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4-2025度上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测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期中测试卷(测试范围1-13课)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某小组开展“近代抗争史”专题学习,下列可用于研究“虎门销烟”的最可靠的史料是( )
A 虎门销烟(现代雕塑) B.林则徐等奏报销烟完竣(奏折) C.《虎门销烟》(连环画) D.《林则徐》(电影)
A.A B.B C.C D.D
2.“取得战争胜利的英国人则试图建立中外交往的新制度……这些新制度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初期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上。”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3.下图是老师总结的太平天国运动中一个事件的板书,该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北伐西征 D.天京事变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之一。观察近代两次侵华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C.列强野蛮的经济掠夺 D.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不断减少
5.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在武汉设立汉阳铁厂。该厂设立10个分厂,配置了多种炼铁及
轧制铁轨的设备,雇佣工人3000多名。此外,他在武汉还创办了湖北织布局、湖北自强学堂等。这对武汉产生的影响是( )
A.促进了海防的建设 B.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C.淘汰了传统的兵器 D.延缓民用企业发展
6.下图是八(5)班的小强同学记录的历史纲要,从笔记中可以看出主题是( )
A.开眼看世界 B.瓜分狂潮 C.救亡图存 D.边疆危机
7.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 “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C.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写实的民谣能够勾勒出一幅幅尘封的历史画面,常常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义和团民谣“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义和团运动( )
A.盲目排外 B.斗争矛头是帝国主义
C.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
9.“不把皇帝拉下马,历史就不能前进,目前的问题是:皇帝下了马,历史依旧徘徊不前。”“历史徘徊不前”体现在(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10.时空观念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
B.宋教仁遇刺→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
C.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
D.护国战争→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
11.下面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历程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程
C.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D.近代中国人民探索近代化历程
12.“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一百年前的这场运动中,“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是指( )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农民阶级成为运动的先锋
C.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D.反对一切外来的西方文化
二、材料分析题(共36分)
13.(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不平等条约一览表(部分)
签订时间 条约名称 主要内容
1842年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1843年 《虎门条约》 英国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1858年 《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 《北京条约》 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材料二: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1)据材料一、二,概括这些不平等条约内容都涉及哪些领域?(2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别从国家利益、社会发展、人民三个角度谈谈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6分)
14.(10分)中国人在近代历史发展中,遭遇了各种挫折却仍然在探索中艰难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运动,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违背了倡导者的本意,走向了他们预期的反面,这是他们始料所不及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7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1世纪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1)请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2分)为什么作者认为这场运动“走向了他们预期的反面”?(2分)
(2)请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2分)材料二反映的这场变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2分)
15【白话文】(8分)
材料一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xing),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1915年陈独秀《敬告青年》 今与全国同胞立两条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1919年《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理能够深入人心,靠的就是浅显易懂的白话文。毛泽东的许多文章港称白话文典范。1938年毛泽东的著作《论持久战》发表,有关“中国不会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但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的”著名论断随之传遍中国和世界,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据《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新华书店》纪录片解说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时隔4年《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使用白话文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白话文对宣传革命道理所起的作用和《论持久战》发表的意义。(4分)
16.(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绘制
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八年级期中参考答案:
1—12:BADBB DBCDA DA
13.(8分)(1)领域:领土、司法、关税、贸易等方面。(2分)
(2)对国家利益: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对社会发展: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剧。对人民: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社会矛盾。(6分)
14.(10分)(1)口号:自强、求富;(2分)
原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分)
(2)关键:改变官制或改变政治制度。(2分)
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2分)
(3)共同之处: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分)
15、(8分)
(1)原因: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2分)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逐渐普及开来,更加容易被民众所接受(2分)
(2)作用:使革命道理能够深入人心。(2分)
《论持久战》发表的意义: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2分)
16、(10分)
【示例一】
观点: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分)
论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它旨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表明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是不能救中国的,于是中国人开始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1898年的戊戌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但仅103天就宣告失败,资产阶级开始由改良转向革命。)(3分)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并未真正实现。(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只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并不能挽救中国,必须解放国人的思想,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分)
综上所述,中国的近代化探索逐渐深入,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分)
【示例二】
观点: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2分)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分)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分)
综上所述,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因此,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2分)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4-2025度上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测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