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二次测试试卷
1.(2023高三下·集宁)顺义区某中学的学生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时,写了如下的解说词,这里的它是指( )
A.甲骨文 B.青铜器 C.丝绸 D.烧器
2.(2023高三下·集宁)白居易论及当时的某机构时曾说:“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该机构最可能是唐初的(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政事堂
3.(2023高三下·集宁)如表是北宋政府宰辅出身比例的统计衣(单位%)。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
高官家庭 中官家庭 低官家庭 平民
前期 25 26.78 10.7 37.5
中期 24 16 5.33 54.67
末期 23.5 12.34 1.23 62.96
合计 24.06 17.46 5.19 53.3
A.入仕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平民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 D.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4.(2023高三下·集宁)明清时期,湖州府菱湖镇形成了以丝绸工业为中心,有蚕桑加工的缫丝手工业、织绸手工业、制造丝织工具的手工业的一整套的生产程序与体系。据此推知,菱湖镇当时( )
A.农业生产出现严重衰退 B.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C.织造技艺领先全国各地 D.自然经济主导地位巩固
5.(2023高三下·集宁)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 年,清政府在 台湾设行省,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 年,清政府在东北设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统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这些表明( )
A.清政府加强陆上边境的防御政策
B.晚清的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C.边疆危机使清政府调整治边政策
D.海防意识受到清政府重视
6.(2023高三下·集宁)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家总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 B.使抗战迅速进入反攻阶段
C.消除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D.重塑了国民党的良好形象
7.(2023高三下·集宁)画家张碧格(1905年-1987年)早年创作月份牌面,1949年后被聘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年画创作,1952年他创作了年画《养小鸡捐飞机》(如图),从年画中可以看出( )
A.海派艺术家的世俗审美情趣
B.新时代妇女用劳动生产支援前线
C.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突出成就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劳动积极性
8.(2023高三下·集宁)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对以上决定认识正确的是( )
A.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 B.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2023高三下·集宁)《庄园敕令》是法兰克王国于公元8世纪末颁行的整顿王室领地经济的条例。敕令规定管家应该把庄园上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千酪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这反映出庄园( )
A.生产规模很大 B.是独立的政治集团
C.自营程度很高 D.受国王的直接管理
10.(2023高三下·集宁)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
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 C.唯物史观 D.现代化史观
11.(2023高三下·集宁)如图是《苏联西部疆界的变迁(部分)》,据此判断这一变迁发生在( )
A.1937年﹣﹣1938年 B.1939年﹣﹣1940年
C.1942年﹣﹣1943年 D.1945年﹣﹣1946年
12.(2023高三下·集宁)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被动应付、一般性参与、主动参与到主导参与的过程,下列属于“主导参与”的表现是( )
A.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D.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3.(2023高三下·集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8年12月,前苏联最高苏维填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该法律规定:中学修业年限由10年延长到11年,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由7年延长到8年;学校大量增加生产教学和劳动时间,并兼施职业训练;高等学校优先招收有两年以上工龄的青年等等。这次改革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但开始暴露出严重的缺点:生产劳动时间过多,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学校中由于缺乏必备条件,组织生产教学和职业训练遇到困难。改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张耀源《世界当代文化教育史)
材料二:50年代初,采取“一边倒”、“以俄为师”的方针,模仿苏联教育重建新中国教育制度。从教育理论到学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教材、方法等各方面对“苏联经验”系统地全盘移植。为了适应工业化需要,加速培养专门人才,从1952年开始,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其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
——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5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发展的背景。
(3)结合苏联教育和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改革,谈谈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14.(2023高三下·集宁)中国出版业发展。
材料一:雕版印刷技术…现在为大规模的印刷工业投入使用,并为渴望读书的公众生产出了各种各样的阅读书籍。例如在中国东部很小的一个地区就有记录显示它印刷了将近五十万册的书籍。百科全书、字典、历书和农业、医学书籍,还有神秘的疗疾咒语书籍都可供广大读者购买。雄心勃勃的许多宗教和哲学著作的各种版本(其中主要是儒家著作、道家的典籍和佛教的经书)从10世纪时就已开始印刷,它们用数千块木雕版印制,这些雕版在整个宋代都被用来进行重印。1005年时,皇家档案中已有10万块有关历史、集释和宗教的雕版。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大致以辛亥革命为界分为晚清新政时期和民国时期。1896-1911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100多家出版机构。从1900年至1911年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种。这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他语种,而以日文居多。此时期的译著涉及到暂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由于晚清教育体制的一系列变化,以出版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也大量出现。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版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变化及其原因。
15.(2023高三下·集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上四幅图片为公元1世纪以来欧洲认识世界的变化情况,请根据材料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作为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史料,符合“刻骨”、“铭心”等条件,其的解说词可以包含“记忆了时间”、 “记忆了历史”、“记忆了文明”,A项正确;
青铜器、丝绸和瓷器均不符合“刻骨”等说法,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形成演变,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记忆文献遗产”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B材料“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反映了这个部门具有封驳审议的职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具有封驳审议的职责;
A项是负责起草诏书,排除;
C项是负责执行,排除;
D项是宰相办公场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门下省的职责是封驳审议,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3.【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政府宰辅出身比例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平民出身占比增长迅速,反映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项正确;
此时仍然是科举制,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出身,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相权的下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科举制的影响分析,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解读信息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
4.【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菱湖镇形成缫丝、织绸、丝织工具制造等一套生产体系,这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表现,故选B项;
工商业发展以农业发展为基础,A项错误;
材料缺乏各地区织造技艺的比较,无法判断菱湖镇织造技艺在全国的地位,C项错误;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自然经济,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注意掌握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以及影响,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在新疆、台湾设行省,强化对西北、东南和东北地区的军政管理,表明边疆危机的加深促使清政府调整治边政策,C项正确;
清政府加强陆上边境的防御政策与材料“在台湾设行省,并修筑新式炮台”不符,A项错误;
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晚清中央权力开始下移,而且这与材料内容也无关,B项错误;
海防意识受到清政府重视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边疆危机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处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颁布《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有利于保证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故A正确;
1942年抗战处于相持阶段,故B排除。
材料未涉及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故C排除;
D错误,材料只能看出利于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无关国民党 的良好形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党的抗战活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42年处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颁布《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有利于保证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
7.【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2年他创作了年画《养小鸡捐飞机》”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抗美援朝时期,新时代的妇女用劳动生产支援前线,B项正确;
根据年画信息无法得出海派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排除A项;
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3年开始,排除C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后才开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朝鲜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52年他创作了年画《养小鸡捐飞机》”结合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可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要发展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破除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本质上是在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的信息,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信息为“1984年”“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考查了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千酪等”、“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可知,庄园能提供的产品品种很多,说明庄园自营程度高,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庄园产产品品种多,并不是规模大,排除A项;
庄园确实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但材料并未体现,而且与材料“供应国王日常需要”相矛盾,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世纪欧洲庄园是受国王间接管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现代化史观又叫近代化史观,是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故D项正确。
全球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
革命史观又叫阶级史观,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
唯物史观属于马克思主义史观,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做出合理解读的能力。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1.【答案】B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9月份瓜分了波兰,1941年6月之前,德国入侵苏联,在这期间苏联和德国的疆界就是图片显示的样子,故选B;
从材料的图片可以看出,波兰已经被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所以应该是在1939年9月份以后,A错误;1942年德国已经入侵苏联,所以他们的边境应该在苏联以前的领土境内,排除C;
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德国的边境不应该包括波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战的进程,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及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2.【答案】C
【知识点】“一带一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21世纪以来,中国针对全球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倡议,这是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现,C项正确;
1955年中国出席了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是中国一般性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现,排除A项;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对今天解决国际争端都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这是建国初期中国一般性参与国际事务的表现,排除B项;
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一般性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情况。解答本题关键信息使主义题干“主导参与”,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3.【答案】(1)特点:通过立法保障实施;调整了学制,缩短学时;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国家高度重视。
问题:没有处理好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比例问题;学校缺乏必备的条件,操之过急。
(2)背景: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一边倒”,苏联模式影响;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念影响。
(3)启示:教育改革应该立足于国情;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保证教育投入。
【知识点】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1)5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的特点,根据“1958年12月,前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可以看出通过立法保障实施;根据“该法律规定:中学修业年限由10年延长到11年,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由7年延长到8年”可以看出调整了学制,缩短学时;根据“学校大量增加生产教学和劳动时间,并兼施职业训练”可以看出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苏维埃以法律形式作出规定,也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根据“生产劳动时间过多,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没有处理好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比例问题;根据“学校中由于缺乏必备条件,组织生产教学和职业训练遇到困难”可以看出学校缺乏必备的条件,操之过急。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发展的背景,根据“50年代初”“模仿苏联教育重建新中国教育制度”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重视教育;根据“从教育理论到学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教材、方法等各方面对“苏联经验”系统地全盘移植”可以看出“一边倒”,苏联模式的影响;根据“为了适应工业化需要,加速培养专门人才”,可以看出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家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
(3)对今天教育的启示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教育改革应该立足于国情、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综合育人、保证教育投入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
(1) 特点:通过立法保障实施;调整了学制,缩短学时;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国家高度重视。
问题:没有处理好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比例问题;学校缺乏必备的条件,操之过急。
(2) 背景: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一边倒”,苏联模式影响;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念影响。
(3) 启示:教育改革应该立足于国情;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保证教育投入。
【点评】(1)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需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来解答。(2)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国际环境来解答。(3)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结合苏联教育和新中国初期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1)雕版印刷术的普及;重文抑武的政策;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任答三点即可。如果答到“宋明理学的推动”、“宋代书院的推动”等,酌情给分)
(2)变化:出现大量出版翻译著作;多数为关于西学的作品;有大量近代自然科学的作品。(任答两点即可。如果答到“出版机构增多”,酌情给分)
原因: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任答两点即可。如果答到“有识之士的推动”,酌情给分)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雕版印刷技术...现在为大规模的印刷工业投入使用”可知 雕版印刷术的普及; 根据材料“渴望读书的公众”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文抑武的政策; 科举制度日趋完善都为宋代出版业繁荣提供条件。
(2) 变化:根据材料“ 从1900年至1911年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种。 ”可知出现大量出版翻译著作;根据材料“这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他语种,而以日文居多”可知数为关于西学的作品;根据材料“此时期的译著涉及到暂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可知有大量近代自然科学的作品。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当时时代背景入手民族危机、西学东渐、有识之士的改革等角度分析即可,具体分析可得民族危机, 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 。
故答案为:(1) 雕版印刷术的普及;重文抑武的政策;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
(2) 变化:出现大量出版翻译著作;多数为关于西学的作品;有大量近代自然科学的作品。原因: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商业的发展、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宋代出版业繁荣的原因;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变化及其原因,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答案】论题:社会进步推动西方对全球了解不断深入
阐述:公元 1 世纪由于生产力落后,地理环境阻隔,西方对世界的认识局限于欧洲周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对世界认识的巨大变化,但主要集中在各大洲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未被欧洲人触及;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殖民者不断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对世界的认识也由各大洲沿海地区不断向内陆扩展。
总之,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逐渐打破地理环境的束缚,对世界的认识不断的深入。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四幅图片,可提出论题:社会进步推动西方对全球了解不断深入。论述:结合所学,可从公元 1 世纪由于生产力落后,西方对世界的认识局限于欧洲周边;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对世界认识的巨大变化,但主要集中在各大洲沿海地区;1800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方对世界的认识也由各大洲沿海地区不断向内陆扩展等分析阐述。最后总结说明生产力发展推动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的深入。
故答案为: 论题:社会进步推动西方对全球了解不断深入
阐述:公元 1 世纪由于生产力落后,地理环境阻隔,西方对世界的认识局限于欧洲周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对世界认识的巨大变化,但主要集中在各大洲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未被欧洲人触及;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殖民者不断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对世界的认识也由各大洲沿海地区不断向内陆扩展。
总之,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逐渐打破地理环境的束缚,对世界的认识不断的深入。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体系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及特征和世界近代一体化的发展演变史实等知识,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二次测试试卷
1.(2023高三下·集宁)顺义区某中学的学生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时,写了如下的解说词,这里的它是指( )
A.甲骨文 B.青铜器 C.丝绸 D.烧器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作为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史料,符合“刻骨”、“铭心”等条件,其的解说词可以包含“记忆了时间”、 “记忆了历史”、“记忆了文明”,A项正确;
青铜器、丝绸和瓷器均不符合“刻骨”等说法,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形成演变,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记忆文献遗产”结合选项逐项分析即可,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23高三下·集宁)白居易论及当时的某机构时曾说:“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该机构最可能是唐初的(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政事堂
【答案】B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B材料“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反映了这个部门具有封驳审议的职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具有封驳审议的职责;
A项是负责起草诏书,排除;
C项是负责执行,排除;
D项是宰相办公场地,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门下省的职责是封驳审议,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3.(2023高三下·集宁)如表是北宋政府宰辅出身比例的统计衣(单位%)。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
高官家庭 中官家庭 低官家庭 平民
前期 25 26.78 10.7 37.5
中期 24 16 5.33 54.67
末期 23.5 12.34 1.23 62.96
合计 24.06 17.46 5.19 53.3
A.入仕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平民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 D.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政府宰辅出身比例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平民出身占比增长迅速,反映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项正确;
此时仍然是科举制,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出身,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相权的下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科举制的影响分析,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解读信息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
4.(2023高三下·集宁)明清时期,湖州府菱湖镇形成了以丝绸工业为中心,有蚕桑加工的缫丝手工业、织绸手工业、制造丝织工具的手工业的一整套的生产程序与体系。据此推知,菱湖镇当时( )
A.农业生产出现严重衰退 B.商品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C.织造技艺领先全国各地 D.自然经济主导地位巩固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菱湖镇形成缫丝、织绸、丝织工具制造等一套生产体系,这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的表现,故选B项;
工商业发展以农业发展为基础,A项错误;
材料缺乏各地区织造技艺的比较,无法判断菱湖镇织造技艺在全国的地位,C项错误;
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自然经济,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注意掌握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以及影响,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3高三下·集宁)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 年,清政府在 台湾设行省,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 年,清政府在东北设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统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这些表明( )
A.清政府加强陆上边境的防御政策
B.晚清的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C.边疆危机使清政府调整治边政策
D.海防意识受到清政府重视
【答案】C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在新疆、台湾设行省,强化对西北、东南和东北地区的军政管理,表明边疆危机的加深促使清政府调整治边政策,C项正确;
清政府加强陆上边境的防御政策与材料“在台湾设行省,并修筑新式炮台”不符,A项错误;
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晚清中央权力开始下移,而且这与材料内容也无关,B项错误;
海防意识受到清政府重视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边疆危机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2023高三下·集宁)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家总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报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 B.使抗战迅速进入反攻阶段
C.消除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D.重塑了国民党的良好形象
【答案】A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处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颁布《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有利于保证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故A正确;
1942年抗战处于相持阶段,故B排除。
材料未涉及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故C排除;
D错误,材料只能看出利于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无关国民党 的良好形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党的抗战活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942年处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颁布《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有利于保证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
7.(2023高三下·集宁)画家张碧格(1905年-1987年)早年创作月份牌面,1949年后被聘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年画创作,1952年他创作了年画《养小鸡捐飞机》(如图),从年画中可以看出( )
A.海派艺术家的世俗审美情趣
B.新时代妇女用劳动生产支援前线
C.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突出成就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劳动积极性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2年他创作了年画《养小鸡捐飞机》”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抗美援朝时期,新时代的妇女用劳动生产支援前线,B项正确;
根据年画信息无法得出海派艺术家的审美情趣,排除A项;
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3年开始,排除C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后才开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朝鲜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52年他创作了年画《养小鸡捐飞机》”结合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3高三下·集宁)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对以上决定认识正确的是( )
A.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 B.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可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要发展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破除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本质上是在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信息,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的信息,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信息为“1984年”“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考查了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9.(2023高三下·集宁)《庄园敕令》是法兰克王国于公元8世纪末颁行的整顿王室领地经济的条例。敕令规定管家应该把庄园上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千酪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这反映出庄园( )
A.生产规模很大 B.是独立的政治集团
C.自营程度很高 D.受国王的直接管理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与农奴制度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千酪等”、“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可知,庄园能提供的产品品种很多,说明庄园自营程度高,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庄园产产品品种多,并不是规模大,排除A项;
庄园确实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但材料并未体现,而且与材料“供应国王日常需要”相矛盾,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世纪欧洲庄园是受国王间接管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2023高三下·集宁)将近现代历史看作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以这种视野来研究历史属于( )
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 C.唯物史观 D.现代化史观
【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现代化史观又叫近代化史观,是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故D项正确。
全球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
革命史观又叫阶级史观,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
唯物史观属于马克思主义史观,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做出合理解读的能力。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1.(2023高三下·集宁)如图是《苏联西部疆界的变迁(部分)》,据此判断这一变迁发生在( )
A.1937年﹣﹣1938年 B.1939年﹣﹣1940年
C.1942年﹣﹣1943年 D.1945年﹣﹣1946年
【答案】B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德国和苏联在1939年9月份瓜分了波兰,1941年6月之前,德国入侵苏联,在这期间苏联和德国的疆界就是图片显示的样子,故选B;
从材料的图片可以看出,波兰已经被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所以应该是在1939年9月份以后,A错误;1942年德国已经入侵苏联,所以他们的边境应该在苏联以前的领土境内,排除C;
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德国的边境不应该包括波兰,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战的进程,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及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
12.(2023高三下·集宁)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被动应付、一般性参与、主动参与到主导参与的过程,下列属于“主导参与”的表现是( )
A.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D.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知识点】“一带一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21世纪以来,中国针对全球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倡议,这是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现,C项正确;
1955年中国出席了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是中国一般性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现,排除A项;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对今天解决国际争端都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这是建国初期中国一般性参与国际事务的表现,排除B项;
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一般性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情况。解答本题关键信息使主义题干“主导参与”,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3.(2023高三下·集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8年12月,前苏联最高苏维填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该法律规定:中学修业年限由10年延长到11年,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由7年延长到8年;学校大量增加生产教学和劳动时间,并兼施职业训练;高等学校优先招收有两年以上工龄的青年等等。这次改革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但开始暴露出严重的缺点:生产劳动时间过多,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学校中由于缺乏必备条件,组织生产教学和职业训练遇到困难。改革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张耀源《世界当代文化教育史)
材料二:50年代初,采取“一边倒”、“以俄为师”的方针,模仿苏联教育重建新中国教育制度。从教育理论到学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教材、方法等各方面对“苏联经验”系统地全盘移植。为了适应工业化需要,加速培养专门人才,从1952年开始,高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其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
——杨东平《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5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发展的背景。
(3)结合苏联教育和新中国初期的教育改革,谈谈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答案】(1)特点:通过立法保障实施;调整了学制,缩短学时;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国家高度重视。
问题:没有处理好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比例问题;学校缺乏必备的条件,操之过急。
(2)背景: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一边倒”,苏联模式影响;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念影响。
(3)启示:教育改革应该立足于国情;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保证教育投入。
【知识点】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解析】【分析】(1)5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的特点,根据“1958年12月,前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可以看出通过立法保障实施;根据“该法律规定:中学修业年限由10年延长到11年,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由7年延长到8年”可以看出调整了学制,缩短学时;根据“学校大量增加生产教学和劳动时间,并兼施职业训练”可以看出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苏维埃以法律形式作出规定,也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根据“生产劳动时间过多,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没有处理好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比例问题;根据“学校中由于缺乏必备条件,组织生产教学和职业训练遇到困难”可以看出学校缺乏必备的条件,操之过急。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发展的背景,根据“50年代初”“模仿苏联教育重建新中国教育制度”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重视教育;根据“从教育理论到学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教材、方法等各方面对“苏联经验”系统地全盘移植”可以看出“一边倒”,苏联模式的影响;根据“为了适应工业化需要,加速培养专门人才”,可以看出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家对高校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
(3)对今天教育的启示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教育改革应该立足于国情、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综合育人、保证教育投入等方面来回答。
故答案为:
(1) 特点:通过立法保障实施;调整了学制,缩短学时;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国家高度重视。
问题:没有处理好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比例问题;学校缺乏必备的条件,操之过急。
(2) 背景: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一边倒”,苏联模式影响;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念影响。
(3) 启示:教育改革应该立足于国情;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保证教育投入。
【点评】(1)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需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来解答。(2)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国际环境来解答。(3)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结合苏联教育和新中国初期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23高三下·集宁)中国出版业发展。
材料一:雕版印刷技术…现在为大规模的印刷工业投入使用,并为渴望读书的公众生产出了各种各样的阅读书籍。例如在中国东部很小的一个地区就有记录显示它印刷了将近五十万册的书籍。百科全书、字典、历书和农业、医学书籍,还有神秘的疗疾咒语书籍都可供广大读者购买。雄心勃勃的许多宗教和哲学著作的各种版本(其中主要是儒家著作、道家的典籍和佛教的经书)从10世纪时就已开始印刷,它们用数千块木雕版印制,这些雕版在整个宋代都被用来进行重印。1005年时,皇家档案中已有10万块有关历史、集释和宗教的雕版。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大致以辛亥革命为界分为晚清新政时期和民国时期。1896-1911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100多家出版机构。从1900年至1911年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种。这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他语种,而以日文居多。此时期的译著涉及到暂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由于晚清教育体制的一系列变化,以出版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也大量出现。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版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1)雕版印刷术的普及;重文抑武的政策;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任答三点即可。如果答到“宋明理学的推动”、“宋代书院的推动”等,酌情给分)
(2)变化:出现大量出版翻译著作;多数为关于西学的作品;有大量近代自然科学的作品。(任答两点即可。如果答到“出版机构增多”,酌情给分)
原因: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任答两点即可。如果答到“有识之士的推动”,酌情给分)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雕版印刷技术...现在为大规模的印刷工业投入使用”可知 雕版印刷术的普及; 根据材料“渴望读书的公众”和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文抑武的政策; 科举制度日趋完善都为宋代出版业繁荣提供条件。
(2) 变化:根据材料“ 从1900年至1911年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种。 ”可知出现大量出版翻译著作;根据材料“这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他语种,而以日文居多”可知数为关于西学的作品;根据材料“此时期的译著涉及到暂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可知有大量近代自然科学的作品。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当时时代背景入手民族危机、西学东渐、有识之士的改革等角度分析即可,具体分析可得民族危机, 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 。
故答案为:(1) 雕版印刷术的普及;重文抑武的政策;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发展。
(2) 变化:出现大量出版翻译著作;多数为关于西学的作品;有大量近代自然科学的作品。原因: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商业的发展、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宋代出版业繁荣的原因;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变化及其原因,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2023高三下·集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上四幅图片为公元1世纪以来欧洲认识世界的变化情况,请根据材料拟定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社会进步推动西方对全球了解不断深入
阐述:公元 1 世纪由于生产力落后,地理环境阻隔,西方对世界的认识局限于欧洲周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对世界认识的巨大变化,但主要集中在各大洲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未被欧洲人触及;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殖民者不断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对世界的认识也由各大洲沿海地区不断向内陆扩展。
总之,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逐渐打破地理环境的束缚,对世界的认识不断的深入。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四幅图片,可提出论题:社会进步推动西方对全球了解不断深入。论述:结合所学,可从公元 1 世纪由于生产力落后,西方对世界的认识局限于欧洲周边;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对世界认识的巨大变化,但主要集中在各大洲沿海地区;1800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方对世界的认识也由各大洲沿海地区不断向内陆扩展等分析阐述。最后总结说明生产力发展推动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的深入。
故答案为: 论题:社会进步推动西方对全球了解不断深入
阐述:公元 1 世纪由于生产力落后,地理环境阻隔,西方对世界的认识局限于欧洲周边;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欧洲对世界认识的巨大变化,但主要集中在各大洲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未被欧洲人触及;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殖民者不断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西方对世界的认识也由各大洲沿海地区不断向内陆扩展。
总之,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逐渐打破地理环境的束缚,对世界的认识不断的深入。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体系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及特征和世界近代一体化的发展演变史实等知识,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