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一阶段质量检测
综合练习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1卷5
至8页。满分100分。
第I卷
本卷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符合题目要求。
1.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下列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A,元谋人牙齿化石
B.《人类的故事》书籍
C.北京人复原头像
D.《人类起源》电影
2.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灰烬成堆分布,含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
动物骨骼。”以上材料可以推测出北京人
A.颧骨突出,吻部前伸
B.下肢略长,直立行走
C.保存火种,采集狩猎
D.打制石器,人工取火
3.右图是同学们查阅史料后制作的房屋展示卡。
据此推断,该处房屋的主人最有可能是
A.蓝田人
B.郧县人
房屋在木桩之上,防虫、通
C.河姆渡人
风又防潮!
D.半坡人
4.下表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南北方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概况。据此可知,造成差异的原因是
居民
流域
谷物
交通工具
河姆渡人
长江
稻
舟
半坡人
黄河
栗
A,生活习惯相似
B,经济条件差异
C.思想观念分歧
D.
自然环境不同
5.良渚古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量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这和随葬品稀少的
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说明当时
A.手工艺品技术高超
B,有朴素的审美观念
C.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6,下面是陶寺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实物(复原物)。这些考古实物能够佐证当时该地区
1号宫殿墓址
复原后的观象台
象征军权的玉钱
朱书符号陶壶
A.手工业水平已经较为发达
B.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
C.代表农耕文明的最高水平
D.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7.在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参观了以下三个博物馆,由此推断,此次研学的主题是
西司兔海正证峰州系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A.探访早期人类
B.奴隶制王朝更替
C.探寻文明起源
D.封建王朝更替
8.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与之相关的是
A.禹传子启
B.商汤灭夏
C.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
9.下面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共同证实了商朝时期
河南安阳般墟的一座商王大墓,殉葬的
奴隶就有400多人,他们有的和狗、马同葬,
可见其地位与牲畜等同。
戴加奴隶陶俑
A.制陶技术高超
B.人民生活安定
C.对外战争频繁
D.奴隶制度残酷
10,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
载与《尚书·牧誓》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
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11.谚语“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体现了二十四节气服务于
A.运动健身
B.饮食调理
C,农时安排
D.商业贸易
12.《黄帝内经》中记载,圣人在春复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
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A.临床医学
B.顺应自然
C.经验传承
D.高超医术
2一、选择题
1. A
2. C
3. C
4. D
5. C
6. D
7. B
8. A
9. D
10. B
11. C
12. B
13. B
14. A
15. B
16. C
17. D
18. B
19. C
20. A
21. B
22. A
23. D
24. D
25. A
26. C
27. C
28. A
二、非选择题
29.
(1)商鞅
(2)答案示例:
同意挺鞅派观点。理由: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法治先驱,通过变法确立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令行禁止,刑赏统一,推动了秦国的发展,所以应该肯定商鞅的功绩
30.
(1)合作耕种(多人合作使用耕作工具在田地里劳作)
(2)新气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被利用。意义:为大国争霸提供了经济实力基础,强化了农业的开发利用
(3)功能:实现“四六分水”自流灌溉,具备堤防、分水、泄洪等功能。影响:有利于农业灌溉,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对中国统一事业有贡献
(4)生产工具和技术、土地资源、水利工程等
31.
(1)法家。共同政治主张:实现天下统一
(2)策略:远交近攻。意义: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使“中国”有了具体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
(3)举措:铺设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统一车轨,修筑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政治作用: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保障道路畅通,防止地方割据
(4)历史结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秦国顺应了这一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统一,并通过加强道路交通建设等方式巩固了统一成果
32.
(1)实物史料
(2)观点:龙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图腾。论述:从红山遗址的红山玉龙、陶寺遗址的龙形玉块、殷墟遗址的妇好墓中的龙形物品、良渚遗址的良渚玉龙以及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等考古文物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都有龙的形象出现,这说明龙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源远流长,并且一直被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