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试题(卷)
七年级 历史(5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
A.传说 B.文献 C.化石 D.影像
2.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炎帝 D.尧、舜、禹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段材料说明( )
A.分散杂居 B.错综复杂 C.征服扩张 D.多元一体
4.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5.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商朝 B.②春秋 C.③西周 D.④夏朝
6.用玉器随葬是良渚文化的重要习俗。在良渚遗址的大型墓葬中,玉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有琮、璧等重器,但中小型墓葬中很少见到。这表明良渚社会( )
A.早期国家出现 B.阶层分化明显
C.农耕经济发达 D.地域特色鲜明
7.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某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请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上
C.丝帛或麻布上 D.木简上
8.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9.学校新来了一个风趣的历史老师,她作自我介绍时说到:“我的名字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时期地处最西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时期地处最东的一个国家的名称。”这位历史老师的名字是( )
A.燕齐 B.楚秦 C.秦齐 D.秦燕
10.“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关于夏、商、周诸朝君王与其执政期间发生大事的对应,正确的是( )
汤——任用贤才,使商强大
桀——有所作为,国力强大
周公——牧野之战,灭商建周
D.周幽王——与民争利,“国人暴动”
11.下图是某书的部分目录,这部书是( )
A.《秦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翻车》
12.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B.国家渐走向统一
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共26分)
13.历史核心素养是我们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课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1分)。
【唯物史观】
图一 北京人的石刻工具 图二 河姆渡居民的工具 图三 春秋农具 图四 穿有鼻环的牛尊
(1)请分别指出图一和图二生产工具采用的制作方法(2分)。指出图三、图四分别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了什么生产工具和什么生产方式(2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从图一到图四生产工具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1分)?
【史料实证】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2)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1分)?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1分)?
【历史解释】
材料二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他认为顺民心,国之将兴,逆民心,国之将亡,统治者要体会老百姓的忧与乐,把人民的忧乐当作自己的忧乐。君王要善待黎民,减轻百姓赋税和徭役,给人民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3)依据材料二,概括孟子思想的核心(1分)。他认为“统治者”应如何践行这种思想(1分)?
【家国情怀】
材料三 《吕氏春秋》载: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通缪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4)材料三反映了禹的什么功绩(1分)?从禹的身上你可以学到什么精神(1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儒、法、道、墨、阴阳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争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材料四 学习“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同学们一致认为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数学钱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英语孙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政治李老师鼓励互利互爱,生活节俭。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1分)?援引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核心主张 (1分)
(3)材料三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1分)他的主张后来在哪个国家得以实现 (1分)
(4)根据材料四,你认为语文、数学、政治老师的管理风格类似于古代哪个思想学派 (3分)
15.任何一场改革的成功,都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还要得益于统治者的支持,改革者个人的魅力,还有对社会是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6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材料二 都江堰示意图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先以火烧石、浇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玉垒山凿出缺口,后利用水流动力学,把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防洪。都江堰的修建,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魅力,蕴含着“中国智慧”。
——摘编自罗旭洋《天人合一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找出商鞅变法中“决裂阡陌,奖励耕战”指什么(写具体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以世纪的方式,写出都江堰的修建时间(1分),并说明其修建蕴含的“中国智慧”是什么(1分)。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对秦国产生的共同作用(1分)。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A C B A B C A
题号 11 12
答案 B B
(1)图一制作方法:打制(1分)。图二制作方法:磨制(1分)。生产工具:铁制农具(1分)。生产方式:牛耕(1分)。
重要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1分)。
(2)政治制度:分封制(1分)。
目的: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1分)。
思想核心:民贵君轻(1分)。
如何践行:善待黎民,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给人民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1分)。
功绩:大禹治水(1分)。
精神:创新精神,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1分)。(言之成理即可)。
14、(1)背景: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1分)(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任写一条即得分)。
共同问题:如何治理国家(1分)。
(2)核心主张:仁(1分)。
做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分)。
(3)主张:重视严刑重罚(重视法律、法治)(1分)。国家:秦国(1分)。
(4)思想流派:语文——儒家,数学——道家,政治——墨家。(3分)
15、(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1分);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分)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1分)
(2)时间:公元前3世纪50年代(1分);
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因地制宜)(1分)
(3)作用:都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