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模拟试卷(3)
八 年 级 历 史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有一个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费一兵一卒,一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该国是
A.葡萄牙 B.法国 C.俄国 D.西班牙
2.1862年,湘军开始围困天京,洪秀全相信天灵庇佑,认为“朕天生真命主,不用兵而定太平一统”,这反映了洪秀全
A.军事才华卓越 B.反清意志坚定 C.后期迷信自大 D.生活奢侈腐化
3.题表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其中,1848—1852年与1843—1847年相比,英国制造品输华年平均数下降的原因是
A.英国生产技术落后 B.自然经济顽强抵制
C.中国商品物美价廉 D.中国社会购买力低
4.清政府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是在
A.鸦片战争结束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C.中法战争结束后 D.甲午中日战争结束
5.图中的历史事件反映了近代前期
A.中外民族矛盾难以调和 B.中国军民勇于维护国家主权
C.清政府敢于御侮国门外 D.列强分裂中国的图谋被粉碎
6.1860年恭亲王奕 处理议和时收到英国参赞巴夏礼的亲笔中文信,信上有英文数行,但朝廷中无人认识,后于天津找到广东人黄惠廉辨识,才知英文只不过是巴夏礼的签名及年月日,一去一来,延误多日,影响了战和大局。由此可见,当时急需
A.培养新式人才 B.实现自强求富 C.进行政治变革 D.推动思想解放
7.《马关条约》的赔款,约为1842年及1860年对英、法赔款的七倍,超过当时中国全年收入的两倍。由此可见,《马关条约》使
A.中国的国力遭到严重损耗 B.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中国军事危机进一步加重 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8.1873年,同治帝接见外国使节时,国书由亲王代递至皇帝御案上,1901年,清朝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时,列强用条约形式将清朝觐见礼仪强行西方化,国书须由皇帝亲手接受。这反映了
A.文明开化之风的进一步发展 B.清朝政府外交手段日益成熟
C.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D.外国侵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9.有位民族英雄向道光帝上书,指出听任鸦片流毒泛滥“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做出这一著名判断的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陈化成 D.魏源
10.制作时间轴是中学生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以下时间轴可用于学习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镇南关大捷 D.义和团运动
11.青溪铁厂1887年兴建于贵州省镇远县,是洋务运动期间以“求富”为目的在贵州创办的第一家铁厂,也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大、实力强的近代工矿企业。下列企业中也属于洋务运动期间以“求富”为目的创办的是
A.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B.京师同文馆
C.轮船招商局 D.北洋水师
12.“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此外,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寄希望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最终变法昙花一现。”以上材料旨在
A.肯定维新派推动变法的决心 B.赞扬维新派变法图强的精神
C.分析戊戌变法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 D.肯定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13.下图为近代某条约的部分内容描述。该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4.下表史实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点是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860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上海,先后在松江、青浦两地大败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美国人华尔。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毙伤多人,迫使联军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老龙头火车站激战。
A.建立了农民政权 B.反对清朝统治
C.制定了革命纲领 D.反抗外来侵略
15.作为大清唯一继承皇位的嫡子皇帝,他有一定的天赋,提倡节俭,但收效甚微;强烈禁烟,但以败告终;由于禁烟触犯到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派舰队入侵,他一开始也是毫不畏惧。但是随着财政日趋紧张,他对军费变得苛刻了,打下去的决心也开始慢慢动摇了。材料中所述皇帝是
A.咸丰 B.道光 C.光绪 D.溥仪
16.俄国从北方,英国从西方,法国从南方,日本从东方,虎视眈眈,时刻准备扑向中国,中国处于他们的包围之中,岌岌可危;其他还有十几个国家,磨牙涎舌,跟在四国的后面,也想分些残羹剩饭。这一现象发生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17.下图是《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第四章 西方冲击(下)(1850—1860)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携手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境遇的再变
A.鸦片战争的前夜 B.太平军的末路
C.英国的炮舰政策 D.英法联军与俄国的机会
18.梁启超主张:“中国欲保其海上权力,则必须推扩水师”。下列洋务派的主张中,与梁启超海权意识一致的是
A.李鸿章:中国添练水师不容一时稍缓
B.曾国藩: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
C.奕 :请添设一馆,以教习天文算学
D.左宗棠:轮船成则漕政兴,海关之税旺
19.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A.沙俄的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B.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
20.“如果没有这场洗礼,那么,五年之后中国近代第一部学制系统的颁布和七年之后科举制度的最终被废除,可以肯定地说,不知要推迟多少年。”这表明戊戌变法
A.促进了资产阶级的产生 B.革除了中国社会的弊端
C.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变革
根据材料“”21.下列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为挽救国家颓势而进行的一场现代化的探索运动。这场运动追求的目标是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22.如图《“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23.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24.“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上述文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的纲领性文件的主要内容,这次农民战争是
A.大泽乡起义 B.李自成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二、材料解析及探究题 (共26分)
25.阅读材料,启迪智慧。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中英国能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依据的是哪一条约中的规定?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西北、东南同时出现危机,清政府内部发生激烈争论,有官员认为海防重而塞防轻,主张将塞防经费移办海防;有官员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力主收复被占领的某地。
(2)认为“海防塞防并重”的官员是谁?他力主收复的某地是哪里?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在此地建立行省,这一举动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
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
——列宁《对华战争》
(3)材料三中“英国人、法国人……等疯狂镇压”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恶劣影响?
材料四
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
(4)材料四中获得光绪帝御赐挽联,为报效祖国而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谁?
材料五
“为血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学生揭开了时代的序幕。
(5)材料五中这次学生运动的性质是什么?这次运动发展到后期,哪个阶级成为了运动的主力?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第一幅图片是我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场景,该条约中哪一点内容体现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
(2)材料一中第二幅图片发生于哪次列强侵华战争期间?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3)此战役爆发于哪次战争期间?此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此战争给中国带来怎样的严重影响?
材料三
(4)材料三场景签订的条约中哪一点内容最能够体现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以上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启示?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图A和图B所示文件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__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图A所示文件是清政府在__失败后与英国签订的,条约规定割__给英国;图B所示文件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__的深渊。
材料二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被一个刚刚兴起的岛国打败,彻底暴露了外强中干的腐朽本质。各列强胆子也就壮起来了,准备对中国进行一次更大的瓜分。
——摘编自顾明义《中国近代外交史略》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战争,及该战争中国战败后签订的条约名称,并简述该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3)综合上述材料,以史为鉴,你认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28.康有为,戊戌变法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上,人们对他与维新变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第2甲46名进士“康有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摘编自李周望《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
“康有为,字广夏,号更生,原名祖治,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十一年进士,用工部主事。”
——摘编自赵尔翼《清史稿》
材料二
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人物 原因分析
康广仁(康有为之弟) 兄长(推行变法)规模太大,包揽太多,参与人员太少……皇上又无实权,变法如何能够成功?
徐中约 1898年康有为只有40岁,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才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材料三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5月1日联合十八省举人上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但5月2日督察院以条约已盖皇帝玉玺印,无法挽回,却不收。”……当代学者茅海建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研究认为,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根据材料一,提取两则材料中关于康有为的相同信息。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两个人物关于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关于“公车上书”事件记述的矛盾之处,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哪种记述更为可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