8 A B C D 12 A B C D 16 A B C D
二、 解答题 (52分)
17.(11分)
(1)(7分)
(2)(4分)
18.(12分)
(1)(6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边框的答案无效
第1页(共4页)
{#{QQABCQYQogioAAJAAQgCQQUSCgKQkhACCSgOwFAEoAAAyRFABAA=}#}
(2)(6分)
19.(12分)
20.(17分)
(1)(5分)
(2)(12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边框的答案无效
第2页(共4页)
{#{QQABCQYQogioAAJAAQgCQQUSCgKQkhACCSgOwFAEoAAAyR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