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学
校
装
七年级历史试卷
班
级
(本试卷共19小题满分70分
历史和道德与法治考试时长共12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姓
名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订
本部分共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学
号
1.
研究远古时期北京人的活动,最可信的依据是
线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北京人使用火场景想象图北京人牙齿化石贵湖遗址出土的刻符龟甲
内
A
B
C
D
2.
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
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不
彩绘龙纹陶盘
玉猪龙
玉龙
(山西襄汾陶寺古城遗址出土)
(辽宁朝阳牛河梁遗扯出土)(安微凌家滩遗址)
准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3.
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注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
答
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形成了早期国家
C,出现了定居生活
D,产生了贫富分化
题
4.
某剧组要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历史专题片,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第1页(共6页)
5.如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现可能源于
田(阳地)
(“耒”的象形。耒:翻土工具)
A.劳动生产
B.分封制度
C.兼并战争
D.祭祀礼仪
6.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这反映的是
A.国都变迁
B.分封制走向瓦解C.世袭制开始
D.禅让制结束
7.《华阳国志蜀志》写道:“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后人写诗称赞李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下列四个选项中,与以上历史信息
有关的一项是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京杭运河
8.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
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
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
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9.孔子认为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
达而达人”。这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道之以政
D.有教无类
10.秦始皇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推行的经济措施是
A.建中央集权制度B,设市舶司
C.统一货币
D.修筑长城
11.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
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12.早在西周就已出现的瓦当,到西汉时一改原来的简单、朴素,变得纹饰繁多,构思奇
巧,集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和书法于一身。材料强调了西汉瓦当
A,建筑用途广泛
B.史料价值突出
C.艺术价值较高
D.材料来源丰富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第2页(共6页)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30 分)
本部分共包括 15小题,每小题 2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C C A B B D A C D C B B B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40 分)
本部分共包括 4 小题。
16.(6分)
(1)图①: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1 分);图②: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
早的实物见证(1分);书写不便;携带不便;可书写文字量偏少等(2 分)
(2)造纸术(1 分); 今天可以打印文字;可以语音录入等(1分)
17.(10 分)
(1)①《老子》或《道德经》;②《论语》;③《墨子》;④《韩非子》(4分)
(2)道家:清静无为、物我两忘。(2 分);儒家:君子和而不同。(2分)
(3)墨家主张“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有利于解决当今社会的地区争端与矛盾;儒家主张“仁
政”,倡议世界各国讲求仁爱,以和为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2分)
18.(12分)
(1)联系:①铁器、牛耕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纷纷倡导变法,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1分);②战国处于新旧制度交替之际,各学
派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法家思想为秦国提供了治国方略(1分);③通过商鞅
变法,提高了秦国的国力和军队战斗力,为秦建立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基础。(1分)
趋势: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国家趋向于统一。(2分)
(2)辽东、辽西两郡(1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等(2分)
(3)原因:秦朝残暴统治(2分);启示:秦朝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来适应社会需求,没有
与时俱进。治国之道,除了需要正确的治国思想和健全的制度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体察民情、
爱惜民力,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谨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苛政猛于虎”,
任何政策的推行都要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不能以破坏社会生产力为代价。(2分)
19.(12分)
(1)汉初的残破局面;民生困苦;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饥荒遍野;粮价飞涨;死亡人数
过半 (写出两方面内容的含义得 2分);休养生息政策(1分)
(2)提倡以农为本(2 分);文景之治(1 分)
(3)(6分)
评分标准:
本题最终得分由“答题规范”和“材料运用与论述”两部分构成。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 1页(共 2页)
{#{QQABbYKEogioABBAAQhCAQFyCgEQkgGAAagGBAAAMAABSRFABAA=}#}
水平
材料运用与论述 得分
等级
4 选择两个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选择两个史实,其中一个史实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另一个史实
3 5-4
论证不充分或不够典型,逻辑基本清晰。
选择两个史实,论证均不充分或不够典型,逻辑不够清晰。
2 3-2
或仅选择一个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基本清晰。
仅选择一个史实,论证不充分、不够典型。
1 或未选择史实,论证不充分、不典型,或论证与观点无关,或只写出史实而 1-0
未作论证。
答题规范:作答需要有观点、论述和总结三部分。缺少观点或总结扣 1分,观点和总结两项都缺少也
只扣 1分。
补充说明:
(1)若学生写出两个以上史实并论述,则按照学生作答的前两个史实赋分。
(2)论述时要明确写出所选史实的名称。
参考示例:
观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选择的史事:政治:削弱地方势力;经济:加强管控
论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又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
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这样,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经济方面,汉武帝时
期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又发明了耧车等,农业、手工业都有发展。统一铸造五铢钱,实
行盐、铁、酒官营、专场。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对商人收车船税。这些措施,使中央对
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
未尽事宜,请拨打电话:刘老师 15104136281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 2页(共 2页)
{#{QQABbYKEogioABBAAQhCAQFyCgEQkgGAAagGBAAAMAABSR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