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梳理卷(一)
知识点1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商朝的统治 西周的兴衰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最早以“天下为家”的是( )
A.禹 B.启 C.桀 D.汤
2.夏启实施王位世袭的故事,虽然是权力的争斗,但是却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国家”的雏形。据此可知,世袭制的出现( )
A.造成社会公平丧失 B.顺应历史的发展
C.开创地方行政模式 D.推动文明的出现
3.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下列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石制农具 B.青铜乐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4.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5.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商代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它使商朝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从此商朝结束了“荡析离居”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这件事是( )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实行分封制 D.尊王攘夷
6.姜子牙和申公豹是《封神演义》中交战双方的统帅人物,他们率领各自的军队在牧野展开决战,最后,姜子牙打败申公豹,随后姜子牙举行封神大典来庆贺胜利。与这一传说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夏朝的建立 B.商汤灭夏 C.武王伐纣 D.黄帝大战蚩尤
7.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由此可见,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失败的自身因素是( )
A.武王组织了庞大的政治联盟 B.商纣王残暴,不得民心
C.商纣王军队数量少 D.周武王励精图治
8.西周初期,周王朝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以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9.《楚语上》说:“西周诸侯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孟子·万章下》说:“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材料旨在说明西周( )
A.等级森严 B.疆域辽阔 C.政局稳定 D.经济繁荣
10.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封邦建国活动。荀子说,周公(武王之弟)当政时曾封71国,其中与周王同姓(姬)者就有53国。可见分封制的实行重视( )
A.论功行赏 B.血缘关系 C.扩充疆域 D.君主集权
11.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这反映了分封制的( )
A.目的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族,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材料二: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大败,商朝灭亡。
材料三: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1)结合上述材料,总结夏、商、西周三朝最后一位统治者的共同之处,并回答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2)分析上述三则材料后,同学们得出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统治者对国家的兴亡很重要;第二种,统治者对国家的兴亡不重要,朝代更替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出你的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殷本纪》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材料二: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材料三: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
(1)材料一反映了商朝哪些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
知识点2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春秋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开始于( )
A.国人暴动 B.春秋争霸战争
C.周平王东迁洛邑 D.涿鹿之战
2.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在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国竞相效仿。这一现象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商汤灭夏、国人暴动 B.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C.七雄并立、逐鹿天下 D.诸侯争霸、秦灭六国
3.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4.春秋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后来被凝练成了成语典故,例如“老马识途”“卧薪尝胆”“一鸣惊人”“退避三舍”等。这些成语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
A.“家天下”出现 B.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C.中外交往繁盛 D.政治清明,经济发达
5.《左传》中有“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的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 )
A.青铜器具异常珍贵 B.分封体制走向瓦解
C.诸侯纷争局面形成 D.西周王室权威动摇
6.提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关键词“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所反映的课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B.夏商周王朝的更替
C.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7.下表是对西周初年到春秋初年诸侯国数量的简单统计。表中呈现出来的诸侯国数量减少的原因是( )
时间 西周初年 春秋初年
诸侯国数量 800多个 170多个
A.周天子权力得到增强 B.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不断地兼并弱小的诸侯国
C.西周发生“国人暴动” D.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8.史学家顾颉刚指出:“秦、晋两国又有同样的成就,秦的成就是融化了西戎,晋的成就是融化了狄人……名义上是把这些部落一个个翦灭了,实际上却把全部戎、狄民众的文化提高了……到战国就再没有所谓‘华夏’和‘戎狄’的区别了。”这说明春秋争霸( )
A.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C.是走向统一的必经之路 D.使秦晋两国的疆域扩大
9.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名字里。孔子的学生有一个叫司马耕,字子牛。还有一个叫冉耕,字伯牛。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春秋时期农业已使用牛耕 B.春秋时期人们开始饲养牛
C.春秋时期牲畜是财富象征 D.孔子的弟子都重视农业生产
10.春秋战国之交,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及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社会劳动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社会制度的变革……该材料旨在说明铁器及牛耕技术出现的( )
A.影响 B.经过 C.性质 D.背景
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1)材料一中“桓公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是哪国国君?“霸诸侯,一匡天下”是什么意思?列举同一时期的其他两位霸主。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在回齐国争夺侯位途中相遇。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取侯位继承权,管仲张弓搭箭射向小白,幸好箭头射在小白的腰带扣上,没有造成伤害。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材料二:齐国临近大海,大力发展渔、盐业。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苦,在七八十年中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楚国在春秋时期已是文化水平很高的民族,应属华夏族之一部,但楚地处南方,受群蛮包围,衣服、语言具有南方民族特色,不同于中原,当时中原诸侯也把楚看成是“蛮夷”。
(1)材料一反映了齐桓公怎样的用人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齐桓公为何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3)根据材料三,说说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参考答案
知识点1
1.B 2.B 3.C 4.A 5.A 6.C 7.B 8.B 9.A 10.B 11.D
12.(1)共同之处:统治残暴、贪图享乐、不关心百姓疾苦。共同原因:统治者昏庸、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困苦。
(2)观点:一个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论述:在我国古代社会,君主或帝王的统治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以商朝为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建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后被西周所灭。纵观我国古代历史之中无数个王朝的更迭替换,都与王朝的统治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3.(1)嫡长子继承制不健全;争夺王位的斗争激烈;政局动荡。
(2)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
(3)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
知识点2
1.C 2.B 3.A 4.B 5.B 6.C 7.B 8.B 9.A 10.A
11.(1)国家:齐国。意思:齐桓公称霸诸侯,成为春秋第一霸主。霸主: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铁制农具、牛耕技术。
12.(1)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等。
(2)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渔、盐业,经济实力雄厚;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国家实力大为增强;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号令诸侯;齐桓公有治国强军的决心和才能;等等。
(3)利: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消灭,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中原华夏族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弊:争霸战争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灾难;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梳理卷(一)(答案)