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练(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1.(2024·山东菏泽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抗日战争
●比较德国、意大利、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的帝国统治,包括日本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及其他暴行和1939年希特勒—斯大林的协议。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历史
与社会科学课程标准》
●通过学习世界经济危机与社会问题的产生、昭和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我国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与中国等亚洲各国的关系、欧美各国的活动、战时国民生活等内容,让学生理解从军部的崛起开始到战争结束的整个过程,以及大战给全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日本《初中社会科·历史分野
学习指导要领》
●“绥靖政策”一目中,提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建立,日中战争和苏日冲突;在“名人录”中,有孙逸仙、蒋介石、毛泽东的名字;在“大事记”中,有1931年日本侵占满洲里、1937—1945年日中战争。
——俄罗斯《新的世界历史综合教学方案》
●理解各民族为对抗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殖民统治而开展的运动,同时又寻求国际团结合作。学习主题包括满洲事变,中日战争,南京大屠杀,轴心国,太平洋战争,第二次国共合作。
——韩国《高中“东亚史”课程》
——上述均摘编自张汉林《国外历史课程
标准中的抗日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以“透视外国人眼中的抗日战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2024·广东佛山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2日)
材料二 1942—1945年延安“革命年画”的相关研究资料
(1)根据材料一,简析《讲话》在人民解放斗争中发挥的作用。
(2)材料二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一条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革命年画”出现的原因。
3.(2024·辽宁丹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开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广播事业的开始,国统区和沦陷区有数十万台收音机可收听。电台在语言广播的同时,亦用国际通码向世界各国播发新华通讯社电讯。电台广播的主要内容有:中共中央的重要文件、重要社论和文章、国际国内时事新闻、军情战报等,电台还播放京剧名段、名人讲演、音乐戏曲等节目。后增加对日本官兵播音,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反动残暴,号召日本士兵积极投入反战活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刘莹莹、赵云泽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新华广播复播,各解放区纷纷涌现地方性广播电台。各电台广播内容主要有:宣传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阴谋、新闻报道、文艺节目、社论,介绍解放区等,灵活采取宣传策略,积极争取更多可团结的力量。各电台还声援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请国民党起义人员进行广播讲话,号召国民党官兵退出军队。
——摘编自赵聪、邱菊《新中国成立前党的
广播宣传特色与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党的广播宣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党的广播宣传的重要意义。
4.(2023·福建名校联盟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5月25日清晨,上海市区一些早出门的市民走到马路上时,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马路两边睡着许多解放军战士,他们虽看上去很累很疲劳,但睡得很熟很香。下表是当时的一些记载:
记载 出处
26日。下午三点起微雨,子夜大雨……解放军在路站岗,秩序极佳,绝不见欺侮老百姓之事。在研究院门前亦有岗位,院中同人予以食物均不受。守门之站岗者倦则卧也,亦绝不扰人,纪律之佳,诚难得也。 科学家竺可桢的日记
中国共产党军纪优良,行止有节,礼貌周到……虽然有许多大厦是大开着,可以用来做军营,而中国共产党军队仍睡在人行道上…… 美国合众社的报道
某对新人定于25日在新生活俱乐部结婚,婚礼正在进行,解放军到了,来接收这个国民党机构。新人宾客进退维谷。不想解放军很客气地说“你们结婚”,站在一旁等待。等到礼毕,又等到宾客进完茶点,司仪宣布终场,解放军才进场接收。 《大公报》报道
我的车开到一个路口,有位解放军战士告诉我,前边还有战斗,不安全,要我别过去,态度和气诚恳,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解放军。 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回忆
——摘编自王彝伟《65年前人民解放军进上海
“睡马路”背后的故事》
根据表中的一种或多种记载,对解放军进入上海后人们的评价进行观点提炼,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大题练(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1.示例 透视外国人眼中的抗日战争
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出于不同国家利益的需要,各国在课标中对抗日战争的叙述差异较大。
美国课标中只是从日本侵华的视角进行表述,中国的抗战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视中华民族的14年抗战,及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贡献。但证实了日本侵华暴行如南京大屠杀。
日本课标刻意回避对中国侵略的战争性质和侵华暴行;缺乏对侵略罪行的深刻反省。
俄罗斯课标中有中华民族抗战的国共双方重要领导人物蒋介石和毛泽东等,对抗日战争的大致脉络与涉事各方,均有所交代,这与美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韩国课标更强调树立中国等被侵略国家奋起反抗的正面形象。对我国的抗日战争更为重视。基本上叙述了日本侵华的全过程和中国人民抗日的全过程,史实更为具体、细致。韩国历史课程标准更接近我们的历史观。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理应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
(作答角度:要求考生能够结合史实,依据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地位,分析说明各国历史课程标准的差异,并能简要分析原因。其他角度叙述亦可。)
2.(1)①团结文艺工作者,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推动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政治宣传工作。③促进根据地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其政治觉悟。④配合军事斗争。
(2)历史信息:①图一年画儿童的服装、形象具有民间传统色彩,与文字材料中年画“尊重民间风习道德”相印证,图二木刻面内容是青年为群众修纺车,取材于日常事件,与文字材料中年画“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相印证。②图一年画中福娃是基层人民习惯的形象,图二的木刻画选取日常生活小事,与文字材料中“年画适合于广大人民群众”相印证。
原因:①文艺工作者受毛主席文艺座谈会的启发。②延安根据地以工农群众为主要群体,艺术创作需贴合阶级特征。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走群众路线,以文艺团结民众,壮大抗日民主根据地或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便于向根据地民众宣传中共的革命思想、革命路线。
3.(1)坚持党管传媒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于革命形势的需要(抗日战争时期以救亡图存为主调,解放战争时期以反蒋争取群众支持为主调);采取分化瓦解的心理战,针对性强;注重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内容灵活多样;极力维护统一战线,争取各界支持。
(2)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扩大了党的影响;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传媒体系;打破了帝国主义与国民党的舆论垄断;有利于争取和平,推动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发展。
4.观点1: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军要求严格。
理由:人民军队诞生后不久,就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人民军队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员以身作则,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要求人民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严格要求逐渐形成传统,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后也不例外。
观点2:人民解放军战士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理由:人民解放军战士是人民的子弟兵,其中绝大部分出身工农;人民解放军战士艰苦朴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人民解放军战士具有朴素的家国情怀,极为看重国家利益与民众权益。
观点3: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代表人民利益,这同国民党有本质区别。
理由: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经常损害百姓权益,离心离德,最终失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同国民党斗争中,看到了国民党及其军队的腐败,深恶痛绝;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要求全党全军坚持“两个务必”,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将革命进行到底。小题练22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教材改编题】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47“学习拓展”改编】关系到“九一八”事变的李顿调查团档案,在日内瓦“国联和联合国档案馆”中被发现。该档案详细记录了“九一八”事变直接相关人士的谈话记录、调查团在东北的实地调查和询问日军高层的记录。该档案的发现( )
A.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
B.证明了中国抗战具备世界意义
C.补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实
D.提供了十四年抗战的史料依据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43“史料阅读”改编】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则通电
西北军民一致主张如下: (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 (二)停止一切内战; (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 (四)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 (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 (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 (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据此可知( )
A.通电的发布者为中国共产党
B.共产党实行了全面抗战路线
C.通电符合全国团结抗战需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42“历史纵横”改编】1935年,共产国际莫斯科第七次代表大会决定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后决定逼蒋抗日,放弃苏维埃政权口号,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这反映( )
A.中国抗战得到广泛国际支持
B.全民族联合抗战的局面形成
C.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矛盾
D.国共关系结束对峙走向合作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45“史料阅读”改编】德国人拉贝在1937年12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日记可以直接证实日军( )
A.重庆大轰炸的暴行
B.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C.实行疯狂“扫荡”的暴行
D.731部队灭绝人性的暴行
【经典模拟题】
5.(2024·浙江台州模拟)“全国各地,从上海到北京,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制日货和禁止与日人进行交易的杯葛(Boycott的音译,意为‘抵制’)运动。”这一局面最有可能发生于( )
A.1915年 B.1931年
C.1935年 D.1937年
6.(2024·山东临沂模拟)九一八事变爆发初期,《纽约时报》在报道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有:日军“占领”“进入”中国东北的某些地方,双方军队经常发生“战役”“战斗”“碰撞”“斗争”“冲突”“争吵”“争论”“问题”等。《纽约时报》使用的词语( )
A.反映其立场客观公正 B.掩饰日本侵华行径
C.干涉中国的外交政策 D.维护美日军事同盟
7.(2024·湖北黄冈模拟)如面漫画选自《旧世百态:漫画时政》,描绘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沈阳各制旗店赶做清朝的国旗——三角龙旗的情景。它可以用来说明( )
A.近代中国帝制与共和的生死较量
B.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已严重破坏
C.东北人民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无奈
D.日本企图实现“以华制华”的战略
8.(2024·山东菏泽模拟)1937年1月3日,《纽约时报》评论道:“证明了中国的团结是建立在巩固的基础上的……中国向日本证明了‘分裂再击溃’的计划并不是一条可以轻易征服中国的道路。”这一评论( )
A.肯定了西安事变的作用
B.孤立和自保的色彩浓厚
C.对日本侵华发出了预警
D.希望美国介入远东战争
9.(2024·湖南长沙一中调研)为反抗政府对学生运动的压制,1937年3月,三千多北平学生游行示威,被警察镇压,几十名学生被捕。刘少奇撰文要求北平的同志“暂时避免和敌人决胜负的战斗”,并警告说,再来几次运动,“最后就只剩你们几个布尔什维克在秘密的房子里抗日救国”。他的判断( )
A.犯了右倾保守主义的错误
B.基于对社会矛盾的分析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说明学生是抗日的主力
10.(2024·江苏南通模拟)如图为1939年7月7日《新华日报》发表的宣传画。其创作主旨在于( )
A.承继国民革命传统 B.弘扬民族抗战精神
C.奏响战略反攻的号角 D.反击国民党反共高潮
11.(2023·河北省级联测)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7月10日,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呼吁:“各方政治意见能彻底融洽,以树立政府之坚实抗战基础。”7月17日,蒋介石呼吁: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这反映了当时( )
A.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全民族抗战已成为共识
D.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迫在眉睫
12.(2024·河北张家口模拟)抗战期间,《手榴弹》是流传于山西沁源的一首民歌。歌中唱到:“我老婆子今年七十三呀,手里拿着两颗手榴弹,揭开盖子拉开线,打死了日本鬼子,消灭了狗汉奸。”这说明( )
A.根据地实行兵民合一政策
B.山西成为敌后抗战的主战场
C.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
D.日军暴行激起人民普遍反抗
13.(2024·河北唐山模拟)日本政府投资设立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在1936年对遵化县进行了全面调查,将遵化县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家庭人口、气象水文等一并写入调查报告。此举意在( )
A.巩固遵化的殖民统治
B.加快日军的经济掠夺
C.配合日军的侵华战略
D.呼应华北的自治运动
14.(2024·安徽安庆调研)下图是一份从重庆发往上海的绝密电报底稿。因为年代久远,这份泛黄的电报稿上没有确切的发报时间,只是注明“甲发电第377号”。戴笠将这个情报提供给重庆防空单位,作为施放警报的根据。由此推断该电报发送的背景是( )
A.东北三省沦陷 B.日本策划华北事变
C.全面抗战爆发 D.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情境创新题】
15.【社会情境】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诞生了《卧薪尝胆》《木兰从军》《文天祥》《杨家将》《史可法》《西施》《抱石投江》等一大批广播剧作品。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
A.意在推行文艺的世俗化
B.文艺发展紧跟世界潮流
C.民众对历史知识普及的需求
D.文艺创作深受国内时局影响
16.【学术情境】20世纪30年代,国内知识界开始关注东北的经济地位,出版发行了一批史论著述,如《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外人在华投资之过去与现在》《最近之东北经济与日本》《东北路矿森林问题》等。这些著作( )
A.揭示了国民政府的外强中干
B.彰显了学术研究的现实关怀
C.适应了争取外援的舆论宣传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17.【学习情境】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任意修改教科书,如删除书中“报国仇”等字句,删除“抗战受伤的追忆”等诗文,篡改地理教材里的国界线(把自近代以来被其侵占的他国领土都圈定在日本版图内)等。这些行径意在( )
A.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B.消除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
C.实现对沦陷区的长期占领
D.控制沦陷区的文化教育活动
18.【学习情境】1937年10月13日,《大抗战画报》在上海创刊。《大抗战画报》设置有《淞沪抗战前线》《敌机暴行一斑》《敌忾同仇》《国际同情》等栏目。第3期曾以《第八路军先头部队开抵晋北山地》等篇幅,报道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据此可知,《大抗战画报》( )
A.适应了中国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
B.有助于国共联合抗战局面的形成
C.体现了上海是当时中国的文艺中心
D.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有关
小题练22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1.D [材料中谈话记录、实地调查和询问日军高层的记录能证明日本侵华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历史,为十四年抗战提供史料依据,故选D项;材料只是说档案在“国联和联合国档案馆”中,而里面的内容却没有介绍,不能得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排除A项;依据材料可以得知此时中国已进入局部抗战时期,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抗战对世界的意义,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全面开始时间是1939年,排除C项。]
2.C
3.C [据材料可知,为了共同抗日维护民族利益,中共做出巨大牺牲,说明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主要矛盾,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态度,无法看出是否得到国际支持,排除A项;全民族联合抗战的局面形成,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以后,排除B项;国共关系结束对峙走向合作,也是在七七事变以后,排除D项。]
4.B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故选B项;重庆大轰炸是在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排除A项;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疯狂“扫荡”的暴行是在1941年至1942年,排除C项;731部队灭绝人性的暴行是在1938年至1945年,排除D项。]
5.B [由材料“全国各地……反对日寇进攻东北”可知,这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故选B项;1915年存在全国人民的抵制日货运动,但是并不存在日寇进攻东北的行动,排除A项;1935年日本发动了华北事变,与进攻东北不符,排除C项;1937年日军从七七事变开始,全面进攻中国,此时东北早已沦陷,排除D项。]
6.B [据材料可知,《纽约时报》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轻描淡写,是为了掩饰日本侵华行径,故选B项;《纽约时报》的认识带有主观性,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轻描淡写,并不能反映《纽约时报》立场客观公正,排除A项;材料仅是《纽约时报》对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并没有涉及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无法得出干涉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C项;《纽约时报》不能代表美国政府,并且在二战中日本是法西斯国家,美国是反法西斯国家,美日之间并未建立军事同盟,排除D项。]
7.D [据材料可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积极筹划成立伪满洲国,企图实现“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故选D项;日本积极扶持东北傀儡政权,而非近代中国内部帝制与共和的较量,排除A项;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并随后复辟帝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已被严重破坏,排除B项;九一八事变后受到强烈伤害的东北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但材料仅涉及伪满洲国成立前的筹备,没有明确东北民众的具体心态,故“东北人民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无奈”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8.A [据材料可知,日本分裂再击溃中国的计划是行不通的,当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团结的局面,结合时间“1937年1月3日”可知,这是对西安事变后中国形势的评价,西安事变后,中国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A项;《纽约时报》体现的是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和“信心”,排除B项;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就已经发动侵华战争,故“预警”一词不符合1937年这一时期,排除C项;美国在一战后推行“中立”政策,并没有介入远东战争的强烈意图,排除D项。]
9.B [1937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中日民族矛盾,而不是国内阶级矛盾,因此刘少奇要求北平的同志“暂时避免和敌人决胜负的战斗”,以求共同“抗日救国”,故选B项;刘少奇的判断是基于现实,故不是右倾错误,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才建立,排除C项;据刘少奇“最后就只剩你们几个布尔什维克在秘密的房子里抗日救国”可知,学生不是抗日救亡的主力,需要团结一切力量,排除D项。]
10.B [据材料宣传画内容可知,在国共合作及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被压在城墙之下,由此可知该宣传画创作的主旨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上抵抗日本的侵略,即弘扬民族抗战精神,故选B项。]
11.C [据材料可知,七七事变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和蒋介石等多个政治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全民族团结抗日”的主张,这反映出当时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故选C项;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就已经兴起,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9月23日,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12.C [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各种年龄、性别和社会身份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说明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人民战争,故选C项;材料中的老人本来的身份只是普通民众,不是职业士兵,排除A项;山西在抗日战争时期只是诸多敌后战场中的一部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全民族积极参与抗战的表现,排除B项;“普遍”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C [据材料可知,日本对遵化县进行了全面调查,目的是为进一步扩大侵略做准备,故选C项。]
14.C [材料中涉及军统策反一名为日本提供情报的白俄间谍,该间谍长期从事日军轰炸重庆的情报工作,戴笠将破译情报内容获悉后提供给重庆防空单位,作为施放警报的根据。而重庆大轰炸发生在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期间,日本对中华民国战时陪都重庆进行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故选C项;东北三省沦陷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排除A项;日本策划华北事变是1935年,排除B项;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是1942年,排除D项。]
15.D [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卧薪尝胆》《木兰从军》《文天祥》《杨家将》《史可法》《西施》《抱石投江》”可知,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因此出现一大批以抗战为核心的广播剧作品,主要是为了激励民众团结抗日,这说明当时我国文艺创作深受国内时局影响,故选D项。]
16.B [20世纪30年代,日本正在发动侵华战争,东北地区首当其冲,国内知识界的史论著述围绕东北的经济、投资和路矿森林等展开,都是当时东北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上述著作彰显了学术研究对东北发展的现实关怀,故选B项;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基本上采取的是消极抗日的政策,“外强”的说法不成立,排除A项;对东北地区经济和投资相关的研究并不能直接争取国际的支援,没有直接影响,排除C项;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巨大的打击,“快速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7.C [题干设问是“意在”,即把握事物的本质,故选C项;A、B、D项都是服务于实现日本对沦陷区的长期占领这一罪恶意图,均排除。]
18.A [据材料“《淞沪抗战前线》《敌机暴行一斑》《敌忾同仇》《国际同情》”的栏目设置,可以看出这个画报有宣传同心抗日、争取国际同情的意图,这适应了当时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军民同心抗战的形势,故选A项。]小题练23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材改编题】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48“史料阅读”改编】平型关战斗胜利后,蒋介石致电八路军参谋处表示祝贺:“贵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蒋介石依旧奉行不抵抗政策
B.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C.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49“历史纵横”改编】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多个院系开设了航空、无线电、通讯、军事工程等课程,并编译军事教材、参考书等,以供教学、训练部队,以及普及军事知识之用。西南联大的这些做法( )
A.适应了战时的需要 B.增强了军事战斗力
C.提高了人民的素质 D.推动社会观念变化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52“教材知识”改编】抗日战争时期,以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三三制”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三三制”原则的实践意义是( )
A.有利于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
B.打击了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C.促进了敌后根据地经济发展
D.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精神基础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53“历史纵横”改编】1942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二○○师入缅与日作战,在同古会战中,远征军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歼灭日军5 000多人,予敌重创。在之后战斗中,他指挥的远征军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在指挥突围战斗时戴安澜身负重伤,壮烈殉国。这些事迹可以用来说明( )
A.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B.敬仰反法西斯英雄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情怀
C.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
D.正面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经典模拟题】
5.(2024·河北邯郸模拟)1937年,南京沦陷后,一位二十来岁的女学生一路从南京走到四川,她写道:“颠沛流离有说不尽的苦难,但是不论什么时候,户内户外,能容下数十人之处,就是老师上课的地方。学校永远带着足够的各科教科书、仪器和基本设备随行。”这段记录表明“大内迁”( )
A.激发了妇女同胞的爱国热情
B.彰显了顽强不屈的民族意志
C.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D.坚定了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念
6.(2023·河北“百万联考”)下表所示为全面抗战期间西南地区工业增长率统计情况(单位:%)。这说明当时( )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增长率 33.5 60.7 28.6 55.3 59.6
A.民族工业保持了持续发展态势
B.沿海地区企业持续内迁
C.持久抗战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
D.西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7.(2023·安徽卓越县中联考)下图为1938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每日译报》刊登的1938年6月12日广州受侵局势图,并持续介绍了日军对广州的轰炸和民众死亡情况。这一报道( )
A.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
B.预示着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C.推动了民族意识高涨
D.表明抗日救亡高潮的兴起
8.(2023·重庆模拟)1938年2月,晋察冀边区政府颁行“二五减租,一分减息”的政策,规定地主的土地收入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债主的利息收入一律不准超过10%。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 )
A.边区土地革命的深入
B.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C.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
D.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2024·黑龙江大庆模拟)1944年担任国民党中宣部顾问的美国记者武道,在撰写《我从陕北回来》一文时,从八个方面谈到边区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老百姓生活进步、人民都有选举权、强烈的抗战意志、言论出版自由等。这反映出当时( )
A.根据地军民积极抗战
B.抗战形势发生重要转折
C.美国支持根据地发展
D.国共两党产生理念分歧
10.(2024·湖南常德模拟)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设计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蓝图。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具体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决心打倒国民党解放全中国
C.致力于实现中国的民主制度
D.为建立新中国进行理论准备
11.(2024·哈师大附中等三校模拟)国民政府在内地通过改善旧路和修建新路,形成了以贵阳、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公路网,到1943年西南五省通车里程为1.7万公里。1937年西南空运飞行里程为267万多公里,1943年增至884万公里。政府旨在( )
A.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B.改变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状况
C.加强对黔渝地区的统治
D.保证战争物资供应补给充足
12.(2024·河北石家庄调研)
陕甘宁边区生产展览会概况(部分)
举办时间 名称
1938年1月 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
1939年1月 陕甘宁边区首届农业竞赛展览会
1941年12月 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实验瓷器厂陶瓷展览会
1943年3月 延安杨家岭供给商店小型毛织物展览会
1943年11月 延安保育院小学生产展览会
1944年3月 延安妇女合作社纺织品展览会
1944年12月 边区建设展览会
这些举措旨在( )
A.坚持自力更生积极抗战
B.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
C.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践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13.(2024·四川成都模拟)下面是近现代著名版画家李少言所作的两幅木刻画,形象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扫荡”遭到惨败的场景。这两幅木刻画( )
A.突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威力
B.体现了井冈山道路的正确性
C.凸显了敌后战场的巨大作用
D.彰显了民主革命转型的成果
14.(2023·江苏徐州调研)1945年,山东北海银行(中共建立)总行发布指示,在业务方针与工作重点方面作出具体要求,“支行与办事处不按行政系统设立,主要有重点地发展与建立城市工作,从主要的工商业城市建立而逐渐普遍设立”。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国民党主力被歼灭
B.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C.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D.国民党重点进攻被粉碎
【情境创新题】
15.【学习情境】抗日战争中,河北深县后营村妇女自卫队每年接受做军鞋任务三四次,每次700多双,平时为驻军缝补不计其数。大榆林妇女队员在抗战期间累计做军鞋2 400多双、军袜2 600双、军被3 400床。这充分反映出( )
A.妇女成为抗日战争主力军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效果显著
C.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
D.八路军物资供应得到充分保障
16.【学术情境】下表所示为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部分外交活动。从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 事件
1943年1月 分别与英国、美国签订《中英新约》《中美新约》,废除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
1943年12月 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6月 签署《联合国宪章》,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A.抗日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B.中国为赢得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
C.中国国际地位在抗战中逐步提升
D.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17.【生活情境】如图为古元于1944年创作于陕北的木刻年画《人兴财旺》。画家借此表达了( )
A.对土地革命的强烈支持
B.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
C.对边区喜获丰收的赞美
D.对改善抗战装备的期许
18.【学习情境】下表为1941至1943年陕甘宁边区八路军359旅经济情况统计表。该旅扩大种植面积的意图是( )
种植面积(亩) 粮食自给率
11 200 79.5%
26 800 90.3%
100 000 100%
A.实现边区政府粮食自给
B.巩固革命根据地政权
C.应对国民政府军事围剿
D.提升持久抗战的能力
小题练23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C [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配合友军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选C项;平型关大捷发生的时间是1937年9月,这一时期已经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排除A项;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B项;平型关大捷发生在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排除D项。]
2.A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做法,普及了军事知识,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故选A项;西南联大开设军事课程,普及了军事知识,但材料体现不出增强了军事战斗力,排除B项;西南联大的做法与人民素质的提高无关,排除C项;西南联大的做法适应了战时需要,材料不涉及社会观念变化问题,排除D项。]
3.A
4.C [据材料可知,中国远征军赴缅配合英军对日作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取得了显著的战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故选C项;中国远征军属于国民党领导的军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远征军的贡献与代价,而敬仰英雄属于情感方面,不足以表达中国远征军的贡献,排除B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属于国外战场,正面战场是国内的,排除D项。]
5.B [南京学校的师生带着相应的教学用具步行入川,并且在路途上坚持上课,这体现了危难时期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意志,故选B项;材料只是一位知识女性的记录,将其扩大到妇女同胞,以偏概全,排除A项;日本侵略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巨大破坏,“大内迁”保留了中国教育的火种,但并不能实现“均衡分布”,排除C项;“大内迁”有利于长期抗战,但并不能击退侵略者,坚定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工业保持较高的增长率,这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C项;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极大的破坏,排除A项;当时确实有沿海地区的部分工厂迁入西南地区,但不是西南地区的所有工厂都来自沿海地区,材料也体现不出“持续内迁”,故排除B项;西南地区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排除D项。]
7.C [据材料可知,1938年,上海报刊关注日军侵略广州情况,并持续介绍日军对广州的轰炸和民众死亡情况,揭露日军侵华暴行,有利于激发爱国热情,推动了民族意识高涨,故选C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国共合作抗日,排除A项;1938年10月,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项;材料中的报刊揭露侵华日军暴行,不涉及民众抗日救亡活动情况,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高潮就已兴起,排除D项。]
8.D [193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这时地主租额、债务利率的降低,一方面减轻了农民遭受的封建剥削,另一方面也兼顾地主的利益,这有利于团结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众积极抗战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D项;土地革命对地主阶级采取的是打击的方式,从材料中看,此时地主阶级依然在收租收息,因此并不是土地革命深入,排除A项;1938年已不存在苏维埃政权,排除B项;国共合作的局面在1937年就已经形成,排除C项。]
9.A [据材料“老百姓生活进步、人民都有选举权、强烈的抗战意志、言论出版自由”,这些措施有利于根据地军民积极抗战,故选A项;抗战形势发生重要转折是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老百姓生活进步、人民都有选举权、强烈的抗战意志、言论出版自由”只是美国记者在陕甘宁边区的所见所闻,虽赞赏有加,但并不代表美国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设,无法得出国共两党的理念是否产生分歧,排除D项。]
10.C [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理论建设,说明其致力于实现中国的民主制度,故选C项;材料“设计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蓝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形式具体化”是强调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理论,不属于努力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1940年和1945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排除B项;《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排除D项。]
11.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日本已经侵占中国东北和东部大部分领土,国民政府开辟西南交通线,是为保证战争的物资供应,故选D项;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西南建设是为了抗日战争服务,排除A项;政府的做法在客观上有利于改变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状况,但主观目的是服务于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加强对黔渝地区的统治”不符合当时的主要矛盾,排除C项。]
12.A [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生产展览会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1938年到1944年正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时期,从展览的内容上可以看出边区经济建设非常全面,可知是坚持自力更生以便更好地应对抗日战争,故选A项。]
13.C [材料中的两幅木刻画形象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扫荡”遭到惨败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凸显了敌后战场的巨大作用,故选C项;革命统一战线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表述也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相符,故排除;材料没有民主革命转型成果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4.C [据材料“1945年”“主要有重点地发展与建立城市工作,从主要的工商业城市建立而逐渐普遍设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抗日战争即将胜利,要恢复和发展经济,故选C项;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排除A项;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B项;1947年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排除D项。]
15.C [由题干材料可知,在抗战时期,河北深县和大榆林的广大妇女积极支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充分说明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联合各个阶级阶层抗战,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6.C [据表格内容1943年1月“废除两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1943年12月“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6月“签署《联合国宪章》,称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可知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故选C项。]
17.C [年画《人兴财旺》用儿童怀抱谷物的喜庆场面表达了抗战时期,对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农民喜获丰收的赞美与歌颂,故选C项;土地革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人兴财旺》的年画名称表明陕甘宁边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画面中的人物怀抱谷物,表达了抗战时期,对农民喜获丰收的赞美与歌讼,年画采用了传统的民众喜闻乐见的门神画的方式,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并不能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排除B项;无论是年画的名称还是年画本身都看不出改善抗战装备的信息,排除D项。]
18.D [据表格信息,1941至1943年陕甘宁边区八路军359旅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的自给率明显提高,甚至可以达到100%,这说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粮食供应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为提升持久抗战的能力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D项;表格中的粮食自给率100%只针对395旅的经济情况,不代表整个边区政府,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共产党政权是抗日边区政府,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权,排除B项;1941至1943年处于全面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共同应对日本侵略,排除C项。]小题练24 人民解放战争
【教材改编题】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57“学思之窗”改编】中国人民已经觉悟,保障中国前途的唯一途径,是消灭国外国内一切束缚他们自由自主的势力,亦唯有顺着中国人民自己的愿望,中国方可由衰败转为兴盛,软弱变为强有力。二十世纪的政治真理,只有自由自主的人民,才能创造自由自主的国家;只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非先实行民主决无从实现统一。据此判断,其出自( )
A.《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B.《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C.《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58“历史纵横”改编】1946年12月底到1947年1月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天津、上海、南京、开封、重庆、昆明、武汉、广州、杭州、苏州等几十个大中城市的群众举行示威,要求美军退出中国,要求国民党政府改善人民生活、停止内战。这些行动( )
A.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交相呼应
B.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反映阶级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D.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行动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2“问题探究”改编】)1948年4月,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提出召集社会各界人士讨论政治协商会议事宜,组建联合政府。该文件( )
A.加快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的到来
B.宣传了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
C.实现了亿万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解放
D.传播了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0“史料阅读”改编】在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力量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1948年7月至11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00万人,使其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的胜利结束
C.淮海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D.渡江战役的顺利进行
【经典模拟题】
5.(2024·河南开封模拟)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均认为应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应邀集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是,在谈判结束后,应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据此可知,重庆谈判( )
A.扩大了国民党统治基础
B.国共双方均有谈判诚意
C.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
D.旨在解决国共双方分歧
6.(2024·山东烟台模拟)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的与议会的斗争……各地应利用目前时机大练兵三个月,一切准备好,不怕和平万一被人破坏。”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建立民主协商制度 B.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C.放弃武装斗争形式 D.准备签订和平协议
7.(2024·广东惠州模拟)1947年,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提交的报告中阐明了党的政治纲领:“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纲领( )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
B.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延续
C.推动了战略反攻的开展
D.为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好了准备
8.(2024·广东深圳模拟)1947年,解放区各地普遍召开农民控诉大会,首先是让农民谈身世、谈生活、谈苦处,紧接着就是挖穷根,清除各种听天由命的思想,然后商量翻身办法。这一运动( )
A.旨在缓和农村的社会矛盾
B.体现了民族革命的高涨
C.加强了对农民的政治动员
D.重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9.(2023·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如图是20世纪40年代画家张仃的漫画《撕毁这张中国人民的卖身契》。该漫画反映了( )
A.国民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B.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
C.列强在华政治经济特权丧失
D.广大民众失去人身自由
10.(2023·广东名校联盟联考)1947年5月,国民政府紧急颁布《戡乱期间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禁止10人以上的请愿、罢课、罢工和示威游行,并授权各地政府可采取“必要措施”和“紧急处置”办法。这些措施折射出( )
A.战略反攻对国统区的冲击
B.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加深
C.通货膨胀激化了社会矛盾
D.蒋介石对战场指挥的失控
11.(2024·辽宁锦州模拟)1948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根据东北解放后的形势,作出了《关于全东北解放的形势与任务决议》,明确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就是要完成“经济建设的巨大的历史任务”。其主要目的是( )
A.建设新东北,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B.开始在东北地区实行土地改革
C.在东北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促进东北地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2.(2023·百师联盟联考)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二中全会是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是历史转变点。”林伯渠也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是历史的转变点,也可以说是‘城市工作会议’。”“历史的转变点”是指( )
A.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B.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C.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覆灭
D.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13.(2024·甘肃兰州高三期中)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人民将815亿斤粮食送到前线,支援了868 238斤食盐和大量的蔬菜。胶东、渤海、鲁中南三个行政区的妇女给部队做军鞋7 622 151双、军衣735 573套、军被1 778 855床。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B.解放区的物资条件匮乏
C.三大战役取得全面胜利
D.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
【情境创新题】
14.【社会情境】在《大公报》上刊登的《毛泽东先生来了》一文中写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一报道反映出( )
A.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地谋求和平
B.国人十分期盼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实施
C.国共合作、和平建国成为中外共同的期盼
D.大众传媒是影响当时形势政局的重要力量
15.【学习情境】下表为晋冀鲁豫解放区下辖的河北武安县五个村的土地变动情况。表中数据反映出( )
40户地主 667户贫农
比重 面积 比重 面积
1946年5月4日前 4 874亩 20% 3 222亩 6.1%
1946年5月4日后 1 508亩 6.1% 7 174亩 29%
A.统一战线范围扩大 B.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6.【学习情境】解放战争时期,针对许多领导同志在前方指挥,不能分心照顾减租和生产的现状,毛泽东要求各根据地做到统筹兼顾,必须实行分工。为此,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必须重视经济生产和财政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确保粮食、布匹自给自足,珍惜人力物力。这( )
A.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
B.推动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C.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权
D.凸显了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
17.【学术情境】下图分别为1949年4月23日、4月25日《南京日报》头版(部分)。透过其报道立场的变化,说明史料分析尤其应注意史料( )
A.获取的途径 B.编撰的方式
C.作者的学识 D.产生的环境
小题练24 人民解放战争
1.C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向往和平和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背景下,民主党派希望和平民主建国,故而发布《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故选C项;《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制定的时间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排除A项;《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是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签署的,排除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的,排除D项。]
2.D [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党在国统区通过开辟第二条战线开展反战运动,冲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秩序,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军在前线的战略行动,故选D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重点在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国统区的反战运动重在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的决定,排除B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之间的阶级矛盾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排除C项。]
3.B [根据材料可知,共产党方面积极地组建联合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共产党却仍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作为打击对象,表明其支持统一战线的联合作战政策,故选B项;1947年6月已经进入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排除A项;农民在政治经济上实现解放是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排除C项;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开始召开,排除D项。]
4.B [据材料“使其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310万人”可知,1948年9月至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故选B项;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A项;1948年11月初至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排除C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迅速突破长江防线,排除D项。]
5.C [据材料可知,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认为实行宪政,和平民主建国,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故选C项;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统治基础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国民党谈判是为内战争取时间,排除B、D项。]
6.B [据材料“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到非武装的群众的与议会的斗争”可以看出,中共怀有极大的和平诚意,努力争取和平民主,故选B项;据材料时间可以得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结束后,基于国内形势发出的一个指示,排除A、D两项;据材料“各地应利用目前时机大练兵三个月,一切准备好,不怕和平万一被人破坏”可知,中国共产党并未放弃武装斗争形式,排除C项。]
7.A [材料中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政治纲领是组成民主统一战线,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的原则,故选A项;1947年12月为解放战争时期,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排除B项;1947年6月战略反攻已经开展,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党的政治纲领,并没有涉及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D项。]
8.C [据材料“控诉大会”“农民”“翻身”得出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召开控诉大会,发动农民积极投身革命赢得解放,故选C项;农民翻身解放需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这反映了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非只是农村的社会矛盾,排除A项;194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仅要反对外来帝国主义侵略进行民族革命,也要反对国内的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民主革命,排除B项;农民的“穷根”并非因为生产效率低,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重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9.A [根据漫画中“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文字可知,抗战胜利后,为了换取美国援助,蒋介石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而民族工业发展陷入绝境与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有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列强在华政治经济特权丧失,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大民众还具有人身自由,排除D项。]
10.B [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采取非常措施维系国统区统治秩序,这折射出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加深,故选B项;A项所述“战略反攻”尚未发生,排除;C项说法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D项“失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1.A [1948年,辽沈战役胜利后,解放了东北全境,全东北解放后的中心任务是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因此要把工业放在首位,尤其突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故选A项;1946年土地改革正式在东北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3年到1956年底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进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A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故有“城市工作会议”的说法,故选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是指新中国成立,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是在渡江战役以后,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3月份,排除C项;开始筹建新中国是党中央迁到北平以后,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3.A [由“山东人民将815亿斤粮食送到前线,……蔬菜”可得,解放区在土地改革后生产力得到发展,同时解放区人民政治觉悟得到提高,所以积极支援前线的解放战争,故选A项。]
14.C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中共中央为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决定接受邀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乘专机抵达重庆,材料正是和平民主建国成为中外共同期盼的体现,故选C项。]
15.B [从材料信息看,河北武安县从1946年5月起,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情况发生变化,意即此时中共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B项。]
16.A [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关心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强调改善民生,确保粮食、布匹自给自足等,获得了广大人民对中共的支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故选A项;三大战役结束,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情况下,推动了中共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权,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党中央关心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不涉及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等作风问题,排除D项。]
17.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左侧图片中“中共发动全面攻击,当局采取紧急步骤”正是这一史实的描述,南京解放之后,4月25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右侧图片中“百万市民夹道欢迎,解放军进入南京”,恰是这一史实的反映,据此可知,由于两则新闻产生的环境不同,导致报纸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D项;史料所获取的途径都是报纸,并没有什么不同,排除A项;史料编撰的方式都是依据新闻报道,并没有什么不同,排除B项;作者的学识能够影响史料内容的不同,但这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