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南昌市江西育华学校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江西育华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2024九上·南昌月考)“尼罗河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它平缓的河流使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尼罗河的这个特点有利于古代埃及的( )
A.农业发展 B.对外扩张
C.统一政权建立 D.对外贸易
【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尼罗河整个流域是稳定有效的整体,而且“尼罗河平缓的河流是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埃及统一,故C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涉及尼罗河适合农业灌溉的特点,故A不符合题意;
对外扩张和对外贸易,与尼罗河的地理特征无关,故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的有关知识。试题有些难度,解题时紧扣题干内容,把“发展农业”排除即可。
2.(2024九上·南昌月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若自由民雇佣船工,则每年应付彼谷物六库鲁。”这说明古巴比伦王国(  )
A.民主政治发达 B.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C.国王权力无限 D.等级制度森严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倘自由民雇用船工,则每年应付彼谷物六库鲁”,这说明在古巴比伦王国雇佣自由民要给予报酬,体现出商品经济比较活跃,B项正确;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不是民主政治,排除A项;
题干材料只涉及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国王权力和等级制度,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2024九上·南昌月考)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了气势磅礴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国王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由此反映了大河流域的古代国家在政治上的特点是(  )
A.封建君主专制 B.奴隶制民主政治
C.奴隶制君主专制 D.封建等级制度
【答案】C
【知识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了气势磅礴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国王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权力。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均处于奴隶社会,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封建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
B.奴隶制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
D.封建等级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4.(2024九上·南昌月考)“一个种姓与另一个种姓有所区别,各种姓之间不许因通婚而混淆起来,各种姓因地位不同而完全不同,每个种姓都有它特别的、不变的职业。”马克思的这番话揭示了种姓制度的
A.根本性质 B.产生原因 C.重要影响 D.主要特点
【答案】D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 等级刹帝利(国王、 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 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 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材料讲述的是种姓制度的主要特点,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根本性质、产生原因、 重要影响,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种姓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种姓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2024九上·南昌月考)观察分析下表中的信息,你认为世界古代文明具有的特点是(  )
文明古国 国家机器与制度 大型工程 文化
古埃及 军队、刑法、法老 金字塔 太阳历
古印度 种姓制度
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
A.互信性 B.一致性 C.多样性 D.互鉴性
【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古埃及和古印度在国家机器与制度、大型工程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各有特色,可见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C项正确;
题干反映了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在同一领域取得的不同成就,说明古代文明的多样性,没有涉及两者关系,不能体现互信性和一致性,排除AB项;
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内容差异较大,不能说明互鉴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古埃及、古印度文明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2024九上·南昌月考)“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纵横,几乎不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土地,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个人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这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政治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环境左右
【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个人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这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知材料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主要强调自然环境某种程度上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但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BC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城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古希腊城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2024九上·南昌月考)亚历山大攻下埃及后,接受“埃及的法老”“阿蒙神之子”等称号;征服波斯后,他则以波斯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亚历山大旨在(  )
A.推行神人同形同性的理念 B.获得更为广泛的统治基础
C.提升马其顿军队的战斗力 D.挑起被征服地区内部矛盾
【答案】B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 亚历山大接受“埃及法老“称号,以波斯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体现了亚历山大适应新征服地区的文化,目的是获得当地人民更广泛的支持,扩大统治基础,故选 B ;
A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亚历山大的措施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无关,排除 C ;
亚历山大的目的是巩固统治,并非为了挑起被征服地区的内部矛盾,排除 D 。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拜谒埃及太阳神庙”“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
8.(2024九上·南昌月考)苏格拉底曾评价雅典民主制度“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置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这反映苏格拉底(  )
A.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B.主张实行抓阄制度
C.认识到雅典民主具有全民性 D.认为雅典的民主是最先进的
【答案】A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是将社会的命运置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可知这反映苏格拉底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因这种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会导致素质不同的人享有同等国家管理权,国家权力被滥用或误用, A项正确;
题干材料是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不是苏格拉底主张实行抓阄制度,排除B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苏格拉底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而不是强调其全民性,排除C项;
题干主旨是强调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而不是其先进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4九上·南昌月考)德国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 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对“罗马第三次征服世界”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帝国疆域地跨三大洲 B.罗马法奠定欧洲民法基础
C.基督教成为世界主要宗教 D.古罗马法律体系系统完备
【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可知,古罗马帝国第三次是以法律征服世界,罗马法奠定了后来欧洲民法的基础,影响深远,B项符合题意;
A:“罗马第三次征服世界”主要是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罗马帝国疆域地跨三大洲”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基督教成为世界主要宗教”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古罗马法律体系系统完备”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4九上·南昌月考)“希腊的文学和艺术成就非凡,假如没有一无牵挂的自由,假如没有身为公民的自尊,这些成就便很难达到。”这段材料表明(  )
A.古希腊人民生活在高度自由的环境中
B.希腊文学艺术的发展成就了公民自由
C.伯里克利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D.希腊民主政治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答案】D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 A .材料反映的是希腊的文学和艺术成就取得的原因,没有体现古希腊人民生活在高度自由的环境中,故 A 错误;
B .此项颠倒了因果关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B 错误;
C .材料反映的是希腊的文学和艺术成就取得的原因,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的信息,故 C 错误;
D .根据材料“希腊的文学和艺术成就非凡,假如没有一无牵挂的自由,假如没有身为公民的自尊,这些成就便很难达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文学和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公民的自由和自尊密不可分,这说明希腊民主政治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古代希腊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以及雅典民主政治。
11.(2024九上·南昌月考)“执政官选自贵族,元老院也为贵族把持。一般情况下,平民不能进入元老院和出任国家高级官职。平民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但他们享受的政治权利是不完全的。”材料主要说明(  )
A.罗马法制建设的局限性 B.平民同贵族斗争争取权利
C.罗马共和的实质是贵族共和 D.罗马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答案】C
【知识点】罗马城邦
【解析】【分析】据题干“一般情况下,平民不能进入元老院和出任国家高级官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强调国家权利掌握在贵族手中。由此说明,罗马共和的实质是贵族的共和,C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罗马共和的实质是贵族的共和,不是罗马法制建设的局限性,排除A项;
争取权利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
在罗马,平民是有一定的政治权利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共和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罗马共和国奴隶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4九上·南昌月考)绘制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古罗马发展演变的时间轴,其中地中海开始成为罗马的“内湖”是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2世纪在③这个时间范围内,C项正确;
①②④时间范围不包含2世纪,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帝国兴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罗马帝国兴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4九上·南昌月考)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关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成就描述准确的一项是(  )
A.《掷铁饼者》的创作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B.大竞技场吸收了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C.《十二铜表法》构建起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D.儒略历以古巴比伦太阳历为蓝本,一直沿用至今
【答案】B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可容纳近8万名观众的大竞技场即为罗马的代表性建筑,B正确;
希腊神话影响广泛,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荷马史诗》是其中典型代表,而《掷铁饼者》 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A错误;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没有构建起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C错误;
儒略历以古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 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难度较易,要求学生准确识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各项成就,准确判断正确选项,排除错误选项。
14.(2024九上·南昌月考)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苏格拉底终生探讨美德等问题,去认识人的内心世界。这说明东西方文化(  )
A.完全一致 B.存在共性 C.对立矛盾 D.同源同根
【答案】B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知,大意为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看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返现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苏格拉底终生探讨美德等问题,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美德,即说明东西方文化存在共性,B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性,但不代表完全一致,排除A项;
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美德,他们思想主张存在共性,不矛盾对立,排除C项;
孔子代表东方文化,苏格拉底代表西方文化,二人文化不同源同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古典文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欧洲古典文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4九上·南昌月考)中古世纪的欧洲一个向封君宣誓效忠的人,应该永远记住下列六个词:安全、可靠、诚实、堪用、做事易和能做事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这说明在封君封臣制度下(  )
A.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B.权利与义务的交织
C.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D.西欧社会有序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一个向封君宣誓效忠的人,应该记住:安全、诚实、堪用、能做事……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这说明封君与封臣权利与义务相交织。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A项具有严格的等级性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权利与义务的交织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符合题意;
C项以土地封赐为纽带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西欧社会有序发展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封君封臣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封君封臣制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16.(2024九上·南昌月考)“庄园规定庄园中的男子不能娶庄园外的女子,同样庄园中的女子不能嫁到庄园之外,除非得到庄园主的特别恩准。”材料表明(  )
A.庄园主具有一定的权威 B.庄园主完全决定农奴的婚姻
C.庄园是西欧社会的基础 D.庄园法庭限制庄园主的特权
【答案】A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据“庄园规定庄园中的男子不能娶庄园外的女子,同样庄园中的女子不能嫁到庄园之外,除非得到庄园主的特别恩准。”关键信息“除非得到庄园主的特别恩准”可知,材料表明庄园主具有一定的权威;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庄园中主要是领主和佃户;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主具有一定的权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庄园的有关知识。解答此题时,紧扣题干内容,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17.(2024九上·南昌月考)列宁说:“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这里所说的“基本的历史联系”就是历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下列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因 果
A 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 加速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B 市民阶层的分化 促使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
C 庄园法庭的存在 限制了中世纪西欧农业的发展
D 大学在西欧的兴起 西欧的教育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世纪欧洲市民阶层的分化,促使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B项正确;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封建国家的分裂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庄园法庭的存在维护了庄园的秩序,没有限制中世纪西欧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
大学在西欧的兴起并没有使西欧的教育摆脱基督教会的控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城市兴起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城市兴起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2024九上·南昌月考)下面是某九年级同学上“大化改新”一课记的笔记,其中有误的是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人物:源赖朝内容: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改革。影响: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A.背景 B.领导人物 C.内容 D.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是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的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效仿的是中国的隋唐制度;其改革内容包括: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的影响是把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所以材料中的领导人物表述错误,B符合题意;
ACD项表述均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日本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古代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2024九上·南昌月考)西欧有一句谚语:“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脚。”与“阿拉伯人的脚”相关的史实是(  )
A.编著了《医学集成》和《医典》
B.将中国的重大发明传入欧洲
C.改造了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
D.穆罕默德利用宗教实现统一
【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据材料“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脚”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B项正确;
A项是阿拉伯人的成就,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古印度人创制了从0到9的计数法,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
D项属于阿拉伯国家发展的历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阿拉伯帝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2024九上·南昌月考)历史课上,老师安排同学们收集日本大化改新、伊斯兰教的传播、法兰克王国、西欧中世纪的城市等相关资料,作为下节活动课讨论的主要内容。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  )
A.人类文明的起源 B.改革促进社会进步
C.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封建时代的亚洲和欧洲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日本大化改新、伊斯兰教的传播、法兰克王国、西欧中世纪的城市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国家,并逐渐统一阿拉伯半岛,日本和阿拉伯是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法兰克王国的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使西欧封建制度确立;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为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采取各种方式争取自由与自治。因此,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封建时代的亚洲和欧洲,D项正确;
人类文明的起源还是原始社会,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
伊斯兰教的传播、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与改革无关,排除B项;
只有“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与城市的发展有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封建时代的亚洲和欧洲。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封建时代亚洲和欧洲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2024九上·南昌月考)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古代世界的文明”展开探究,请你参与。
【皮料留下的文明】
材料一
(1)就史料来源看,你认为材料一中最可信的史料有哪些?(写序号即可)并从中任选其一,说明它有何历史研究价值。
【图表呈现的文明】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不断进步的文明】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树阴不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二铜表法》的积极作用。
【相互交流的文明】
材料四 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材料中作者对亚历山大东征的看法?
(5)今天,开放的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明?
【答案】(1) 史料:①②。
选择①。价值:《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选择②。价值: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它是商朝进行祭祀、记录政治、记录战争等活动时使用的,揭示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的狭隘性。
(3) 积极作用: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4) 看法: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5) 做法: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雅典民主政治;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1)本题考查史料可信度。据材料“①《汉谟拉比法典》、②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可知,①《汉谟拉比法典》、②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是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二者是最可信的史料。
选择①。价值: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选择②。价值: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它是商朝进行祭祀、记录政治、记录战争等活动时使用的,揭示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据材料“图1通往公民大会的‘通途’”“图2雅典居民比例”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幅图片均反映的是雅典公民在居民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妇女、儿童、外邦人、奴隶均排除在公民之外,这说明雅典民主是少数公民的民主,雅典民主政治的狭隘性。
(3)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据材料“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树阴不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4)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据材料“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5)本题考查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据所学可从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史料:①②。
选择①。价值:《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选择②。价值: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它是商朝进行祭祀、记录政治、记录战争等活动时使用的,揭示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的狭隘性。
(3) 积极作用: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3) 看法: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5)做法: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的可信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十二铜表法》、亚历山大东征、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2024九上·南昌月考)蓝色海洋——国家角逐的舞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能够说明“我国悲惨的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的历史事件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在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海权论:海权即凭借海洋使一个民族变得伟大的所有因素,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马汉关于海权问题的论述,在中国受到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关注……(日本)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
(2)材料二日本“五年以后”通过哪一重大事件“得到了回报”?这一事件对中国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1900年,联军在大沽口登陆……条约签订后,赔款则指名落在中国老百姓头上;4亿5000万人,每人1两白银。清政府为偿还每年2300万两的赔款,户部以最快的效率制定了“减出款、增收款凑偿”的各项办法。赔款成了插在中国主动脉上的一架抽血机,使民族工业步履踉跄,萎缩了农民的购买力。社会矛盾窗前尖锐。
——摘编自《世纪噩梦: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写实》
(3)如何理解“赔款成了插在中国主动脉上的一架抽血机”?
材料四 当前,周边各国不断在我国钓鱼岛、南海诸岛等海域挑起争端。日本政府于2021年4月13日通过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的决定引起各方争议。
(4)根据材料,概括我国目前面临哪些棘手的海洋问题?
【答案】(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 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计9.8亿两,以海关和盐税等作担保,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4) 主权纷争,海洋污染。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根据材料一“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和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二“ 189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1890年的五年后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于1895年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本题考查《辛丑条约》。根据材料三“条约签订后,赔款则指名落在中国老百姓头上;4亿5000万人,每人1两白银。清政府为偿还每年2300万两的赔款”和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加重了中国人民更沉重的负担。所以“赔款成了插在中国主动脉上的一架抽血机”。
(4)本题考查我国面临的海洋问题。根据材料四“周边各国不断在我国钓鱼岛、南海诸岛等海域挑起争端”可得出主权纷争;根据材料四“日本政府于2021年4月13日通过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的决定引起各方争议”可得出海洋污染。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计9.8亿两,以海关和盐税等作担保,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4)主权纷争,海洋污染。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我国面临的海洋问题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3.(2024九上·南昌月考)中国近代百年的历程,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也是一部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请你分类整理材料二中的图片,将序号填到下列相应的横线上。(少答错答都不得分)
经济工业化:________
政治民主化:________
思想文化民主化、科学化:________
材料二 下图是辛亥革命将物馆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部分陈列场景
(2)按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将上面三个场景正确排序。
(3)依据所学知识,在上面场景②和场景③中任选一个,依照示例对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说明要求:事件时间,事件基本情况,进行简单评价)(4分,即选场景1分,分三角度得3分)
示例:场景①
说明: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新军)发动起义,取得成功,各省纷纷响应,清朝土崩瓦解,这次起义又被称为“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答案】(1) ①④②⑥③⑤
(2) ②①③
(3) 场景②: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场景③: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知识点】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中华民国
【解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知识。分类填写:经济工业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办民用工业,如汉阳铁厂,因此①④属于经济工业化类。
政治民主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宣布实行变法,即维新变法,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制度;⑥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此②⑥属于政治民主化类。
思想文化民主化、科学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⑤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主张文学改良,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因此③⑤属于思想文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内容。
(2)本题考查武昌起义、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的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是在1905年,中华民国成立是在1912年,按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①③。
(3)本题考查中国同盟会和中华民国。场景②:根据场景②“中国同盟会成立”和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大会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场景③:根据场景③“中华民国成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随后又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故答案为:
(1) ①④②⑥③⑤
(2) ②①③
(3)场景②: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场景③: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4.(2024九上·南昌月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请从“统一战线”的角度拟定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观点:统一战线是中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法宝之一
论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基本方针,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正式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北伐战争取得胜利。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结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从中国民主革命历程可以看出“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知识点】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从“统一战线”的角度可拟定观点“统一战线是中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法宝之一”。论述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简单经过和统一战线取得的重大成果,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角度加以论述,注意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例如,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基本方针,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正式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北伐战争取得胜利。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结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从中国民主革命历程可以看出“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故答案为:观点:根据材料“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从“统一战线”的角度可拟定观点“统一战线是中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法宝之一”。
论述:论述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简单经过和统一战线取得的重大成果,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角度加以论述,注意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例如,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基本方针,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正式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北伐战争取得胜利。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结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从中国民主革命历程可以看出“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江西省南昌市江西育华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2024九上·南昌月考)“尼罗河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它平缓的河流使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尼罗河的这个特点有利于古代埃及的( )
A.农业发展 B.对外扩张
C.统一政权建立 D.对外贸易
2.(2024九上·南昌月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若自由民雇佣船工,则每年应付彼谷物六库鲁。”这说明古巴比伦王国(  )
A.民主政治发达 B.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C.国王权力无限 D.等级制度森严
3.(2024九上·南昌月考)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了气势磅礴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国王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由此反映了大河流域的古代国家在政治上的特点是(  )
A.封建君主专制 B.奴隶制民主政治
C.奴隶制君主专制 D.封建等级制度
4.(2024九上·南昌月考)“一个种姓与另一个种姓有所区别,各种姓之间不许因通婚而混淆起来,各种姓因地位不同而完全不同,每个种姓都有它特别的、不变的职业。”马克思的这番话揭示了种姓制度的
A.根本性质 B.产生原因 C.重要影响 D.主要特点
5.(2024九上·南昌月考)观察分析下表中的信息,你认为世界古代文明具有的特点是(  )
文明古国 国家机器与制度 大型工程 文化
古埃及 军队、刑法、法老 金字塔 太阳历
古印度 种姓制度
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
A.互信性 B.一致性 C.多样性 D.互鉴性
6.(2024九上·南昌月考)“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纵横,几乎不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土地,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个人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这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政治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环境左右
7.(2024九上·南昌月考)亚历山大攻下埃及后,接受“埃及的法老”“阿蒙神之子”等称号;征服波斯后,他则以波斯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亚历山大旨在(  )
A.推行神人同形同性的理念 B.获得更为广泛的统治基础
C.提升马其顿军队的战斗力 D.挑起被征服地区内部矛盾
8.(2024九上·南昌月考)苏格拉底曾评价雅典民主制度“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置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这反映苏格拉底(  )
A.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B.主张实行抓阄制度
C.认识到雅典民主具有全民性 D.认为雅典的民主是最先进的
9.(2024九上·南昌月考)德国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 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对“罗马第三次征服世界”理解正确的是
A.罗马帝国疆域地跨三大洲 B.罗马法奠定欧洲民法基础
C.基督教成为世界主要宗教 D.古罗马法律体系系统完备
10.(2024九上·南昌月考)“希腊的文学和艺术成就非凡,假如没有一无牵挂的自由,假如没有身为公民的自尊,这些成就便很难达到。”这段材料表明(  )
A.古希腊人民生活在高度自由的环境中
B.希腊文学艺术的发展成就了公民自由
C.伯里克利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D.希腊民主政治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11.(2024九上·南昌月考)“执政官选自贵族,元老院也为贵族把持。一般情况下,平民不能进入元老院和出任国家高级官职。平民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但他们享受的政治权利是不完全的。”材料主要说明(  )
A.罗马法制建设的局限性 B.平民同贵族斗争争取权利
C.罗马共和的实质是贵族共和 D.罗马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12.(2024九上·南昌月考)绘制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古罗马发展演变的时间轴,其中地中海开始成为罗马的“内湖”是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24九上·南昌月考)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关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成就描述准确的一项是(  )
A.《掷铁饼者》的创作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B.大竞技场吸收了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
C.《十二铜表法》构建起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D.儒略历以古巴比伦太阳历为蓝本,一直沿用至今
14.(2024九上·南昌月考)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苏格拉底终生探讨美德等问题,去认识人的内心世界。这说明东西方文化(  )
A.完全一致 B.存在共性 C.对立矛盾 D.同源同根
15.(2024九上·南昌月考)中古世纪的欧洲一个向封君宣誓效忠的人,应该永远记住下列六个词:安全、可靠、诚实、堪用、做事易和能做事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这说明在封君封臣制度下(  )
A.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B.权利与义务的交织
C.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D.西欧社会有序发展
16.(2024九上·南昌月考)“庄园规定庄园中的男子不能娶庄园外的女子,同样庄园中的女子不能嫁到庄园之外,除非得到庄园主的特别恩准。”材料表明(  )
A.庄园主具有一定的权威 B.庄园主完全决定农奴的婚姻
C.庄园是西欧社会的基础 D.庄园法庭限制庄园主的特权
17.(2024九上·南昌月考)列宁说:“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这里所说的“基本的历史联系”就是历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下列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因 果
A 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 加速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B 市民阶层的分化 促使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
C 庄园法庭的存在 限制了中世纪西欧农业的发展
D 大学在西欧的兴起 西欧的教育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A.A B.B C.C D.D
18.(2024九上·南昌月考)下面是某九年级同学上“大化改新”一课记的笔记,其中有误的是背景: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人物:源赖朝内容:仿效中国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改革。影响: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A.背景 B.领导人物 C.内容 D.影响
19.(2024九上·南昌月考)西欧有一句谚语:“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脚。”与“阿拉伯人的脚”相关的史实是(  )
A.编著了《医学集成》和《医典》
B.将中国的重大发明传入欧洲
C.改造了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
D.穆罕默德利用宗教实现统一
20.(2024九上·南昌月考)历史课上,老师安排同学们收集日本大化改新、伊斯兰教的传播、法兰克王国、西欧中世纪的城市等相关资料,作为下节活动课讨论的主要内容。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  )
A.人类文明的起源 B.改革促进社会进步
C.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封建时代的亚洲和欧洲
21.(2024九上·南昌月考)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围绕“古代世界的文明”展开探究,请你参与。
【皮料留下的文明】
材料一
(1)就史料来源看,你认为材料一中最可信的史料有哪些?(写序号即可)并从中任选其一,说明它有何历史研究价值。
【图表呈现的文明】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不断进步的文明】
材料三 《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树阴不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二铜表法》的积极作用。
【相互交流的文明】
材料四 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材料中作者对亚历山大东征的看法?
(5)今天,开放的中国日益融入世界,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明?
22.(2024九上·南昌月考)蓝色海洋——国家角逐的舞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能够说明“我国悲惨的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的历史事件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在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海权论:海权即凭借海洋使一个民族变得伟大的所有因素,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马汉关于海权问题的论述,在中国受到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关注……(日本)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
(2)材料二日本“五年以后”通过哪一重大事件“得到了回报”?这一事件对中国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1900年,联军在大沽口登陆……条约签订后,赔款则指名落在中国老百姓头上;4亿5000万人,每人1两白银。清政府为偿还每年2300万两的赔款,户部以最快的效率制定了“减出款、增收款凑偿”的各项办法。赔款成了插在中国主动脉上的一架抽血机,使民族工业步履踉跄,萎缩了农民的购买力。社会矛盾窗前尖锐。
——摘编自《世纪噩梦: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写实》
(3)如何理解“赔款成了插在中国主动脉上的一架抽血机”?
材料四 当前,周边各国不断在我国钓鱼岛、南海诸岛等海域挑起争端。日本政府于2021年4月13日通过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的决定引起各方争议。
(4)根据材料,概括我国目前面临哪些棘手的海洋问题?
23.(2024九上·南昌月考)中国近代百年的历程,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也是一部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请你分类整理材料二中的图片,将序号填到下列相应的横线上。(少答错答都不得分)
经济工业化:________
政治民主化:________
思想文化民主化、科学化:________
材料二 下图是辛亥革命将物馆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部分陈列场景
(2)按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将上面三个场景正确排序。
(3)依据所学知识,在上面场景②和场景③中任选一个,依照示例对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说明要求:事件时间,事件基本情况,进行简单评价)(4分,即选场景1分,分三角度得3分)
示例:场景①
说明: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新军)发动起义,取得成功,各省纷纷响应,清朝土崩瓦解,这次起义又被称为“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4.(2024九上·南昌月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请从“统一战线”的角度拟定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尼罗河整个流域是稳定有效的整体,而且“尼罗河平缓的河流是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这样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埃及统一,故C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涉及尼罗河适合农业灌溉的特点,故A不符合题意;
对外扩张和对外贸易,与尼罗河的地理特征无关,故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的有关知识。试题有些难度,解题时紧扣题干内容,把“发展农业”排除即可。
2.【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倘自由民雇用船工,则每年应付彼谷物六库鲁”,这说明在古巴比伦王国雇佣自由民要给予报酬,体现出商品经济比较活跃,B项正确;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不是民主政治,排除A项;
题干材料只涉及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国王权力和等级制度,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了气势磅礴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国王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古埃及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权力。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均处于奴隶社会,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封建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
B.奴隶制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
D.封建等级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4.【答案】D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 等级刹帝利(国王、 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 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 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材料讲述的是种姓制度的主要特点,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根本性质、产生原因、 重要影响,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种姓制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种姓制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5.【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古埃及和古印度在国家机器与制度、大型工程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各有特色,可见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C项正确;
题干反映了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在同一领域取得的不同成就,说明古代文明的多样性,没有涉及两者关系,不能体现互信性和一致性,排除AB项;
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内容差异较大,不能说明互鉴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古埃及、古印度文明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A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个人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这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知材料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主要强调自然环境某种程度上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但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BC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城邦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古希腊城邦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
【解析】【分析】 亚历山大接受“埃及法老“称号,以波斯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体现了亚历山大适应新征服地区的文化,目的是获得当地人民更广泛的支持,扩大统治基础,故选 B ;
A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亚历山大的措施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无关,排除 C ;
亚历山大的目的是巩固统治,并非为了挑起被征服地区的内部矛盾,排除 D 。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拜谒埃及太阳神庙”“亲自祭祀巴比伦城的守护神”。
8.【答案】A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是将社会的命运置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可知这反映苏格拉底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因这种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会导致素质不同的人享有同等国家管理权,国家权力被滥用或误用, A项正确;
题干材料是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评价,不是苏格拉底主张实行抓阄制度,排除B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苏格拉底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而不是强调其全民性,排除C项;
题干主旨是强调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而不是其先进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可知,古罗马帝国第三次是以法律征服世界,罗马法奠定了后来欧洲民法的基础,影响深远,B项符合题意;
A:“罗马第三次征服世界”主要是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罗马帝国疆域地跨三大洲”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基督教成为世界主要宗教”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古罗马法律体系系统完备”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D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 A .材料反映的是希腊的文学和艺术成就取得的原因,没有体现古希腊人民生活在高度自由的环境中,故 A 错误;
B .此项颠倒了因果关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B 错误;
C .材料反映的是希腊的文学和艺术成就取得的原因,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的信息,故 C 错误;
D .根据材料“希腊的文学和艺术成就非凡,假如没有一无牵挂的自由,假如没有身为公民的自尊,这些成就便很难达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文学和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公民的自由和自尊密不可分,这说明希腊民主政治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古代希腊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以及雅典民主政治。
11.【答案】C
【知识点】罗马城邦
【解析】【分析】据题干“一般情况下,平民不能进入元老院和出任国家高级官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强调国家权利掌握在贵族手中。由此说明,罗马共和的实质是贵族的共和,C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罗马共和的实质是贵族的共和,不是罗马法制建设的局限性,排除A项;
争取权利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
在罗马,平民是有一定的政治权利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共和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罗马共和国奴隶起义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C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湖”,2世纪在③这个时间范围内,C项正确;
①②④时间范围不包含2世纪,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罗马帝国兴亡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罗马帝国兴亡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B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可容纳近8万名观众的大竞技场即为罗马的代表性建筑,B正确;
希腊神话影响广泛,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荷马史诗》是其中典型代表,而《掷铁饼者》 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A错误;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没有构建起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C错误;
儒略历以古埃及的太阳历为蓝本, 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难度较易,要求学生准确识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各项成就,准确判断正确选项,排除错误选项。
14.【答案】B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知,大意为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看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返现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苏格拉底终生探讨美德等问题,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美德,即说明东西方文化存在共性,B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性,但不代表完全一致,排除A项;
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强调美德,他们思想主张存在共性,不矛盾对立,排除C项;
孔子代表东方文化,苏格拉底代表西方文化,二人文化不同源同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古典文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欧洲古典文化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B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一个向封君宣誓效忠的人,应该记住:安全、诚实、堪用、能做事……同样,封君也要在所有事情上为向他宣誓效忠的封臣做事。这说明封君与封臣权利与义务相交织。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A项具有严格的等级性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权利与义务的交织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符合题意;
C项以土地封赐为纽带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西欧社会有序发展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封君封臣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封君封臣制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16.【答案】A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据“庄园规定庄园中的男子不能娶庄园外的女子,同样庄园中的女子不能嫁到庄园之外,除非得到庄园主的特别恩准。”关键信息“除非得到庄园主的特别恩准”可知,材料表明庄园主具有一定的权威;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庄园中主要是领主和佃户;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主具有一定的权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庄园的有关知识。解答此题时,紧扣题干内容,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
17.【答案】B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世纪欧洲市民阶层的分化,促使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B项正确;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封建国家的分裂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庄园法庭的存在维护了庄园的秩序,没有限制中世纪西欧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
大学在西欧的兴起并没有使西欧的教育摆脱基督教会的控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城市兴起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西欧城市兴起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8.【答案】B
【知识点】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是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的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效仿的是中国的隋唐制度;其改革内容包括: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的影响是把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所以材料中的领导人物表述错误,B符合题意;
ACD项表述均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日本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古代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9.【答案】B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据材料“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脚”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B项正确;
A项是阿拉伯人的成就,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古印度人创制了从0到9的计数法,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
D项属于阿拉伯国家发展的历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阿拉伯帝国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0.【答案】D
【知识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古代日本的建立与统一;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日本大化改新、伊斯兰教的传播、法兰克王国、西欧中世纪的城市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国家,并逐渐统一阿拉伯半岛,日本和阿拉伯是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法兰克王国的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使西欧封建制度确立;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为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采取各种方式争取自由与自治。因此,该活动课的主题应该是封建时代的亚洲和欧洲,D项正确;
人类文明的起源还是原始社会,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
伊斯兰教的传播、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与改革无关,排除B项;
只有“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与城市的发展有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封建时代的亚洲和欧洲。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封建时代亚洲和欧洲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1.【答案】(1) 史料:①②。
选择①。价值:《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选择②。价值: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它是商朝进行祭祀、记录政治、记录战争等活动时使用的,揭示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的狭隘性。
(3) 积极作用: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4) 看法: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5) 做法: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雅典民主政治;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1)本题考查史料可信度。据材料“①《汉谟拉比法典》、②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可知,①《汉谟拉比法典》、②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是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二者是最可信的史料。
选择①。价值: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选择②。价值: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它是商朝进行祭祀、记录政治、记录战争等活动时使用的,揭示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据材料“图1通往公民大会的‘通途’”“图2雅典居民比例”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幅图片均反映的是雅典公民在居民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妇女、儿童、外邦人、奴隶均排除在公民之外,这说明雅典民主是少数公民的民主,雅典民主政治的狭隘性。
(3)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据材料“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树阴不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4)本题考查亚历山大东征。据材料“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5)本题考查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据所学可从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史料:①②。
选择①。价值:《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选择②。价值: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它是商朝进行祭祀、记录政治、记录战争等活动时使用的,揭示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的狭隘性。
(3) 积极作用: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3) 看法: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5)做法: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史料的可信度、雅典的民主政治、》《十二铜表法》、亚历山大东征、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答案】(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 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计9.8亿两,以海关和盐税等作担保,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4) 主权纷争,海洋污染。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及其危害;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鸦片战争。根据材料一“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和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二“ 189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1890年的五年后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于1895年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本题考查《辛丑条约》。根据材料三“条约签订后,赔款则指名落在中国老百姓头上;4亿5000万人,每人1两白银。清政府为偿还每年2300万两的赔款”和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加重了中国人民更沉重的负担。所以“赔款成了插在中国主动脉上的一架抽血机”。
(4)本题考查我国面临的海洋问题。根据材料四“周边各国不断在我国钓鱼岛、南海诸岛等海域挑起争端”可得出主权纷争;根据材料四“日本政府于2021年4月13日通过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大海的决定引起各方争议”可得出海洋污染。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计9.8亿两,以海关和盐税等作担保,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4)主权纷争,海洋污染。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我国面临的海洋问题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3.【答案】(1) ①④②⑥③⑤
(2) ②①③
(3) 场景②: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场景③: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知识点】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中华民国
【解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知识。分类填写:经济工业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创办民用工业,如汉阳铁厂,因此①④属于经济工业化类。
政治民主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宣布实行变法,即维新变法,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制度;⑥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此②⑥属于政治民主化类。
思想文化民主化、科学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⑤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主张文学改良,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因此③⑤属于思想文化民主化、科学化的内容。
(2)本题考查武昌起义、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的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是在1905年,中华民国成立是在1912年,按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①③。
(3)本题考查中国同盟会和中华民国。场景②:根据场景②“中国同盟会成立”和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大会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场景③:根据场景③“中华民国成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随后又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故答案为:
(1) ①④②⑥③⑤
(2) ②①③
(3)场景②: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场景③: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4.【答案】观点:统一战线是中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法宝之一
论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基本方针,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正式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北伐战争取得胜利。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结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从中国民主革命历程可以看出“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知识点】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从“统一战线”的角度可拟定观点“统一战线是中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法宝之一”。论述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简单经过和统一战线取得的重大成果,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角度加以论述,注意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例如,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基本方针,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正式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北伐战争取得胜利。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结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从中国民主革命历程可以看出“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故答案为:观点:根据材料“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从“统一战线”的角度可拟定观点“统一战线是中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法宝之一”。
论述:论述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两党两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简单经过和统一战线取得的重大成果,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角度加以论述,注意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最后简要地对论述加以总结即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例如,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基本方针,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正式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北伐战争取得胜利。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结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从中国民主革命历程可以看出“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南昌市江西育华学校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