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姜楼中学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水平调研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我国境内某遗址中出土了典型石器“原手斧”,该手斧是一种砸击成型的石质斧状工具。据此推断,这一遗址的居民生活在(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器时代 D. 铁器时代
2.为纪念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承载历史展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 北京人复原头像图 B.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C. 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D.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3.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
A. 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 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 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 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4.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人工栽培农作物的国家,品种只有稻和粟
B. 耒耜是用来翻土的工具,它是由青铜制作的
C. 浙江河姆渡和陕西半坡遗址分别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和粟的遗迹
D. 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被称为“轩辕氏”
5.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如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大房子”、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神庙、积石冢”、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的黑陶和磨光玉器等。这些发现说明( )
A. 新石器时代区域文明同步发展 B. 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
C. 早期人类已有强烈的宗法观念 D. 文明起源地分布较为广泛
6.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城址城壕、专用玉石兵器、有大量随葬品的显贵大墓及专用的贵族墓地,以及散见于遗址内的非正常死亡遗骸等。这些发现可以用来证明()
A. 阶级分化和斗争加速国家出现 B. 城市是进入文明时期的标志
C. 中国华北地区最早出现了国家 D. 当时中国南北联系日益加强
7.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夏、商、周三朝的灭亡给后世君主的主要启示是要( )
A. 提倡改革 B. 重视教育 C. 发展经济 D. 以民为本
8.2023年3月28日,洛阳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中心区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井”字形主干道路系统。这种道路网络,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形成“九宫格”的宏大格局。这种严谨、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二里头文化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是当时(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表现 B. 进入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C. 全国南北交通网络发达的体现 D. 青铜文明发展的重要佐证
9.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周王室地位衰微 B. 中央集权加强 C. 儒学居主导地位 D. 社会和平稳定
10.春秋时期,他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他”指的是( )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秦穆公
11.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改革,哪位君主采用的变法成效最大( )
A. 齐管仲 B. 楚庄王 C. 秦商鞅 D. 魏田氏
12.“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对联中的“太守”是指( )
A. 郑国 B. 李冰 C. 张仲景 D. 李斯
13.都江堰建造中,李冰充分考虑地形和水势特征,使它巧妙起到自然分水、分沙、排沙、沉沙作用。这体现了都江堰的建造()
A. 造福千秋 B. 因地制宜 C. 不误农时 D. 利于水运
14.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因材施教
C. 有教无类 D. 无为而治
15.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如今的疫情,就是特殊的课堂。我们可以从我国数千年来的抗击疫病历史中汲取对如今防控疫情的启示。假如商代有“瘟疫”,有关“瘟疫”的文字记载可能出现在()
A. 竹简或木牍上 B. 丝帛或麻布上 C. 龟甲或兽骨上 D. 宣纸上
16.下列“国之重器”中,哪一青铜器珍品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
A B C D
A. A B. B C. C D. D
17.《殷商贞卜文字考》记载:“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违失。”材料中这些甲骨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是( )
A. 记载内容丰富 B. 研究最早文字 C. 考证商朝历史 D. 具备汉字结构
18.一位同学在单元复习后整理了下面的笔记。他复习的内容所属历史时期是( )
政治方面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经济方面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文化方面 学术思想活跃
A. 史前时期 B. 夏商周时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9.有历史学家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的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②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
③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④统一全国文字和货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0.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郡守 D. 御史大夫
21.以下一组文物图片的主题应为,秦朝( )
A. 巩固统一的措施 B. 青铜工艺的进步 C. 推行统一的货币 D. 道路交通的发展
22.下表内容说明秦朝( )
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
郡名 辖区
陇西郡 上封县、冀县、故道县……
辽东郡 新昌县、房县、文县……
南海郡 番禺县、四会县、博罗县、龙川县
A. 实行分封制 B. 疆域辽阔 C. 推行郡县制 D. 经济文化繁荣
23.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24.《史记 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以下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是( )
A. 法律严苛,徭役、兵役沉重 B. 恣意挥霍、穷奢极欲
C. 凶残屠杀文武大臣 D. 统一文字
25.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 黄巾起义 B. 陈胜、吴广起义 C. 李自成起义 D. 黄巢起义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1分)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今天,我们就进行一次“远古祖先的拜访”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任务一【对号入座】
(1)请将下列相关史实填入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序号)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②元谋人③黄帝④半坡原始居民⑤北京人⑥炎帝⑦山顶洞人⑧尧舜禹
洞穴中的祖先
定居时代的祖先
传说中的祖先
任务二【分析论证】
(2)根据下列图文资料,结合史实,完成探究问题。(两个问题须分别作答)
材料在北京人居住的岩洞里,科学家们所获的大量化石和石器,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极高的研究资料,因而有助于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北京人的劳动和生活。
①结合上述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衣、食、住、用火、使用工具、人与人的关系等多角度举例说明北京人是怎样向现代人进化的。
②河姆渡和半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通过考古发现,我们知道了这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请你结合具体史实,举例说明这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及原因。
任务三【方法总结】
(3)结合上述探究,请你归纳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27.(11分)考古遗址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依据,考古发现与史料文献相结合来证史补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
——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半坡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
材料二
材料三: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农耕既普及”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主要农作物是?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出现还有哪些标志性特征?
(2)材料二中的“甲骨”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你怎样理解“一片甲骨惊天下”?材料中陪葬的青铜器数量因人而异反映了什么?
(3)材料三从哪两个方面说明了“铁制农具”的出现?结合所学,铁制农具的使用又推动了耕作技术有什么突破?
( 4)综合上述材料,请简述考古遗址和史料文献之间的内在关系。
28.(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在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的时期,莫过于汉唐。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一代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还在为军事进攻和政治整合而忙碌,无心文化,反而为了统一思想而控制文化,手段往往非常鲁莽,中国文化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的大帝国——秦朝,更是这样了。秦王朝为中国文化打下了一个底盘,接下来,汉王朝则为中国文化树立了一个框架,提供了一副目光。
——余秋雨《中国文化课》
(1)根据材料一,试举一例史实说明“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在秦以前”
(2)根据材料二,政治人物的“手段往往非常鲁莽”指的是哪一事件?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治国思想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思想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9.(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两件青铜器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写出图三文字的名称。图四将文字统一为哪种字体颁行全国?
(3)材料三中的“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在治理国家方面,“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30.(11分)阅读材料,辨析人物。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赞颂了“秦王”的什么功绩?
(2)根据材料二,说说嬴政在文化上和经济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作用?
(3)材料三中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秦末农民起义。这场农民起义的两位领袖分别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认为秦始皇是“残暴昏君”,你同意哪种观点?并用所学知识证明你的观点。(请从两种观点中任选一种作答)
参考答案
1. A 2. C 3. C 4. C 5. B 6. A 7. D
8. B 9. A 10. A 11. C 12. B 13. B 14. C
15. C 16. A 17. C 18. C 19. D 20. D 21. A
22. C 23. D 24. A 25. B
26. (1)洞穴中的祖先:②⑤⑦;定居时代的祖先:①④;传说中的祖先:③⑥⑧。
(2)①: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具备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北京人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具备早期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社会组织特点。这些都说明北京人已经向现代人进化了。②:不同点:在房屋建筑方面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房屋;在农作物种植方面: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原因:这些是由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3)化石和考古发现。
27. (1)农作物:粟;特征:聚落,制作陶器,建筑房屋(任写 2点即可)
(2)朝代:商朝;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考古、文献记载;牛耕。
(4)相互印证。
28. (1)史实:百家争鸣。
(2)事件:焚书坑儒。目的:巩固统治。
(3)儒家和道家的减轻人民的负担,墨家的选择贤能的人来治理国家,以及法家的依法治国,都值得我们借鉴。
(4)政治局势,统治者的政策等。
29. (1)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甲骨文;小篆。
(3)创办私学;“以德治国”。
(4)要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学经典教育;树立文化自信。(言之有理即可)
30. (1)统一六国(灭六国,统一全国)
(2)文化:统一文字;经济:统一度量衡;共同作用: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3)起义领袖:陈胜、吴广;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示例一:同意“千古一帝”;理由: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开创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创郡县制;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统一货币,便于经济管理;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发展;统一车轨,便利了国内交通等(概括为: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可)
示例二:同意“残暴昏君”;理由:实行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劳役和兵役;严苛的法律;残酷的刑罚;焚书坑儒,禁锢思想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姜楼中学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