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中学校2025届高三上期半期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45分)
1.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下述主张的共同点是( )
思想家 主张
老子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孟子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墨子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韩非子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A.重视以人为本 B.强调自强不息 C.崇尚天人合一 D.关注现实政治
2.南朝时期,朝廷多派宗室王公出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并以“典签”佐之。“典签”的职责是典领文书,多用寒人担任。时人云“诸州唯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典签”制度(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开创了地方监察新模式
C.改变了地方割据局面 D.增强了门阀士族的实力
3.唐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同层级的城市逐渐形成各自的工商业优势,如苏州主要发展丝织业和盐业,越州制瓷和造纸业发达。专业性市场的增多和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使得唐朝逐步发展起跨州连郡的区域性市场。这体现了当时( )
A.区域性长途贩运的发达 B.江南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C.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D.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4.“出将入相”指中国古代既可领兵作战又可担任宰相的高级官员,唐代前期多有宰相领兵作战的记载,如宰相狄仁杰一度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而到宋代,宰相领兵的现象极少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宋代( )
A.中枢权力体系发生调整 B.宰相多由文职官员任职
C.“以和求安”而缺少战事 D.国家实力长期积贫积弱
5.元代科举分左右榜,蒙古、色目人考试科目相对汉人简单,考试内容为儒家典籍。“或朔方、于阗、大食、康居诸土之士,咸囊书橐笔,联裳造庭,而待于有司,于时可谓盛矣”。由此可见,元代科举( )
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B.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C.消弭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6.“封还执奏”是明朝中后期独具特色的一项政务运转流程(如下图),如成化年间“宁晋伯刘聚为伯父……请封于……帝特赐额曰‘褒功’,命内阁拟封谥……(阁臣指出)是变祖宗之法自今日始,臣等不敢奉诏”,“依贯封还诏书”,“乃寝”。据此可知,“封还执奏”( )
①客观上有利于中央政府的理性决策 ②表明官僚体制能有效制约皇权
③折射出内阁决策权力趋向增强 ④源于皇权统治的现实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学者张显清说:“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概括起来讲,就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并开始起步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晚明恰是转型的起点。”下列选项中,可以对材料中“转型的起点”解释的是( )
①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 ②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
③思想界出现了反对专制的倾向 ④兴起一批工商业市镇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8.1840年8月,英人到达天津白河准备赴北京谈判,道光帝指示直隶总督琦善,要英人南返,在谈判中,琦善视此为最重要的使命,最终英人也表示可以赴广州商谈,这被清朝君臣认为是天津交涉的最大收获。这反映了( )
A.清廷维护主权意识强烈 B.英国积极配合外交谈判
C.督抚官员干预对外决策 D.天朝观念影响外交活动
9.晚清时期,中国产生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如:“外洋”“新学”“洋务”“改良、维新”“革命”“民主、科学”等。这些词语反映了中国( )
A.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
C.民族民主革命的日益高涨 D.西方学说逐渐本土化
10.1932-1934年,湘赣苏区通过立法建立土地税制,在规范税务管理基础上依法征收谷税。此外,还通过发行革命公债进行公债借谷、行销谷子期票收买谷子等。这些举措的实施( )
A.冲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B.确保了抗日根据地的收入
C.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D.体现了新政权的制度建设
11.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山西根据地的演剧队深入到前线,深入到国民党军队中,深入到穷乡僻去,深入到少数民族中。在敌占区,他们组织“适合于敌占区存在的文化团体,反映敌占区人民生活”;在国统区,他们“与各旧军联系,发展自我力量”。这些做法( )
A.维护了抗日秩序和抗日大局 B.践行了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 D.满足了百姓文化娱乐需求
12.下图是某一时期我国实施的部分经济措施。这些措施旨在( )
◆农业 试行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恢复自留地, 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 ◆工业 缩短重工业战线, 充实轻工业, 保住重点项目。 ◆商业 稳定市场物价, 对部分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 ◆城镇 减少城镇人口, 精简机构。
A.调整经济结构 B.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C.改革经济体制 D.积累工业建设资金
13.1990年12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的家电行业产值从1985年的59亿元飞跃到1990年的250亿元。中国生产的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十多种轻工产品的数量均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我国( )
A.初步进入国际分工体系 B.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
C.基本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推动家电企业集群发展
14.1995年,一项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的调查统计显示,面对重新选择职业意向这一栏目,35.2%的农民选择经商,31.8%的农民选择读书上大学,仅有8.5%的农民选择继续种田。农民重新选择职业的意向( )
A.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 B.反映了就业观受时代的影响
C.表明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推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
15.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都会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A.旨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B.植根于民众的社会实践
C.需要在实践中适时创新 D.为改革开放扫除了障碍
二、材料分析题(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城邑的修建。从先秦文献与方志对照来看,至少可以找出春秋时代的35个国近600个城邑,其中晋、楚、鲁、郑、周的城邑都超过了50个,而实际数量绝不止于此。战国中期,出现了不少“千丈之城,万家之邑”,兼并战争中更是出现了秦攻魏“取城大小六十余”、燕伐齐“下齐七十余城”的现象。这一背景下,非血缘个体小家庭的邻里杂居取代父系大家庭的血缘族居,里成为城市居民管理组织的基层单位。《管子》记载:齐国都城内“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两人;三乡一帅”。各国还有设置专门的市场管理者,鲁国叫“鲁正”,齐国叫“齐掾”,楚国叫“市令”。
材料二 唐前期,政府非常重视城市的水灾、旱灾和火灾及战争危机的应对,将危机应对作为对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起一套针对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的多项应对机制。譬如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唐政府就建立了报灾、检灾、救灾和灾害减税制度。贞观初,各地“霜旱为灾,米榖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但由于唐太宗坚持以民为本,“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积极应对灾害,因而百姓虽“东西逐食”,但却很少嗟怨,无不自安,灾后恢复由于减免灾区赋税,外出逃亡之人“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克敏《唐代城市管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前期城市危机应对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引发了强烈的民族危机。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的加深,更刺激了中国人的神经。救亡图存的举国忧患,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实施所谓的“新政”改革,以振兴工艺,发展工商实业。与此同时,收回利权运动也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江西地方政府和官商士绅也积极行动起来。1904年,江西成立了农工商矿总局,专门制定“开局应办章程十条”,支持和鼓励绅商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为各级绅商投资近代工业提供法律保障。江西地方政府的上述举动,为近代工业的创办提供了便利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官绅商民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因此,江西各地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掀起了江西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工业的投资热潮。
——摘编自刘义程《发展与困顿:近代江西的工业化历程(1858—1949)》
材料二 1964年,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在三线地区开展“大三线”建设的同时,在一、二线省份各自的腹地开展以军工为主的“小三线”建设,要求把沿海城市的部分工业内迁,这给江西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机会。1965年,江西全省工业总产值仅达到24.1亿元,至1990年则达到425.75亿元,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7.5%上升到1990年的71.4%。同时,以军工为核心的“小三线”企业,不管是上海迁入江西的企业,还是江西本地新建的企业,从总体上来说,无论是规模,还是科学技术含量,都远远超过江西原有的本地企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小三线”建设,江西的技术工人不再严重缺乏,转而拥有了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硬、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
——摘编自葛维春、代祥《江西“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西掀起第一次近代工业投资热潮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西开展“小三线”建设的特点和影响。(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党报《人民日报》关于科学家群体的追踪报道,构成了研究中国当代科学家成长发展的 重要文本。以下是《人民日报》对科学家报道的高频词统计情况
下表《人民日报》科学家长篇报道高频词一览表
时间段 年数 样本数量 主要高频词
1949— 1957年 9 55 苏联、人民、帝国主义、和平、真理
1958— 1964年 7 50 农民、试验、水稻、技术、农业科学
1996-2000年 5 89 中国、教授、医学、软件、数学、实验室、飞船
2001—2014年 14 185 国际、航天、卫星、军事、艾滋病
——整编自李雪峰、郭乐蓉《当代中国关于“科学家形象”报道的话语流变——基于〈人民日报〉66年“科学家长篇报道”的词频统计》
备注:科学家长篇报道指“刊载于报纸版面,报道对象为从事科学研究、科学传播、科学教 育、科学发明等以发现未知之理为目的的科技工作者,报道字数在1000字以上的新闻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人民日报》科学家长篇报道的某一时段,概括这一时段报道的基本特征并分析这样报道的原因。(要求: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12分)
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A A B A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B B C
16.(1)表现:城市数量多;城市规模较大;城市管理水平较高;城市经济功能增强。(8分)
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城市营建的物质条件;井田制崩溃推动人口向城市流动;诸侯国重视城市营建(修建城邑成为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手段);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礼对城邑建设的限制松动。(答对三点7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特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多环节的应对机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对效果良好。(任答两点4分)
影响:有利于保障城市居民的财产及人身安全;促进城市经济的恢复;巩固唐王朝的统治;为唐前期的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奠定基础。(答对三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7.(1)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西方加大对华经济侵略;清末“新政”推动实业发展;江西政府重视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江西商人极具投资热情。(任答4点得8分)
(2)特点:党和政府支持,服务于工业化的需要;以军工行业为主体,规模大。(4分)
影响:改善了江西的产业结构;促进了江西的经济发展;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6分)
18.参考答案示例一:1949—1957年,特征是学习苏联,反对帝国主义,追求和平真理与进步。
原因: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包围、封锁和企图扼杀新中国;经过三年内战和长期的帝国 主义侵华战争,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急需恢复和发展;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人民 的广泛支持,在外学习、工作的留学生和科学家纷纷归国参加建设等。(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二:1958-1964年,特征是以农为本,攻坚克难。
原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科学家为榜样,目的是调动广大工农建设的积极性;1960 年中苏关系全面崩溃,需独立自主进行各项建设;1959年至1961年,由于“左”倾错误等导致 经济严重困难;中国是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实际需求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