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分析样题
七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题,每题1分,共 2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A.会使用打制石器 B.主要使用天然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以采集狩猎为生
2.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属于“晚期智人”的是
A. B. C. D.
3.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A.传说 B.文献 C.化石 D.影像
4.右图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A.制作乐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陶器
5.考古发掘发现良渚古城包含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城北有水利系统,城中有
大型广场和高级建筑,墓葬中有祭祀的玉琮、玉璧和象征权力的玉钺。材料
表明当时中国
A.古代文明领先世界 B.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C.城市规划十分完美 D.奴隶制社会形态已出现
6.陶寺古城遗址位于
A.黄河中游地区 B.西辽河流 C.长江下游地区 D.淮河流域
7.下表展示了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三星塔拉遗址 红山玉龙 (内蒙古) 陶寺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 (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 凸堆龙纹红陶罐 (甘肃) 良渚遗址 龙首玉镯 (浙江)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能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8.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黄帝 B.尧、舜 C.禹、启 D.桀、纣
9.下面是某同学学习历史专题时做的笔记,该专题能是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夏、商、西周的更替
C.春秋时期的争霸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0.商朝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就。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论断的是
A.制作打制石器和保存火种 B.铸造青铜器和创造甲骨文
C.实行分封制和统一度量衡 D.使用铁制农具和推广牛耕
11.《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营丘,曰齐。”这反映了当时实
行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12.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国都变迁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13.下列不属于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是
A.鲁国 B.秦国 C.赵国 D.楚国
14.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
要生产环节的要求。这描述的是
A.原始农耕的产生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土地制度的变迁 D.耕作方式的变革
15.战国时期,成效最大、为之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吴起变法 B.商鞅变法 C.李悝变法 D.管仲改革
16.建成之后,具有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材料描述的是
A.都江堰 B.灵渠 C.芍陂 D.邗沟
17.春秋战国时期,维系周王室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直到完全崩溃,新的治国方略不断涌现。右图人物主张
A.选贤治国
B.以法治国
C.以德治国
D.无为而治
18.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
19.下表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的作用是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依法治国
A.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B.不利于儒家思想的持续发展
C.推动了战国时期思想的繁荣 D.各学派思想政治观点的不同
20.从原始社会末期以来,我国先民一直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其主要目的是
A.探究宇宙奥秘 B.服务农业生产 C.争霸称雄需要 D.治病救灾需要
21.战国末期的屈原,创作出很多优秀诗篇,代表作是
A.“楚辞” B.《诗经》 C.《离骚》 D.《黄帝内经》
22.秦实现统一后,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和官员,其中掌管行政事务的是
A.御史大夫 B.太尉 C.丞相 D.郡守
23.《史记》载,“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
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与材料所述最相关的是
A.涿鹿之战 B.陈胜、吴广起义 C. 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24.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尊王攘夷 B.奖励军功 C.禁锢思想 D.休养生息
25.文帝、景帝时期,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非常充盈。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经济发展 B. 赋税沉重 C.法律严苛 D.战争频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1分,共35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35万年前,南京猿人的出现,揭开了江苏大地人类活动的序幕。……8000年前,江苏发现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6000多年前,稻作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史前文化的坚实基础。家畜饲养、制陶治玉、纺织髹漆、石器加工全面进步,……文化面貌特征鲜明。最终,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古城古国应运而生。
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形成并逐渐成熟的阶段。江苏地区也逐步出现早期国家——方国,徐、钟吾、郯、干、宜等夷系方国与吴、越等越系方国,在与中原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明。
——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展览概述
请回答:
(1)据材料:能够从材料得出的,在相应位置填涂“A”;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相应位
置填涂“B”;材料没有涉及的,在相应位置填涂“C”。(10分)
①南京猿人是我国百万年人类史的“江苏证据”。
②粟作农业初步奠定了江苏地区史前文化的坚实基础。
③陶器、漆器、石器等的进步是江苏地区一万年文化史的重要表现。
④古城古国的产生是江苏地区文明时代到来的标志。
⑤彭国是江苏地区早期国家中的重要方国。
(2)据材料,归纳江苏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特点。(2分)
27.(12分)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一 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A.青铜器利簋 陕西西安临潼零口镇出土 B.绿松石龙形器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C.人面鱼纹彩陶盆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材料二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尚书·牧誓》
请回答:
(1)将材料一中的文物按出现的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只需填写字母)。(3分)
(2)仿照下列示例对材料一中的文物B进行解说。(3分)
示例:文物C人面鱼文彩陶盆出土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成果。
(3)史料包括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材料一中的文物A和材料二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A腹内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这段话与材料二共同记载了哪年发生的哪一历史事件?从史料运用的角度,谈谈这两份史料对我们学习历史的启示。(6分)
28.(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战国时期,长江下游至珠江流域一带生活着种姓繁多的越人,称做“百越”。秦统一后不久,先后击败闽越、南越,设置闽中郡。征服西瓯,在两广地区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今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分布着众多民族,时称“西南夷”。秦始皇派兵攻降今川、滇地区部分部族,修筑“五尺道”,设官吏进行管理。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写出秦朝都城所在和疆域西、南两至。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九原郡”的设置是为了抵御哪一部族的侵扰?为此修筑了什么工程?(5分)
(2)据材料二,列举秦统一后管理“百越”和“西南夷”的措施。结合材料一,沟通“湘水”和“离水”的水利工程是什么?为便于交通往来,加强对各地的控制,秦朝还推行了哪一措施?(4分)
(3)综上所述,概括秦朝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2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分析样题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各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D C D B A C A B B C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A D A A B C C D D A
二、非选择题(共35分,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1分)
26.(12分)
(1)ABAAC(每题2分,共10分)
(2)夷系方国与越系方国,在与中原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创造了特色鲜明的江苏地区文明。(2分)
27.(12分)
(1)CBA(3分)
(2)B: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3分)。
(3)分别是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2分);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2分);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文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能够增加史料的可信度(2分)。
28.(11分)
(1)咸阳(1分);西到陇西,南至南海(2分);匈奴(1分);万里长城(1分)。
(2)设置闽中郡,桂林、象、南海三郡管理“百越”;修筑“五尺道”,设官吏管理“西南夷”(2分);灵渠(1分);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1分)。
(3)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学情分析样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