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考古发现,红山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玉器数量多、质量纯、选料精、体积大、工艺讲究;
第三等级墓有随葬玉器和中、小型石棺;第四等级墓有讲究的石棺;附属墓只有简单的
墓坑。这可以用于说明( )
A. 玉器是随葬必需品 B.早期国家的形成
C.墓葬地域特征明显 D.社会贫富的分化
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
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3.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当时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下列主张中最符合当时统治者需要的是( )
A. 无为而治 B.施行仁政 C. 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4.下表为春秋时期周边部分少数民族情况,材料所述现象反映出( )
① 姜戎定居晋南踯,将荆棘之地开辟为农田,从事农业生产
狄族为了与别国通商,自造的尖首刀(狄刀)由生产工具变为金

属货币,在晋、齐等境流通
③ 周襄王娶狄女为后,双方血缘已经混合
A. 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B.西周礼乐文明得到很大发展
C.华夏认同观念促进民族交融 D.国家统一的客观条件已成熟
5.在夏、商、西周三代,社会成员主要以“族”为单位进行划分,并且治理方式相对集中。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变革,出现了将小
乡、邑、聚合并设立为县,并任命县令、县丞来管理的现象。这种变化表明,在春秋战
国时期( )
A. 小农经济模式得到强化 B.宗法制度遭受破坏
C.贵族政治体系彻底终结 D.集权制度成为潮流
6.如图所示为出土于春秋晚期的牺尊,牛首的形象相当写实,双目炯炯有神,在牛鼻子上
设有一个套环。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铁器得到普遍的使用 B.耕牛可能被用于农业生产
C.家庭手工业十分发达 D.礼乐制度在贵族中很盛行
7.有学者指出: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对旧王室念念不忘,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
学说的政策感到不满,平民百姓多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徭役负担。该学者的这一言论
反映出秦朝( )
A. 不施仁政改变了王朝的命运 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支持
C.政权速亡的原因具有多元性 D.国家治理模式较为落后
8.在秦朝,虽然丞相的地位高于御史大夫,但是每次皇帝颁布诏令,诏令都是先交给御史
大夫,再由御史大夫转达给丞相的。丞相给皇帝的上书,也要先给御史大夫,让其代为
转达。这反映出秦朝( )
A. 行政运转高效 B.注重地方监察 C. 有意制约相权 D.文书制度完备
9.汉文帝时期,把亲儿子刘武由淮阳王徙为梁王,让其在战略要地的——睢阳(河南商丘)
做关中屏障。汉景帝三年,爆发七国之乱,叛军在西进的过程中遭到了梁王的有效抵挡,
朝廷得以迅速平叛。材料体现了( )
A. 推恩令效果明显 B.王国叛服无常
C.封国制的双面性 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10.汉朝规定,地方长官每年要定期向中央汇报本地的户口、垦田、赋役等情况。同时,中
央会派刺史到地方监察并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据此可知,汉朝的这些做法( )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增加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C.降低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D.导致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11.汉、唐统治者依据现实需要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下图是汉朝和唐朝所实行的两种经济政
策的示意图,两者都( )
A.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
12.汉代在开辟与西域的商路后,派遣宗室公主与丝绸之路上的大国君主和亲日益受到重视;
此外还组织学者围绕西域风土人情等著书立说。这些举措提升了汉朝在丝绸之路上的影
响力和辐射力,最终促使汉王朝成为西域诸国朝贺纳贡的“天朝”。这表明汉代( )
A. 丝绸之路与拓展外交空间相契合 B.边疆治理仰赖于经济发展
C.华夏认同观念萌发促成国家统一 D.各民族间实现和谐与平等
13.汉初几位统治者大力推崇黄老之学,秉持“无为而治”之策。然而,汉武帝在董仲舒的
提议下,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说”,转而尊崇儒术。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 )
A. 维护大一统政治局面的需要 B.黄老之学无法解决社会矛盾
C.儒学家积极宣扬儒学的作用 D.汉武帝个人的学术兴趣偏好
14.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整合为一个学习单
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 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诸侯纷争与文化争鸣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5.据史料统计,唐朝任用的非汉族官员可考人数共 114人(如下表)。这反映出唐朝( )
民族/ 西 鲜 突 靺 高 吐 于 疏 党
胡 越
地域 城 卑 厥 鞨 丽 蕃 阗 勒 项
人数 2 1 34 15 3 3 9 2 1 1 1
民族/ 西 契 安 铁 安 回 柳城 沙 日 印

地城 羌 丹 西 勒 息 纥 胡 陀 本 度
人数 1 9 1 3 7 1 8 7 3 1 1
A. 政府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B.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
C.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加深 D.民族交融扩大了国家疆域
16.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政府力图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
C.政府对农民的赋税剥削日益沉重 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17.元和年间,给事中李藩就在唐宪宗的敕书上写过批语。当时有人说:“你的意见怎么能
写在圣旨上?”李藩却回答:“另外找张白纸写,那还叫批驳吗?”给事中的分量,由
此可见一斑。据此可知,李藩任职的给事中隶属于( )
A. 中书省 B.鸿胪寺 C. 枢密院 D.门下省
18.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
后,则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19.传统佛典认为,子女对待双亲只需做应做的事情即可,不必奉献一切。在中国,佛典则
强调:“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此外,佛教还宣扬:“世俗帝王为出世的菩萨或者
转轮王再世”。这反映出( )
A. 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 B.佛教传播深受中国本土文化影响
C.宗教思想的时代性特点 D.佛教注重对传统礼乐制度的传播
20.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快速发展、魏晋玄学兴
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 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 B.儒学危机催生其重获复兴
C.外来佛教出现本土化趋向 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
21.宋代地方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地方军政、财政、监督与民政等,
四司互相牵制,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
这旨在( )
A. 强化中央集权 B.提升行政效率 C. 增加财政收入 D.防范武官干政
22.如表可用来揭示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是( )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 实行“均输法”
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 实行“青苗法”
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 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
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 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 实行“保甲法”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 实行“市易法”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 颁布“方田均税法”“保马法”
A. 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 B.变法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变法损害农民利益
23.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
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宋代“财也收了”的措施是设( )
A. 转运使 B.通判 C. 参知政事 D.枢密使
24.江西是最典型利用山川形便划分的省级行政区。“犬牙交错”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
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
则( )
A. 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强大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阻碍了区域的民族交融
25.《元史 地理志》“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
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地方治理的突出特点是( )
A. 国内市场趋于统一 B.边疆与内地一体化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因俗而治多元包容
26.元代行省“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并享有部分紧
急事务的临时处置权。但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各级官员必须“受命于
朝而后仕”;在军事上也是“非奉旨毋擅调军”。由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 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D.兼具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属性
27.长官司是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一种地方政权机构。通过任命当地有威望的人
士担任长官来维护中央集权。长官司职位往往可以世袭,职责包括管理地方事务、维护
社会治安以及征收税赋等。明清继续沿用这种制度,成为土司制度的一部分。这一机构
的设立( )
A.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 B.践行了四等人制的选官原则
C.埋下了西南分裂割据的隐患 D.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
28.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下表反映了唐—五代、宋书院的数量
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朝代 全国(所) 北方(所) 南方(所)
唐—五代 47 8 39
宋 713 31 682
A. 重文轻武之风 B.经济重心南移 C. 印刷技术发展 D.理学大力推动
29.据考证,在唐代以前,中国农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写黄河流域中下游旱地农业生产知识
的,而唐至宋元时期则出现了不少反映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农业生产知识的各类农书。据
此可知,这类农书的发行( )
A. 得益于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B.折射了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
C.彰显南方农学水平的领先 D.体现了南方开发程度的加深
30.军事上羸弱的南宋在抗元斗争中坚持了近半个世纪。广大军民同仇敌忾,临安陷落后悲
壮的崖山海战,更有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并涌现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民
族英雄。这体现了( )
A. 军民身份趋向平等 B.宋朝崇文抑武国策
C.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D.理学增进家国认同
31.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
①“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②“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
③“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纸则不禁。工作奇巧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
④“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
解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32.宋金订立和议之后,金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由北向南转移,越来越多的女真人定居于中
原地区。金世宗时,有大臣指出:“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之临潢(今内
蒙古东部地区)……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今北京地区)”这表明金朝( )
A. 土地经营方式改变 B.保留女真民族特色
C.实行因俗而治政策 D.封建化程度的加深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春秋末季,战国时代,中国政治社会经济各方面之组织结构发生空前大变动,各国竞争
激烈亦旷古所未有……百家争鸣,正奇峰出,云诡波涌,蔚为壮观,诚为中国学术史上最灿
烂光辉之大时代。
——据张凯之《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大抵儒家是想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所
以要归真返璞。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法所以整齐其民,术则以监督当时的政治家,使其
不能以私废公的。墨家则舍周而法夏。
——据吕思勉《中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道、法、墨四家的治国主张,说明百家争
鸣的历史意义。(10分)
34.国家制度的演变影响着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
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
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
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
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
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
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
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
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三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
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
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
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弊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和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中期赋税制度征收标准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制度的
影响。(5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
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今山西大同),虽富
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摘编自(北齐)魏收《魏书·拓跋澄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所产生的影响。
36.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12分)
材料一
訾(估量)粟(粮食产量)而税,则上一(国家的田赋制度统一),而民平。上一,则
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
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
材料二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战国】商鞅《商君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的主要经济思想。(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的经济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对秦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8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秦朝建立后,为了彰显皇帝的权威和满足统治阶层对奢华生活的需求,大规模征发民力
修建了阿房宫、秦始皇陵等大型工程。这些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百姓不仅
要承担繁重的赋税,还要被强制征发去服劳役,生活苦不堪言。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
的教训,深刻认识到百姓的力量和民心的向背对于政权的稳固至关重要。于是,他们推行休
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坚持
这一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节俭。政府多次减免田租,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补贴,使得
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百姓生活逐渐安定。
——摘编自吕思勉《秦汉史》
(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至汉初统治政策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统治政策变化的积极影响。(8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下面为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任命文官担任地方一级长官,且其任期短暂,长官外设通判,使其
相互牵制。另外按照“守内虚外”政策进行军事部署。最后,发展完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
程序,扩大取士名额,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政。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第 5版)》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
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
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
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
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摘编自《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中书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7
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
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大一统”所包含的具体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有所丰富和发展。在秦汉时期,其地理
概念是指国土统一;政治概念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时间概念是长久
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到了宋代欧阳修、朱熹等人那里,又将“正统”说纳入“大一统”
理论体系之中,强调“大一统”要以“正统”或“有德”者为中心,以弥补早期“大一统”
说之不足。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游牧民族在进入中原之后,他们大多积极学习中原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与原
有的中原政权分享或争夺正统;而从元朝到清朝,中华大一统格局得到极大的拓展和深化,
向“大中国”时代迈进。
——摘编自李勇刚《天下归心: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
材料三
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外一家”,无“华夷”之别,内外之分。在此思想
指导下,清朝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内外一体治理……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
开启了一体化的新进程。
——摘编自陈季君《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
根据上述材料,请以“大一统”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C B B C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A D B D D C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B A C B D A B D D
题号 31 32
答案 C D
二、非选择题
33.【答案】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统治者重视;南方相对稳定;人民辛勤劳作;地理条件优越
等。(任答 3点,每点 1分)
(2)迁都洛阳;仿汉制;移风易俗(或答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任一
亦可);劝课农桑;颁布均田令等。(任答 3点,每点 1分)
(3)影响: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北方的经济恢复
与社会发展/促进了南方经济的明显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亦可);
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或“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推动了统
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塑造了
“华夷一统”的政治传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或“丰富了中华文
化的内涵”)。(任答 3点,每点 1分)
34.【答案】
(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运转具有程序
性,且突出皇权。(任答 2点,每点 1分)
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分散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1点 2分,两点 3分)
(2)变化:由以人丁征税为主转向以资产征税为主。(1分)
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
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每点 1
分,共 2分)
(3)措施:以文官主政地方;设通判监督地方;分割地方权力,使其相互制衡;地方
赋税大部分上缴,仅留少部分用于地方开支;地方精兵编人禁军;设枢密
院,掌管调兵权,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兵将分离;完善科举制。(4
分,每点 2分)
(4)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
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分,任答两点即可)
35.【答案】(12分)
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公正和规范。(2分)
论述: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
中,必然会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通过家族血缘关
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被奴隶社会的“家天
下”所取代。汉朝的察举制,开始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了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
选官制度更加腐朽。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
选官任人只看门第家世,进一步强化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一直延续到唐朝的“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导致门阀掌握实际权力,直至隋文帝时此制才被废除。而隋唐科
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它
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改变了封建前期
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选拔
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和政治的清明。
(8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
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中学2024-2025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